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近代化比较一、相同点:1、本质一样:所谓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2、手段有相似:都采用两种方法,即改革和革命。二、不同点: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变革是自发的,由生产力发展后自然而然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中国的改革是外力推动的。中国由外国入侵导致社会危机,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2、而西方国家近代化变革中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如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是如此,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革命之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主要是由统治者(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
2、技术开始,然后才有限地接受外国的社会制度。3、西方的近代化有各种因素促进。而中国的近代化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发展艰难。4、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思想为首。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思想最末。5、西方近代化是一重任务,即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有实现国家独立。三、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
3、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
4、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这一时期中国政
5、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4.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资产阶级革命派则
6、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
7、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8、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A、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
9、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 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B、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
10、)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
11、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中国近代化的启示(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
12、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
13、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四、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1、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
14、景,革命的过程(导火线、议会斗争、光荣革命);革命的意义和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发展。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革命过程(导火线、爆发、独立宣言、转折、胜利),美国联邦政府成立的内容,独立战争的意义,比较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的异同点,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地位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背景,革命过程(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推翻君主制度、成立共和国、抵抗外敌、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拿破仑帝国;革命意义,英法革命的异同点。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掌握改革内容(农奴人身
15、自由、农奴与份地),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地位,改革后俄国政治的特征及影响美国内战:美国1861内战的背景(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和矛盾焦点),内战的过程(导火线、爆发、扭转、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转折、结束),内战的意义和影响德意志的统一:1870统一的背景,统一的过程(俾斯麦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统一的意义;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特征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1871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倒幕运动),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的作用,改革后日本政治的特征及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
16、治民主道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其中,英国以自由主义改革著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以俄、日、德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内专制主义和对外扩张主义;日本呈现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的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控制垄断组织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
17、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政治,归纳其政治民主道路与专制主义道路的典型国家,分析其选择不同政治道路的原因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的作用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前的政治危机,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出任总理并成为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影响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前的背景,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及特点(军部势力),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点“二战”后
18、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改革与“问题”战后对德、日法西斯势力的惩治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党战犯与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审判及惩处的力度,比较德日法西斯受惩治的不同点战后德国、日本社会民主改革: “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实行政治改革、实行非军事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如麦卡锡主义、黑人民权运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种族歧视现象难以消除、极右势力沉渣泛起2、资本主义政治思潮文艺复兴运动:时间:1416世纪。主要社会思潮:人文主义。性质: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莫尔等。启蒙运动:时间:18世纪。主要观点:批判专制王权和封
19、建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百科全书派等。自由主义思潮: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社会革命,主张改良。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革命和改革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社会主义思潮: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民族主义:主张建立各民族统一的主权国家。其一是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围的运动,就是争取民族自强与振兴,加强民族凝聚力的运动。如德意志的统一。其二是反对外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即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一种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
20、如波兰反抗俄国统治的民族起义,另一种是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为典型。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
21、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4、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建设英国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故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雅各宾派法令和拿破仑法典等
22、:法国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791年宪法确立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雅各宾派专政法令和拿破仑法典对法国及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美国独立宣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787年宪法1933年工业复兴法等美国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也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如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等,是对启蒙思想的首次实践,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中体现的民主思想对美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933年工业复兴法 5、资本
23、主义的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工场手工业时期:主要殖民国家:较早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后是英、法、荷等西欧国家。殖民区域:主要是在大洋沿岸。殖民特征:海盗式的掠夺。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全球扩张,主要殖民国家:除老牌殖民国家外,俄、日、德、美等国也加入殖民行列。殖民区域:遍布世界各地。殖民特征:殖民扩张以争夺殖民地、抢占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为目的;殖民国家间不断爆发争霸战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瓜分世界,主要殖民国家: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参加了殖民扩张。殖民区域:非洲几乎被瓜分完毕,拉丁美洲成为实际上的半殖民地,亚洲除日本外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殖民特征:以商品输出为主变
24、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企图从政治上瓜分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内容: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形成过程:a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的西、葡殖民扩张,以及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欧美先进国家确立。b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变本加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c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5、,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1)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式强大的国家,但由于其制度是封建的君主制,所以很快衰落。(2)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
26、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8)20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二、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化历程、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7世纪):重大事件: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
27、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后电气化时代(19171945年):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
28、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1945年初):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7)共同发展后信息时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2、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重商
29、主义(略)自由主义:19世纪以后(与工业革命密切联系)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兴衰原因: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凯恩斯主义:当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凯恩斯1936年提出。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30、。兴衰原因:这种思想符合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日益同国家结合的要求。二战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力推行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一方面使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发展成为新贵族;另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有劳动力。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大量的土地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英国处理土地的方式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资本主义所有
31、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圈地运动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雇用劳动力以及大量的原料和资金。法国: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从而形成了小地产制。其特点是土地分散到农户手中,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而法国分散落后的方式,使小农经济占优势,国内市场狭小,影响农业机械化。造成了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困难,工业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相对缺乏,国内市场也不很景气,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美国: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农民的土地要求,鼓舞西部农民
32、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为农业资本主义常遭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西部的开发。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以高于地价数倍的价格,出钱赎买份地。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很多部门得以确立。日本: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统一征收地税,使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4、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前提和条件第一次工业可明:a.政治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b.具备了市场、资本、技术等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a.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统治;b.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c.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形成;d.大机器生产以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第三次科技革命:a.二战后资本主
33、义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b.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c.科学技术的发展;d.社会要求迫切。进程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向各国扩展。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用和电讯事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至今仍方兴未艾。主要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和制造棉纺织机器、蒸汽动力机器和交通运输机器。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有电动机、内燃机、柴油机、汽车、飞机、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等。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有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及人工合成
34、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主要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a.主要在资本主义国家开展。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由一国向多国扩展。b.以轻工业为主导;c.将资本主义发展推进到蒸汽时代。d.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第二次科技革命:a.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展。b.有坚实的科技基础,规模广泛。C在一些国家中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a.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作用日益重要。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加快。b.科技密切结合,相互促进。c.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影响和后果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
35、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对中国影响: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对
36、中国影响: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
37、并存。 (6)在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内外交困,于是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很快就失败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第三次科技革命时,194519
38、49年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1949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待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缺乏正常的交流,于是中国政府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科技创新,重视科学体系的建设,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后由于“左”倾思想泛滥,文革十年使中国失去了一个科技发展的好机会;改革开放后,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五次发展机遇,对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不同的
39、影响。(1)16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工业文明的曙光,但中、西方发展状况迥异。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请说出其在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答案: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如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产生。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余晖,西方却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革命。为什么中国没能发生同样的变革?答案: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3)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第二次),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概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试图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努力。答案:实业救国发展民
40、族工业;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4)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失误。试分析中国出现失误的原因。答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5)20世纪80至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是怎样抓住这一机遇的?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改革开放。启示:顺应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言之有理即可)。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不断扩大。
41、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
42、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知识归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殖民体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为工场业时期(萌芽)、蒸汽机时代(初步形成)、电气时代(最终形成)三个阶段,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6、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原因:a、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的统治。b、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c、18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
43、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陈旧,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不愿用于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b、英国广阔市场,对采用新设备和新技术缺乏应有的积极性,造成生产率低下。c、美德工业迅猛发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使英国逐渐失去“世界工场”地位。(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3)世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语文课件
- 《房地产估价成本法》课件
- 财务应用调研报告范文
- 劳务班组分包合同
- 2024版建筑施工合同标的工程质量及进度补充协议2篇
- 玻璃厂选址报告范文
- 铝合金自行车制造购销合同2024
- 灵芝黑咖啡采购合同范本
- 食堂合作协议
- 七上生物课件显微镜
- 封隔器设计说明书
- 欧洲3000年历史地图演变【第二部分】
- 神华煤直接液化煤液化 – 装置03操作规程(试行)
- Euler方法与改进的Euler方法的应用
- 鼓乐铿锵导学案
- GB 10767-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幼儿配方食品(高清版)
- 食品小作坊食品原料进货台账【精选文档】
- 初中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红河谷.(13张)ppt课件
- (完整版)周转材料验收标准
-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 word带圈数字序号1-99可复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