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习要点1. 细胞学说(cell theory)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2. 细胞(cell)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机体的组成和结构基本单位。细胞是代谢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病毒除外)4. 倒置显微镜(inverted microscope)组成和普通显微镜一样,只不过物镜与照明系统颠倒,前者在载物台之下,后者在载物台之上,用于观察培养的
2、活细胞,具有相差物镜。6.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具有特异性传导功能的蛋白质,它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溶质分子的跨膜转运。(通透酶)(PPT)7. 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跨膜蛋白质,其跨膜部分形成亲水性的通道,当这些孔道开放时允许适宜大小的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所介导的被动运输不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8.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刺激作用下产生行使通讯功能的快速变化的膜电位9. 胞吞作用(endocytosis)和胞吐作用(exocytosis)细胞通过细胞质膜内
3、陷形成囊泡,将胞外的生物大分子、颗粒物质或液体摄取到细胞的过程。胞吐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另一方面小泡的膜融入质膜,使质膜得以补充10. 协同运输(cotransport)是一类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协同运输又称偶联主动运输,它不直接消耗ATP,但要间接利用自由能,并且也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运输时需要先建立电化学梯度,在动物细胞主要是靠钠泵,在植物细胞则是由H+泵建立的H质子梯度。11.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为核糖核蛋白复合体,6种蛋白+300bp组成的7
4、SRNA,位于细胞质,SRP既可与新生肽信号序列和核糖体结合,又可与内质网停泊蛋白SRP受体结合。12.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一种与其他多肽或蛋白质结合的蛋白质,以防蛋白质错误折叠、变性或聚集沉淀,对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组装以及跨膜转运有重要作用。13. 信号分子(signal molecule)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既非营养物,又非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而且也不是酶,它们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统称为信号分子,它们的惟一功能是同细胞受体结合,传递细胞信息。14. 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5、)肌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储存有高浓度的Ca2+。15. 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信号细胞发出的信息传递到靶细胞并与受体相互作用,引起靶细胞产生特异性生物学效应的过程。16. 细胞信号传递(cell signaling)通过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将外界信号经细胞质膜传递至细胞内部,通常传递至细胞核,并引发特异生物学效应的过程。17. 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一种高度保守、广泛分布的小分子Ca2+结合蛋白,参与许多Ca2+依赖性的生理反应与信号转导。每个钙调蛋白分子有4个钙离子结合位点。18.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第一信使分子(
6、激素或其他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产生或释放到细胞内的小分子物质,如cAMP,IP3,Ca2+等,有助于信号向胞内进行传递。19. 微管(microtubule, MT)一种中空的细胞骨架纤维,由与微管蛋白形成的异二聚体组装而成。、微丝(microfilament)由肌动蛋白单体组装而成的细胞骨架纤维。它们在细胞内与几乎所有形式的运动相关。和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s, IF)直径约10nm的致密索状的细胞骨架纤维,组成中间丝的蛋白亚基的种类具有组织特异性。中间丝为细胞和组织提供了机械稳定性。20. 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
7、g center, MTOC)在活细胞内,能够起始微管的成核作用,并使之延伸的细胞结构。21. 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驱动自身沿微管或微丝定向运动的蛋白,如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和肌球蛋白。22. 线粒体分裂环(mitochondrial division ring)23. 微管踏车行为(treadmilling)又称轮回,是微管组装后处于动态平衡的一种现象。微管的两端都可以加上二聚体,或释放二聚体。但在+端,由于结合有GTP帽结构的存在,同二聚体的亲和力高,所以,新结合上去的比释放出来的快。但在-端,由于GTP已水解成GDP,同二聚体的亲和力低,释放出来的
8、二聚体比结合上的快,这样,+端生长得快,-端生长得慢,结合上二聚体的GTP又不断水解,向-端推移。如果(+)端结合上去的与(-)端释放出来的速度相同,就会形成轮回现象,即微管的总长度不变,但结合上的二聚体从(+)端不断向(-)端推移,最后到达负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GTP水解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反应系统中游离蛋白的浓度。当(+)端的游离微管蛋白二聚体的浓度高于临界浓度,而(-)端游离微管蛋白二聚体的浓度低于临界浓度就会发生踏车现象。踏车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稳定现象。24. 肌球蛋白(myosin)肌球蛋白是一种马达蛋白,肌肉主要构成蛋白质之一。是一种分子发动机, 以肌动蛋白丝作为运行的轨道。
9、通过ATP的水解导致构型的变化从而在肌动蛋白丝上移动。25.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核孔上镶嵌的一种复杂结构,是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双功能:两种运输方式(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双向性: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转运,又介导RNA、核糖核蛋白颗粒(RNP)的出核转运(P310)。包括:胞质环核质环辐栓26. 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NOR)参与形成核仁时的染色质区,核仁从核仁组织区部位产生,同时与该区紧密相连。具有核仁组织区的染色体称核仁染色体。核仁组织区定位在核仁染色体次缢痕部位。对人来说,在13、14、
10、15、21、22对染色体上存在核仁组织区。核仁形成后常发生融合现象,所以虽存在多对染色体,但常见间期细胞中仅有12个核仁,如人二倍体间期细胞中含一个大的核仁,它包含有从5对核仁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来的DNA袢环,这些袢环上含有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的基因。27.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是由单层膜围绕的、内含一种或几种氧化酶类的细胞器。一种异质性的细胞器,不同生物的细胞中,甚至单细胞生物的不同个体中所含酶的种类及其行使的功能有所不同。过氧化酶体中常含有两种酶:一是依赖于黄素的氧化酶;二是过氧化氢酶。28. 溶酶体(lysosome)是动物细胞中一种膜结合细胞
11、器,小球状,外面由一层单位膜包被。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类,在细胞内起消化和保护作用,可与吞噬泡或胞饮泡结合,消化和利用其中的物质。也可以消化自身细胞破损的细胞器或残片,有利于细胞器的重新组装、成分的更新及废物的消除。当细胞被损伤时,溶酶体可释放出水解酶类,使细胞自溶。溶酶体来自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的酶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它们的寡糖链有磷酸化甘露糖残基,被TGN的M6P受体识别和结合,从而被分拣出来。植物细胞中也有与溶酶体功能类似的细胞器,如圆球体、糊粉粒以及中央液泡等。29. 天线色素(antenna pigment)光合作用单位中光捕获分子,可以吸收各种波长的光子,并将光子的激发能传递至反应
12、中心的色素分子。30. 核糖体(ribosome)由数种rRNA和50多种核糖体蛋白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具有一个大亚基和一个小亚基,是蛋白质合成的地方。31. 动粒(kinetochore)位于着丝粒外表面、由蛋白质形成的结构,是纺锤体微管的附着位点。32. 染色质(chromatin)在间期细胞中构成染色体的DNA、组蛋白及其他非组蛋白形成的线性复合体。33. 减数分裂(meiosis)染色体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形式。产生的子细胞只含有母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是真核生物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34. 成熟促进因子(mature promoti
13、ng factor, MPF)能够促使染色体凝集,使细胞由G2期进入M期的因子。在结构上,它是一种复合物,由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和G2期周期蛋白组成,其中,周期蛋白对蛋白激酶起激活作用,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是催化亚基,它能够将磷酸基团从ATP转移到特定底物的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上。酵母细胞周期中只有一种Cdk,而哺乳动物的细胞周期中有多种Cdk,所以哺乳动物的MPF是由Cdk1和周期蛋白B组成的复合物。35. 细胞周期(cell cycle)通常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的生长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并均等地分
14、配给两个子细胞。36. 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主要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作用的蛋白激酶,由于受周期蛋白的激活而得名。真核细胞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37. 黏合带(adhesion belt)和黏合斑(focal adhesion) 黏合带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相邻细胞间形成连续的带状结构,由钙黏蛋白形成胞间横桥连接。黏合斑: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连接方式,参与的骨架组分是微丝,跨膜粘连蛋白是整联蛋白,有助于维持细胞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以及细胞生长的信号传递。38. 桥粒(desmosome)和半桥粒(hemides
15、mosome)桥粒:胞内锚蛋白形成的盘状致密斑,一侧与中间丝相连,另一侧与跨膜粘连蛋白(属钙黏蛋白家族)相连,在两个细胞间形成纽扣样结构,将相邻细胞铆接在一起。半桥粒在形态上与桥粒相似,化学组成和功能上不同。它通过细胞质膜上的整联蛋白核胞外基质的层粘连蛋白将上皮细胞固定在基底膜上,是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连接方式。39. 泛素化(ubiquitination)泛素化是对特异的靶蛋白进行泛素修饰的过程。蛋白质泛素化的结果是使得被标记的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为较小的多肽、氨基酸以及可以重复使用的泛素。40. 细胞凋亡(apoptosis)一种有序的或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是细胞接受某些特定信号刺激后进行的
16、正常生理应答反应。该过程具有典型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凋亡细胞最后以凋亡小体被吞噬消化41.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42. 细胞自噬(autophayg)自噬作用是普遍存在于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现象,是溶酶体对自身结构的吞噬降解,它是细胞内的再循环系统(recyclingsystem)。自噬作用主要是清除降解细胞内受损伤的细胞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以及不再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等
17、。自噬作用在消化的同时,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提供原料,即细胞结构的再循环。因此,溶酶体相当于细胞内清道夫。43. Caspase蛋白酶(Cysteine aspartic acic specific protease)一组结构类似、与细胞凋亡有关的蛋白酶家族,其活性位点包括半胱氨酸,特异地裂解靶蛋白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负责选择性地裂解蛋白质,使靶蛋白失活或活化。44. 持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是维持细胞最低限度功能所不可少的基因,如编码组蛋白基因、编码核糖体蛋白基因、线粒体蛋白基因、糖酵解酶的基因等。这类基因在所有类型的细胞中都进行表达,因为这些基因的产物对于维持细
18、胞的基本结构和代谢功能是必不可少的。45. 奢侈基因(luxury gene)即组织特异性(tissue-specificgene)表达的基因,。这类基因与各类细胞的特殊性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各种组织中进行不同的选择性表达的基因。如表皮的角蛋白基因、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基因和肌球蛋白基因、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基因等。47. 原癌基因(oncogene)是细胞的正常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在正常细胞中通常参与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的调控,但突变后成为促癌的癌基因(cancer-promotingoncogene),或改变了编码蛋白的结构或改变了蛋白质的表达方式导致细胞癌变。与癌基因(oncogene)又称肿瘤抑
19、制基因,是细胞的制动器(brake),它们编码的蛋白质抑制细胞生长,并阻止细胞癌变。在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中,每一种抑癌基因都有两个拷贝,只有当两个拷贝都丢失了或两个拷贝都失活了才会使细胞失去增殖的控制,只要有一个拷贝是正常的,就能够正常调节细胞的周期。从此意义上说,抑癌基因的突变是功能丧失性突变。48. 核小体(nucleosome)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由147bp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近两圈形成。核小体核心颗粒之间通过60bp左右的连接DNA相连。49.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在细胞质膜的特化区域,通过膜蛋白、细胞支架蛋白或者胞外基质形成的细胞
20、与细胞之间,或者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封闭链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50. 钙黏蛋白(cadherin)一组结构类似、与细胞凋亡有关的蛋白酶家族,其活性位点包括半胱氨酸,特异地裂解靶蛋白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负责选择性地裂解蛋白质,使靶蛋白失活或活化51. 整联蛋白(integrin)一类跨膜蛋白超家族,属异亲型结合。存在于脊椎动物几乎所有细胞表面,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黏着。由和两个亚基形成跨膜二聚体。连接方式:粘着斑和半桥粒。53. P53蛋白识别DNA损伤信号并修复p53激活后,其蛋白一方面作为转录因子,启动p21的合成,p21与多种Cyclin-CDK复合物结合,抑制它
21、们的活性,其中最重要的包括CyclinD-CDK4,它的失活,导致底物Rb蛋白不会被磷酸化。非磷酸化状态的Rb蛋白与转录因子E2F紧密结合,使E2F不能发挥作用(E2F负责转录细胞进入S期的一系列关键基因,如DNA复制所需要的酶类),于是细胞停留在G1期检验点。另一方面,p53也启动了与DNA修复有关的基因的表达,来修复受损伤的DNA,如果损伤十分严重而难以修复,p53会启动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的表达,细胞进入凋程序,最终死亡。54. 真核细胞蛋白启动子的结构模式DNA中一段保守序列,能被特定的蛋白结构域识别,在转录起始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是RNA聚合酶在DNA上的结合原件,通常包括一个起始位点和
22、位于起始位点上游的一段50bp左右的序列。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bp附近是TATA-box(它是启动子的一个重要元件,通过转录因子与DNA结合,决定了转录的起始位点),而其上游的CAAT-box,GC-box决定RNA聚合酶转录基因的效率(启动子序列、调控序列10-1000bp)55. 信号肽假说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多肽边合成边通过ER膜上的水通道进入ER腔,在蛋白合成结束前信号肽被切除。指导分泌性蛋白到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决定因素是N端的信号肽,信号识别颗粒(SRP)和内质网膜上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又称停泊蛋白DP)
23、等因子协助完成这一过程。56. 膜受体分类及其特点受体的主要类型。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对目前已确定的受体可分为四类:(1)离子通道受体。这一家族是直接连接有离子通道的膜受体,存在快反应细胞膜上,均由数个亚基组成,每个亚基的一部分共同组成离子通道,起着快速的神经传导作用。当受体激活后,离子通道开放,促进细胞内、外离子跨膜流动,引起细胞膜去极化或超极化,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N胆碱受体、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氨基丁酸受体等属于这类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这一家族的受体是通过G蛋白连接细胞内效应系统的膜受体。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M胆碱、前列腺素及一些多
24、肽类等的受体都属于这类受体。它们通过与不同膜上G蛋白偶联,使配体的信号通过第二信使cAMP、磷酸肌醇、二酰基甘油及Ca2+传至效应器,从而产生效应。这类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具有共同的跨膜结构,在受体与激动剂结合后,只有经过G蛋白的转导,才能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这一家族是结合细胞内蛋白激酶,一般为酪氨酸激酶的膜受体。当激动剂与细胞膜外的识别部位结合后;细胞内的激酶被激活,在特定部位发生自身磷酸化,再将磷酸根转移到其效应器上,使效应器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激活胞内蛋白激酶,引起胞内信息传递。属于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有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
25、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某些淋巴因子的受体。(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甲状腺素都是非极性分子,可以自由透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与胞内的受体发生结合,传递信息。所有甾体激素受体都属于一个有共同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大家族。它们都有一个约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DNA结合部位。甾体激素受体触发的细胞效应很慢,需若干小时。各种受体都有特定的分布部位和特殊功能,有些受体具有亚型。57. 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Na+-K+泵由2个和两个亚基组成四聚体,在细胞内侧亚基与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亚基上的一个天门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
26、泵出细胞,同时细胞外的K+与亚基的另一位点结合,使其去磷酸化,亚基构象再度发生变化将K+泵进细胞,完成整个循环(每个循环消耗1个ATP分子,泵出3个Na+和泵进2个K+)。动物细胞维持细胞内低Na+高K+的离子环境重要意义(耗能1/3)(1)对于大多数细胞,Na+-K+泵对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神经冲动的传播、保持渗透平衡十分关键;(2)胞外高浓度的Na+代表大量的能量储存。主动从细胞外摄取营养,植物细胞无Na+-K+泵。58. 粗面内质网上合成哪几类蛋白质,生物学意义1、向细胞外分泌的蛋白质,这类蛋白常以分泌泡的形式通过细胞的胞吐作用运输到细胞外,而且这种蛋白运输的方式也利于分泌过程的调控2、
27、膜的整合蛋白,细胞膜上的膜蛋白及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膜上的膜蛋白等都具有方向性,起方向性在内质网上合成时就已确定,在以后的转运过程中,其拓扑学特性始终不变。3、构成细胞器中的可溶性的驻留蛋白,内质网、高尔基体和胞内体中固有的蛋白以及其他重要生物活性的蛋白,在合成后进入内质网,便于与其他细胞组分进一步区分,也利于对它们的加工和活化。59. 蛋白质糖基化的基本类型、特征及生物学意义。60. 细胞内膜系统的各种细胞器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糖基化,脂质合成的基地,其通过COP有被小泡将合成好的物质运送到高尔基体中,进行进一步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然后再通过网格蛋白有被
28、小泡运输运送到质膜、胞内体、或溶酶体和植物液泡。溶酶体酶是在内质网上合成并经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然后转至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的顺面膜囊中寡糖链上的甘露糖残基发生磷酸化形成M6P,在高尔基体的反面膜囊和TGN膜上存在M6P的受体,这样溶酶体的酶与其他蛋白区分开来,并得以浓缩,最后以出芽的方式转运到溶酶体中。内质网也参与过氧化氢酶体的发生,构成过氧化氢酶体的膜脂可能在内质网上合成后,通过磷脂交换蛋白或膜泡运输的方式完成起运转。61. 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除线粒体和植物细胞叶绿体中能合成少量蛋白质外,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然后转运至细胞的特定部位,也只有转运至正确的部
29、位并装配成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才能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分选。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和类型:两类蛋白质分选的信号:信号序列(signalsequence):存在于蛋白质一级结上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个氨基酸残基,有些在完成蛋白质的定向转移后被切除。信号斑(signalpatch):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和类型:、翻译后转运途径:基质游离核糖体转运至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基质驻留蛋白和支架蛋白)、共翻译转运途径:基质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质膜或胞外、驻留蛋白根据蛋白质分选的转运机制,运输途径又可分四类:1、蛋白质的
30、跨膜转运(transmembranetransport)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内质网、线粒体、质体(包括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2、膜泡运输(vesiculartransport)膜泡运输是一种高度有组织的定向运输,各类运输泡之所能够被准确地运到靶细胞器,主要是因为细胞器的胞质面具有特殊的膜标志蛋白,每种小泡表面都有特殊的标志以保证转运物质运至特定细胞部位。转运过程中不仅涉及蛋白质本身的修饰、加工和组装,还涉及多种不同膜泡定向运输及其复杂的调控机制。已知的膜泡运输类型有:1、网格蛋白又被小泡,网格蛋白衣被小泡是最早发现的衣被小泡,介导高尔基体到内体、溶酶体、植物液泡的运输,在胞吞途径
31、中负责将物质从质膜运往细胞质及胞内体向溶酶体的运输;2、COPII有被小泡,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3、COPI有被小泡,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escapedproteins)返回内质网。3、门控运输(gatedtransport)4、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的转运。62. 信号传递中的分子开关蛋白的作用机制1、GTPase开关蛋白。构成细胞内GTPase超家族包括三聚体G蛋白和单体G蛋白,这类鸟苷酸结合蛋白当结合GTP时呈活化“开启”状态,当结合GDP时呈失活的“关闭”状态。2、通过蛋白激酶使靶蛋白磷酸化,通过蛋白磷酸酶使靶蛋白去磷酸化,从而调节蛋白质的活性。63. G-蛋白
32、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以肌醇-1,4,5-三磷酸(IP3)和二酰甘油(DAG)作为双信使的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G蛋白耦联离子通道的信号通路。1、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道:细胞外信号和相应的受体结合,通过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变化调节靶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进而影响信号通路下游事件。是真核细胞应答激素反应的主要机制。反应链: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道:最大特点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使,分别激活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Ca2+和DAGPKC途径,实现细胞
33、对外界信号的应答,因此把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之为“双信使系统”。反应链: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PLCIP3内质网Ca2+浓度升高CaM细胞反应DAGCa2+导致PKC转位质膜内表面蛋白分开,肌球蛋白一旦释放即恢复原来的构型。结果造成细丝和粗丝间的滑动,表现为ATP水解和肌肉收缩。如果仍有高浓度Ca2+存在,肌球蛋白将继续下一个周期,沿肌动蛋白细丝滑动;(5)Ca2+的回收到达肌肉细胞的一系列冲动一经停止,肌质网就通过主动运输重吸收Ca2+,于是收缩周期停止。64. 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答RTK-Ras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tportyrosinekinase,RTK)是细胞
34、表面一类重要的受体家族,50余种,6个亚族,为单体蛋白。Ras蛋白是活化受体RTKs下游的重要功能蛋白190aa.组成的小单体GTP结合蛋白,具有GTPase活性。模式:配体PTK接头蛋白GEFRasRaf(MAPKKK)MAPKKMAPK进入细胞核其他激酶或基因调控蛋白(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修饰,对基因表达产生多种效应。65.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诱导细胞凋亡的因子:(1)物理性因子:射线(紫外线、射线等)、较温和的温度刺激(如热激/冷激)等。(2)化学及生物因子:活性氧基团和分子(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H2O2等)、细胞毒素、DNA/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正常生理因子失调(激素、细胞生长因子)、凋
35、亡因子(TNF)等。调亡途径:(1)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两大途径:膜死亡受体起始的外源途径:线粒体起始的内源途径两大蛋白:Caspase;Bcl-2(2)不依赖于Caspase的凋亡(线粒体起关键作用)凋亡诱导因子(AIF):位于线粒体外膜,凋亡过程中转移到细胞质,进入细胞核,引起DNA凝集、断裂(50kb);限制性内切核酸酶G(EndoG):Mg2+依赖的核酸酶,定位于线粒体,功能为线粒体DNA的修复和复制。受凋亡信号刺激后释放出来进入细胞核,切割DNA(DNAladder)。66. 细胞凋亡的特征67.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1)动作电位的产生来自脊髓运动神经的神经冲动经轴突传到神经肌肉接点运动终板,使肌肉细胞膜去极化,经T小管传至肌质网。(2)Ca2+的释放肌质网去极化后释放Ca2+至肌浆中,有效触发Ca2+浓度升高,达到收缩周期的Ca2+阈浓度(约为10-6mol/L);(3)原肌球蛋白位移Ca2+与Tn-C结合,引起构象变化,Tn-C与Tn-I、Tn-T结合力增强,Tn-I与肌动蛋白结合力削弱,使肌动蛋白与Tn-I脱离,变成应力状态;同时,Tn-T使原肌球蛋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体育法》知识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5年云南省职教高考《职测》必刷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密码法》知识竞赛考试题库150题(含答案)
- 《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西洪州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相关考试政策解读
- 物业管理的社交媒体
- 灭火器的选择与使用方法
- 《氨氯地平培训》课件
- 高硫铝土矿矿物特性与浮选脱硫研究
- 湖北省十堰市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综合物理试题(含答案)
- 导播理论知识培训班课件
- 电厂检修安全培训课件
- 四大名绣课件-高一上学期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试题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教学大纲
- 《客舱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课件-第14讲 应急撤离
- 危险化学品押运员培训
- 2025届高考作文押题预测5篇
- 培训学校书法课家长会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