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文阅读指迷话题:人物 作者 教育学习陆波现代文阅读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
2、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
3、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
4、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
5、却是肯定在于鱼的。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潇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
6、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1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涵盖的内容全面,突出要点;表述要求简明准确。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所叙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感情倾向入手。由文中“何处没有汨罗江?”“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形形色色的汨罗江”“让汨罗再汨罗一回”“就是我明日的汨罗”等处可以看出作者用的是比喻义、象征义,可概括出“汨罗”是一种情感寄托。分析第1215段,可以总结出“不幸、苦难”的象征意义。另外,屈原殉国的地方则是较为明显的含
7、义。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题干字数的限制。【答案】 (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答出两点即可)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统观全文,对所涉及的内容作探幽发微的分析。要特别细读文中有关感情的句子,并筛选概括。开始“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到“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再到“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本题需要考生找准表现其情感变化
8、的语句,并尽可能借助文本词语组织答案。【答案】 愤世嫉俗,惆怅,索然(失望)。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文中“渔翁”明显起着对比和衬托的作用。对于屈原等正直文人而言,渔翁是世故的,也是狡黠的,他们或关注眼前物质利益,或明哲保身远离祸患归隐田园。另外,本文貌似谈古论今,实则借古讽今,对现实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也不无讽喻愤慨。【答案】 寓意: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们(或“与以愤世嫉俗的屈原为代表的民族脊梁”)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他们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
9、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解析】 AE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汨罗
10、江水的味道苦涩并不仅是因为江水“混黄而不清澈”,更是因为它包含了屈原“愤世嫉俗的味道”。E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不当。“因而决定”错了。作者结尾说“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只是牢骚话,要注意文中的“说不定”,其实,这句话表明作者是始终坚持“汨罗”精神的。【考点精讲】“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D级。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形式及表达艺术效果。重要语句,包括重要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重要词语”指的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包括短语),有: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总领
11、、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表达含蓄的词语;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概括性极强的词语等等。“体会重要词语丰富含义”,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的具体语境义,包括与本义有关的隐含义、情感色彩义、修辞义、象征义,关涉词语的内涵和外延。重要句子,指在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结构层次的显示有重要意义的语句,如首括句、中心句、支撑句、点睛句、过渡句、独词句、矛盾句、抒情句等。“体会”不是单纯的读懂,而是有着更高的要求,要从分析到理解,到把握,再到领悟,直到能品味出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体会的原则是: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
12、的结构特点、修辞方法以及句子的语言气势,针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对句子的真实含意进行领会。【技巧点拨】一、阅读、解题技法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法(1) 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这是解答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前提。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主旨,才能深刻体味、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2) 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在阅读中则是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上下文,如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
13、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所在段落的段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3) 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近指和远指,注意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有时指代的没有现成的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4) 结合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如理解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5) 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即形成”同义互解”。连义互解。语义上下连贯,也可以构成“互解”关系。虚实互解。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
14、实,甚至以虚代实,因而就构成了一种“互解”的关系。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六“入手”(1)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意一定要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解释词语的技巧。如同义互解,连义互解,虚实互解。(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这也是解读词句段篇的通用方法,阅读中的所有理解性问题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任何言语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同一个语境中,词、句、段、篇四个语言单位是一个互为诠释的语义系统。因此,理解词语或句子必须借助另外的三
15、个语言单位。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要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3)从特殊位置入手。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并解释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中或语段中处于什么地位,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4)从分析修辞入手。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解决的办法是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
16、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5)从结构层次入手。有些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扣住修饰语,往往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果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果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句上。(6)从文章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相关的联系。所以,浏览全篇,把握主旨,也是解答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前提
17、。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句子,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主旨,才能深刻体味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二、答题注意事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答题“五忌”1忌望文生义。所谓“望文生义”,就是在理解句子的含意时,不联系上下文语境,而是只对句子本身所含的信息进行解剖;甚至借助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孤立地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的结果,更多的是句子的抽象意义,而不是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意。2忌断章取义。有的考生在理解句子的含意时,只注意句子所在的段落等小语境,但忽略了大语境,即整篇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必然难以准确、全面地把握句子的含意。3. 忌以偏概全。有的句子包含多层意思,要求考生
18、全面把握。而有的考生思维单一,缺乏多方面多层次思考的习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造成挂一漏万,遗漏得分点。4忌以评代解。在考卷上,有些考生的答案,写的不是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而是对句子的评价,或评价句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句子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理解句子固然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去领悟,但最后的文字表述应该是理解的结果的呈现,而不要把理解的方法和过程写在上面。5忌词不达意。有些考生表达时,没有把意思说出来,但实际上心里知道,只是在表述上滞涩。这就要求平时加强训练,灵活运用术语或答题常用语。第26讲散文阅读分析结构,概括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分)木车的激情张炜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
19、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得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由
20、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
21、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人类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
22、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23、。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1“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解析】此题重在考查理解
24、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全文是以这个词语为题提领全篇,也就自然会考查到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木车”和“激情”的具体所指,而要弄清具体所指又必须以全文内容为理解的语境。比如对“木车”必须联系文中对现代旅行交通工具的叙述,才好理解原来它代指简陋的工具、象征艰苦的条件。其次,可从词语的偏正结构“木车”条件下的“激情”的难能可贵、可歌可敬,并进而醒悟到现代优越条件下精神缺失的相形见绌、可叹可悲。以这两点为思路,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含义,答好题目。【答案】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
25、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解析】 一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主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此句主要写了高科技时代人们的精神现状,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以及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结构上主要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木车的激情”的强大作铺垫。题目为“木车的激情”,先写高科技时代的人们,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答案】 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3联系全文,
26、概括本文主旨。(6分)【解析】本文的解读除了理解“木车的激情”这一关键词之外,还需要借助本文的手法,即古今对比。正是古今对比才彰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答案】 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
27、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解析】 AC本题主要考查了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B项错在“全面”,文章只是选择“木车”一个侧面来反映孔子的一生,不可能全面。
28、D项错在“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者说“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是说论语作为文字的功能,文章更强调孔子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力。E项错在强调科技对人的制约,而没有注意到人主观上“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考点精讲】“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侧重于理清行文的线索、发展的脉络,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文学作品的主旨。作品的结构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
29、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句子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同。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以表达见解,揭示内涵。分析作品结构,一是能够分析全篇、段内的结构层次,二是能够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三是能够分析谋篇布局的妙处,尤其是词、
30、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作品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概括作品的主题,是在理清结构、把握思路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中心意思(主旨、主题)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主题是针对整篇散文说的,在高考试题中,除了对概括主题的考查外,还有对某段、某几段内容的概括的考查,如本讲2010年福建卷第1题的A项。【技巧点拨】一、阅读、解题技法1把握散文篇章结构两“关注”(1)关注作者思路(或整体构思)。散文的“整体构思”,也就是谋篇布局,主要指的是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顺序,安排材料的中心与线索等要素。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
31、悟。散文的结构往往表现为人、事、景、物等或材料的组织安排方式、方法等。安排结构一般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作者的感情变化、人们的认识规律来进行,从而使文章呈现出纵向(时间)式、横向(并列)式、纵横交错(网状)式、层进(观察、认识的过程)式、流动(情感的自然变化)式、对比式、特写(集中写一个场面或片断)式等各种结构形式。(2)关注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顺序,它是谋篇布局的主要方面。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件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景物组成的。准确把握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散文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或者时空交错线
32、索;有物线索(某一事物)、情线索(以一种感情变化为线索)。写景叙事散文多以时、空为线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多以物线、情线为主。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散文的“形”,进而理解“神”。对线索的把握,有时从标题或开头结尾处可以找到,更多的则是根据行文反复出现或交代的词语、句子来决定。2分析句段或穿插性材料的作用的答题方法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散文结构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衬托,或营造氛围等等。句或段或几个段落或穿插性材料的作用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热点,答这类题要注
33、意以下几个方面:准确定位出阅读区间。位置不同,其结构作用也不同。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是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哪些作用。二是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必须写出与哪些内容照应。三是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上的作用。有意识地运用答题模式。开头:(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映衬)了。中间:(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与上文(下文)相照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映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结尾:总结了上
34、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3概括主旨五法把握散文主题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其方法有: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分析首尾法。不少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分析议论抒情句法。散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主题。知人论世法。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时间,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作品的社会时代
35、背景进行分析。有些文章,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意思。因文而异法。阅读散文,要披文入情,逐层深入,进入认识评价作品意蕴、内涵的层面。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二、答题注意事项概括主旨答题六“不要”1不要概括偏颇。对原材料既不能从整体上迅速把握,又不能深入分析理解,以致不能抓住主要内容和实质而显得偏颇或肤浅。2不要遗漏要点(由于阅读不够仔细,对材
36、料内容理解不完整,要点不全)。3不要重复啰唆(对文章理解不透彻,所以概括的要点中,有一些要点意思相同)。4不要摘录原句(只摘录原文而不加以概括,或概括能力有限,语言不精炼),宜以摘取原文关键词句加自己的概括性语言为好。5不要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作者)。6不要不合逻辑(所概括的要点不要在同一逻辑层面上出现交叉关系)。散文阅读分析体裁的基本特征,鉴赏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8分)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的地理位置上。那儿有一个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
37、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
38、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也有着难分难解的情缘。我养过狗和猫,它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和它们
39、搞恶作剧,有时它们与我像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则因着我对它们的捉弄,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神话和传说是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话。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
40、,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抒写。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
41、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当童年我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选自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有删节)1概括说明文章第二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具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答:_【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形象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确定题干中的关键词“生命”在原文中出现的
42、位置。“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然后根据查到的信息,进一步筛选,组织语言。【答案】 (1)生命短暂、生命力顽强;(2)拟人。2除了植物以外,文章还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影响?(8分)答: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文学作品阅读的归纳概括题可以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从总体上把握
43、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第二步,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第三步,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进行表述。通读全文,可以确定本题的答题区间为三至五段,从中可以找到影响作者文学和人生的元素,除了故乡的植物,还有故乡的亲人、动物、神话与传说、梦境。它们带给作者的影响各不相同,作者在相应文段中都有集中的文字表述,将它们提取出来概括即可得到答案。【答案】 亲人,使作者领略到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动物,给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生活与传说,使作品染上神话色彩,笼罩着神灵之光;梦境,使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产生的联想。3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意?请概括
44、回答。(5分)答: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对于文字洗练、寓意深刻、具有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作用的警句以及内容含蓄的象征句,需要结合文章主旨,结合作者观点态度来理解。重点抓住句子中“其实还是”“只是”这样的关联词,联系全文,通过文中的很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信息加以分析概括。【答案】 (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尝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做了诗意的回顾,语言清
45、新,情趣盎然。B第三自然段中“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一句,凸显了故乡亲人的淳朴善良。C第四自然段中所谓“活生生的人”,是指有种种缺陷但忠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D文章主、副标题相配,既点明故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又为全文笼罩上梦幻色彩,别具韵味。【解析】 C此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的能力,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鉴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思考时要注意语境,通过句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各句的来龙去脉。从文章第四段最后一部分来看,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对于人的限定缺少了“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这个前提,并且在“有种种缺陷”的前面也缺少“也许”这
46、个定语。这里“活生生的人”是指笼罩于神话光彩之下的凸显人性本真的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分)天目山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
47、。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
48、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
49、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
50、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
51、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5第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2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个比喻形神兼备,首先是形似,用海水状满含的泪水,其次是写
52、出了内心的巨大起伏,结合前面“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内心翻动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要结合画线的句子和“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这句话去理解,同时要套用比喻的作用,答此题切忌只答作用。【答案】 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6第段整句话的含义是_。(2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个句子倒装,调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夙愿”,又作宿愿,意为一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无论是为了树,还
53、是为了人”,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没有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仪式感”。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答案】 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7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段作赏析。(3分) (?)答:_【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54、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当然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解答的时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达效果是什么。该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可以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稳的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答案】 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
55、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8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答:_【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信息在第段和第段。学生可能会忽略“介绍”二字。它是说明的意思,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身份、年龄、经历等),再分条罗列即可。但估计会有考生描写、评价,甚至讴歌、赞美。(注意字数要求)【答案】 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9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B第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C描写“大树王
56、”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解析】 BE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章内容、表现手法等能力。从2010年春考开始,现代文阅读二的选择题的分析对象集中在文本的一个点上,这是一种变化。本题集中在全文突出的艺术形象“树”上,从表现手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做深入的鉴赏。A项错在对雾的作用的分析上“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这里的雾应属于“历史迷雾”的象征,即遮蔽了英烈形象的时间等历史因素;即使看不出来这一点,至少可以
57、看出这里肯定不是要表现“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大树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伟岸、坚毅等英雄形象。B项正确。C项错在对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情景作用的分析上,此处应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D项错在对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上,篇末应是对当今“模糊”英烈的理想的忧思。E项正确。F项错在“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上,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大树也是一种象征。10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_。(4分)【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旨的能力。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重要。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
58、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标题非常重要。无论是地名、人名还是物名,在作者的笔下常常成为寄托深远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如“灯笼红”“春声和春深”“天目山”等,我们在阅读时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作者行文的脉络和情感的线索,把握其外在特征和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把它作为读懂文本的一把钥匙。我们教材中此类文本也很多,如想北平合欢树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而且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道4分左右的大题跟它有关,考查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即使标题没有包含某个核心“形象”,我们也要善于捕捉和分析文本中集中描写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它可能是一个物,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件事,一片景,一个场面等。【答案】 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考点精讲】“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考查散文中形与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汽车电子产品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系绳物体的浮力问题-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讲练(原卷版)
- 知识产权保护承诺书
- 美丽的颐和园导游词(33篇)
- 物流运输车辆租赁合同(35篇)
- 粗砂垫层试验段的施工方案及试验段总结
-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同步练习
-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建筑电工(建筑特殊工种)考试试题题库
-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 行业协会财务管理制度
- 领款单模板(B5的纸).xls
- 特种设备使用的安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思考
- 总公司与分公司合并报表编制举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第二版课后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_百度
- 锦纶染色过程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土地租金发放表
- 医院水电安装施工方案
-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整理
- 水泥搅拌桩机械进场安装验收记录表
- 高一物理的必修的一期中考试试卷解析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