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桩检测方案模版_第1页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_第2页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_第3页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_第4页
基桩检测方案模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XX项目基桩检测方案编写:校核 :审核:批准:xxxx 公司x 年 x 月 x 日参考学习.检测方案会签栏会签单位意见栏意见:建设单位签字:(盖章 )意见:设计单位签字:(盖章 )意见:监理单位签字:(盖章 )意见:施工单位签字:(盖章 )意见:检测单位签字:(盖章 )参考学习.第一部分:编制依据一、方案编制依据1、本工程设计图纸中有关基桩检测的要求;2、国家和行业颁布的有关现行检测规范和标准:3、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条例 ;4、南宁市有关文件规定。二、文件规范采用目录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 );3、建筑

2、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12 );5、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南建质安【2011】46 号。第二部分:工程概况xxxx 工程位于 xxxx 市 xx 路,项目由 xx 开发,xxx 负责设计, xxx 承建,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 - 剪力墙结构, 1、2#楼为 xxxx 基础,桩径为 xxmm,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 xxxxkN,其中 1#楼总桩数为 xxxx 根,共计抽检 xxxx 根桩进行完整性检测、 抽检 xxxx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堆载法)、;2#楼总桩数为 xxxx 根,共计抽检 xxxx 根桩进行完整

3、性检测、抽检 xxxx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堆载法) 、抽检 10 根桩进行声波透射检测。附上勘察报告第三部分:检测桩选择根据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及设计要求,须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低应变法检测,各种桩类型和数量(见以下附表) 。受检桩情况表桩数量分项工程(根)1#楼xxxx 桩366基础检测项目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堆载法)低应变检测取样数量特征值试验荷载(吨)(根)xxxxxxxx kN特征值21.2xxxx-第四部分:试

4、验过程根据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本工程检测需分别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 等方法进行,其中,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低应变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声波透射法适用于混凝土参考学习.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判定桩身缺陷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具体实施如下: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1、试验目的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与桩端的岩土阻力达到极限状态;当桩的承载力由桩身强度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加载。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5、的2 倍。2、试验堆载及加载装置( 1)试验加载设备宜采用液压千斤顶。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受检桩的横截面形心重合。( 2)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等,且应符合下列规定:加载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值的1.2 倍;加载反力装置的构件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应对锚桩的桩侧阻力、钢筋、接头进行验算,并满足抗拔承载力的要求;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宜少于4 根,且应对锚桩上拔量进行监测;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

6、固地放置于平台上,且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有条件时,宜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检测桩桩头应作桩帽处理:a 距桩顶 1 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 5 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1.5 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 。桩顶应设置钢筋片网1层 2 层,间距 60 100 。b 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 级 2 级,且不得低于C30。( 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当通过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并换算荷载时,应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进行荷载换算。荷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的准确度应优于或等于 0.5 级

7、。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 80%。( 4)沉降测定平面宜设置在桩顶以下 200 的位置,测点应固定在桩身上。沉降测量宜采用大量程的位移传感器或百分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测量误差不得大于0.1%FS,分度值 / 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0.01 ;直径或边宽大于500 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 个位移测参考学习.试仪表,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 的桩可对称安置2 个位移测试仪表;基准梁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不得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当基准梁暴露在阳光下时,应

8、采取遮挡措施。( 5)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当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或多支盘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不应小于 2 倍扩大端直径。轻土场地压重平台堆载重量较大时,宜增加支墩边与基准桩中心和试桩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试验过程中观测基准桩的竖向位移。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距离反力装置试桩中心与锚桩中心试桩中心与基准桩中心与锚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基准桩中心(或压重平台支墩边)锚桩横梁 4( 3) D 且 2.0m 4( 3) D 且 2.0m 4( 3) D 且 2.0m压重平台 4( 3) D 且 2.0m 4( 3) D

9、 且 2.0m 4( 3) D 且 2.0m地锚装置 4 D 且 2.0m 4( 3) D 且 2.0m 4 D 且 2.0m注: 1D 为试桩、锚桩或地锚的设计直径或边宽,取其较大者;4 D 或压重平台支墩2括号内数值可用于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多排桩设计桩中心距离小于下2倍3倍宽影响范围内的地基土已进行加固处理的情况。3、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分级:加载应分级进行,且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值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 1/10 ,其中,第一级加载量可取分级荷载的 2倍。( 2)慢速维持荷载法沉降观测:每级荷载施加后,应分别按第5min、15min、 30min、45m

10、in、 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桩顶沉降量。( 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得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的第30min 开始,按 1.5h 连续三次每30min 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 4)卸载时,每级荷载应维持 1h,分别按第 15min、30min、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不得少于 3h,测读时间分别为第 15min、30min,以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桩顶残余沉降量。( 5)终止加荷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某级荷载作用下,桩

11、顶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且桩顶沉降量超过 40mm;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 24h 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参考学习.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值且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 ;当桩端阻力尚未充分发挥时,可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6)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Qu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 曲线,应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S lgt曲线尾部出现明

12、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 24h 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取前一级荷载值;对于缓变型QS 曲线,宜根据桩顶总沉降量,取s 等于 40mm对应的荷载值;对D(D 为桩端直径)大于等于800mm的桩,可取s 等于 0.05D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不满足上述款情况时,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宜取最大加载值。基桩静载荷试验示意图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1、试验目的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2、试验堆载及加载装置( 1)试验加载设备宜采用液压千斤顶。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

13、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受检桩的横截面形心重合。( 2)试验提供的反力装置可采用锚桩法和堆载法。当采用堆载法加载时且应符合下列规定:堆载支点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参考学习.堆载的支墩位置以不对试桩和基准桩的测试产生较大影响确定,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堆载量大时,可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试验反力装置的承重能力应满足试验加载要求;加载反力装置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值的1.2 倍。检测桩桩头应作桩帽处理:a 距桩顶 1 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 5 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1.5 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宜

14、大于100 。桩顶应设置钢筋片网1层 2 层,间距 60 100 。b 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 级 2 级,且不得低于C30。( 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当通过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并换算荷载时,应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进行荷载换算。荷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的准确度应优于或等于 0.5 级。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 80%。( 4)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架设位置宜在桩顶标高位置。沉降测量宜采用大量程的位移传感器或百分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测量误差不得大于 0.1%FS,分度值 / 分辨力应优

15、于或等于 0.01 ;直径或边宽大于500 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 个位移测试仪表,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 的桩可对称安置2 个位移测试仪表;基准梁应具有足够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不得受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当基准梁暴露在阳光下时,应采取遮挡措施。(5)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试桩、锚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距离反力装置试桩与锚桩试桩与基准桩与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座墩边)基准桩(或压重平台支座墩边)锚桩横梁反力装置 4 d 且 2.0m 4 d 且 2.0

16、m 4 d 且 2.0m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注: 1 d 为试桩或锚桩的设计直径,取其较大者(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离尚不应小于2 倍扩大端直径) 。3、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分级:加荷分级不应小于 8 级,每级加载量宜为预估极限荷载的 1/8 1/10 。( 2)慢速维持荷载法沉降观测: 每级加载后, 每第 5min、10min、15min参考学习.时各测读一次, 以后每隔 15min 测读一次,累计 1h 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小于 0.1 时可视为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4)卸载

17、及卸载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两倍;卸载后隔 15min 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h 再测读一次。( 5)终止加荷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当荷载 - 沉降( Q-s )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sn 1 sn 2,且经过 24h 沉降尚未稳定;桩身破坏,桩顶变形急剧增大;当桩长超过 25m,Q-s 曲线呈缓变形时,桩顶总沉降量大于 60mm80mm;验收试验时,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 倍。注: sn 第 n 级荷载的沉降增量;sn 1 第 n1级荷载的沉降增

18、量。( 6)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作荷载 - 沉降( Q s )曲线和其他辅助分析所需的曲线;曲线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当出现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第 C.0.9 条第 2 款的情况时,取前一级荷载值; Qs 曲线呈缓变形时,取桩顶总沉降量s 为 40mm所对应的荷载值;按上述办法判断有困难时,可结合其他辅助分析方法综合判定;参加统计的试桩,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设计可取其平均值为单桩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离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需要时应增加试桩数量。工程验收时应

19、视建筑物结构、基础形式综合评价,对于桩数少于5 根的独立基础或桩数少于3 排的条形基础,应取最低值。参考学习.二、低应变法1、试验目的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检测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2、检测原理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触发应力波,应力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的界面 ( 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夹层等部位 ) 和桩身截面积变化 ( 如缩径或扩径 ) 部位,该应力波通过波阻抗不同的截面将产生反射波。采用动测仪将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自动记录存储反射波形,再经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分析,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据此计算桩身波速,以判断桩身完整性及

20、估计混凝土强度等级。还可根据波速和桩底反射波到达时间对桩的实际长度进行核对。3 、检测方法( 1)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 70%,且不应低于 15MPa;桩头的材质、强度应与桩身相同,桩头的截面尺寸不宜与桩身有明显差异;桩顶面应平整、密实,并与桩轴线垂直。( 2)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安装传感器部位的混凝土应平整;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笼的主筋影响;激振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瞬态激振应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和软硬适宜的锤垫;宜用宽脉冲获取桩底或桩身

21、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桩参考学习.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稳态激振应在每一个设定频率下获得稳定响应信号,并应根据桩径、桩长及桩周土约束情况调整激振力大小。详见如下示意图:基桩低应变检测示意图4 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 测试信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基条件、施工情况,按下表所列时域信号特征或幅频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桩身完整性分类表桩身完整性类别分类原则类桩桩身完整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桩身完整性判定表类别时域信号特征幅频信号特征2L/c 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桩底谐振峰

22、排列基本等间距,有桩底反射波其相邻频差 ? c/2L桩底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2L/c 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邻频差 ? c/2L,有桩底反射波轻微缺陷产生的谐振峰与桩底谐振峰之间的频差 ? c/2L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类和类之间2L/c 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缺陷谐振峰排列基本等间距,其相周期性反射波,无桩底反射波;邻频差 ? c/2L,无桩底谐振峰;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现低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只出现单一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桩底反射波谐振峰,无桩底谐振峰参考学习.注:对同一场地、地质条件相近、桩型和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因桩端部分桩身阻抗与持力层阻抗相匹配导致实测信

23、号无桩底反射波时, 可按本场地同条件下有桩底反射波的其他桩实测信号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三、声波透射法( 1)基本原理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混凝土质量的原理是事先在桩内预埋若干条声测管,作为超声波接收和发射换能器的通道(见图 1)。检测时在一个管内放入发射超声波的发射探头,在另一个管内放入接收超声波接收探头。两个探头由底部往上同步提升,仪器记录超声波在由二管组成的砼测面内传播的声学特征。根据波的到达时间,幅度大小,频率变化及波形畸变程度,经过分析处理,从而判定出砼质量状况,存在缺陷的性质、大小及空间位置、砼匀质性。图 1 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示意图图 2 声测管布置图( 2)配合工作要求在灌注混凝土之前

24、,需要在被检测的基桩内预先埋入检测预埋管,待约15 天砼龄期后开始检测。预埋管施工应满足下列要求:声测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参考学习.a 声测管内径应大于换能器外径;b 声测管应有足够的径向刚度,声测管材料的温度系数应与混凝土接近;c 声测管应下端封闭、 上端加盖、管内无异物;声测管连接处应光顺过渡,管口应高出混凝土顶面 100mm以上;d 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声测管有效固定。声测管埋设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 桩径小于或等于 800mm时,不得少于 2 根声测管;b 桩径大于 800mm且小于或等于 1600mm时,不得少于 3 根声测管;c 桩径大于 1600mm时,不得少于 4 根声测管;d

25、桩径大于 2500mm时,宜增加预埋声测管数量。(3)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声速 vi ( j) 异常按下式判定:vi ( j )vc式中: vi ( j ) 第 j 检测剖面第 i 声测线声速(km/s),i =1,2, n ; vc 声速异常判断临界值( km/s)。波幅异常判断的临界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 nAPj ( j )Am ( j )n j1Ac ( j )Am ( j )6波幅 Api ( j ) 异常应按下式判定:Api ( j ) Ac ( j )式中: Am ( j ) 第 j 检测剖面各声测线的波幅平均值(dB);Api ( j ) 第 j 检测剖面第 i 声测线的波幅

26、值( dB);Ac ( j ) 第 j 检测剖面波幅异常判断的临界值(dB);n 第 j 检测剖面的声测线总数。PSD值异常判据PSD值按下列公式计算:tci ( j )tci 1( j ) 2PSD( j ,i )zi 1zi式中: PSD 声时 - 深度曲线上相邻两点连线的斜率与声时差的乘积( us2 / m );tci ( j) 第 j 检测剖面第 i 声测线的声时( us);tci 1( j ) 第 j 检测剖面第 i 1声测线的声时( us); zi 第 i 声测线深度( m);zi 1 第 i1声测线深度( m)。当 PSD值在某深度处突变时,宜结合波幅变化情况进行异常声测线判定。

27、(4)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桩身缺陷处声测线的声学特征、缺陷的空间参考学习.分布范围,按下表所列特征进行综合判定。桩身完整性分类表桩身完整性类别分类原则类桩桩身完整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桩身完整性判定表类别注: 12特征所有声测线声学参数无异常,接收波形正常;存在声学参数轻微异常、波形轻微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且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轻微异常、波形轻微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

28、向连续分布,或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且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但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但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严重异常、波形严重畸变或声速

29、低于低限值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任一检测剖面的任一区段内纵向不连续分布,且在任一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小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明显异常、波形明显畸变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且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存在声学参数严重异常、波形严重畸变或声速低于低限值的异常声测线,异常声测线在一个或多个检测剖面的一个或多个区段内纵向连续分布,或在一个或多个深度横向分布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检测剖面数量的 50% 完整性类别由类往类依次判定。对于只有一个检测剖面的受检桩,桩身完整性判定应按该检测剖面代表桩全部横截面的情况对待。第五部分:检测人员、仪器及现场安全参考学习.一、检测人员姓名职称检测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