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与历史建筑保护_第1页
城市特色与历史建筑保护_第2页
城市特色与历史建筑保护_第3页
城市特色与历史建筑保护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特色与历史建筑保护为何要保护古城建设是需要的,发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简单,只追求造楼速度,那么代价无疑将是城市风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适度的全面丧失。城市,是人们居住的场所。由于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因循、人文特征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风格。中国有 1.88 多万个城市,其中 2000 多个是历史古城,都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比如上海周边,这样的古城就有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特色各异。古城按照功能来分,有都城(如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等);有王城,演变成现在各大省会城市;还有州城、府城、县城等。这些城市都是按规划和制度建设的,这

2、种规划从周代开始,到汉朝时形成了完整的制度。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建河西四郡,包括敦煌、酒泉、武威、张掖,这些是边防城市,后来修长城,设九边重镇,镇底下还有卫、所、台、燧,边防城镇分五级,例如大连、青岛, 都曾是明朝时期的防御千户所城。还有商业城市如 苏州、扬州、泉州、广州等,一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这些城市都还保留原来的特色和功能。如今,中国许多城市都自我标榜为经济文化中心,都宣称要努力建设国际大都会,这些与事实完全不符, 抹掉了城市原本的发展历史。每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和特色景观, 已成为这些城市中人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记忆,也成为这些城市很重要的文化地标。可惜的是,我们在上世纪 80 年代大规模

3、建设中没有很好地吸取欧洲的经验,没有注意保护这些城市的特色。北京古城,是中国所有封建建制城市的缩影。它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即左边是祖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是社稷台(现在的中山公园) 。这条中轴线长 8 公里,沿线有天安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景山等等,这种中轴线风格在所有封建建制的城市都保持一致。在一般的州府城市都是左文(庙)右武(庙),左府右衙,左边衙门右边城隍,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根据地理山川形势所建, 这就是城市风水布局的重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建苏州城,就提出了八字方针: “象天法地、相土尝水”,即根据天文地理的形势规划地面上的设

4、施,根据土壤、水流的情况来建设城市。苏州开辟了 180 多条河道,双棋盘格局,路是一张网,河是一张网,路河交界之处就是桥,整座城市共有 391 座桥。丽江,旁边有玉龙雪山,雪水从人工开凿的渠道下来,通到每家,家家门前有溪水,户户门前有垂杨,四季如春,形成美好的城市格局。平遥,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民族地区的县城,完整留存了明清以来的城市风貌, 181 处明代建筑, 398 处清代建筑,古迹比比皆是。这种城市的历史风光具有汉民族州县府城完整的典型特色。苏州古城留存了江南地区完整的街巷体系系统。现在的苏州古城中没有一座高楼,这全要拜赐于上世纪 80 年代专家写给邓小平的建议:保护古城,另开新区做建设。苏

5、州古城里原来有 130 多处园林,其中,对外开放 20 多处,世界遗产 9 处。苏州当时就聘请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制定了苏州古城的保护方案。杭州、北京也做了相同的事情。划保护圈、限高度,苏州顶住了很多的压力,留存了原来的形态。但是许多古城没有做到。 比如原来的福州城, 有三山(乌山、于山、屏山)两塔(乌塔、白塔)一条江(闽江),三坊七巷,建筑风貌很有特色。但如今这“三山两塔一条江”都已经淹没在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之中,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这“三坊七巷”里的“坊”是唐朝的,坊有坊墙,有坊门,这些只有福州和山西还保存了一点。巷子里有石刻的巷规, 顶端有土地庙, 里面还有全国知名的名人故居(林则徐

6、、沈葆桢、邓拓、严复等),还有十几个水师学堂培养出来的管带(舰长)等。房子也是明清建筑,极其完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大量信息得以交流,另一方面城乡建设大规模急速开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简单地推倒重建,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绩工程, 这些都在导致城市特色的湮灭和退化。建设是需要的,发展也是必要的, 但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规划简单,只追求造楼速度,那么代价无疑将是城市风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适度的全面丧失。现在几乎到处都在追求欧陆风,“洋、大、高”,到处都在照搬照抄,洋为中用,以为外国的东西就是好的。殊不知,在这样的盲目追求下,我们的城市逐渐沦落成了西方建筑师的试验场。广州的建筑是很有特色的岭南

7、风格,岭南学派在绘画、文学、艺术上都有独特造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引领中国建筑的新潮流, 但现在,岭南建筑的特色已不复当年。所以我强调,城市建筑不仅要洋为中用,更应当古为今用。所谓“古为今用”不是建假古董。比如,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建了一条“汉街”。可是建设者有所不知,汉、唐都只有“市”,而没有“街”,街是在宋朝时期才出现的,因此“汉”和“街”是不能写在一起的。这是典型的不懂历史、不懂文化、不懂建筑的表现。这条街上还出现了牌楼风格的建筑, 这也是南宋时才出现的,清明上河图上没有,汉朝更没有。还有很多砖瓦房,汉朝是有砖,但砖只用在皇宫和坟墓里,一般民居都不用砖。再如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 号称按照原

8、来明清的式样重建而得。 但这个文化街的问题在哪里?唐朝开始, 皇帝对所有建筑都有规定, 民居不准用高级建筑材料,禁用琉璃瓦、金、银、玉、大理石,只准用砖瓦;颜色也有规定:皇帝用黄色,天神蓝色,地神绿色,百姓用黑白,最多用棕色。房子门面不得超过三间,五间以上一品官,七间是亲王所有,违例要杀头,也不能用龙凤花饰。所以这个房子绝对不是明清民间建筑,如果是也只是宫殿。这种情况全国各地都有。欧洲人来中国,搞不清楚什么是古代建筑,什么是现代建筑,什么是仿 古建筑,什么是修复的古迹。现在假货频频曝光,但假建筑却无人问津,可见我们在观念上是有问题的。还有昆明。昆明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有三条历史街区:青

9、云街、金马碧鸡坊、文明街。金马碧鸡坊是两个牌坊,根据天文气象的因素,当春分和秋分那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的时候,两个牌坊的影子交叠在一起, 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在数学、 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非凡造诣,现在已经拆掉了。重要的是保护态度优秀的建筑技术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呵护生命。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现在还要到处建木结构的房子, 而是说这种技术理念和内在精神我们应当传承、研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民居蕴含人文关怀,民居布局分正房、东厢、西厢、倒座、中间天井,这种结构是阖家团聚的场所。无论是北方四合院 、南方厅堂、上海石库门,都是这样的结构。欧洲的房子讲究居住的舒适性,按照功能划分成寝室、 厨房、

10、卧室、阳台等,中国不是这个理念。正房,礼仪场所;两侧,老人居住;厢房,子女居住;再往外,是外人和下人居住的。 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安全内敛、几代人一起居住的形态。安徽的四水归堂、云南的四合五天井、 苏浙的厢房天井, 上有天,下有地。山西四合院、江南厅堂、福建土楼、陕西窑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同时, 北京四合院 形成的胡同,上海石库门形成的里弄,苏州厅堂式住宅形成的街巷, 这些都出现了胡同情结、 里弄特色和街巷风情,以及割舍不断的邻里亲情关系。而现代的住宅里,除了个别比较要好的邻里外,一个小区里面,大家互不相识、彼此冷漠,因为我们单纯地讲究功能和功利,而淡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就讲究

1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体系,创造了独特的木构建筑。欧洲人也有木屋架,但用钉子钉,中国都用木头做成了榫卯,通过相互穿插来固定结构。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用木屋架组成,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 以丽江为例。 1985 年 12 月 12 日中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世界遗产的大国。1995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中国提意见说,你们有许多古城, 为什么不申报世界遗产城市呢?当时世界上已经有 80 多个世界遗产城市, 包括巴黎、墨西哥城、威尼斯、罗马等。我们研究发现,这件事有很大困难。世界遗产第一条要求有原真性。北京元大都城墙 1958 年被拆除,只余下白塔寺;西安是汉唐

12、古都,汉朝的都在地底下, 唐朝建筑只有大雁塔和小雁塔; 开封洛阳也没有什么唐代城市建筑,经历七次黄河水淹,古迹都在地下。最终我们选择了平遥和丽江。 1995 年底将丽江送去申报, 1996 年 2 月,丽江发生 7.4 级大地震,我们当时立马就去考察丽江的状况, 结果发现,丽江几百年的老房子没塌,墙倒柱不倒,只是斜了,伤亡 100 多人。材料写上去之后, 当年就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 同样,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地震带中有一个位于广元市的昭化古城, 2005 年我做的规划, 2007 年进行修缮, 2008 年 5 月 12 日地震之后,我们修缮的木结构房子全都完好。优秀的建筑技术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房子呵护了多少生命!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 并不是说现在还要到处建木结构的房子,而是说,这种技术理念和内在精神我们应当传承、研究、发扬光大。尤其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个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历史的问题。现在我们都用钢筋混凝土造房子,如果认真施工,因为有一定的科学保证,依据框架结构,也没什么问题。现代的高层建筑,大都是稳固的筒中筒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