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年_第1页
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年_第2页
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年_第3页
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年_第4页
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2006-2020 年2014 年调整完善)送审稿宁波市人民政府二o五年六月序言依据和原则1.1编制依据1.2调整原则调整完善编制要求2.12.22.33.13.23.34.14.24.35.15.25.36.16.2目录四个坚持”、 “三线”划定,强化布局调整按照市政府要求与城市总规充分衔接调整保近期、保重点调整完善的目标、指标与布局调整目标指标落实布局调整三线”划定与区域管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划定“三线”, 明晰 “三生 ”空间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管制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调整耕地保有量任务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示范区建设继续加大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力度促进建设用地

2、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城乡建设规模管控,加大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增量撬动存量的规划管理机制.4.4.4.5.5.5.5.6.6.6.9.9.9.1.31.72.2.2.2.2.32.4.2.62.62.846.3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3.1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3.37.1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与红线划定3.37.2土地生态分区管控与措施.3.6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控制范围规划调整完善3. 78.1范围与规模、结构.3.78.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3.88.3建设用地管制分区.4.0推进土地综合整治.4.3.9.1土地综合整治任务.4.39.2加大农村居民点整治复垦.4.49.3海岸带土地保护工程.

3、4.510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6.10.1切实落实规划目标责任.4.610.2加强与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4.610.3积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义务.4.610.4激励增量撬动存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4.710.5强化建设项目用地规划预审.4.710.6积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4.710.7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基础建设与监管.4.8附表(一 九)附图(一 十一)序言为维护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进一步强化 规划空间管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 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工作方案和相 关要求,开展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

4、本次调整完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对耕地和基 本农田保护的新要求,实施好区域发展新定位、新战略,做好与“十 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下,按照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宁波市 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2015 年修改)和市政府“三年行动计划”, 谋划“十三五”期间区域发展与重大项目用地安排, 划定永久基本农 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 态空间,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务。本次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按照新任务、 新要求对现 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5、 年)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规划调 整完善的基期年为 2013 年,上级下达保护任务指标的落实与建设用 地布局调整的重点时段为 2014至 2017年,规划调整完善的目标年为 2020年,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1 依据和原则1.1 编制依据1.1.1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国土资厅函20141237 号);1.1.2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土资办 20155 号 );1.1.3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 (浙土资办 201518 号 );1.1.4 第二次土地

6、调查更新到 2013 年的变更数据;1.1.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2015 年修改)、宁波生态 市建设规划( 2003-2020)等相关专项规划。1.2 调整原则1.2.1 保护优先,统筹兼顾。 落实耕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 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2.2 突出重点,保障发展。 着重优化调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 做好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用地安排。1.2.3 总量控制,节约集约。 以有限增量撬动存量,推动土地资源利 用方式转变,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益、减量化。1.2.4 多方协同,共同推进。 加强部门沟

7、通与协作,会同相关部门共 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1.2.5 统一规范,上下衔接。 按照统一标准、时点、底图、分类和成 果形式,上下同步,快速推进。2 调整完善编制要求2.1 “四个坚持”、“三线”划定,强化布局调整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坚持 生态优先、 耕地保护优先, 坚持管住建设用地总量、盘活存量, 坚持 多方协同、rH步统筹兼顾,合理调整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坚持 严格划定“三条红线”(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进一步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控城乡规

8、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效布局, 保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规范有序推进。2.2 按照市政府要求与城市总规充分衔接调整围绕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区域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 市任务,按照与“十三五”规划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 2015年修改)密切衔接要求,优化调整全市建设空间布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保障城乡发展、海洋经济产业带、产业集聚区项目和 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等用地,保障新战略、新定位的实施。2.3 保近期、保重点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势性和严肃性, 落实调整完善的目标 任务,突出重点、保障近期、远近结合,做好耕地与基本农田局部调 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布局,统筹城

9、乡建设发展,保障“三年行动计 划”重点区块、项目用地, 为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 “稳 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良好基础服务。3 调整完善的目标、指标与布局3.1 调整目标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加严格土地管理的一系列新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强化耕地和基 本农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科学划定生产、生活和生态 空间,为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和新目标提供基础保障。2)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第二次土地调查连续变更至 2013 年数据,修订现行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促进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编制与管理实现“三转变” :重心由保障向保护转变,方

10、法由指 标控制为主向空间管制为主转变, 指标由增量向存量转变, 维护土地 规划的现势性和严肃性,保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3)保障全市“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新目标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永久基本 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合理确定生产、 生活和生态空间;统筹全市城乡建设、产业集聚区项目、海洋经济产 业带和绿色生态廊道等的用地。3.2 指标落实3.2.1 市域一)现行规划调控指标现行规划明确, 2020 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2226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197000 公顷以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 22637

11、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51365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19200 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73189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 25579 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 设占用耕地不超过 17093公顷;二三产业增加值单位用地量降至 19.89平方米;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 130 平方米以内(附图二)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1、至 2013 年全市实有耕地保有量 235556公顷,超出规划目标;规划实施八年建设占用耕地 24502 公顷,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农 业结构调整和异地补充,共计新增耕地 25001 公顷,实现占补平衡。2、2006-2013 年全市通

12、过实施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共核减基本农 田 1539 公顷,至 2013 年基本农田实际保护面积 195461 顷,较规划 目标 195334公顷超出 127 公顷。3、至 2013 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 186528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 146801公顷,城镇工矿用地 91959 公顷,分别超出规划控制 指标 35163公顷、 27601公顷、 18770公顷。4、规划实施八年,已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28070 公顷,其中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23222 公顷,占新增量的 82.3%。三)本次规划调整完善指标下达与分解落实省国土资源厅下达 浙江省各县 ( 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 控制指

13、标调整方案 ( 草案) ,明确了全市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控制指 标,耕地保有量 218740 公顷(328.1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195334公顷( 293.0万亩),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9800公顷以内。通过本次规划调整完善, 省厅将探索规划实施城乡建设用地管控 新办法,即在统筹剩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盘活存 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成效, 下达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挂钩带动 存量用地挖潜,以缓解持续增长的供需矛盾。按照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指标方案 (草案) (浙土资办 201518号),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各县(市、区)落 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

14、务、 城建乡设规模进行分析比较后, 分解下 达相关指标(附表 3、4、 5)。3.2.2 中心城区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2015 年修 改),至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420 平方公里,对应城市 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规模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范围面积509 平方公里。一)用地现状及剩余指标情况1、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规模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现状建设用地 404.7 平方公里,其中城乡建设用地 365.9 平方公 里,交通水利用地等 38.8 平方公里,农用地 77.9平方公里,其他土地 26.4 平方公里(附图九)。2、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剩余建设用

15、地指标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规模范围线内,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 8874 公顷,截止 2013 年已使用 5675公顷,剩余指标 2965 公顷,扣除 2014 年已报批农转用的部分, 2015-2020年尚有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2698 公顷。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依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2015 年修改)中心城 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指标方案 (草案) ,确定中 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 420 平方公里, 划为允许建设区。3.3 布局调整3.3.1 市域1)按照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新任务构建保护新格局。以控制性布

16、局促进耕地与基本农田发展质量提升, 引导耕地与基本农田向立 地条件好、农田设施完备、 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区域集中布局。各县市)减少耕地保有量 00 增加2)按照市域“重点发展北部都市区、培育区域二级中心城市、加强中心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优化各级城镇用地布局,促进“一 主二次五副七卫星”城镇体系主体格局的形成。3)构建合理的“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加强城镇用地空间布局引导,支持港口、制造业、物流及金融、商贸、信息、科技等产业 发展;加大南部生态发展区土地生态保护与培育,保障风景旅游、水 产养殖加工和绿色产业需求。4)引导交通用地网络化发展。合理布设交通用地,促进形成水、陆、空全方位的立体化对外交

17、通体系。保障高效、舒适、安全、 环保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用地需求, 形成分工明确、 级配合理 的城市道路网。5)加强重点区域重要生态用地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屏障。充分发挥耕地、林地、水域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的保护功能,保障生态走廊建设合理用地,形成农用地和生态绿地交错、间 隔、协调分布的生态用地格局。3.3.2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方向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2015年修改)一致。即三江片在进一步完善东部的基础上,重点向西、向北发展, 适度向南部发展;鄞州区片重点调整高桥区块和集 士港古林区块的用地安排; 江北区片重点调整庄桥北部区块和姚江北 岸区块的用地

18、安排。镇海区片、北仑区片沿海岸线方向发展,在镇海 重点调整镇海新城区块和蛟川北部区块的用地安排; 在北仑重点调整 小港区块和中部区块的用地安排。在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同时推进基本农田调整划定。 一是做好周边 基本农田划定潜力的分析, 梳理应划而未划基本农田的耕地数量、 质 量和分布情况, 制定补划方案; 二是把现状基本农田中已不符合规划 的包括为建设用地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划出去 , 形成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范围内保留基本农田 0.88万亩,调出 3.9 万亩的调整方案。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外围,规划有慈城、东钱湖、东部滨海、九龙湖 -澥浦四个城镇组团。外围组团布局调整与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

19、安排,包括基本农田补划,将分别纳入江北、鄞州、 北仑、镇海四区的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调整完善方案。4 “三线”划定与区域管控按照国家和省要求,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并与相关部门规划协调、 衔接的基础上,划定 线”,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 界”,进一步落实土地功能分区管制。4.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4.1.1 土地资源承载力1)耕地资源承载力2000 年以来,宁波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呈下降趋势,人口规模大幅超过现有耕地的人口承载能力,以人均消费400千克计量,50本市域内耕地产能的粮食自给率为 35%左右。按照国家关于保护耕地和确

20、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根据宁波市经多种发展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播面单产等不同条件, 情景分析,得出 2020年耕地面积应保持在 20.61-22.69万公顷, 2030年为 22.26-23.52公顷。 2013年全市耕地实有面积 21.95 万公顷(不 含可调整耕地),耕地承载力已接近警戒线,保护耕地不容忽视。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宁波市 2020 年粮 食产量可达到 190 万吨,人均粮食消费标准划定为 430 千克 /人,按自给率水平 54.0%计,可承载人口规模为 920 万人左右;测算 2030年粮食产量可达到 180 万吨左右,人均粮食消费标准划定为 4

21、50 千克/人,按自给率水平为 38.0%计,可承载人口为 1010 万人左右。2)建设用地承载力2013 年宁波市的建设用地1861.07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9.1% (即开发强度19.1%)。区域建设用地承载力一般表现为合理的 开发强度,若开发强度达到极限,则显然超过了合理的承载力。目前 全市开发强度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 中心城区建设空间严重不足,但 南部宁海-象山地区建设规模需要控制,北部余慈地区尚有一定的开发空间。各区域现状与极限开发强度及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如下表。综合分区现状开发强度极限开发强度适宜建设用地 (公顷)城镇优化开发区38%43-44%74700余慈重点开发区26%

22、41-42%79400港湾适度开发区11%25-26%88400山地限制开发区9%14-15%329004.1.2水资源承载力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区内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境内水资源丰富,宁波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5.31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量较低且分布不均衡,按照 2013年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985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五分之三。总体上宁波属于工程性和水质性轻度缺水的城市,无论现在还是未来 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并不十分突出,水资源供给总体上不紧张,但由于 在时间分配上的差异可能会造成季节上的供水不足。按现状水平年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供需平衡测算,2020年全

23、市水平年需水总量为26.9亿立方米,特干旱年需水总量为 31.5亿立方米,而总供水量为32亿立方米;2030年全市水平年需水总量为28.6 亿立方米,特干旱年需水总量为 32.1亿立方米,而总供水量为32.8亿立方米。根据常规趋势法、系统动力学法、多目标综合分析法等综 合预测,2020年和2030年全市 本地水资源+境外水资源”的可承载 人口分别为 890 万人和 960 万人;若考虑再生水的利用, 2020 年和2030 年全市的可承载人口可以分别达到 1010万人和 1090 万人。4.1.3 生态资源承载力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评价结 果表明,近年来宁波生态

24、环境状况指数分布在 80-85 之间,等级为优(El 75,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保持较好水平,而且年际变化差异不大, 较为平稳。但是, 由于全市区域内发展的差异性,主要是大面积的围 海造地建设、产业园区开发、高等级道路网建设、城镇化快速推进、 农田面积快速减少等问题, 中心城区和北部余慈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趋势较差,值得重视与关注。同时, 从构成生态环境的各要素来看,生态系统为较高承载, 土 地环境为中等承载,水环境为弱承载,大气环境为弱承载,海洋环境 为中等到弱承载。4.1.4 海岸带承载力宁波市境内两港一湾,即杭州湾、北仑港和象山港。 沿海滩涂面 积共计 82778 公顷,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侧

25、、 甬江口两翼以及象山宁 海东南部沿海。 2000年至 2013年的 13 年间,全市共围涂造地 538.0平方千米, 其中慈溪、余姚新增围涂面积 257.5平方千米和 66.1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市的 47.9%和 12.3%。宁海县新增围涂面积 107.0 平 方千米,占全市的 19.9%。围涂造地增加的国土空间,为宁波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用地保障。但是,近年来海涂围垦更多注重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 对滨海湿地保护重视不够。杭州湾、三门湾区的滩涂既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也是小海鲜的主要来源, 由于围垦速度过快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使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部分地区对岸线和海域资源的开发

26、利用 存在粗放利用等问题,注重围涂的外延扩张,但实际利用效益不高。4.1.5 综合承载力与分区格局一)综合上述土地、 水和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分析和 宁波 2030城市发展战略 研究,表明无论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约束还是从 经济密度、城市化水平、建设用地、居住条件等发展需求看,宁波市 的人口发展态势是未来还有一定增长空间。结论是, 2020 年宁波市 的综合适度人口规模为 962 - 1097 万人,2030 年综合适度人口规模 为 1100 -1200 万人。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定位,结合自然条件、地质环境,包括开发空间的区位条件、 交通因素、政策因素、相关规划等方面的分析, 从国土空间开发限

27、制性和适宜性的角度, 考虑保护和发展因素, 可对 市域范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三类空间。禁建区:主要分布于市域西南部丘陵山地的地势较高地带, 为生 态保护的核心区域。面积约 2950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30.3%。限建区: 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禁建区以外的生态脆弱区、 生态廊道等,大体分布于余姚北部、慈溪东部以及宁海、象山南部区 域。面积约 4180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43.0%。适建区: 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及各县 (市)中心城区等城乡建设 集中的区域。面积约 2599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26.7%。4.2 划定“三线”, 明晰 “三生”空间在资源环境

28、承载力分析评价基础上,衔接城镇、农业、林业、生 态、水务、交通等相关规划,并与区域条件充分协调后,按照相关要 求与规划管控目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和“城镇开发边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4.2.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平台,结合生态重要性评价、生态重点区 域识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划定生态保护核 心区和生态保护缓冲区,共同构成生态保护红线区。一)划定方法与分区生态红线”划定坚持:强制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与可行性原则,确保区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划定是参照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对重点生态功 能区、生

29、态敏感区 /脆弱区、禁止开发区、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空间叠加和综合分析,选取集中连片、具有生态保护重要 性的区域,以沿其行政界线、道路、河流、山体、绿化带等具有明 显隔离作用的标志物作为范围界限,并参考土地利用状况, 划分出一 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是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核心区、风景名 胜区核心区、国家和省重点公益林、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湿地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主要河湖蓄滞洪区以及生态廊道等,进行 叠加分析后,并综合考虑生态敏感性及生态功能重要性等得到的区域,划为生态红线的“核心区”。二级管控区主要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以及外围的缓冲区, 饮

30、用水源二级保护区, 省级生态公益林中集中连片度 较低的区域, 湿地内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富集度一般的区域, 海洋特别保护区核心区以外的区域,划为生态红线的“缓冲区”。二)划定成果全市划定“生态红线”保护范围 4456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45.8%,其中“核心区”范围 2780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 28.6%;缓冲区”范围 1676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 17.2%(附图六)。生态红线“核心区”范围,包括: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四明山、天童、溪口、双峰等 4 个国家森林公园和瑞岩 寺、斑竹、南溪、桃花溪、黄贤、清风寨、南田岛等 7 个省级森林公 园的核心区; 雪窦山国

31、家级风景名胜区, 天童-五龙潭、鸣鹤-上林湖、 东钱湖等四个省级风景名胜核心区; 国家级、 省级重点公益林的天然 林;皎口水库、四明湖水库、白溪水库、横山水库、黄坛水库等大型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等。 划定范围总面积 278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8.6%。生态红线“缓冲区”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国家森林 公园和七个省级森林公园、 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四个省级风景1676平名胜核心区的外围区域; 、国家级、省级重点公益林区和水源涵养区、 水土保持区,大型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等。划定范围总面积 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7.2%。4.2.2 “永久基

32、本农田红线”划定一)调整落实保护任务本次规划调整完善, 省下达宁波市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指标 195334公顷(293万亩)。经调整,宁海县、象山县分别增加 2653公顷和 334公顷;杭州湾新区核减 400公顷;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范围内基本农田 3186公顷,调出 2600公顷,北仑、镇海、鄞州保留合计 587公顷。调整之后按照基本农田永久保护、以布局调整促进质量提升原则,构 建县(市、区)基本农田保护新格局,引导基本农田向立地条件好、 农田设施完备、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及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的平原区 域集中。充分发挥永久基本农田的生态、生产和间隔功能,形成沿 姚江、奉化江、甬江及主河道和重要交通线路两

33、侧,聚于杭州湾南 侧至大沽塘以北滨海平原,围绕主要城市、 镇区、中心村、 水利基础 设施周边的条、带、面相结合的基本农田分布新格局。按照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确定基本农田集中区 面积约 201000公顷,为全市土地总面积 20.7%。二)划定保护“红线”多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粮 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 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工程, 全市已建成大量耕地质量优良的基本农 田,这些基本农田,将纳入“红线”区域,永久保护(附图七)4.2.3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市级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主要是市级中心城区和

34、县级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红 线划定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 按照与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扩展 边界一致的思路,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2020 年)”。一)市级中心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涉及海曙区、江北区、江东区、镇海 区、北仑区及鄞州区。城市结构呈“一主两副,双心三带”的空间形 态。一主即三江片,两副即北仑片和镇海片;双心即三江片三江口中 心和东部新城中心,三带即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依江形成的三条滨 江生活带。本次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完善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2015年修改)确定的 2020 年城

35、市建设规模与范围一致。边界内面积为 509 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外围的慈城、东钱湖、东部滨海、九龙湖-澥浦四个城镇组团,其开发边界分别由江北、鄞州、北仑、镇海四区的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调整完善方案确定。二)县(市)中心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五个县(市)中心城市以及杭州 湾新区开发边界的划定,以五个县(市)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 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 在与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协调, 并 避让基本农田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后,通过 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的方式确定。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中, 基于城乡建设规模的控制和用地结构布局 的优化调

36、整, 加上生态保护空间的扩大, 导致现行规划划定的城区有条件区范围有所缩减。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五个县(市) 中心城市及杭州湾新区开发边界的最终划定,将由五个县(市)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确定。三)重点镇( 6 个)开发边界划定重点镇( 6个)开发边界划定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保持一致, 同时与新农村建设规划、 农村土地整治 规划相衔接。本次开发边界划定的目标年为 2020 年。开发边界划定,要结合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目标, 明确开发空间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合 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体现生态保护优先和节约 优先理念。开发边界的最终划定由

37、所在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 整完善确定,(附图八)。4.3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管制按照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本次调整完善坚持现行规划土地利用功 能分区的设置, 以强化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管控, 基于用地结构与布局 的调整,部分分区规模和范围有所变化(附图三) 。4.3.1 基本农田集中区本区主要分布在姚江、 奉化江及甬江两侧平原和杭州湾南侧至大 沽塘以北的滨海平原, 是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 优质农田所 占比例相对较大的区域,区域土地面积约 2010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 地总面积的 20.7%。区内严格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以质量改进促产能提升,

38、提高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管制规则:1严格保护区内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确保规划期间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2加强建设用地选址论证,各类建设尽量避让基本农田布局,严格禁止各类城乡建设占用区内基本农田。3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质量。4.3.2 一般农业发展区本区土地利用主要类型为耕地、 园地和农业养殖用地, 区域土地 总面积约 1022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0.5%。土地利用方向为进一步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为主的农村土地综合 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转变用地观念,加大内涵挖 潜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9、主要管制规则:1严格控制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 经批准的建设占用区内耕地, 须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与所占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2加强对园地、其他农用地的管理,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调整为耕地、园地,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 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3鼓励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4.3.3 城镇村发展区本区涵盖以下类型扩展边界范围内的土地:中心城区主城区和组团,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宁海 5 个副中心城区,杭州湾新城, 江北慈城、余姚泗门、慈溪观海卫、奉化溪口、象山石浦、宁海西店 等卫星城及中心镇、 建制镇

40、镇区组成, 包括城镇建设区内的经济技术 开发区、保税区、 工业园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功能的镇和村。规划面 积约 1518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5.5%。土地利用方向为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功能, 通过存量土地挖潜, 提高用地综合效率和效 益,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主要管制规则:1严格控制城区扩展规模和时序。建设用地新增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2城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空闲地、闲置地和低效用地。严格用地标准控制,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不得突破规划控制标准。3城镇建设区内的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维护,占用区内农用地进行建设,须符合相关审批程序。4.3.4

41、港口及独立工矿发展区本区是宁波大型港口和独立工矿相对集中的区域, 区域总面积约42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0.4%。区内港口码头和港口开发区、大型石化产业园区连成一体,规模优势突出。区内土地利用要严 格执行产业用地指标,注重节地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主要管制规则:1区内土地利用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建设规划、港区码头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切实落实集约用地指标和定额标准,严格控制各类工业超标准扩大用地,实行港区码头建设用地和工业区用地规模总量控制。3不断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 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提升功能和效率,促进以临港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工业区的形成。4.3.5

42、林业发展区本区主要位于市域西南部山地丘陵地区, 山地生态系统脆弱, 山 高坡陡土薄, 局地水土流失较严重, 低质林地面积主要是用材林和毛 竹基地,区域土地总面积约 3046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4%。土地利用方向为管好、 用好现有林地, 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 推动生态屏障建设。主要管制规则:1落实生态示范工程、自然保护区和公益林建设,林业生态经济开发要和封山育林、保护森林资源相结合。搞好封山育林、治理低 质林地,在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提高林、果等农产品产量和质量。2开发利用和保护整治相结合,绿化宜林荒山,涵养水源,控制、治理水土流失,全面提高林地品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功能。3严禁各

43、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用地,加强有林地的管理,严禁乱砍乱伐,毁林开荒。4.3.6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本区由重要的水源保护地、河流、水库、蓄滞洪区等构成,区域土地总面积约 1153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0.8%。土地利用方向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严格保护重要生态要素, 维系生态 安全控制线,维护生态安全。主要管制规则:1严禁与区域保护要求不符的各类土地开发活动,各类建设用地布局选址时应尽量避让本区。2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土地开发,必须进行严格的前期评估与论证,确保不会对区域造成不良影响。4.3.7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本区是风景名胜、自然及人文景观集中

44、区域,包括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鸣鹤 -上林湖、天童 -五龙潭等省级风景名胜区,余姚四明山、宁海双峰等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河姆渡” 它山堰等历史文化遗址, 区域土地总面积约 635 平方公里, 占全市土 地总面积的 ,6.5%。区内土地利用方向以严格保护为主。主要管制规则:1严禁与保护要求不符的各类土地开发活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须符合经批准的旅游风景区规划。2注重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强化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3对河流、湖泊等重要水体要划定保护“水线”以及周边控制绿线”,严禁侵占规划控制水面和绿地进行违规建设。5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45、调整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目的, 是在做好与二次调 查成果数据衔接的基础上, 调整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严格 划定基本农田红线,确保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落地到位。5.1 耕地保有量任务调整1)现行规划实施耕地保护成效现行规划耕保量任务为 222600 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宁波市从其 他地市调入补充耕地指标 5902 公顷,调整后耕保量任务减为 216698公顷。至 2013 年底,全市实有耕地保有量为 235556公顷(含可调整耕地),超出保有量任务 18858公顷。规划实施 8 年间全市耕地保有 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坚持严格耕地保护依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本次调整的耕地保有

46、量任务分解据省国土资源厅下达指标(浙土资发 201518 号),全市至 2020年耕地保有量调整为 218740 公顷(328.11万亩),较现行规划耕地保 有量减少 16816公顷( 25.22万亩)。全市耕地保有量有所减少, 是体现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 坚持耕地保护优先,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确保实有耕地面积 基本稳定、 质量逐步提高的前提下, 安排对下列耕地实施有序的生态 退耕:(1)田面坡度大于 25 度的陡坡耕地;(2)已经明确认定的污 染严重、难以继续作为耕地利用的; (3)已认定为现状耕地的占补平 衡储备库的耕地(面积按省、市对接核定数确定) 。按照耕地保护目标责

47、任制, 逐级落实耕地保护目标, 由各级人民 政府对本行政辖区内的耕地保护负总责。县(市、区)在规划调整完 善中,要根据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对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条件与水 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优先布局,同时考虑农业结构调整等耕地减少因 素,调整耕地空间布局,确保数量、质量,全面完成耕地保护任务。各县(市、区)耕地保护目标见附表四。5.2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示范区建设据省国土资源厅下达指标(浙土资发 201518 号),全市至 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调整为 195334公顷( 293.0万亩),较现行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减少 127 公顷(0.2万亩)。各县(市、区)基本农 田保护任务见附表五,基本

48、农田集中区分布图见附图五。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遵循实施永久保护、以布局优化促进质量提 升原则,完善形成基本农田保护新格局,引导基本农田向立地条件 好、农田设施完备、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以及城镇周边和交通干线 沿线的优质耕地集中区域布局。充分发挥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生态、生产和绿色间隔功能目标, 逐步形成聚于杭州湾南侧至大沽塘以北滨海平原,主要城镇村、水 利基础设施周边,沿主要河道和交通干线两侧的条、带、面相结合 的基本农田分布格局,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 高、布局渐优化”的新常态。同时在全市进一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示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实施更为严格的保 护和管制措施

49、。中心城区在梳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区周边未划基本农田的耕地 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分析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划定潜力基础上,根 据需要调出或划入的不同情况, 确定新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即贯彻 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保护耕地的 关系,按照国土部和农业部通知要求,在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的 基础上,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边界内调出基本农田 3.9 万亩,同时任然 保留基本农田 0.88 万亩,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边界周边稳定现有基 本农田布局,保持规模不减少。各县(市、区)通过规划调整完善,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及其责任制落到实处, 通过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把基本农田永久保护任务落

50、实到乡(镇) 、村民小组、农户及具体地块,做到落地到 户、上图入库,网上公布,接受监督。严格实行基本农田用途管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 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 负面清单,确需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 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并优先将同等面积的优质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5.3 继续提升耕地质量,加大占补平衡力度近年来全市加快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共建成标准农田面积195万亩。 2012 年起,又在现有基本农田范围内,已累计建成“工程 优良、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适 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106.22 万亩。同时,积极开发 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

51、利用技术, 想方设法把平原地区新增建设用地占 用的优质耕地的肥沃耕作层保留下来, 用以提高新造耕地的质量。 从2008 年开始,先后完成耕地耕作层剥离约 3 万亩,剥土厚度 30-50厘米不等,剥离优质耕作层 600多万立方米, 其中大部分耕作层已用 于围涂造地、农村土地整治、灾毁耕地修复、违法用地拆除复耕等再 利用工程。本次调整完善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明确的合理开发利用潜力 和方向的基础上, 遵循相关政策规定, 继续加大力度严格执行建设占 用耕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制度,认真落实补充耕地任务。依 据耕地分等定级成果, 强化占补耕地的质量考核, 保质保量完成补充 耕地任务。 按照宁波市新

52、一轮围涂造地安排, 近期市内重点推进杭州 湾陆中湾十二塘围涂工程、 宁海双盘三山围垦工程、 象山东海涂围涂 工程和杭州湾建塘江两侧围涂工程的建设,预期实施围垦面积 31.8万亩,造地 17.5万亩,其中垦造水田 7.6 万亩。对各类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进行严格审查把关, 坚决纠正占 优补劣问题。 全面实施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 建设 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耕作层必须予以剥离, 用于补充新造耕地 的质量建设,超过合理运距、不宜直接用于补充耕地的,则用于现有 耕地质量提升的整治改造。 结合耕地表土剥离工程的推进, 积极开展 土地整理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加大海涂围垦造地,提

53、高土 壤肥力,加强补充耕地工程质量监管,确保补充耕地质量。本次规划 调整完善确定, 开展整理复垦开发和综合整治土地, 实现补充耕地约6300 公顷。6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对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加大调控, 按照城乡规模总量目标,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控,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6.1 严格城乡建设规模管控,加大用地结构优化调整6.1.1 加大城乡建设规模管控按照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控制规模指标, 严格总量控制。面对县(市、区)不断增长的城乡建设需求与控制总量的矛盾,坚持供给调节和引导需求,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同步加大批而未供、 供而

54、未用土地的消化利用, 加强低效存量土地处置,将闲置、空闲低效利用等土地纳入土地储备, 进行再次开发建设;大力实行城镇新增用地与存量挖潜、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挂钩, 以缓解供需矛盾。全市及各县(市、区)至 2020 年城乡建设总规模见附表八,规划用地布局见附图三。6.1.2 优化城乡结构拓展用地新空间按照以上城乡规模控制总量,调整划定市、县城区、重点镇区至2020年开发边界(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严控城乡建设规模无序扩张。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 合理调整城乡用地结构, 体现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 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指标, 从严控制城镇用地中工业用地比例, 有效保障民生用地,切实促进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进一步健全规划许可制度,城、镇、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的农用地转用,一般只能安排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等建设项目。依据生态保护、海洋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充分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论证, 在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进行海涂围垦,拓展产业发展用地新空间,开展土地空间权利确认,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1856.1.3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本次规划调整完善涉及的交通水利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共计个,其中新增加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