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发展及应用_第1页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发展及应用_第2页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发展及应用_第3页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发展及应用_第4页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发展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发展及应用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王军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 21号)摘要:本文首先对互穿网络聚合物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其特点和制备做了简单说明;但最主要的是综述了互穿网络聚合物研究、发展以及应用列出一些事例。同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关键词:互穿网络(interpenetrating network)、聚合物(polymer)、结构(structure)、研究(research)、发展(development)、应用(application)引言:由于互穿

2、网络聚合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特殊性,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重视,并纷纷进行研究,据统计至1970年世界上约发表有关IPN的论文250余篇。从80年代至90年代,IPN领域的研究更是活跃,无论在研究体系还是制备方法上更是巧妙多样,IPN的材料日益增多。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在离子交换树脂、电渗析膜、压敏胶粘剂、增韧塑料和增强橡胶等方面正在获得应用。预计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在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开发和同时聚合互穿网络的应用方面,潜力很大。为此,本文首先对互穿网络聚合物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其特点和制备做了简单说明;但最主要的是对互穿网络聚合物研究、发展以及应用列出一些事例;同时对其发展前景作

3、了展望。一、 互穿网络聚合物简介(introduction)互穿网络聚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各自交联和相互穿透的聚合物网络组成的一类新型改性技术制备的,具有特殊空间拓扑结构的独特高分子聚合物,简称IPN。它是由交联聚合物和交联聚合物各自交联后所得的网络连续相互穿插而成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IPN就有零星应用,70年代初期,逐步明确了有关 IPN的概念,此后这一研究领域不断获得扩展。IPN不同于接枝共聚物,因为在IPN中聚合物和之间未发生化学键结合。它也不同于相容的共混物,因为聚合物和在IPN中存在各自的相。互穿聚合物网络是合成方法主要有分步法和同步法两种。分步法是将已经交联的聚合物(第一网络)置

4、入含有催化剂、交联剂等的另一单体或预聚物中,使其溶胀,然后使第二单体或预聚体就地聚合并交联形成第二网络,所得产品称分步互穿聚合物网络。同步法,是将两种或多种单体在同一反应器中按各自聚合和交联历程进行反应,形成同步互穿网络。在由两种聚合物形成的网络中,如果有一种是线型分子,该网络称为半互穿聚合物网络。将两种不同弹性体胶乳进行混合、凝聚和交联而制成的互穿网络,称为互穿弹性体网络,简称IENS。二、 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特征(characteristic)IPN的特点在于含有能起到“强迫相容”作用的互穿网络,不同聚合物分子相互缠结形成一个整体,不能解脱。在IPN中不同聚合物存在各自的相,也未发生化学结合

5、,因此,IPN不同于接枝或嵌段共聚物,也不同于一般高分子共混物或高分子复合材料,IPN的结构和性能与制备方法有关,聚合物聚合物IPN(聚合物为第一网络,聚合物为第二网络)的结构和性能不同于聚合物聚合物IPN。值得注意的是,在IPN内如存有永久性不能解脱的缠结,则IPN的某些力学性能有可能超越所含各组分聚合物的相应值。例如,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的抗张强度分别为42.07MPa、17.73MPa,伸长率分别为640、15;而聚氨酯/聚丙烯酸酯IPN(80/20)的抗张强度高达48.97MPa,最大伸长率为780。如果在室温条件下两种聚合物中有一种表现为高弹体,另一种表现为硬塑料,那么所形成的IPN既

6、可能是增强橡胶,也可能是耐冲击塑料,视两者的相互比例和制备条件而定。 电子显微镜研究的结果表明,IPN具有两个连续的相,形成复杂的“细胞”结构。“细胞壁”和“细胞内部”分别由两种聚合物构成。这种“细胞”的尺寸大致在50100纳米范围内。在许多情况下,“细胞壁”和“细胞内部”还存在更小的微细结构,其尺寸为1020纳米,这种微细结构显然是由网络的互相穿插所造成的,但由于这些结构所形成的微区尺寸远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因此典型的IPN是透明材料。 IPN在动态力学谱上也已证明存在两相,但两相的玻璃化转变区发生偏移并明显变宽,同时还伴随阻尼作用的增大,因而IPN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消声或减振的功能。IP

7、N也同其他热固性材料一样,交联固化后不能再次成型,这是它的缺点。三、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preparation)互穿网络聚合物按照制备方法可分为顺序IPN、同步IPN、胶乳IPN 和热塑性IPN 等4 类。1、顺序IPN(Sequential IPN):顺序IPN的制备方法是先制备一种交联聚合物,再将聚合物的单体与引发剂、交联剂混合后加入交联聚合物I 中,然后在特定反应条件下使聚合物单体聚合并与交联聚合物I 互穿,即形成IPN。2、同步IPN (Simultaneous IPN):在同步IPN法制备互穿网络聚合物中,两种聚合物是同时生成的,不存在先后次序。其制备方法是:将两种不同类型的单体与

8、引发剂、交联剂混合均匀,然后按不同反应机理同时进行两个互不干扰的平行反应,得到两个互相贯穿的聚合物网络。3、胶乳IPN(Latex IPN):胶乳IPN是指用乳液聚合法制得IPN,是目前IPN中研究较多的一种。因为互穿网络仅限于各个乳胶粒范围之内,所以也称微观IPN。乳液法IPN有两种情况: (1) 将交联的聚合物I 作为“种子”胶乳,加入聚合物的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使聚合物的单体在“种子”乳胶粒表面进行聚合和交联,制得的IPN具有核壳结构; (2) 两种含交联剂乳液的共混体系通过交联反应制得IPN。 4、热塑性IPN( Thermoplastic IPN):热塑性IPN并非真正的IPN,仅

9、是一种物理交联网络互穿体系,其高温行为类似于热塑性塑料,可熔融加工,室温下可通过玻璃态微区、离子微区或结晶微区形成物理交联网络并最终形成网络互穿。物理交联方式包括嵌段共聚物体系、离子聚合物体系和部分结晶聚合物体系。可通过两种方法制备: (1) 熔融状态或在共同溶剂下的机械共混(机械共混IPN) ,包括属于反应性共混的动态硫化型热塑性弹性体;(2) 模板聚合技术(化学共IPN) ,即把单体溶胀到聚合物中或在单体中溶解聚合物, 并就地聚合形成IPN。四、互穿网络聚合物的表征方法(Characterization method)互穿网络的表征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光学法,主要是应用光学显微镜、电

10、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散射粒径仪、接触角测定仪、红外光谱仪等;另一类是测定互穿网络的各种力学松弛性能,特别是玻璃化转变温度、模量等。光学法可直接观测到杂化物的形态结构,但不能准确测定两种物质分子级混溶的程度,相反玻璃化转变温度法可以测得两种物质达到分子级混溶的程度,但难以观测相畴大小、形态结构等。五、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research)1951年Standinger在从事聚合物技术加工中,首先提出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术语。确切地说,IPN在开发初期只是属于新兴的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的技术范畴。但单纯的IPN与纯碎的共混相比较,采用IPN改性的

11、结果是带来“引起材料凝集态结构发生变化”,并由此改进加工材料的性能,进而扩大应用范围,这是该技术的宝贵之处。从制备工艺上考察,IPN加工过程接近于接枝共聚共混方法;若考核物质材料的相问是否有化学结合,则其接近机械共混。因此,可简略认为,IPN是采用化学(部分)方法实现机械共混的工艺。到目前IPN技术已有很大的进展。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又新发展起来一种新型IPN技术 胶乳型互穿聚合物网络(Latex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简称LIPN)。该技术首先将交联聚合物A做为“种子”胶乳,再投人单体B及引发剂、交联剂,不加乳化剂,先使单体B就地聚合、交

12、联,生成LIPN。LIPN在组织结构上多具有核壳结构。此外还有半乳胶型互穿聚合物网络(SLIPN),即在上述LIPN加工中使某种聚合物,不加交联剂,而获得产物。六、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应用(application)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原料的选择、变化组分的配比和加工工艺,制取具有预期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以聚丁二烯-聚苯乙烯IPN为例,若以聚丁二烯为主制得的IPN,为增强的弹性材料;若以聚苯乙烯为主则得高抗冲塑料。又如由聚硅氧烷和热塑性树脂组成的IPN,具有由热塑性塑料提供的加工性、抗撕、抗张、抗弯曲强度和低延伸范围的弹性回复,又有由聚硅氧烷提供的脱模、润滑

13、、绝缘、高温稳定性、高延伸弹性回复、化学惰性、生物相容性和透氧性等特点。这类材料用途广泛,有的可以用作人体心血管材料。下面是互穿网络聚合物在各行业的几个简单应用的例子:1、导电材料:利用IPN导体具有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和较好的机械性能的特性,开发出具有潜在应用背景的固体电解质材料。2、药物控释体系:一类新型药物控释体系是通过疏水性聚合物以一定的浓度梯度分布于亲水聚合物的外层构成IPN 膜层制备的。3、功能膜:功能膜材料则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来实现分离(气体或液体) 、提纯、离子交换等目的。4、涂料工业:互穿网络聚合物分子中产生了Si-O 键,且硅晶粒均匀地分散在环氧树脂内部,因此材料的耐热性

14、及耐盐雾性均有明显的提高。通过紫外光-热双固化制备了互穿网络聚合物,可用于制备固化快、耐划痕的汽车修补漆。20世纪70年代以来IPN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IPN技术已成为聚合物材料合成和改性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许多IPN产品已投入市场。表中列出了部分商品化的IPN 。部分商品化的IPN制造商商业名称组成应用领域Shell Chemical CoKraton IPNSEBS /PS汽车零部件Petrarch Systems IncRimp last硅橡胶 /PUR齿轮或医用器具ICI Americas IncITPPUR /PS /苯乙烯片材DSM N. V.Kelburon聚丙烯 ( P

15、P ) /环氧树脂 ( EP)汽车零部件Shell Research B . V.Reichold Chemicol Co .TPR橡胶 /聚乙烯 ( PE )、 橡胶 /PP电线电缆 增韧塑料制件Rohm &H oos阴离子 /阳离子物质离子交换树脂MonsantoSan topreneEPDM /PP轮胎、 软管Du PontSomelEPDM /PP户外耐候制品BF GoodrichTelcarEPDM /PP或 PE电线电缆E xxonVistalonEPDM /PP汽车零部件Free man ChemicalA cpol丙烯酸酯 /PUR /PS片材Denlsply In terna

16、tionalTrubyte Biofom丙烯酸酯基体牙科材料Hitachi Chemical乙烯基苯基醚阻尼材料七、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发展前景(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IPN的发展趋势:IPN以其独特的拓扑结构和协同效应赋予IPN材料新的物理化学性能, 为制造特殊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尽管 IPN制备和研究已有几十年,但是目前IPN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 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IPN在其形态表征手段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尤其是建立互穿网络形成过程中结构和形态的表征手段。在应用方面,目前互穿网络技术主要集中在纯树脂方面,对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较

17、少, 尤其是研究纳米填料对互穿网络形成的影响更少。现阶段,制备IPN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因此,第一,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测试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出现,可以借助崭新的测试方法和表征手段, 使IPN的理论基础以及应用基础不断完善, 同时要采用过程控制的方法来研究互穿网络的形成过程和最终的微观结构,只有建立了互穿网络形成过程、 微观结构以及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 IPN的研究才算比较透彻; 第二,目前纳米填料层出不穷, 因此开展纳米IPN复合材料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从目前无机填充剂改性 IPN的目的来看, 主要集中在改善IPN材料的力学性能、 耐热性能。但是对于填料改善IPN的介电性能及导热性能的研究

18、还不多,所以研究和探索导电、 绝缘、 导热填料在IPN中的应用, 尤其是在绝缘材料方面的应用, 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三,尽管IPN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制备新型聚合物合金的新途径,但是这一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功能化材料的要求。根据应用目的而进行设计和组装最终聚合物的微观结构, 以达到制备功能化材料的目的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方向。借助外场 (电场、磁场以及机械力场 )辅助组装技术来制备具有独特结构和新型功能的 IPN及其纳米复合材料是制备 IPN的一种崭新的方法。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中IPN技术开发做得比较好的有南京化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北轻工院、晨光化研院、山东大学、济南化研所、中科院成都有机所、西安交通大学等,这些单位是IPN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承担着艰巨的科研攻关任务,有关部门应该予以协助支持。IPN技术在我国应该有较大发展,充分利用国内的原料资源及人才优势,通过不懈地努力,相信我国的IPN技术会有较大发展。八、总结(summarize)IPN以其独特的拓扑结构和协同效应,为制造特殊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开拓了崭新的途径。其独特的贯穿缠结结构,在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