冬阳童年骆驼队_第1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_第2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_第3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_第4页
冬阳童年骆驼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冬阳童年骆驼队 【单元训练重点:】 阅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 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 12 个字。正确地读写“毡帽、优质、 咀嚼、铃铛、交错、沙漠、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 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 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 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2、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体会童年

2、的美好,感受作者的 情感,领悟语言的特点。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轻轻地走进童年的记忆 1、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无忧无虑又充满幻想。你 小时候做过哪些有趣的事?给你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童年充满了欢乐,它像一首诗,一幅画,一个多彩的 梦,连着那些难忘的岁月。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我们 学过窃读记,作者是谁?(板:林海音)林海音的童年是在 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她的童年里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今 天,我们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板)齐读。 3、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 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 面? 生: 其实,在作

3、家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也无数次浮现出这样的画 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课 件)这一画面成了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冬阳 童年 骆驼队。(齐读) 2、作者在课文结尾所写道: 课件 1: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 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的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 往事又重临于她的心头呢? 4、自由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 2:1、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往事? 2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二、深深地体味童年的往事 1、作者的心

4、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往事? (板): 学咀嚼 谈驼铃 看驼绒 问行踪 3、这四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板):(从冬写到春,从春写到夏) 季节推移 4、在这四个片段中,你认为哪件事最有趣,把你认为最有意 思的句子用笔划一划,好好品味品味。然后,在旁边用一两句话 或者一两个词,简简单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5、交流 (一)学咀嚼 1、谈体会。 生甲:“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我觉得小英子很 傻。师:是真傻吗?为什么? 生:是看得时间久了,太入迷了,就看呆了,好像觉得自己也 变成骆驼了。 师:你觉得 5 岁的小英子十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呀? 生乙:“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

5、觉 得骆驼很丑。 师:怎样丑?作者说怎么样丑的脸 ?怎么样长的牙?怎么样安静 的态度?三个“那样”准确写出了 5 岁的小英子眼中骆驼的 样子。虽丑,但是小英子讨厌它们吗? 生丙:“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 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师:是啊!小英子观察得太仔细了,仔细到什么程度?( ) 难怪人家长大后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这跟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 不开的。我们也要学习人家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学习人家热爱生 活的态度。 2、指名读,读出体会。 生:读( 2 名) 3、白描: 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 象。三言两语就能刻画出骆驼

6、的外貌、神态,使我们如同身临其 境。 4、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 42 岁了,你认为 42岁的林海音 再看到骆驼,还会学它们咀嚼吗?为什么? 生:小时候看起来很有趣的事情,长大后就感觉索然无味了, 因为大人缺少孩子那份天真无邪的童心。 师:长大后就失去了那份天真,没有了那颗纯真的童心。 5、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写到的:(齐读) 课件:“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 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二)谈驼铃 1、接着谈,你还认为哪件事非常有趣? 生甲:“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 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觉得小英子

7、很天真, 爱幻想,充满了诗情画意。 生乙: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我觉得- 师:这是一位真正爱孩子、并且懂孩子的爸爸。 生丙: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现实的,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 看这驼铃的。而当时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充满诗意的。 2、: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小英子的想法是天真的、充满诗意 的。现在,你们来扮演小英子,我来扮演爸爸,一起来把这段话读 读吧。你们只读小英子说的话,不读作者叙述的语言。 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 里,爸爸在想什么,笑得又是什么? 4、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 打算怎么回答? 生:( 4名)

8、5、还有谁同意小英子的看法? (我很高兴,这说明你们还拥有一 份童年的诗意的眼光。在你们的眼里,一切还那么美好,那么 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 还有谁同意爸爸的看法? (老师也很高兴,因为你们已经开始用 现实的、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悄悄地 长大。) 6、同学们,请想一想,当 42 岁的林海音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 你觉得她还会幼稚地和爸爸谈驼铃吗?再读这一段话: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 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看驼绒 1、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你还认为哪件事非常有趣? 生甲:“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

9、太不整齐了。” 小英子很幼稚,很天真,很有趣! 生乙:她对一切都感到很好奇! 2、看到骆驼肚皮底下那一大块一大块的长毛,她就觉得 生: 4、可是 42 岁的林海音已经人到中年,还会想到给骆驼剪一剪 不整齐的毛吗?没有这一份童心了。就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 事也不会再做了。再来读这段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 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问行踪 。 1、还有一件事,谁来读读?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 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你体会到了什么?

10、生甲:小英子好问。 4、 生乙:小英子慢脑子都是骆驼。 5、这是许老师最喜欢的一段文字。小英子和妈妈的两次对话一 总共才 22 个字,可是却把她们的内心的想法表达的活灵活现。 6、再读读这段话,好好揣摩揣摩,包括每一个标点,小英子和 妈妈此时各自在想些什么? 7、读出这种感受。对话 8、如果老师让在对话前面加个提示语,该怎么加? 我又()地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妈妈()地问:“谁?” )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 我( )地回答:“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 子! 7、可是作者加了吗?就这样原汁原味的和盘托出,三言两语就传神 地刻画出小英子和妈妈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让我们如见

11、其人。这和 前面描写骆驼咀嚼一样,是同一种一种写作手法白描。我们应 该在习作中试着学习。 &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看看课文,林海 音都问了些什么? 9、既然“总是问,总是问! ”她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关于骆驼 的。在城南旧事里,描写了很多小英子“总是问,总是问” 的精彩片段,想知道吗?课下去读吧! 11、人到中年的林海音,这样的问题还会再问吗? (二)感伤与怀念 1、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人到中年,返回台湾。这些傻事 是不会再做了,这些幼稚的想法不会再有了,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也 不会再问了,可是读这段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我也不会再做 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透过这段文字,你能读懂林海音奶奶此时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甲: 生乙: 生丙: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板)深深的怀念 淡淡的感伤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