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细胞的物质代谢(教案)_第1页
体内细胞的物质代谢(教案)_第2页
体内细胞的物质代谢(教案)_第3页
体内细胞的物质代谢(教案)_第4页
体内细胞的物质代谢(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动物的新陈代谢一、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瑞安市第四中学 池永焕 瑞安隆山高中 黄菱红一、教材地位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此小节是作为全节的引言形式,以人体为例,阐述了人体的内环境,以及内环境在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除了要通过内环境之外,还必须依靠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完成。此小节内容的讲述,为讲述后面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动物新陈代谢不同于植物新陈代谢的显著特点。2、了解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3、理解内环境的概念。4、掌握多细胞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

2、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5、通过介绍内环境的稳定,使学生了解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的关系,获得适应现实生活所需要的自我保健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态度观念目标1、通过内环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的观点。能力方面目标1、通过阅读内环境的文字和图表,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图表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使其能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的物质交换。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方

3、法讲述、阅读和讨论相结合六、教具准备投影片 P74图23, P75图24,以及阅读材料七、学生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2、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和讨论。3、布置课后阅读,拓展课内知识。八、教学步骤1、引言提问:前几节课大家学习了光合作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学生回答:(略)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那么动物在新陈代谢中所需要的有机物又是怎样来的呢?能不能象植物这样?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能,只能间接或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有机物,这就是动物新陈代谢不同于植物的一个显著特点。(板书 动物新陈代谢特点:直接或

4、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正因为动物新陈代谢与植物新陈代谢的显著区别,我们另起一节全面学习动物的新陈代谢。 (板书 第三节 动物的新陈代谢)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P722、介绍整节内容,引出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的课题提问: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我们现在以细胞为例,从新陈代谢的概念来看,它包括从外界环境得到营养物质和氧,并在细胞内发生代谢,产生代谢终产物,并排出体外,这些过程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就是动物新陈代谢所要学习全部内容。我们今天就简要了解体内细胞是怎样得到物质,并排出代谢终产物的,即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板书 一、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3、单细胞生物的物质交换以变形虫为例 举例各种物质如O

5、2,氨基酸大分子物质等出入运输方式。 内吞(吞噬) 通过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实现,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板书 直接交换 单细胞生物)4、多细胞生物的物质交换以人为例,人有上百亿个细胞构成,除少数细胞(如皮肤表皮部分细胞)已死亡细胞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以外,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体内。所以不能象变形虫细胞一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直接交换,必须通过中间媒介,即间接交换:体内细胞 中间媒介 外界环境,充当中间媒介是内环境。(板书 间接交换 多细胞生物)5、体液在学习内环境之前,我们先学习体液。体液是指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它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5%。在细胞内的体液称之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

6、细胞外液有哪些呢?细胞外液各成分间有什么相互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3和有关图来解决这些问题。(请个别同学画出关系图(用箭头表示)(板书 2、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 浆 淋 巴 )学生回答问题时,展示P24图236、内环境的概念根据P73第三段第一行,内环境的概念,请你指出体液中的哪些液体属于内环境?内环境中的“内”和“环境”是针对哪个参照物而言的,你可以举例说明。(请个别学生回答)对于不同种类的细胞,它的具体内环境是有区别的,以分析多种类型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后得出这样的结论。7、内环境与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可展示P75图24投影片来说明。8、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请同

7、学们阅读P73-75有关内容,参看图75。思考题外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如何到达内环境,内环境中代谢终产物是通过哪些途径排出呢?请个别学生回答:回答完整后展示整幅图,并简略介绍气体交换,以及四大系统同物质交换的关系。9、内环境的稳定和意义内环境到底有哪些成分,它是怎样的一个液体环境呢?请同学们阅读小资料(时间2min)。从小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内环境的成分和状况,如温度、PH、渗透压都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那么它是如何维持恒定的,有兴趣想知道的同学可以在课后阅读 三、课后阅读 稳态的内容。如果内环境的稳定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人体的一些疾病。举例:(此时

8、展示自制投影片)a.血浆中正常的葡萄糖浓度为0.1%,超过0.14时,则尿液中带糖分,即糖尿病。(思考并引导,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b.蛋白尿,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水增多、导致组织水肿d.尿毒症,血浆中尿素无法排出体外,使细胞中毒死亡。从而导致生命危险10、课堂练习人和动物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 ) A、消化道内 B、肾脏内 C、细胞内 D、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组织液、血液、淋巴 B、体液 C、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多细胞动物的体内细胞是通过下列哪项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 A、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 B、

9、内环境 C、消化、循环、神经、呼吸等系统 D、体液 从 红细胞中携带的氧要扩散到组织细胞内,至少穿越几层细胞膜。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11、板书设计第三节 动物的新陈代谢动物新陈代谢的显著特点: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一、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交换类型 直接交换 单细胞生物 变形虫 间接交换 多细胞生物 人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内环境 外界环境 淋巴内环境概念稳定和意义12、小资料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含量最多。如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 气体,其中以氧和

10、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各种无机离子,其中以Na、Cl、K、Ca2、HCO3和PO43的最较多。其他无机离子需要量甚微,如Cu2+、Zn2+、Mn2+、Co2+对某些酶的活性是必要的,碘对生成甲状腺激素是必需的,F对增强牙齿和骨骼也是重要的。 有机化合物,如脂类、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细胞代谢排泄的废物,除二氧化碳以外,还有蛋白质和核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如氨、尿素、尿酸等。pH。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温度。人的体液温度在37.5左右。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5时,约为770kPa,相当于生理盐水 (0.9NaCl)的渗透压。13、课

11、后阅读 稳 态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经常发生剧烈的变化呢?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但是,通过实际测定发现,正常人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是很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 / NaHCO3、NaH2PO4/Na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