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新《课标》2_第1页
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新《课标》2_第2页
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新《课标》2_第3页
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新《课标》2_第4页
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新《课标》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一) 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体验、并初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评价、表达和交流的过程及思想与方法,建立起对待信息技术的科学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小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二)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

2、及生活中的问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注重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活中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信息技术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

3、疑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关注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一)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

4、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三) 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

5、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五)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二、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以兴趣为起点,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的设置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

6、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基础和拓展两个部分,共4个模块。基础部分包括“信息技术基础” “项目研究学习”二个模块。信息技术的拓展部分包括 “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机器人入门”二个模块。基础模块是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拓展模块强调在基础模块的基础上更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本教材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式的结构来安排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并与项目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表达和交流学习的成果和具有个性特征的电子作品。教材的信息技术内容打破了原有的模块结构,学以致用,这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制作电子作品来掌握相

7、应的技术,这种应用性、创作性的项目学习将有利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二)标准体例说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和引导。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三)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

8、动词为帮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各水平的要求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知识性目标低高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理解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迁移应用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

9、确定、判断技能性目标低高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熟练操作水平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情感性目标低高经历(感受)水平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关注、借鉴、欣赏领悟(内化)水平

10、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三、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合作学习的手段,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增强信息与网络安全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

11、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2、掌握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评价能力。(二) 过程与方法3、在实际操作或应用过程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6、正确理解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

12、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信息技术的内容在不同年段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它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建立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通过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三个维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应当通过综合性的活动全面培养。四、内容标准(一)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设计为136课时,“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本模块是信息素养提升的基

13、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获取网络与信息交流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科学内容标准 信息科学是指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是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理论、仿生学、人工智能理论和系统论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科学。信息科学研究内容包括:阐明信息的概念和本质(哲学信息论);探讨信息的度量和变换(基本信息论);研究信息的提取方法(识别信息论);澄清信息的传递规律(通信理论);探明信息的处理机制(智能理论);探究

14、信息的再生理论(决策理论);阐明信息的调节原则(控制理论);完善信息的组织理论(系统理论)。一、 小学阶段内容标准1、信息(1)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明确信息需求,正确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恰当的从信息源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技术,能说出身边的数码设备,了解常用设备的功能。能使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常用数码设备,并尝试使用可以接触到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了解信息的传输、存储、检索、变换和处理的全过程。(3) 对于信息技术包含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视频技术、遥感技术有所了解。2、计算机(4)通过观察,识别计算机常用输入

15、设备和输出设备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了解不同部件的作用。知道键盘和鼠标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正确的键盘和鼠标操作方法,熟练使用键盘和鼠标。 (5)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能模拟组装连线,理解其组成原理、工作原理、数字逻辑原理,并简单了解二进制、信息编码,以及数值和符号计算。(6) 能使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从算法和计算,到如何通过硬件和软件实现计算系统。了解算法与数据结构,编程方法与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汇编语言、面向对象、编译过程,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7) 识别常见的信息文件类型,能够创建文件夹并存放文件,会对文件夹和文件进行有意义的命名。根据需要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分类和

16、管理,迅速查找和提取计算机内存储文件或文件夹。学会压缩和解压缩文件和文件夹。养成及时并有效备份文件的习惯。3、传感、控制、模拟、系统(8) 了解传感的原理,了解信号的测量、分析、处理和显示过程;了解机器视觉系统和语音识别装置;了解感测技术(如传感技术)、(9) 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模拟技术、遥控技术、嵌入式技术等(9)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知识信息处理,研究知识的表示、获取和利用,建立具有推理和自动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信息处理系统即专家系统;(10)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决策和控制,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识别和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决策或控制,从而建立各种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

17、支持系统。2.教学活动建议: 这一专题中信息设备教学内容可以采用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知识要浅显易懂,形象直观,传感、控制相关内容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主进行介绍。但此部分内容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信息处理与交流内容标准通过信息处理与交流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

18、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包括网络应用、文字处理、画图、多媒体制作、数据处理等内容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一)信息获取1内容标准(1)了解常用信息获取方式、信息获取工具。(2) 学会一种中文输入法,中文输入速度应达到20字/分钟或以上。 (3)熟练使

19、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获取工具。 (4)熟练、高效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掌握关键词的确定方法和搜索的技巧。2.教学活动建议: 许多有趣的益智游戏都是通过键盘或鼠标来玩的,可通过玩游戏引导学生掌握键盘的基本指法和鼠标基本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意识,体验信息设备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文字输入建议确定打字的基本速度为20字分,可以在练习中配合一些打字训练游戏和班内、年级内的小竞赛,则更能使枯燥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通过建立个人文件夹,掌握管理文件或文件夹的基本操作,认识到管理文

20、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管理文件、合理运用计算机资源的良好意识。(二)信息加工与表达1.内容标准(1)了解多媒体技术(2)说出计算机中常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了解他们的主要用途。能识别常用桌面图标并能正确对其进行操作。知道对话框、窗口的特点及用途。(3)知道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学会文本编辑的基本方法。能使用至少一种文本编辑工具对文档进行简单编辑。(4)学会在文档和幻灯片中插入表格的基本方法,实现对表格进行简单的编辑操作。学会通过制作表格,处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信息,能熟练地进行简单运算。(5)了解计算机图形学和其他图形设备,能使用简单绘图工具软件绘制基本形状、填充合适的色彩,学会缩放、翻转、组合图

21、片表达创意。(6)使用简单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声音文件。知道简单的声音采集和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实现对声音采集、播放的操作和裁剪声音文件。(7)掌握在幻灯片中设置动画的级别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设置。(8)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视频文件。(9)学会使用简单工具集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结合实例理解用多媒体方式表达信息的特点。并能对多媒体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10)能描述表格制作、图片和图片加工、声音和声音加工、动画、视频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经历使用简单工具集成文本、表格、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11)了解数据库及数据处理理论,知道常用工具。(1

22、2)了解游戏制作的原理2教学活动建议:这一专题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围绕任务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术。也可以通过身边的事例设计一个学习情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习者解决问题或完成课题,使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软件课。学习情境设计应注重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的为出发点,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三)网络与信息交流1.内容标准(1)了解网络技术及其工作原理,并了解生活中的网络分类及设备、网络应用等。(2)掌握常用

23、浏览器的操作,能够浏览网络信息,能使用几个常用的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知道常用的知名儿童网站或学习相关网站,能够借鉴文件管理的方法管理收藏夹。(3)学会复制、下载并合理使用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学会根据需求进行网络存储,并利用本地文件管理的经验对网络文件进行管理。学会网络文件管理。学会文件共享的方法,实现文件共享,(4)能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尝试通过网络日志、微博等方式呈现信息、表达观点,参与信息交流。 (5)尝试进行网络学习、再生活中使用网络购物等。2教学活动建议:教学中要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方法。可以将网络的应用和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美术等学科的学习相

24、结合,开展某个专题研究,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自然融合,开展综合性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突破口,扩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全面能力。信息技术与社会内容标准1内容标准(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

25、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信息的运用和表现l 信息的和媒体特征l 信息的数字化l 信息的表现与传递信息通信网络与传播l 传播手段的发展l 信息通信网络的构成l 信息通信网络的运用与传播信息社会的课题与信息伦理道德l 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和课题l 信息安全的确保l 信息社会中的法与个人的责任构建理想的信息社会l 社会中的信息系统l 信息系统与人l 信息社会中问题的解决2教学活动建议: (1)教学中要注意避免理论性、专业性过强,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在上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

26、例如计算机染毒、内容不健康等),并共同分析原因,帮助学生找出应对措施。(2)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想想假如我为别人的计算机带来了这样危害,会给别人带来哪些麻烦,别人会怎么想,从而渗透网络道德。(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可以小课题的形式,由学生搜集学习素材,运用材料归纳观点,介绍经验,增强学生抵制和拒绝信息污染的免疫能力。基础模块二: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类课程。通过项目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灵活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拓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7、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掌握采集信息,分析、鉴别信息,传输、处理信息及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具备表达思想,表现创意、实现直观、有效交流的能力;感受信息技术与生活、学习的密切联系,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本模块由三个单元构成,结构如下:项目学习项目设计实践探究展示评价(一)项目设计1、内容标准(1)发现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项目研究问题,对引起学生兴趣、激活知识间的联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积极作用。(2)分析信息需求,梳理研究的基本流程、具体内容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等,组内分工、交流、合作,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2、活动建议(1

28、)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信息技术的比重,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等多方面因素。(2)全面思考和规划项目学习的宏伟蓝图,预设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挥团队的优势,提高研究的实效性。(二)实践探究1、内容标准(1)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采访、亲身实践等途径捕捉真实、有用的信息,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设备采集不同类型的信息、对文件夹和不同类型文件进行分类和管理。(2)开展网络与信息交流,会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从不同渠道获取和验证信息,尊重知识产权。(3)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能对文本、表格、图片、图表、组织结构图、声音、动画、视频及综合信息进行加工和表达。(4)提供分层学习的空

29、间,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架构新知,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5)有信息和网络安全意识,做好备份和杀毒。2、活动建议(1)合理地选择与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2)为分层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学习资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给予必要的引领和帮助。(三)展示评价1、内容标准(1)项目作品完整,体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和行动的全过程。(2)尝试通过网络日志、微博等方式呈现信息、表达观点、参与信息交流。(3)评价方式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作品评价相结合。2、活动建议如实地表达、畅快地交流,对项目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综合评价(二)选修课

30、程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本模块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内容。程序设计是基础,算法则是它的核心,这是本模块的基本定位。它的基本的价值取向,不是以代码编写训练为主,而是以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体验算法思想为最终目的。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借助积木式程序设计语言,理解什么是程序,什么叫循环,什么叫重复,计算机程序是如何工作的,如何编上一个程序让机器人听我的指挥。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模块由两个单元组成。结构如下: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结构与算法生活与程序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

31、本过程程序设计语言初步其中“生活与程序”单元强调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引领学生理解程序的概念、组成要素和实现工具;“结构与算法”单元侧重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程序结构体验和感悟算法思想。一、生活与程序内容标准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够用自然语言及手工画流程图的方式描写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读懂流程图;与使用自然语言相比较,体验流程图方式的优点。2.熟悉一种积木式程序设计工具的图形化编程环境。3.结合实例使用积木式程序设计工具,体验程序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特点和优势。教学活动建议图形化编程与常规的计算机编程有所不同,小学生对先作什么,后作什么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但是他们对复杂的代码

32、没有很大的兴趣,图形化交互式语言正是为他们设计的,使用这个编程方式使得学生们不用关心语言实现的细节,同时也避免了编程中经常会出现的语法错误。二、结构与算法1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顺序行为,学会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顺序结构的简单程序。2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选择行为,学会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判断功能的简单程序。3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重复行为,学会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循环功能的简单程序。4通过分析简单的生活问题,设计混合程序结构解决问题,体验算法的思想和价值,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5能够读懂图形化编程环境中的程序流程图,能分析程序的功能并简单调试。6能根据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设计简单的程序并使之运行。教学活动建

33、议通过图形化编程,让学生读懂解决本问题程序的算法思想,在读懂程序后,我们在此算法上作一些简单的改变,让学生进行模仿,并适当编一个小程序,进行上机调试;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怎样让计算机按人的思想来实现,从而更好地理解结构与算法。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本模块为选修模块。本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与数学课程中有关内容的衔接,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发现对程序设计有特殊才

34、能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本模块强调的是通过算法与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不作具体规定。本模块由3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1内容标准(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3)在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演示、模仿、探究、实践等环节,了解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及其重要作用,掌握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能解释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4)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编辑程序、编

35、译程序、连接程序以及程序开发环境等基本知识。2活动建议有专家认为,对于能够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解决的问题,可以按照其结构化程度划分成三个类型:结构化问题,是能够通过形式化(或称公式化)方法描述和求解的一类问题;非结构化问题,难以用确定的形式来描述,主要根据经验来求解;半结构化问题,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请依照该思路,调查结构化问题的实例,并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1内容标准(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例1 顺序结构:一列火车在某地时的速度为v0 = 40 km/h

36、,以加速度a = 1.5 m/s2加速行驶,求2分钟后的速度v和距开始点的距离s。例2 选择结构:某商场为了对苹果进行促销,规定购买2公斤以上可以在原价每公斤1.5元的基础上打8折。请设计一个程序计算购买x公斤苹果的应付款。例3 循环结构:为校园歌手大赛设计一个评分程序,10名评委,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计算平均分。(2)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3)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4)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5)能够说出程序设计语言产生、发展的历

37、史与过程,能够解释其意义。2活动建议(1)选择实例,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恰当地使用三种控制结构编写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特点。(2)分别就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思想与方法展开讨论,展望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发展趋势。(三)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1. 内容标准a 解析法与问题解决(1)了解解析法的基本概念及用解析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2)能够用解析法分析简单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例1 使用一根长度为l厘米的铁丝,制作一个面积为s的矩形框,要求计算出满足这种条件的矩形的高h和宽w。(本例问题可以归结成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8、)例2 计算从y1年m1月d1日起,到y2年m2月d2日之间的天数。b 穷举法与问题解决(1)了解穷举法的基本概念及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穷举法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求解问题。例1 一张单据上有一个5位数的号码,其中百位数和千位数已模糊不清,但知道该数能被57或67除尽。设计一个算法,找出该单据原有可能的号码。例2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a、b、c的长度都为整数,且一条直角边a的长度已确定,斜边c的长度不能超过某数i,找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直角三角形。c 查找、排序与问题解决(1)了解数组的概念,掌握使用数组存储批量数据的基本方法。(2)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数

39、据查找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例 使用顺序查找算法和对分查找算法查找校运动会上某个班级或者某个运动员的比赛成绩。(3)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排序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例 设计一个程序,按照选择交换法,把学校运动会比赛成绩(无序)按降序排序后存储。d 递归法与问题解决(1)了解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2)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编写递归函数、编写程序、求解问题。例1 写出两个正整数乘积mn的递归函数。例2 汉诺塔问题:传说在古代印度的贝拿勒斯圣庙里,安放了一块黄铜板,板上插了三根宝石柱,在其中一根宝石柱上,自上而下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串有64个金盘。这就是汉诺塔游戏

40、。要求将左边柱子上的64个金盘按照下面的规则移到右边的柱子上。规则:a) 一次只能移一个盘子。b) 盘子只能在三个柱子上存放。c) 任何时候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2活动建议(1)从其他科目的学习或者生活实际中选择问题,确定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算法和计算公式,用流程图描述问题的计算过程,编写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获得问题的答案,并讨论该问题解决过程与所得答案的特点。(2)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以及自主调查,更多地了解常用算法,探讨待解决的问题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尝试归纳算法与程序设计应用的一般规律,讨论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局限性。选修2:机器人入门本模块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41、的基础内容出现。机器人是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的自动化机器。机器人可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执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教育正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顺应时代的潮流,学生应更多地了解身边的科技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模块的开设是以机器人为教学媒体,通过机器人的制作活动,以兴趣带动学习,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微电脑控制技术及相关技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本模块的学习中,要充分发掘机器人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的欲望;通过机器人搭建、编程、调试、改装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方法、精神;使学生的

42、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了解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及积极的创意,能够完成简单的机器硬件装配、程序编写、简单调试等任务,使机器人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本模块设计为34课时。本模块由 2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设计与制作机器人入门结构与功能1 结构与功能内容标准1. 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资料及教学机器人实物,知道什么是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分类及其主要用途。2. 通过观察各种教学机器人的组成部件,知道机器人构成的基本要素;初步掌握教育机器人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 认识机器人技术中涉及到的

43、电路、电子元器件、单片机等电子部件,知道其功能。4. 了解动力源(如电池、外接电源等)和电动机的功能,并学会简单使用。5. 了解常用传感器(如红外、声音、光敏、指南针等)的基本功能,并能与其模拟的人类功能相比较。6. 初步了解与机器人装配相关的简单机械结构(如杠杆、轮轴等)和连接方式,体验简易机器人的组装。7. 了解与机器人相关的指令、程序和算法的基本含义,能够读懂简易机器人程序的流程图。8. 能在机器人软件平台上通过使用图形模块设计简单程序,并下载到机器人上执行,感悟控制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教学活动建议(1)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2)学会

44、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易的实物机器人。(3)通过机器人的搭建,让学生把学科知识,融入到机器人的构成、制作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指导学生克服障碍,树立自尊与自信。二、设计与制作内容标准1 能够通过模仿,设计解决简单任务的机器人方案,体验机器人应用的广泛性。2 能够根据方案设计,选择合适的机器人组件,与他人合作完成简易机器人的装配及程序的编制。3 初步了解机器人的程序、硬件部件的测试与调整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调试。4 通过机器人学习实践,能体验和评价各类机器人的应用特点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教学活动建议 (1)将编制好的控

45、制程序(使用流程图方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体验制作简易机器人的乐趣。(2)通过设计、搭建与编程,体验和学习几何、物理、自然、机械、结构方面等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合作、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学会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建议五、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信息技术课堂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建议信息技术教师遵循教学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需

46、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作为艺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应能超越陈规和预设,学会创新课堂,激发课堂的生命气息。希望教师从专业科学的角度做好设计,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做好课堂的实施,具体建议如下:一、因地制宜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环节,使新课改理念和方法落实地合理有效,并能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教师应从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开始,考虑落实什么样的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适合。如果只强调理念,忽视了教学活动的真正核心,实质上是对理念的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尊重不同地区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同这一客观事实,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切性,避免将不同年龄段学生错位看待的情况出现。在做教材分析和学生

47、分析时,不能只是孤立地描述一下内容,笼统地分析一下学生,建议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细致分析,从而使其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二、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实效。课堂教学的思路是否清晰,知识点之间是否建立起了相互的联系并能融会贯通,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学生是否有效理解,能否进行充分的探究或应用?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合理的预设,在课堂上构建新的“教与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实践,教师有效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体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快乐。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48、,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学生亲历过程,分层次教学,合作学习,鼓励个性化发展。四、在教学过程当中对预设的教学方案能适时调整,灵活的呈现内容、表达关注、驾驭课堂。教师要有教学机智,能够动态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能够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甚至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教学环节,能够以激励学生发展为指针“艺术”地评价或表扬学生,能够将来源于生活的实例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做“艺术”加工,能够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等等。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积累、借鉴、合理运

49、用优秀教学资源。搜集、积累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如教师网络社区、典型资源网站、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等。除自己收集积累外,通过各种平台与同行交流交换同样非常有效。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有无参考经典案例,有无个性原发创意,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师敬业与专业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课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首先调研回顾已有相关成功教学案例,在吸收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不足和做出创新。评价建议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50、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教师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学和学习,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激发学生探究、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一、教学评价的作用1、诊断作用:对教学效果进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观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原因。2、激励作用: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

51、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3、调节作用: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整教学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工作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4、教学作用: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二、教学评价的原则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呈现评价结果时要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弱化评价对学

52、生的选拔与甄别功能。2、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或小组互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教学评价的方式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张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

53、的互动和整合。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也更易实施,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中的评价模块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模块的学习)后的结果评价(如期末考试)。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力。四、教

54、学评价的组织实施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在考试方法上,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目进行,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针对知识技能全面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通常应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也可以

55、在虚拟环境下进行,以回避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考核的诸多不便。教科书编写建议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编写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要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教科书应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达成课程目标。(一)要强调适应性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起步晚,各地信息技术教学的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为此,信息技术教科书更应该强调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地方的信息基础设施、师资状况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编写适合地方情况的教科书,保证不同地区都能开好信息技术课。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的

56、起点差异比较大,教科书的设计要有一定开放性,具体要求要有一定弹性,内容的呈现要有较大灵活性。既保证起点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许多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比较混乱。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的内容应力图科学、客观、准确,使用通俗易懂而又严谨的语言解释基本概念。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要向学生介绍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以及蕴含在信息技术中的基本思想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要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三)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科书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