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通史课件模板-040(共178)_第1页
中国医学通史课件模板-040(共178)_第2页
中国医学通史课件模板-040(共178)_第3页
中国医学通史课件模板-040(共178)_第4页
中国医学通史课件模板-040(共17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医学通史 课件模板-40,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时期的卫生保健较前代有不少进步,隋代人们懂得蚊蝇接触饮食物之后,容易使人得病,并首次提出“饮食中毒”的概念,养生方法尤其是导引术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并开始与老年医学相结合。 一、卫生保健 隋代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当时人们对饮食卫生的认识。该书卷26列“诸饮食中毒侯”等十五候,多次强调“因疫病死者”、“著疫死者”、“皆有毒,不可食之,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该书卷34所述蝇瘘候中认为饮食清洁、不被蚊蝇玷污是十分重要的。肘后方中述有“治食中诸毒方”,明确提出“饮食中毒”概

2、念。该书卷26对“饮食中毒”定义作了如下的论述,指出:“凡人往往因饮食忽然困闷,少时致甚,乃致死者,名为饮食中毒”。这是关于饮食中毒的一次理论性总结,该书还对动物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毒害作用进行了论述,这对于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孙思邈对饮食宜忌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科学论述,“常须少食肉多食饭”,“每学淡食”;又如“常食如饱中饥、饥中饱耳”;“食当熟嚼”“久饮酒者,腐烂肠胃”,并强调食后漱口,摩腹与散步等卫生方法。 唐代长安是我国古代一座建筑很壮丽的大都市,其卫生设施也很先进,例如在地下系统设置排除生活污水与雨水用的地下水道

3、(在东门外中兴路出土)和铁闸门(在北门外红庙坡出土),其中铁闸门安置在水道的入口,作过滤渣物之用,在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方面与现代基本相似,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唐代李肇国史补“锁井而饮”的记载,可见当时人们更重视用井口加盖的方法来保护水源。唐人还在井水中加矿物药改善水质,如“唐李文胜家药井,用朱砂、硫磺、金纪玉”(沈括忘怀录),这类药井所用药物,可能是受神仙方士的影响,但这类药物确有杀菌、澄滤而不使井泥上泛的作用,无疑是有卫生意义的,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就有“尸注”的记载,即“死后复传之旁人”。至

4、隋代,诸病源候论卷24称为“殃注”,并采取隔离措施。 关于预防疾病的优良传统,在具体措施上也有发展。如干金要方“备急”卷中,介绍了应急药物以备不测。对于传染病更有不少预防的方法,如该书卷9“避温”节作了集中的论述,饮屠苏酒;或将避瘟药如雄黄、朱砂、菖蒲、白芷等投入井中,消毒水源;或焚烧烟熏,消毒空气;或佩带身上、悬挂于门前室内;或用药未涂体表局部和全身等等,现代研究表明,这些方法对于防疫均有一定的效果,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此期,有益于健身的运动也得到发展,如:“角抵”、“球戏”与“拔河”等。角抵相传起源于战国。至隋代,郡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戏。唐

5、代规定农历正月十五日和六月十五日为角抵之期。唐皇如穆宗、敬宗、文宗、僖宗等都是角抵迷,如角力记载:“敬宗御三殿,观角抵戏,一更三点方罢。”角抵相当于现在的“摔跤”,是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唐代还有“打马球”及“蹋球的运动,如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巨幅打马球壁画。拔河在先秦时期原是一种军事体育运动,到了唐代流传民间。 二、养生与防治老年病 隋唐时期,导引、按摩、吐纳、调气、眼食等养生方法部有新的发展,除了养生保健之外,它门还用来治疗某些疾病,尤其是与老年病防治相结合是其特点,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诸病

6、源侯论虽不载方药,但有45门、106侯病症附有“补养宣导”法,转录养生方、养生方导引法达270条。治疗范围包括内科伤寒、温病、杂病,外科、妇科、耳鼻喉口齿等,使以前零散的导引法得到初步的整理,并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第一次系统地介绍给医学界,至今仍有相当影响。 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与道教的全盛时期,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宗教家都比较重视心性的修养,静功炼养是其重要的宗教实践方法。较著名的有:智(538597)在其著作中,系统地讨论了调身、调息、调心,对我国静功的发展颇有影响。唐代道士司马承祯(647735)主张动静兼练,对炼养理论颇多阐述。女道士胡愔于唐宣宗大中

7、二年(848)写成黄廷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为后世所普遍遵循,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孙思邈则以吸取各家之说为特点,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就有精神调摄、饮食调养、导引按摩、服食补益等各种养生的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如“古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所谓百行周备,是指诸种养生方法兼行。其中指出“小有不好,即按摩推捺,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千金要方养性),并介绍了“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以及”黄帝内视法”和“禅观法”等保健功法。 孙思邈养生学说的

8、第二个特点是把养生与老年病防治结合起来,他提出养老必须陶冶性情,劳逸适度,住房宜紧固防风,在饮食方面要求预防便秘与腹泻。 两部千金方载有服食方59首,大多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如茯苓酥方、杏仁酥方等无病时能补养防病,有病时能祛病延年。总之,“人凡常不饥不饱,不寒不热,善行住坐卧,言谈语笑、寝食造次之间,能行不妄失者,则可延年益寿。(千金翼方养性养老大例)为我国老年医学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中医的病因学说,自春秋以迄六朝,医学的发展基本上已形成了“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9、”的概念,奠定了“三因学说”基础。即以六淫为内容的外因学说、以七情为内容的内因学说和以虫兽、房室、刀刃伤为内容的不内外因学说。隋唐时期医家本着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的精神,在医疗实践中作了新的探索,在病因学和症侯学方面均有显著进步,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其特点为:开展一个病一个证候的研究,注意客观证状的描述:以证候分类,注意同类间的鉴别;证候与病因结合、证候与脏腑联系;并注意预后的分析。 一、逐个病研究,探索病因 对病因证候学的研究,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成就最为卓越。该书分为67门,载述疾病病

10、源证候共1739论,是我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千秋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也多先论病因证候,后述治疗医方,对临床各科疾病广收博采,对每一病证逐个深入研究,在病因方面多所发现,或则以其新的认识,提出相当符合实际的推断,是我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也多先论病因证候,后述治疗医方者,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一)乖戾之气学说 诸病源候论在对伤寒、时行、温病等的研究中,发现了这些病都由“乖戾之气”引起,如,伤寒、时行、温度在隋唐以前也有论及,唯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

11、了温病是“其年岁中有病气兼挟鬼毒相注”而成,号曰疠气,但挟鬼毒,尚未完全脱离鬼神为病之迷信观点。而诸病源候论已不满足以外感六淫说明外感病之病将伤寒、温病、时行均明确归因于人感受“乖戾之气”而致病,气候之温凉失节是一个诱因,并认识到这些病之有传染性,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二)虫致病学说 虫,作为病因之一,前人多指肉眼可见之虫类咬螫所引起者。如蜈蚣螫伤,蜂叮咬之类,隋唐医家对诸如尸注、鬼疰、麻风等病均认为是“虫”引起之病,这就超越前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赋于“虫”说更深更新的意义。 对尸注、死注、飞尸、鬼疰等病(类似今之肺结核病),诸病源候论认为是因“人

12、无问小大,腹内皆有尸虫,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尸虫为性忌恶,多接引外邪,共为患害”(同卷47,P,250)而致。作者相信,尸注、鬼注等病都因有“尸虫”客观存在而致。虫之由来,则为“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与死者相似,遂至于死,复易旁人,故谓之死注”,很明显,这是接触传染所致;“人死三年之外,魂神因作风尘,著人成病,则名风注”,这已涉及空气飞沫传染:“坐席钦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饮食入五脏,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故谓之食注”,此为经过饮食等消化道传染,诸病源候论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和临床研究,对尸注等病的传染

13、途径作了合乎逻辑的论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疥虫的逼真描写,对“寸白虫候”“蛲虫候”的科学论断,都证明他们观察研究之深入。 (三)体质差异学说 如则更认识到机体的特异性,诸病源候论对于有的人晕车晕船,指出“持由质性自然,非关宿挟病也”(巢元方诸病涛候论卷10,P217,P219,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此外还有对漆疮的叙述等都明确指出由于体质差异,所出现的不同情况,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二、注重客观症状的观察和描述 隋唐医家对病症的认识显示了很高的水平,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疾病症状作了客观而细致深入的描述,并且有所发现,使本时期症状学和治疗

14、学的水平都达到新的高度。 “风为百病之长”,因而历代医京都对风病予以重视,隋唐医家的研究尤为缜密。明显较前代描述为详的是风偏枯、风痱、风懿(风癔),特别是孙思邈将三者并列,反映了他对此病的认识,表明作者已意识到偏枯、风痱、风懿这三种现今被认为是脑血管意外疾患,有其轻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存在着内在联系,这是隋唐以前医籍所未认识的,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对虚劳病,诸病源候论以七十五论阐述,是历代医书述及虚劳最详细者。所述内容除部分为病后体弱,绝大多数证候均可与结核病的各期或各型相对应,如虚劳盗汗、虚劳骨蒸、虚劳寒热、虚劳咳嗽、虚劳唾血、呕血、衄血以及不

15、能食、不得眠等,在肺核初期、浸润期都可发生;而虚劳兼痢、虚劳秘涩(便秘)、虚劳心腹痛则发生在肠结核时;虚劳症瘕为肠系膜淋巴结核;虚劳小便难、或小便余沥、小便白浊、虚劳尿血则为泌尿系结核的常见症,虚劳无子候则为生殖系结核,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虚劳导致无子,这在病因学上也是新发现。而将盗汗、咳嗽、唾血、痢、尿血等均加以虚劳以区别于一般之盗汗、咳嗽诸症,也属对虚劳认识之进步,唐代医家崔知悌灸骨蒸法国则曰“骨蒸病者,亦名传尸,其为状也,发干而耸,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通,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或上气食

16、少,渐就沉羸,纵延时日,终于溘尽,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外台秘要卷B,P351352,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崔氏之论客观上反映了颈淋巴结核和部淋巴结核之症状。 唐代办思邈对附骨疽的论述,从其描述的客观症状看,“如疮不差,差而复发,骨从孔中出者,名为骨疽”。与现代医学对好发部位,病程认识,临床症状等基本一致,正因此隋唐医家能将附骨疽与其他疽病如缓疽、瘭疽及贼风等区别开来,体现了诊断水平的提高,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此外,对脚气病,清渴有证状亦有详述。对瘿病症状“瘿上短气”、“瘿上气胸满”、“瘿气面肿”

17、(孙思邈千金要方卷21,P441,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是中医文献中的首载,对反花疮的描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35,P187,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则是对癌症的最早记载,蔺道人的理伤续断方中,首先提出了“破伤风”之病名,使先秦以来诸多形容破伤风的名词如“伤痉”、“发痉口噤”、“金疮中风痉”、“金疮中风角弓反张”等得到了统一,并沿用至今,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三、证候分类与鉴别 隋唐医家在描述证候时,都注意到证候的分类,而在合理的分类与同类间的鉴别过程中,认识得到了深化。孙思邈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首先,孙思邈在伤寒证候的整理方面

18、,突出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孙思邈又以脏腑辨证法,将证候按脏腑分类。有意思的是孙氏仅取五脏、五腑,这与现比解剖概念相符合,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如在肺脏证候中,除一般常见之喘、嗽、肺痿、肺痈、吐脓血、胸背引痛等皆归于肺脏中叙述外,还将飞尸鬼疰亦归入肺脏中,飞尸鬼疰类之肺结核,而孙氏将之类证于肺脏,似隐含着他已意识到此病与肺有关。 隋唐医家在以证候分类的同时,也注意同类间的鉴别。如外科的瘭疽(类似今之比脓性指头炎)和代指(沟炎)就放在同一类证中叙述,但作者明确指出二者区别,鉴于当时医者每多以瘭疽为代指,作者详细描述其不同证侯,并指出代指有缘爪甲边结脓之特症,从而作出明确的鉴别诊断,中国医学通史: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