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1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2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3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内容, 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 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 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地域

2、差异;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四、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五、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六、教学过

3、程:(引入新课)从复习提问入手。 先复习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有哪两个表现?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产生原因。用景观图片引入。 教师出示几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热带雨林带、荒漠带与冰原带),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差异性特点)教师总结: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但是,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新课学习) (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板书)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板书)【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

4、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 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板书)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板书)什么是陆地自然带?(学生集体回答并划出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打出课本图 5.6 和如下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本图5.6 完成上图右半部分内容。【设问、分析】: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一般情况下, 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

5、然带的, 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 (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设问、分析】:分析非洲大陆、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纬向分布, 提问:

6、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异规律?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 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和土壤带。 (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 5.7 、5.8)【设问、分析】:同学们再看亚欧大陆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 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 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 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2.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分析、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

7、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 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图 5.9 、5.10 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活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阅读课本 93 页材料,讨论哪种主张比较合理,说明理由。【设问、分析】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

8、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 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 5.11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 8844.43 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析)分析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 5895 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分布。【设问、分析】同前面讲到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并且可

9、我们以看出山地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阅读材料】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并谈谈各人的看法。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课堂小结):主导因分异规律表现形式素由赤道到两极沿纬线变化方向更替热量由沿海到内 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陆更替水分由山麓到山顶,垂直垂直地带性水热更替七、课后反思( 1)教学中的收获: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 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

10、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 有两层意思要明确, 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 5.7 热带雨林景观图与图 5.8 苔原景观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 表现在景观具有一致性。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 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 5.6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 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 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 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 + 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 当然,这些自然带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