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件: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_第1页
伤寒论课件: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_第2页
伤寒论课件: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_第3页
伤寒论课件: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_第4页
伤寒论课件: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学习要求:,掌握太阴病提纲、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剂 太阴腹痛证、发黄证 熟悉太阴兼表证 了解太阴病预后,概 论,太阴病是由中(脾)阳不足,寒湿内盛引起的疾病 肺合皮毛又主气属卫,故手太阴肺与太阳病关系更密切。本章主要讨论足太阴脾经。,一、太阴之生理: (一)太阴之气是脾主运化功能的概括。 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 (二)足太阴脾经的经络深布入腹,属脾络胃。 (三)太阴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脾与胃: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胃主受纳,以降为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2、脾与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之运化赖肾阳的温煦。(太阴病易内传少阴,致脾肾阳虚证),二、太阴之病理:,(一

2、)太阴病是因脾运失常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常。 (三)性质:脾虚寒湿证。 (四)病位:在脾。 (五)成因 :1、邪盛直犯中焦 2、脾胃素虚而 自病 3、三阳病误治内传。,三、太阴病的诊断:,(一)主要依据是脉证: 主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主脉:缓。 (二)经络的症状为辅助依据: 因太阴经络深布腹内,故腹满也是经络症状。 (三)病情转化: 1、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转化,2、若脾阳损及肾阳,则有病转少阴之机 3、脾阳恢复有三种情况: 阳复适当,其病向愈; 阳复太过,化燥成实,转属阳明; 阳复太过,邪热与体内停湿相搏而

3、为湿热发黄,四、太阴病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当温之) 五、代表方;理中汤(四逆辈) 六、太阴病治禁:禁吐下、慎用苦寒药。,太阴病本证:四逆辈,太阴病兼变证:,兼表: 调和营卫桂枝汤。 兼腹痛: 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桂枝 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兼寒湿发黄:温阳散寒,除湿退黄茵 陈术附汤类。,太阴病发病示意图:,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 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失治误治,误治损伤脾阳,阳复太过,化燥成实,损伤脾阳,脾损及肾,误治传变,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原文(273/P19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

4、,寒湿内停, 升降失调,证候,腹满-中焦阳虚,寒湿内停,气机阻滞 时腹自痛(喜温喜按,时作时止) -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气机不畅 食不下-脾胃虚弱,受纳腐熟功能失职。 吐 自利,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 脾气不升,寒湿下渗,治禁:不可攻之 误下变证:胸下结硬-寒湿更盛,凝聚于胃,太阴腹满 脾阳不足,寒湿郁滞 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 肠间燥屎阻结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原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 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主证:自利不渴。(寒湿内停中焦,下利轻,津未伤) 病机: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停,

5、水湿下渗。(脾脏虚寒)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药:四逆辈。(轻者理中汤,重者四逆 汤),太阴病:自利不渴-寒湿内停中焦,下利轻,津未伤。 少阴病:自利而渴-肾阳虚衰,脾失运化,水湿下渗,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 里热下利之口渴-邪热内迫阳明,胃肠传导失职,热灼津伤。,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 桂枝汤。(276),太阴兼表证,辨证要点:脉浮、发热恶寒、下利等。 脉浮而非缓弱提示里虚不甚,病机向外。 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药:桂枝汤。(里证重桂枝人参汤),二、太阴腹痛证,【原文】 本太阳病,医

6、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太阳病误下伤脾,邪陷太阴致脾伤气滞络瘀。与太阴病本证之脾阳不足,寒湿内盛不同。,桂枝加芍药汤方: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大 枣十二枚(擘)生姜三片(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 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配合甘草辛甘化阳,通阳益脾;生姜 大枣辛甘合化,补脾和胃;芍药与甘草缓 急止痛,重用芍药活血通络止痛。,桂枝加大黄汤方: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化瘀导滞。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片(切) 上六味

7、,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 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加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亦能导滞通便,邪气去则络脉和。,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 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 故也。(280) 当脾阳虚弱,升降失常,寒湿下注,出现太阴病本证时,即使有脾伤气滞络瘀,大黄、芍药用量宜轻,避免苦寒药用量过大,更伤脾阳,易生变证。,(P35-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表虚邪馅,胸阳不展,或胸阳不振) (P76-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邪热传入里,下迫大肠) (P87-

8、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损伤脾阳,寒湿内生) (P32-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误下伤肺,邪气下陷,肺气上逆至喘),三、太阴发黄证,【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太阴病寒湿发黄的证治。 伤寒过汗,损伤脾阳,运化失职,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溢于周身,故身目发黄。,太阴发黄特点:身目发黄,黄色晦暗,伴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病机:寒湿中阻,脾阳不振,肝胆疏泄失职。 治法:温中散寒,

9、除湿退黄。 方药:茵陈术附汤。,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原文】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太阴中风:脾阳素虚,复感外邪。 与太阳中风不同之处:身不发热而手足自温,同时伴四肢烦疼。(脾主四肢,脾阳与邪气相博) 脉由原来轻按见微,沉取见涩而转见充沛有力(即长脉)为病愈之兆。,二、太阴阳复自愈候,【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脾阳来复,下利自止,其病向愈。,太阴阳复自愈候,脉浮缓: 太阳中风-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浮而和缓 太阴病-脾气虚弱,寒湿阻滞-浮弱而缓 手足自温: 不发热-非三阳病 无手足逆冷-非少阴、厥阴,系在太阴,转归: 太阴发黄-寒湿阻滞,肝胆失疏-“于寒湿中求之” 脾家实-脾阳恢复-腐秽当去-暴烦下利日十余行,三、太阴转属阳明候,【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系在太阴 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阳复太过,转属 阳明由湿化燥,由寒变热,由虚转实,由 阴出阳。),归纳 脾家实,腐秽当去 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 脾损及肾-少阴病 误治传变-厥阴病,第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