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教案——种群与生态系统的稳态_第1页
高考生物复习教案——种群与生态系统的稳态_第2页
高考生物复习教案——种群与生态系统的稳态_第3页
高考生物复习教案——种群与生态系统的稳态_第4页
高考生物复习教案——种群与生态系统的稳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课前热身课前热身 1、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2)B 淋巴细胞需经过 过程形成浆细胞。 (3)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感染的是免疫系统中的 ,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以致最终丧失。 (4)注射甲型 H1N1 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 H1N1 流感,疫苗作用的原理是 。 2、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列叙述中准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5 条食物链存有 BW 处于第二、三两个不同的营养 级 C若蝗虫的数量下降,Y 的数量一定减少 DY 与蝗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3、群落持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实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准确的是( ) A在森林

2、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B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D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为初生演替的必经过程 4、右图为影响种群密度因素的概念图,a、b、c、d 依次代表的影响因素是( ) A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 B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 C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D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5、下列相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A能量通常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能够是无限的 D太阳能是

3、维持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动力 二、知识考点复习二、知识考点复习 一)、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一)、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种群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概念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本特征: 1、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性别比例 4、种群的年龄组 成 包括三种: 老年老年 成年成年 幼年幼年 老年老年 成年成年 幼年幼年 老年老年 成年成年 幼幼 年年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 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

4、期,种 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 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 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3、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型曲线“J”型曲线(型曲线(B)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

5、、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存有环境容纳的最大值 K。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变化变化,K/2 时增速最快,时增速最快,K K 时为时为 0 4、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A) 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群落的构成二)、生物群落的构成 1、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A)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群落垂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绝大部分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阳光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水平结构:因为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

6、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 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B)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有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有(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但是原来有的 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A) 人类能够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能够封山育

7、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能够建立 人工群落。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速度和方向实行 三)、生态系统的稳态三)、生态系统的稳态 1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 (1 1)成分:)成分: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稳定型衰退型衰退型 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 2)营养结构:)营

8、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B) 举例:对于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来说,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草到鼠到蛇到鹰,而不能 倒过来流动,所以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从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 10%20%能够传给下 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流动的特

9、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C、H、O、N、S、P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 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特点: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 因为把储存在地层里古代的碳元素(煤、石油 等),

10、经过燃烧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到现在的大 气中来,使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 从而产生从而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信息包括(A): 物理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 植物的向光性 化学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行为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营养营养信息:食物的数量、种类等。如食物链、食物网。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A) A、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C、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6、生态系统的稳定

11、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1)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注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植植 物物 光合作光合作用用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用用 动动 物物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用用 尸体粪便尸体粪便 等等 分解者分解分解者分解 煤、石油、天煤、石

12、油、天 然气然气 古代古代 燃燃 烧烧 影响: 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着自然界中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如酸雨、温室效应等。 措施: 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 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四)、人类活动与环境四)、人类活动与环境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3)对能源的压力 (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 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候变暖人工固氮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天

13、然固氮总量 臭氧层和紫外辐射酸雨问题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锐减及其危害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措施: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最有效的措施。 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五)、相关实验五)、相关实验 1、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B) 制定计划:在小组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方案,方法步骤应当具体,并且是可以操作的,确定小组同学的 分工。向老师汇报本小组的研究计划,以求老师

14、的指导 实验方法:通过显微镜,估算出 10 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在此后连续观察 7 天,分别记下 7 天的值。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型曲线增长 2、制作生态瓶(B) 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人工 生态系统三可能的。要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有条件的,也可能三短暂的。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制作 100*70*50 的标准玻璃生态缸框架将花土和沙土一边高一边低的放在缸的底部 将各种生物合理的放在缸里封上生态缸盖。把它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是要避免阳

15、光的直射 实验结果和分析: 注意:注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透明的; 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合理; 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 4/5,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空气;生态瓶要密封密封; 三、针对练习三、针对练习 1、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依次为 A竞争、寄生 B共生、寄生 C寄生、竞争 D竞争、捕食 2、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3、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4、下列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A蝙蝠回声定

16、位 B候鸟迁徙 C萤火虫发光 D狗凭借尿液的味道找到回路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 对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B其自我调节能力小于其他生态系统 C其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比农田生态系统低 D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作用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7、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设计生态

17、瓶应遵 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生态瓶的稳定性与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有关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应加泥沙提供分解者 8、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 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 e 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 c 点时数量为 100,则该种群的 K 值为 400 9、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狼是 A.第三营养级和一级消费者 B.第三

18、营养级和二级消费者 C.第二营养级和二级消费者 D.第二营养级和一级消费者 10、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 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11、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定期清除过多的肉食性 “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 A保持能量循环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12、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是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C.迁人率和迁出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 1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

19、要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C.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14、在“青草*食草昆虫一蜘蛛一食虫鸟*猫头鹰”的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 的消费者依次是 A.猫头鹰和食虫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D.食草昆虫和青草 15、对于一片草原来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太阳能的辐射量 C.生产者的呼吸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生产者光合作用量与呼吸量的差值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 B.物质循

20、环是逐级递减的 C.信息传递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D.生态系统的稳态是其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18、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 4 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 浮游 动物 小鱼泥沙 甲十十十十一十 乙十十十十 丙十十十十 生 态 瓶 号 丁十十十十十十 注:“+”表示有,“”表示有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乙瓶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最强 B.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较少 D.该实验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应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成分 19、下列关于种群

21、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0、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A突变和重组 B自然选择 C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 21、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 A B C D 22、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中猫头鹰获得的 能量最多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

22、色植物鼠猫头鹰 23、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植物分泌的物质 B电磁波 C昆虫的性信息素 D蜜蜂跳舞 24、以下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B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 C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D裸岩上的演替 2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2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应包括 A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群落中生物

23、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7、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A大气中的 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C在草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植物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而释放出来 28、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A生态系统维持的时间的长短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程度 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29、“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 认同。根据右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

24、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过程增强后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减少大气中 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的依赖 30、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31、连接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32、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经食物链的各营养级时其特点是 A逐级递减和循环流动 B逐级递增和单向流动 C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 D逐级递增和循环流动 33、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写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与这一奇

25、观的产生 有关的信息主要是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大气中的 CO2 生物群落 化石燃料 3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等 35、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 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 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若在 t2时 种群的数量为 N,则在 t1时种群的数量为 ,t1时该种群 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 (

26、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时, 原因是 。 (3)该鱼在 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不再增加,主要原因是 。 36、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 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猫头分别鹰属于 _ (2) 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 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 。 (3)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各种生 物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是_ 37、请完善下列探究实验并

27、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材料:酵母菌、洁净的试管、滴管、高压灭菌过的 5%葡萄糖溶液、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必需材 料和仪器。(实验时间为一周) (1)提出问题: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 。 (3)实验步骤: 在试管中加入5%葡萄糖溶液10mL,接种少量的酵母菌,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七天。 每天取样,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并记录数据。 (4)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如下 模型。 (5)结果分析: 该酵母种群的 K 值约是 ,从第 6 天后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其原因是: 。 (6)问题探讨: t0 t1 t2 时间 种群数量增长速率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

28、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_ A培养用具及培养液都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培养期间,每天定时取样计数 C用吸管直接从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培养液中取样 D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应多次记数,求平均值 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 (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 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盖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8(1)“S”型曲线 N/2 增长型 (2)t1 在 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39.(1)生产者、消费者 (2)草 单向不循环 、逐级递减 (3)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4)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的过程。 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