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心得:思路是经问题是纬_第1页
教研活动心得:思路是经问题是纬_第2页
教研活动心得:思路是经问题是纬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研活动心得:思路是经问题是纬每每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后,总有一些体会。对于一些老师们奉献的好的、该学习的东西心存感激,对于该质疑的、不足的值得探讨的,也想说出来,一吐为快。有人说:看别人上课是眼高手低的事,看,是能看出许多毛病的,轮到自己也是问题多多。其实我在此绝非挑刺,也决不在细节上过分要求。只是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看地图,标位置要有个坐标,写文章,理思路,也得有个经纬,才能找到重点、难点、找到突破点。经纬交接处,便是文章要思考,要突破、要拓展、要辐射的地方。内行者,看一节课的优劣,只需看教学思路,和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设计的优劣,便能推知一节课的好坏。比较本次两节课就清楚了。黄河象是一篇科普

2、说明文。上得思路清晰,抓住三个大的、总的问题(经):一、黄河象的特点;二是、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落水经过;三是、这副黄河象的骨架化石的发现发掘过程。尤其是,对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处理的相当好。看几个问题(纬)便知:为什么这么完整?这个庞然大物是怎么死的?科学家想象的如此生动,依据是什么?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最终都指向科学家对黄河象的落水经过的合理想象上来。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读、思、找、想,再读、思、找、想、总结。如第一个经纬交接处:(经)黄河象的特点?答案:完整。(纬)为什么这么完整?答案:死后没被移动过。那么围绕这个问题就可以拓展了:怎么死的?,为什么说死后没被移动过?依据是什么?自然过渡到对科学

3、家假想部分的学习。而对于这一节的学习,教师通过几个最重要的细节推测,在文章中找根据,从而教给学生的思考方法:如怎么知道大象是失足落水?(斜插、脚踩)教师恰到好处的示范、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指路。然后教师通过填空式练习将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在完成了一系列的练习后。学生脑海中的一个个“结”也就解开了,如,时间为什么说是中午?为什么只有一头象落水?天气与大象失足落水的关系?等等。甚至包括对大象周边环境分描写,如周围的树木。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并获得解决,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当时老象的落水过程的生动情景。对于重点段落的学习,教师仍没忘记立足语文的特点,不忘字、词、句的学习和体会,最后总结:科学家的假想是

4、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是凭空想象的啊!整节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丝丝相扣。相比而言。丰碑对这方面的处理就有些逊色,没有抓住文章的经脉,本来还可以从她的板书上看出点什么,结果让人抓不住要领,主要问题没把握好,其实文章有个暗线(经线):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饥寒交迫的疲惫之师红军,能翻过这座鸟都难以飞跃的雪山?(文章结尾)红军翻过了雪山!中间的事例就是说明红军为什么能以这样的装备翻越雪山的。以军需处长冻死在雪山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为什么”?那么(纬线)是什么?开头的问题,结尾的答案;中间的内容只要抓住几个片段,即军需处长牺牲的画面;将军的几次动作描写和神态的变化。把他们进行整合、发掘,深挖。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精华和内在联系。主旨当不在话下了。而这位老师却提出了一系列没有梯度,可以说无需真正思考的问题,如:哪些词体现困难重重?我们的将军是怎么做的呢?将军听到有人冻死,神态有什么变化?看出什么?问题碎、没有拓展和思考的空间。等于是重复课文内容。提问题,解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