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察报告_第1页
敦煌考察报告_第2页
敦煌考察报告_第3页
敦煌考察报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敦煌考察报告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班级:历史学1班姓名:唐业森学号:41203010时间: 2014年10月敦煌考察途中的所见所思所得来到历史文化学院就在想,传说中的敦煌考察到底在什么时间启程,有人说是在9月末,有人说在 10 月初,也有人说是在 10月中旬。终于国庆之后去敦煌考察的时间最终确定在 10月 17号了。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我们盼望着的这一天到来了。2014 年 10 月 18 日凌晨 4点 43 分,历史的年轮定格在这一刻时,我们站在了甘肃嘉峪关站台下。为期一周的敦煌 考察正式开始。按照预期的行程安排,我们首先来到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城。从规模来看嘉峪关算不上多么 的宏伟壮阔,

2、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堪称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 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 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我们登上嘉峪关城楼。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面积 33500 平方米,距今约有 600年历史,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组成。内城东有“光华门”、西有“柔远门”,南北无城门。城楼居中,上 有鼓楼。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了望垛口。东西二门外有瓮城,西门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大字,是出塞入关的 必经之道。根据

3、导游小姐介绍,西门还有罗城,原有左宗棠亲书“天下第一雄关”之匾,现已荡然无存。瓮城西门外有方 形重关,为诱敌深入之用。关城东、南、北三面都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为外城,其西端与罗城相接。这种建筑形 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并与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古代坚固 的防御体系。站在这嘉峪关城楼,你才能真正领略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鏖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 浑”的威武雄壮,也才能切身体会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 悲怆凄凉!莽莽戈壁掩埋了多少边关将士的累累白骨,恐怕只有这血染的荒漠沙场知道,只有这无言的

4、嘉峪关城知 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声声羌笛、缕缕春风,仿佛在向人们倾诉那些客死异乡的幽灵怨魂的 征战之苦、思乡之痛!俯视脚下的城楼,练兵场,跑马院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得到当年森森威严的气息。城墙上的龙旗随风飘荡,眺望 远方祁连雪山若隐若现,不禁感觉到些许的寒风刺骨。再往北望去,四海之内一片萧瑟。我想如果不是这座关城, 雄踞宇内的中原文明不知道要被草原民族冲击成个什么模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座关城,也许才有繁荣了几个世 纪的丝绸文明吧。看完了关城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墩 长城第一墩即长城之上的第一座烽火台。这座孤零零的烽火台从远处看 像一座不起眼的土堆 , 但走近一看才发现 , 原来它

5、耸立在了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上 ,仿佛现在还能看出当年它傲视天 下的巍峨气势来。油然而生敬意。对于它的雄险,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经有过生动的吟咏:“嘉峪关,雄险 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如果说看完了关城和烽火台还不足以给今天的旅行留 下深刻的印象 , 那么翻过天下第一墩 ,行走在百余米高的铁索桥上看滚滚河流水的时候 , 那种紧张而激动的心情足以 给今天的旅行划上令人满意的句号。跨过铁索来到彼岸的悬崖峭壁上,这儿有一座虽已沉睡了多年但依然可见其当 年巍峨雄姿的练兵场,边塞儿郎们边关生活的不易在这里就能深深切切的感受得到。略带着疲倦的身躯我们参观完了嘉峪关城的城防构

6、造 , 天下第一墩。随后又继续踏上了前往敦煌的旅途。尽管 长达 4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更加增添了旅途的辛苦 , 但看见了沿途白雪覆盖更显神秘的祁连雪山 , 中途休息时还吃到 了当地居民送的哈密瓜 ,于是更加坚定了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下午7 时许我们来到了久违的敦煌市。边关的城市比我想象的要繁荣昌盛得多,也比内陆城市要干净得多。也许因为这是旅游城市的缘故吧。天气貌似也没有想象中的 那么冷,也许是赶上了好天气的缘故吧。分发好宾馆钥匙后 , 美美的睡上了一觉。考察的第二天我们先后来到了雅丹地貌风景区,汉长城,玉门关和河仓城。曾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不来大西 北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戈壁荒滩。巍峨盘旋的雅丹

7、地貌 , 这本来在地理课本上才能见到的地貌奇观今天终于亲眼 目睹了。沙漠上的雅丹在瑟瑟秋风中更显磅礴大气。这一路走来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沙漠,戈壁就是荒滩。尽管流年 岁月已经埋没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见了当年的盛世繁华,但历经沧桑之后,依稀模糊的边防城池依然不屈不挠的 屹立在历史的天空中,岿然不动。曾经绵延不绝的汉长城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现在看来已没有了当年的威武雄壮 , 但历史的遗迹也足以让人 喟叹岁月的无情 , 流年的感伤。假如当年的汉武大帝穿越到现代在看到这样的场景时会不会也有一种流年容易催人 老的感叹呢?很难想象眼前的长城是怎么抵挡住匈奴人来势汹汹的铁骑的侵扰的。也许最大的功劳不在边关长城

8、而 在于边塞将士的誓死报国,浴血奋战吧。“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言绝句让“玉门关”更增添了几许历史的韵味。来到 这里才发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险关竟然仅仅不到只有这么一点面积。历史上的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 敦煌城西北 80 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在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 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 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 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

9、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 年-107 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和玉门关。现在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城堡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 600 多平方米,矗立在东西走向的 戈壁滩砂石岗上,四周城垣至今保存完好,城垣东西长 24.5 米,南北宽 26.4 米,城墙残高 9.7 米,上宽 3 米,下宽 5 米。城堡东南无门,西北开门,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从马道可直上城顶,登高远眺,沼泽遍布四周,蜿蜒逶迤 的汉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望无际,每隔 5里 10里,就筑有一座方型烽火台。 河仓城坐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 形,四垣皆坍,仅有残基。东西长约 132 米,南北宽约 17米

10、,残垣最高处 6.7 米,城内稍北部建有仓房一座,宽 17米, 长 132 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 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 有两重围墙。第一重虽残破但尚有断墙,四角有土墩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行走在玉门关城外的浅滩上,突然想到临行前于赓哲的讲座,他曾提到过玉门关外是一处藏宝之地,在这里可 以发现汉代的钱币,陶片,铁戟,箭簇等遗留下来的文物。于是怀着几许侥幸的心态开始了文物探寻之路。也许是上天眷顾,或是求物心切,还真让我发现了一片瓦片,于是

11、我就如同发现了稀世珍宝般的将陶片收藏了 起来。接着又发现了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就收集齐了大大小小六七块瓦片,我将它们一一 收齐以备返校以后的学习研究之用。怀揣着心爱的陶片,本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又来到了河仓城。河仓城,俗称大方 盘城,建于西汉,位于敦煌西北 60 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玉门关 20公里。河仓城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 凹地上,西面约 50 米处,是一个大湖泊,水平如镜,蔚蓝透明,岸边长满芦苇、红柳、甘草,东面是深不呆测的沼 泽地。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 3 米许的土台地上。因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南北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怀抱,使 河仓城极为隐蔽。不来到河仓城附

12、近,是很难发现这座仓城的。由此可见,古人选择这块地方修军需仓库,确费了 一番苦心,是经过周密勘察和设计和。戈壁滩还建有好几座守卫仓城的烽燧,就像城堡的眼目,在那里警惕地瞭望。在这里看到了了屹立在风沙中千年不朽的胡杨林 , 尽管它早已经干涸 , 但仍然岿然不懂的守卫着千年不倒的河仓 城, 临走前隔着车窗还抢拍了一张胡杨林的照片 ,尽管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说今天所看到的景色多少有一点让人不太 满意, 那么在归途中同学们欢快的歌声也足以让所有的阴霾烟消云散。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一天的旅行。旅途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 敦煌莫高窟。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藏经洞”,“释 迦摩尼涅槃像”、“第

13、一大弥勒佛坐像”等洞窟。尽管不是很专业但仍然被洞窟艺术之精湛所折服。莫高窟,又名 “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 20 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 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现有洞窟 735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 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

14、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 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 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但是这座人类难得的艺术宝库却历经了岁月的磨难和历史的沧桑。所有的困窘归咎于一个人,王道士。即我们 所说的王圆箓。正是因为他为了一己之私而将莫高窟里面大量珍贵的文物低价倒卖给了斯坦因等人。当然这也跟当 时政府部门的失职有关。不过所幸的是在近代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文物鉴定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的细心保护和经 营之下,我们才有幸还能目睹莫高窟的真面目。这也是不幸的万幸。 莫高窟

15、里面壁画浸透最多的就是宗教艺术。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她的规模和水平并不能反 映敦煌历史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程度,我们从前面的分折中可以看出,它更多的是比较明确地反映了包括经济发展 在内的敦煌的历史与社会。反映人与社会需要的程度,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时,人们想 的和做的更多是的如何生存、如何尽快地安定和繁荣,而石窟的营造和艺术的创造自然不会太景气;而当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时,人们想的和做的又是更多精神上的追求。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它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倡佛教信仰, 其目的就是让人们关心社会、献身社会。敦煌石窟艺术的社

16、会作用进一步证明,宗教信仰是人与社会的需要,而宗 教艺术是历史上人们对宗教的利用。敦煌石窟艺术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不仅是从艺术作 品的表面如佛教的尊神及各类人物中国风貌,佛教建筑及人物服饰各方面的中国形式等,更主要的,也是更能说明 问题的,是佛窟中通过这些形式所表现的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民族精神 。参观完莫高窟之后我们径直坐车来到了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如果说在此之前看到的少漠荒滩仅仅是沙漠一 角,那么站在鸣沙山上才真正感受到了沙的流动和质感。脚踩着细细黄沙眺望着远方,不禁喟叹不远处沙漠绿洲所 孕育出的敦煌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不易。漫漫黄沙,一望无际

17、。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 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 ; 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 ; 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 ; 有 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自古以来,由于不明敦煌鸣沙山鸣响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 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 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敦煌鸣沙山的沙鸣,就来自他们拼杀之声。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

18、道道沙脊呈波 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 为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 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著 名的甘肃旅游景点敦煌八景之一 : “沙岭晴鸣”。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 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 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

19、持泉水的现状。由于月牙泉边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 阳,景色也别有一番风味。晚上七点二十我们准时坐上了返回宾馆的大巴,敦煌考察之行实际上由此画上了句号。剩下的就是返回学校。21日上午 9点 37分我们坐上了从敦煌始发返回西安的火车。在车上继续跟同学们在一起娱乐以外我也在想此次 出行收获了什么,为其 6天的旅程 ,三天多基本上在车上度过 ,尽管如此却让我亲眼目睹了大西北的荒凉和西北人生 活的不易。以前仅仅在电视 , 电影上看到的漫漫黄沙 , 秋风萧瑟的场景现今身临其境时时候才真正理解了范仲淹笔下 “寒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