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_第1页
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_第2页
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_第3页
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_第4页
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本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请看某校的这样一组骇人的数据吧:29.3%的学生被罚过站,18.6%的学生被罚过写作业;一位有15年教龄的教师,在领导和同事的心目中一直是兢兢业业的骨干,而学生的喜欢率却只有9%。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自主能创新吗?这更让我们深切地感觉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多么迫在眉睫! 那么

2、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民主性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

3、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5、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对那些

6、做作业不主动的学生不是大批特批,而是在布置作业时这样讲,我原来想留五道作业题,但考虑到你们的心情,我就留三道题好了。(实际上他只想留三道),学生一听,马上说:老师,您还是留五道吧。老师说,那好吧,我留五道,如果你做三道,也算你完成作业。结果全班大部分同学做完了五道题。事后,老师大加表扬,这更加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做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三、确保主体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7、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也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四、突显个性化 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

8、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它要求的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获得发展。 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地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

9、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给充分地认识和发挖出来,使每一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五、注重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0、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教师梁勇提出了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我们还应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可爱之处。即我们不能用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看待去学生,而应当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

11、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

12、基础上的。当然,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自己看着删点.浅析师生关系论文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一、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约弗夫(s.l.yoveff,1972)对28所学校中的1672名地球学专业的学生和43名教师做了调查。他发现,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存在正比的关系。其

13、中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热情关怀,会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学生坚持学习、热爱学习所必须的。正如一些学生所说的,是因为这显示了教师对你的真正关心,只要感受到这一点,就能使你自己想学习。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另一个作用方面是,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快乐的情境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而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的想要逃避。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情感也会泛化到学业上

14、,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出来,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等好的心理品质。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影响具

15、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奥马特拉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性格进行比较研究,他列出22项性格特征,对100名教师和他们所教的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的性格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有一些特征还很相近:(表一)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甚至超过父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

16、感情的交流,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这种愉快、安定、轻松的环境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善良、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信、合作、耐挫折等等,随之使学生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这种人类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做好教与学的工作。怎样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无私的爱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师生关系中。当前的教育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教育上,而创造教育的重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7、,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够发挥他们积极主动性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对学习过程、学习目的感兴趣。当教师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和学生的关系中,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就会发现自己找到了一条进行创造教育的捷径。但是有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少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持不满意的态度。例如中国教育报在1999年9月连续3版刊登了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二)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师生关系不好的成分还占很大的比重,这就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形成一种正确、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在观

18、念上有所转变。从我国的蒙学教育开始,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无形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同时我们教师也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导致了在师生关系中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这种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当前的学生知识面广,心理成熟早,教师还靠以前那种特有的权威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关系的,所以教师要首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

19、他们面前。教师可以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的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使学生对你不再感到陌生,从而开始接近你、信任你,与你建立起一种友谊。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友谊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明确自己的任务。做一个好教师。陶行之1931年4月在师范生创刊号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字叫新唐僧老孙,老孙,校长召你来,当个师范生。西天保谁去取经?小朋友是你的唐僧!教师的职业就是带领学生取到真经,那么,就应该有不怕困难,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最令教师头疼的是落后生,怎么样帮助落后生,使之学业有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首先,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感

20、情色彩。主动接近落后生,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结果。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多帮助他们,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运用得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可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很高兴,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这不但是一种教学经验,而且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应当更多的关心学生,而不是如何的惩罚学生,严师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训斥。再次,要注意抓反复,反复抓。当然这要求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是,通过这些劳动,你会得到落后生的认可,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带着他们取到自己的真经。三、要具有服务精神。风来了,雨来了,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了!要想成为学

21、生的朋友,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应该具有服务精神。这并不是要把学生当成上帝,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服务。当代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广泛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所以教师自己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己汲取正确的知识,给学生全方位的服务。学生需要答案的时候,教师总应该在第一时间交给他;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学生遇到危机的时候,教师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一把,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英雄。顺其自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把自己无

22、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工作的要求和难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个人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不走形式主义,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象一个契机、一个纽带,把教师和学生紧紧的联在了一起,而这个纽带正是用伟大的师爱来建造的,来吧,让我们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正象夏沔尊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参考文献:1、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2、浦卫忠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国城市出版社19

23、96年4月第一版3、卢元锴等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4、刘林平爱的误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5、田玉荣孤独忧虑烦恼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6、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版请反思你所带的班级师生关系如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关键词:和谐教育环境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核心就是师生之间心理相容,相互间心灵上能彼此接纳,形成师生互爱,

24、进而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可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那么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呢?一、突破口:转变教师思想观念现实中,有部分教师总是以“严师”自居,经常感叹如今的孩子厌学情绪严重,动辄责骂学生、请家长,更有甚者,为了班级好治理,教学出成绩,千方百计

25、排挤后进生。孩子因害怕而表面听话,骨子里却反感,背后给老师起绰号,甚至骂老师。为师到了这地步,于为师者而言是一种悲哀,而为生者而言,不厌学才怪。这样恶劣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怎能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师生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现代社会发展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随着旧有经济体制的逐步淡出,民主法制的健全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

26、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将成为现实。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二、关键: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始教之初,贵在引导”,而评价如同一面旗帜、一根标杆,发挥着重要的引导教育作用。在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以人为本的品德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学生品德评价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因材施教”的原理,根据学生特点,把德育素质教育落实到评价的过程中,构建一种“面向全

27、体、注重个性、互相教育、和谐发展”的德育评价新格局。教师始终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尽量挖掘自身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优点,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1、教师要善于克服德育评价中的“晕轮效应”,抓住学生的个性特长(特点)评价教师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深入耐心评价,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表现自我,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他们自身才能树立起战胜自卑感、克服困难的信心,形成积极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教师更要有“慧眼”用发展的眼光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每一点微小进步都予以热情的鼓励和评价。这样就会鼓舞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敬

28、佩你,更乐于亲近你,服从你的教诲。现代诸多成功教育案例证实: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效果要好得多。正面的鼓励引导易于让学生接受,强制的一味压服只能助长学生的反抗心理,对立情绪。2、评价班级学生的品德状况,其标准必须一致,尤其是在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也就是说“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热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以后的学生评价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这是评价的关键,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中之重。评价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灵活使用,

29、但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以评价结果是否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动力,激励学生奋发上进作为衡量评价手段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德育评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发展的宽松环境。在这样一个宽松而和谐的氛围中,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个性得到张扬,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扬优抑劣;人人都是班级的“骄子”,而没有班级的“弃儿”;人人都以“成功者”的姿态,活跃在班级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三、保障:坚持尊重、理解和服务原则1、教师应尊重学生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

30、该受到尊重。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国家总督学柳斌认为:“教师即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闻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个学生都需要别人的尊重,非凡是初中学生,他们处于青春发育期,独立意向增强,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主张,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意见,千方百计地维护他们的尊严。教师

31、在他们犯错误时,切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我们必须尊重他们,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许多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说:“喜欢和佩服尊重学生的老师。”而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满脸旧社会,五官错位,紧急集合。”有些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赞美,而且经常讽刺、讥讽、斥责学生,甚至欺侮、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学习爱好、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发自内心的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敬慕,缩小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能使学生把教师当成最可信赖的人,

32、向他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信任既是接近学生的最佳途径,又是发展学生的最好方法,因为信任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勇气,体会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从根本上爱学生。相信学生必须要树立“无差生观”。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优点和每一点进步。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

33、短,人人成才。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线四射。”2、教师应理解学生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冲突,保持师生间融洽和谐的关系呢?转换角色,让师生间多一些理解。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核心,是积极行动的先导。只要教师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便会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处理问题就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师生关系就不会紧张。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爱,只有理解了,才能爱得更深。要理解学生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快

34、乐与不安。只有了解他独特的精神世界,才能更深地理解学生,从而达到思想、观点的共识,精神、聪明的共享,情感、态度的共鸣,使学生在互敬互爱的关系中体验理解的美,把握和创造自己的人际关系。2、教师应服务于学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资深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对学生称呼老师为恩师,教师自认为是恩师,就有不同看法。他说:“老师对学生没有什么恩,教育学生是你的天职、你的责任,不是你的恩赐。老师应该义务观念多一些,权利观念少一些。老师对学生要有服务的态度,因为学生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可见,现代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自觉地帮助学生,服务于学生。教师这一职务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

35、,一切服务于学生。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做好服务。另外,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在发生变化。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教师。现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和途径获取知识,把握信息。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渠道。其实,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能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出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

36、,和谐的师生情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加上为师者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变学生不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尊重、理解和服务原则是保障。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的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时教师的一句平常话、一个普通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只是上面所探讨的几个方面,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讨。师生沟通的艺术课堂不是老

37、师独霸的天下,它是师生共同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田园。课堂是立体而鲜活的,课堂结构倾向于对话与互动。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需要对师生关系的性质有所认识之外,还要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师生沟通的艺术一书的学习,是我认识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后进生”转化: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由于后进生往往和教师有隔阂,存在抵触和逆反心理,所以要注意沟通艺术。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制定严明规范的班规班纪。给学生造成形式上的“高压”政策,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权威、规范约束。同时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切忌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是作为教师首先必备的品质。苏霍林斯基强调,对那些

38、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知同到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应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成功和被人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追求上进的源动力,再从行动上付诸实践。当然批评也不能少,对学生出格的事要严肃指出,但应对事不对人,否则会事与愿违,情感转化会在这里发挥巨大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表扬和批评的艺术。对学生宽容但不能放松,严格但不能苛刻,这对后进生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容易自卑,孤立封闭自己。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拿起表扬的武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欣赏自己的,只是不喜欢

39、自己身上的某些行为习惯,从而自觉的去改正。还可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以加深奖罚的印象。最后,要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和任课老师、优秀学生协调配合,多关心、知道他们,战胜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同时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做好坚强的后盾。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和功用是在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性格,在于发展智力、智能、培养人才。遵循教育规律,采用“感化转化优化”的系统强化管理是“后进”转优。 “生意人”的孩子教育:个体共商户和私营企业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中所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在不断的发生的变化。这个群体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贡献很大,然而由于个私企业主在创业

40、之初往往顾不上管教孩子,在事业有成之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期望心理,促使他们把财力和精力放在择校、请家教方面,把孩子成材的希望放在了学校的面前,放在了我们教师的肩上。当我们面对这个社会问题,面对这个群体的孩子施教时倘若还停留在“生意人的孩子难教”的感慨中,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能否教育好这部分学生,造就好中国未来相当广泛的一个人群的素质,是对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大检验。个私企业主子女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学习较好的学生会反映出“好景不长”,忧虑的学生表现出焦虑、不安、自扰,还有的表现出紧张、挫折、神经质,在压力面前容易惊慌失措。这个群体中的孩子绝大部分在家里与父母交流比较少,在学校学习压力比较大。对

41、这类学生的沟通首先要对一些外显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治,树立自爱自信,树立对学习的兴趣。其次,课余时间多加沟通,尽量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沟通的环境,让他们放松精神,也让他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没什么地区差别,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同时跟家长常联系。在与家长沟通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到场,强化父母与子女的亲和力,使这群体的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把“私爱”播向每位学生: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向师性”。既愿意受到教师的注意、关心、爱护和指导,特别是对他们崇敬的老师,这种“向师性”表现的更为明显和强力。“向师性”是学生心理需要的一种反映,其中包括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

42、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健康的成长。马卡连克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施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的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施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施爱,教师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施爱要全面公平。“金凤凰”要爱,“丑小鸭”也要爱,要满腔热情的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每一个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还要当好学生人生的领路人。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点点滴滴师生情“千里之行报恩师,桃李芬芳出朱门!”这是2006年五一节期间朱建华老师80

43、华诞时,弟子们送给他的祝寿贺联。 今年五一节,我照例给朱老师打电话祝寿并致以节日问候,却得知老师病重住院的不幸消息。5月10日,我出差刚到湖南长沙,即接到师弟的电话,说老师已经去世,两天后开追悼会,问我能否参加。得知恩师去世的噩耗,我一阵心酸,无奈地告诉师弟:“我出差在外,公务在身,身不由己,赶不回去了!” 自朱老师去世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常常浮现出和先生交往20多年的深情厚谊 1979年我从辽宁省岫岩县偏僻落后的农村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3年本科毕业考入本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当时朱建华、王金鋙两位导师合招5人,并一起指导我们,写毕业论文时分开指导,我和师兄熊永

44、荣是朱老师带的第二批研究生。在和老师初步交往中,我大概了解了老师一生坎坷曲折的经历 朱老师1926年5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市;1948年至195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1951年至1953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国革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何干之等大家,奠定了深厚的研究功底;1953年至197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任教;“文革”期间,老师受到冲击,于1971年到浪头农村插队;1975年插队结束,调到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一直到终老。 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和影响,先生和他同时代人一样,可谓大器晚成。1978年改革开放后,先生积累多年的学术潜力才得以激发,以50多岁的知天命之年开始了真正的学术

45、之旅。行万里路,著万卷书。我们入学时,正是先生厚积薄发、频出成果的时期。据我所知,近30年来,先生自著和主编的著作共22部,发表论文多篇。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研究系列:一是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系列,其代表作有中国近现代政党史、中国近代政党史、中国党派百年风云录、中国政党要人传、中国政党辞典等。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最早,在学术界起到了开创性及填补空白的作用;二是东北近现代史研究系列,代表作有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稿、东北解放战争史、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纪事、现代东北史等。这些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及地方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列,其主要著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纪事

46、本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辞典等,在国史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先生有深厚的研究功底,深邃的学术造诣,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其主编的中华英烈大辞典在1994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有关政党史和统一战线的研究曾受到吉林省政协的肯定和好评。 朱老师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态度,光明磊落、心胸豁达、仁慈宽厚的人格和师德,给我们起到了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他要求学生“先做人,后做学问。”学生有问题或有错误总是和风细雨地教育批评,从不严厉训斥,更不发脾气。因此,从我们入学时起,就和先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师生情谊,而且这种情谊越来越深。 读研究生后期,尤其是撰写硕士论文阶段,我

47、和先生的接触愈来愈频繁。先生对我们撰写毕业论文很重视,指导得比较具体。尤其是我确定论文选题时,几上几下,最终确定了“华侨对祖国抗日战争的贡献”的选题。按理说,在东北作“华侨问题”的论文,不占天时地利,老师又不熟悉,一般老师是不会同意的,但朱老师尊重我的兴趣和意愿,支持我选这个题目。如今,我已毕业20多年了,仍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研究点名堂出来,可以说是我作硕士论文时奠定的基础,这无疑是得益于老师的指导。 1986年我毕业分配到中共中央党校工作(翌年调入中央党史研究室)。毕业后,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继续得到老师的支持和指导。1989年,我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一本32万字的专著。这本书也

48、倾注了老师的不少心血。如我作论文时留在吉大历史系资料室的有关资料就是老师借出寄给我的,老师还认真阅读修改了我的书稿。 走上工作岗位的20多年来,我在硕士论文选题的基础上,前延后伸,确立了“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研究方向(从鸦片战争至今),孜孜不倦地耕耘,发表了七八十篇文章,独自完成或主持两个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又陆续撰写出版了4本研究著作。这些成果的问世,与老师的前期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我多次在自己著作的“后记”中,道出感谢老师的心里话。2006年1月,我独自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一书,被选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作为“文库”首批推出的10本著作之一出

49、版,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我在后记中写道:“最后还要感谢我在吉林大学读研究生期间的两位导师朱建华教授、王金鋙教授。本书虽然没有得到他们的具体帮助和指导,但正是我在读研究生期间,在他们的支持和指导下,使我选择了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关系问题的研究,并为此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我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的话,那么与他们的培养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如今,他们均已进入耄耋之年,弟子在此衷心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过去常云:“人生七十古来稀”。1996年5月,是朱老师70寿辰。我和师兄弟们从各地赶到长春为老师祝寿。当时老师的身体还挺硬朗,在给老师祝寿时,我说道:“我的生身父母早已经去世了,老师、师母就是我的再生

50、父母,我要像孝敬亲生父母一样孝敬你们!”临别时,看到老师、师母依依不舍的样子,我表示:“等老师八十大寿时,我还回来祝寿!” 2003年国庆节,我们本科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春城。在有限的一点时间里,我抽出一晚上住在老师家里。这晚上和老师、师母聊了三四个小时,有很多话说不完。这次看到老师显得渐老,视力不好,步履蹒跚。临走时,我一步三回头,深情地看到老师、师母更加依依不舍的样子,我再次表示:“三年后,我再来为老师过八十大寿” 2006年5月是朱老师80寿辰。13个弟子赶来祝寿。由于时间匆忙,加之人来人往,老师很疲劳,我无法和老师多聊。但我没有想到,这是和老师最后一次见面令我感到遗憾的是,老师去世时,

51、我出差在外,无法和老师做最后的告别,不能参加追悼会。我只好用手机给师母发个唁电:“传授知识教导做人再生之父,血泪深情情真意切痛悼恩师!” 点点滴滴汇集成波浪滚滚的江河,条条江河汇集成浩瀚无边的海洋。以上所述,是我和老师20多年的点滴情谊,但这是人世间的真情,这种真情永存,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点点滴滴师生情 任贵祥 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之我见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因此,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有关师生关系的论述常常流于表面化、

52、形式化和绝对化,对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近读孙喜亭教授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一文,深受启发,觉得确实有必要“从科学的意义上”来重新确定师生关系的“规定性”内涵,但文中的许多观点笔者是不能苟同的。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来谈谈自己对师生关系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孙喜亭教授及广大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一、师生关系并非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它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及复杂的结构,我们应当从教育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多种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多重意义上来理解。广义的

53、师生关系是指社会上个体之间的相师相学的关系。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说的师生关系,即是指广义的师生关系。狭义的师生关系特指只有在学校教育机构中才存在的,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谈的师生关系是就狭义的师生关系而言的。笔者之所以把师生关系限定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是因为只有在学校教育结构中的师生关系才具有更多的与一般人际关系相区别的“规定性”内涵。无庸置疑,师生关系是处在一定的教育结构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是处在特定的教育结构中的两个不同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

54、角色。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学生的任务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从而促进自身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无疑是一种工作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角色关系。这是师生关系最鲜明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与一般的人际关系相区别的特殊性所在。在承认师生关系具有特殊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由于教育的周期较长,客观上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较多交往的机会。如果我们撇开特定的教育结构来看,这种交往是一种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在这一交往活动中,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这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心理上的亲疏远近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是

55、教师和学生通过大量的,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各种交往活动形成的。要形成良好的自然人际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和定型之后,就会直接影响到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使全部的教育活动都感染上这种色彩。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成功,与善于建立和利用这种自然的人际关系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而有些教师的工作之所以失败,也与忽视或滥用这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不无关系。要把握这种自然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进行研究。从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种种冲突来看,是否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固然与师生双方的共同

56、努力,特别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总体上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并不全部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努力。因为在师生工作关系的背后,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这只手就是学校所在的特定的社会,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带有根本性质的社会关系。这是隐藏于教与学的工作关系背后的决定师生关系性质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知道,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师生关系的性质是不同的。其实,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某一阶段社会上所普遍流行的教育观念不同,师生关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不同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师生关系,也不同于在应试教育思潮影响下的师生关系

57、。另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师生关系也会由于该地区的文化传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在研究师生关系时,还需要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师生关系的一般特征。笔者认为,把师生关系还原为一般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固然无法提示师生关系的特殊性,但否定师生之间一般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也难以揭示师生关系的一般性质,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师生关系的规定性含义。离开了特定社会关系和特定文化背景的抽象的师生关系是不存在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定义为:“师生关系是在特定的教育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从纵向上来看,师生关系具有三个不同的层

58、次,即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和深层的社会关系。这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现实的师生关系。二、“民主平等”不是西方的师生关系特征,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由于师生关系结构的复杂性和影响师生关系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的师生关系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师生关系与以往社会师生关系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师生之间首先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公民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的集中反映。封建制度下的师生关系,一般带有教师独断,学生盲从的特征,它同家长制的家庭内部关系一样,带有半人身依附的性质,师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以近代发达的商品经济

59、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为背景的师生关系,渗透着商品经济的气息,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雇佣关系的特征,因而也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公民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具有“民主平等”的基本特征。当然,我们承认,就一般意义上而言,教师较之于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和品德上都应该高于学生,教师之所以为“师”,总有高于学生之处,而学生之所以为“生”,总有不如教师的地方。从工作关系上来说,教师居于领导地位,学生是被领导者,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领导;从学问和道德上来讲,教师一般比学生知之在先和知之较多,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学生应该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但这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