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理论_第1页
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理论_第2页
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理论_第3页
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理论_第4页
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理论,序,商业银行管理,就是运用五种基本管理思想、合理协调三性原则,以实现其四项基本职能的过程,主要内容,三性原则 四项职能 五种指导理论,三性原则,流动性; 安全性; 盈利性,流动性,必要性: 存款流动性:随时应付客户提存; 贷款流动性:满足贷款需求 未能实现的后果: 存款流动性:技术性破产; 贷款流动性:丧失客户 实现的主要办法: 存款流动性:合理的负债结构、多样化的筹资渠道; 贷款流动性:适量的现金资产和合理的二级储备、资产负债的匹配,安全性,减少资产损失、保证资金安全; 实现的主要办法: 贷前:加强信用分析和项目评估,选好贷款对象; 贷中:严格贷款审批、采用合适的

2、信用结构; 贷后:债权保障,盈利性,是商业银行企业属性的根本体现。 实现的主要办法: 开源:收入结构调整 节流:费用结构调整,三性原则的对立统一,统一的一面: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 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对立的一面: 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呈现正相关。流动性较大的资产,风险就小,安全性也就高。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盈利性较高的资产,由于时间一般较长,风险相对较高,因此

3、流动性和安全性就比较差,三性原则的具体运用,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以及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的创新无一不是基于三性的协调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三性原则在不同的银行机构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基本职能,支付中介 信用中介 信用创造 金融服务,五种指导理论,资产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表外管理理论 营销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商业贷款理论或真实票据主义; 可转换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背景,19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比较固定和狭窄(大多数是靠吸收活期存款),工商企业资金需求也比较单一,加之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以及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和信用调节论等银行

4、信用理论的影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着眼于银行资产的管理,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其中资产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信用媒介论,信用媒介论又称自然主义信用理论,创始于18世纪,盛行于19世纪前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及现代的李芙、狄尔等人。 信用媒介论认为: 信用是将资本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的媒介,信用不是资本,也不创造资本。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可以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 银行创造信用是有限度的。银行通过贴现和放款,只起着将死资财转化为活资财的作用,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只不过起媒介作用,银行通

5、过信用方式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也只能起着媒介工具的作用,信用创造论,信用创造论始于18 世纪,发展于19世纪、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劳、亨利桑顿等人。 信用创造论认为: 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货币。通过信用量的增加与扩展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繁荣商业,使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活力。 银行是信用的创造者,因而也是资本的创造者;银行所能创造的资本决定于它的存款准备率,信用调节论,信用调节论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于现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曲莱、凯恩斯、汉森、萨缪尔森。 信用调节论认为: 经济周期的变动,是由于信用的扩张或收缩造成的,信用的扩张与收缩,受制于现金余额的变动;因此,控制经济周期的

6、方法,在于短期利率。 货币当局或财政当局可以通过协调宏观经济政策(需求调节政策)以影响短期利率,进而影响信用总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周期的目的。因此,银行信用量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中间指标,流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不断扩大、业务方式的不断改变和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系统的过程,即由商业贷款管理发展到资产可转换性管理,再到预期收入或现金流量管理,商业贷款理论:观点,商业贷款管理以信用媒介论为指导思想,认为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自偿性贷款。 银行放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强,客户动用的可能性大,

7、为了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自偿性贷款。 贷款随着商品的购销而增减,并随着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商业贷款理论:积极作用,在这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指导下,商业银行只能向工商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服务于生产和流通,不能用于购买证券、消费贷款和长期投资。 在金融制度不健全、没有中央银行或存款保险公司作为“最后贷款人”或破产清偿者的情况下,对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与促进金融事业的稳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商业贷款理论:缺陷,随着信用经济普遍发展,国民收入逐渐增加,公众手中流动资产不断增多,银行存款数额十分庞大,并且定期存款的比例不断提高,这时贷款如果还局限于自偿性的短期贷款,

8、资金势必呆滞,不仅不能满足商业银行追逐最大利润的目的,也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社会对中、长期贷款的需要,可转换理论: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各国政府发行大量公债为战争募集军费,政府债券数量猛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战后恢复需要巨额资金,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筹集建设资金。 为配合政府行为和协助政府解决资金难题,同时也由于政府债券具有容易变现的特征,这一时期的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政府债券,可转换理论:观点,资产流动性的高低是由资产的可转让程度决定的,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办法是持有那些易于在市场上随时变现的资产,特别是短期国库券。这些资产信誉高、期限短、易于出售、流动性极高。 资产可转

9、换性理论认为: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银行所掌握的证券能随时出售并转换为现金,银行就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入具备二级市场条件的证券,贷款不一定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可转换理论:运用,受1930年代的大萧条和1940年代的二战影响,私人贷款需求减少,而政府借款需求却与日俱增。政府公债等流动性极强的证券成为商业银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所采取的二级储备。 1945年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资中,证券投资达79,其中政府公债占73。 可转换性管理使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逐渐扩大,业务活动更加灵活多样,提供的金融商品更加丰富多彩,如商业银行除了可以经营短期性放款业务以外还可以从事有价证券的买卖,并

10、腾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长期贷款,可转换理论:缺陷,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否变现,主要取决于这种证券是否有人购买,如果需求不旺,即使持有的是变现力极强的有价证券也无法变现,于是,是否存在一个发达的、运转正常的二级证券市场就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先决条件使商业银行发展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证券市场联系在一起,也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更易受一些外部冲击的影响。 如果多家银行竞相出售有价证券,会引起行市下跌,难以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和效益性。换言之,往往在诸多商业银行都需要获得流动性的紧要关头,流动性反而是最不容易获得的,可转换理论:评价,可转换性管理是在金融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金融交易较普遍的情况下,通过金融资产

11、的转换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但是可转换性理论存在的缺陷又提醒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不能仅仅死盯着现实资产的流动性而无视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一个有远见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应该更注重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即重视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也就有了贷款预期收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预期收入理论:背景,二战以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成为西方各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一方面短期贷款需求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大量设备和投资的长期贷款的需求。 长期贷款的流动性如何保证呢,预期收入理论:观点,预期收入理论认为,贷款本身并不能自动清偿,其清偿贷款的来源要依靠借款人将来的收入。商业银行贷款的清

12、偿能力表面上取决于贷款期限,实际上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才是商业银行收回贷款的关键所在。 相应地,银行贷款是否具有流动性,也应当以借款人预期收入或现金流量为基础。 如果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发放长期贷款也能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反之,即使发放短期贷款也不能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预期收入理论:积极作用,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而言: 审查商业银行贷款的标准不应仅仅停留在期限方面,而应更多地放在贷款的预期收入方面,以贷款预期收入来保证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为商业银行发放中长期设备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设备租赁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商业银行贷款形式的多样化。 对宏观经济而言: 商业银

13、行不仅可以介入企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而且可以介入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预期收入理论:评价,在预期收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完成了由“简单的中介人”到“万能的垄断者”的转变,使银行资产业务出现多样化的变化,同时也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预期收入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期不一定完全正确,一旦客观经济生活中发生不可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或债务人的资信状况等发生较大变化时,贷款偿还能力将下降,其流动性也将减弱,资产管理理论:总结和比较,都在贷不贷款、贷什么款和如何贷款上做文章 ; 核心是如何保持和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真实票据理论”:限制贷款期限

14、; “资产转移理论”:出售资产; “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以流动性为核心。只有保持和增强流动性才能在资产选择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盈利性;只有保持和增强流动性,才能有效地避免风险,实现资产的安全性,负债管理理论,传统负债管理理论 银行券理论 存款理论 当代负债管理理论:购买理论,核心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由资产方转移到负债方,以主动的、积极的负债管理来实现“三性”。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商业银行主动到金融市场上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来源。以此增强资产的流动性,背景,19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主要关注资产的运用,以资产结构的合理组合来实现资产的流动性

15、和盈利性,很少用心于资金来源。 在这个时期,对于银行来说资金来源是既定的。比如存多少钱、存多久,主动权完全操纵在客户手里,银行是被动的。在客户提取存款或需要新的放款时,银行只能以减少资产的方法,如收回贷款或出售投资,背景,196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对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大,而商业银行受制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规定,以及受到金融市场存放款非中介化(金融脱媒)倾向的侵犯,商业银行因循原来既定的资金来源的经营思想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增大的资金需求,不得不考虑融资渠道的创新,这就逐渐形成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必要性 而当时欧洲货币市场的兴起,银行业务的国际化、以及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手段

16、的现代化,为银行的负债经营创造了条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增强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刺激了负债经营的发展。可能性,传统负债管理理论,银行券理论 存款理论,银行券理论,在商业银行发展的早期,人们将金银或铸币存入银行,由银行开出支付凭证,允诺持票人凭票即可兑现金银或铸币。这种凭证就是银行券,其背后有贵金属资产作保证。 当银行经营管理者发现持票人一般不会同时要求兑现,不需要百分之百的金银作保证后,就以多发行银行券的方式为银行谋取利润。银行券构成银行的基本负债,存款理论,自西方各国建立起中央银行制度后,商业银行失去了发行银行券的职能,商业银行的存款成为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在此过程中,存款者

17、关心的是存款的保值或增值,银行关注的则是存款会不会被同时挤兑。存款者的存款意向是决定存款能否形成的主动因素,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并顺应这种意向。这些因素构成存款理论的主要内容,即强调依照客户的意愿组织存款,遵循安全的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的状况安排贷款,对传统负债理论的评价,银行券理论和存款理论都属于商业银行的被动负债理论,而不是积极主动的负债管理。它只注重负债的安全性问题,在考虑资金的流动性时往往只设法调整资产结构,基本不考虑调整负债结构,当代负债管理理论:购买理论,商业银行对于负债业务并非消极被动、无能为力;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负债,主动地“购买”资金。即商业银行除了争取存款业务

18、以外,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也是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对象非常广泛,除既可作为存款客户、又可作为金融债券等持有者的一般公众外,金融同业机构、中央银行、财政部门乃至国际金融市场均可视作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对象,购买理论和进取精神,这一理论认为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于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需要周转资金可以向外举借,只要在市场上能筹到资金就可以发放贷款,争取高盈利。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银行不但扩大了业务范围,推动了信用扩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开辟了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新途径,使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变过去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和负债同时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加主动和

19、科学,购买理论的成本和风险,靠购买的资金来发展业务所付出的利息成本高,迫使银行为了实现利润将资产业务集中于收益风险较高的项目。 经常利用货币市场举债以增加放款,容易引起短借长用的现象,造成资产负债失衡。 容易掩盖银行资金短缺的事实。一旦市场上资金普遍紧张,不能从市场上借到相应的资金,银行难免陷于困境。即使能借到资金,但如果负债成本过高,则不能实现盈利性目标,有可能造成债务危机,两个案例,花旗银行:1961年创造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大陆伊利诺银行:1984年在拉美债务危机中破产,负债管理理论:评价,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重大突破,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更富有进取性。 它不仅管理负债

20、总量,也管理负债结构,通过不断调整银行的负债总量和结构来适应新的形势,而资产结构可以保持不变。 对负债管理理论的运用必须十分谨慎,应经常注意一些基本经营指标,如存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流动资产比率等,这样才能使该理论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Case3-1 欧洲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是国际资本为了逃避一系列管制而产生出来的。是根值于二战后特殊的经济政治形势的。 准备知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美元成为世界唯一储备货币,任何国家都必须握有充足数量的美元,才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经济中获得发言权。因此,美国必须制造贸易赤字、资本输出为各国提供用于清算的储备货币。但如美国制造的贸易赤字

21、和资本输出不敷各国建设之需呢,欧洲美元的需求方,一般需求者:各国战后重建,对美元都产生极大需求。 特殊需求者: 1956年英法和埃及战争,市场纷纷抛售英镑、法郎换取美元。 英格兰银行难以维持英镑的汇率,于是禁止英镑对外贷款。这导致伦敦城里的金融家的大恐慌。 由于英格兰银行并没有限制美元贷款,对数以千计的一流金融家和银行家而言,为解决自身的出路问题,一个理所当然的法子是开辟一个美元市场,通过有竞争性的利息来取得美元以投放贷款,从而继续发挥自己的金融特长,欧洲美元的供给方,政府: 1950年代朝鲜战争,美国政府冻结了中国的美元资产;美苏对抗使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害怕他们在美国的资产被美国政府冻结,因此

22、将美元资金转至欧洲。 民间: 不断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动摇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从而形成美元危机(特里芬难题)。为应付危机,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美元外流的金融措施。这些措施在客观上反而刺激人们加速将美元资金从美国转至欧洲,管制进一步壮大了欧洲货币市场,美联储的Q条例限制了美国银行对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最高限额; 1966年,当市场利息率高于Q条例的最高限额时,货币中心银行出现了资金“脱媒”现象:定期存款转化为国库券和商业票据,这些资产不受美元利息最高限额的限制。 而拥有欧洲分行的银行则能够更好地维持他们的存款基础,因为欧洲分行能够支付市场利息率,吸收存款以后再将资金贷给银行总部。于是欧洲银行成为解

23、决资金问题的渠道,欧洲银行和空壳化分行,在伦敦建立分行的最低资本金为50万美元, 美国是单一银行体制(总共有1万多家银行),很多银行不能够满足条件;于是他们选择在加勒比地区建立空壳分行; 一个纽约大银行在开曼群岛的分行,只不过是“一个叫比尔的人连同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坐在纽约银行交易室里外汇交易员旁边。,欧洲银行的运作机理,例:美国公司A将100万美元从一家美国国内银行B转到一家欧洲银行E 美国公司A从美国银行B电汇资金到欧洲银行E。(美国银行在伦敦或者拿骚的分行,或者是外国银行) 对于美国国内银行B而言,资产负债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唯一的变化是这100万美元的所有权已经从美国公司A转移到欧

24、洲银行E。这家公司可能要求欧洲银行支付更高的利息以转入存款,B的会计处理,E的会计处理,欧洲银行E的贷款,欧洲银行E对客户Z发放了100万美元的贷款 Z可能是另一家欧洲银行或者是一家公司客户 ; Z将所得到的100万美元贷款存入美国国内银行B,B的会计处理,E的会计处理,Z的会计处理,实质,欧洲银行E用一张支票从自己在美国银行B的帐户上提出一笔款,再贷出去。 最终结果是这100万美元又存到美国银行B,只不过换了一个所有人(A-Z),而美国银行的资产负债没有变化。 欧洲银行不受Q条例限制,其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利率决定。通过欧洲银行的“中转”,美国银行绕过了Q条例管制,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背景,197

2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严重,市场上利率汇率波动较大,经济形势十分不稳定; 随着金融监管的逐步放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越来越大,打破了长期以来靠增加业务量来提高收益的格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营风险扩大,背景,资产管理过于偏重安全与流动,在一定条件下以牺牲盈利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 负债管理能够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能够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但它依赖于外部条件,往往带有很大的经营风险。 单一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的不足愈加突出,容易造成资产负债的失衡和风险增大,难以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最佳组合,观点,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

26、管理,强调资本对风险资产规模的约束。 以市场为基础,积极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实现资产负债的多样化和有效配置。 通过科学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商业银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有助于减轻银行“短借长放”的矛盾,从而增强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前提,资产负债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资产负债搭配问题,而且还体现在商业银行从金融市场上立即获得额外资金的能力。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存在及其发达程度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尤其是货币市场,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实践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考虑各种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等。 其次要周密地分析与考察银行业务经营的

27、全部情况,而不能仅仅只考察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 第三,要注重观察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特别要注意观察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 强调银行资产与负债全方位的结合,而不能仅仅理解为以负债业务去约束资产业务,或以资产业务去约束负债业务,表外管理理论,背景,1980年代后,在世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空前激化; 同时世界各国政府的货币政策相对偏紧,通货膨胀率下降。这些因素都抑制了银行利率的提高和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银行存贷利差收益愈来愈小,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的工商企业开始大规模地介入商业银行领域,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领域愈来愈狭窄,观点,商业银

28、行应当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解脱出来,寻求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 将资产负债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进行有机结合。以传统业务(如存贷款业务)为主轴,延伸出各式各样的金融服务(风险管理)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将原本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改变银行的风险收益状况,转变银行收入的性质,评价,表外管理实质上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扩展和延伸,使资产负债管理由表内扩展到表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也导致资产负债管理日趋复杂,由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自由度大、透明度差,杠杆作用强、交易批量大,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巨大损失,从而形成巨大的操作风险。这就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巴塞尔协议II对操作风险的新规定正是当前银行业发展新趋势的一个反映,营销管理理论,背景,无论是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还是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负债表外管理,它们所强调的都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加强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科学管理来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目标。 当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全面展开,商业银行领域处于买方市场状态时,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有了多样化的选择和多元化的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由“以银行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背景,商业银行营销的本质特征与一般工商企业的市场营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