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ppt_第1页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ppt_第2页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ppt_第3页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ppt_第4页
第四讲 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四讲战国秦汉史学:经学的附庸与正史的确立(下),一、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二、主要史家与史著 三、其他史著 四、史学基本特征,2,3,三、其他史著,(一)竹书纪年 (二)汉纪 (三)东观汉记,4,5,(一)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为战国时魏国某一史官所编写,上起夏商周,主要记载的是魏国历史。 “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纪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6,1、作者: 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但不一定是国史

2、,很可能是史官的私人著作。 2、内容、体裁: 粗略的编年体通史。 其书写文字为蝌蚪古文 记事简短如春秋经。 竹书纪年一名为后人所取,因其原书于竹简之上,为纪年之体;又因它是从汲冢中发现,所以还有人称之为汲冢纪年或汲冢书。,7,3、存亡情况: 自战国以后佚失,汉代学者未见过。 晋朝从古墓中被发现: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晋书束皙传) 水经注、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史通等书都有引证。 唐以后不见于著录。 明朝又出一竹书纪年,内容起自

3、黄帝,共二卷,近人称为今本竹书纪年,清人考订为明人伪书。 朱右曾辑录、王国维校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8,4、史料价值,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期,故对战国史实的记载特具权威性: 齐桓公午在位年数,史记田敬仲世家和六国年表都作六年,此书作十八年,陈侯午敦铭文证实竹书纪年的正确。 史记田敬仲世家:齐侯太公和卒,子桓公午立,六年卒。 纪年:齐(幽)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 陈侯午敦:“隹十又四年,陈侯午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大妃器。”,9,(二)汉纪,1、作者: 作者荀悦(148-209年),字仲豫,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西)人。幼而多才,长而博学,尤好著述。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等职,10,2、撰

4、作缘由,汉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于建安三年(198年)诏荀悦依左传体例改写汉书。经三年而成汉纪30卷,约18万字,其规模仅为汉书四分之一弱,时人赞其“辞约事详” (后汉书荀悦传)。书成,大行于世,以至“历代褒之,有逾本传” (史通二体)。,11,3、写作方法: 汉纪内容无新意,只对汉书删繁存要、改变体裁,新增材料很少。 荀悦仿左传,从高祖至平帝十二世十一帝,依次而叙; 汉纪于每年下先记皇帝大事,同时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集中记载出来: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记“初令郡国贡孝、廉各一人”,又记“董仲舒始开其议”,下面便将董仲舒的籍贯、生平、天人三策、直至退休时的情况一一记载下来。 汉纪的

5、突出优点是时间清楚;本纪统率一切,列传分于其下,仍突出了君主的地位,容纳的内容多但不琐碎。,12,4、史学思想,13,(1)史鉴意识,君子三鉴: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夏商之衰,不鉴于禹汤也。周秦之弊,不鉴于群下也。侧弁bin,古代的一种帽子垢颜,不鉴于明镜也。故君子惟鉴之务。若夫侧景之镜,亡鉴矣。(申鉴杂言上),14,创作汉纪目的,易称“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诗云“古训是式”。中兴已前,一时之事,明主贤臣,规模法则,得失之轨,亦足以监矣。撰汉书百篇,以综往事,庶几来者亦有监乎此。 (汉纪跋),15,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

6、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汉纪卷1),16,(2)人事史观,六种国君 王主:“体正性仁, 心明智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已”。 治主:“克己恕躬,好问力 行,动以从义,不以纵情。” 存主:“勤事守业,不敢怠荒,动以先公,不以先私”。 哀主:“悖逆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 危主:“情过于义,私多于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 亡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遂欲,不顾礼度”。“忿怒施罚,以逾法制”,“忠信壅塞,有谏诛戮”。 (汉纪昭帝纪),17,六种臣子 亦有六臣:有王臣,有良臣,有直臣,有具臣,有嬖臣,有佞臣。以道事君,匪躬之故,达节通方,立功兴化,是谓王臣。忠顺不失,夙夜匪懈,顺理处

7、和,以辅上德,是谓良臣。犯颜逆意,抵失不挠,直谏遏非,不避死罪,是谓直臣。奉法守职,无能往来,是谓具臣。便嬖苟容,顺意从谀,是谓嬖臣。倾险谗害,诬下惑上,专权擅宠,唯利是务,是谓佞臣。或有君而无臣,或有臣而无君。同善则治,同恶则乱,杂则交争。故明主慎所用也。六主之有轻重,六臣之有简易,其存亡成败之机,在于是矣,可不尽而深览乎。(汉纪昭帝纪),18,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申鉴政体) “问:民由犹水也。济大川者,太上乘舟,其次泅。泅者劳而危,乘舟者逸而安,虚入水则必溺矣。以知能治民者,泅也;以道德治民者,舟

8、也。”(申鉴政体),19,汉纪对汉书内容大量删节,唯独农民反暴政的资料却抄摘无遗。 有意将陈涉、吴广、项羽、刘邦的反秦起义写起,强调这场斗争推翻秦朝的作用。 又系统记述了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认为这些都是统治者引致的。 主张限制赋役与法律 “设必违之教。不量民力之未能。是陷民于恶也。故谓之伤化。设必犯之法。不度民情之不堪。是陷民于罪也。故谓之害民。莫不兴行。则毫毛之善可得而劝也。然后教备。莫不避罪。则纤芥之恶可得而禁也。然后刑密。”(汉纪元帝纪卷23),20,(3)神意史观,凡汉纪十二世十一帝,通王莽二百四十二年,一祖三宗。高祖定天下。孝惠、高后,值国家无事,百姓安集。太宗文帝昇平。世宗武帝建功

9、。中宗宣帝治平。昭、景称治。元、成、哀、平,历世陵迟。莽何篡国也。凡祥瑞:黄龙见,凤皇集,麒麟臻,神马出,神鸟翔,神雀集,白虎仁兽获,宝鼎昇,宝磬神光见,山称万岁,甘露降,芝草生,嘉禾茂,玄稷降,醴泉涌,木连理。凡灾异:大者日蚀五十六,地震十六,天开地裂、五星集于东井各一,太白再经天星孛二十四,山崩三十四,陨石十一,星陨如雨二,星昼见三,火灾二十四,河汉水大泛溢为人害十,河泛一,冬雷五,夏雪三,冬无冰二,天雨血、雨草、雨鱼,死人复生,男子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子,枯木更生,大石自立。建安元年。(汉纪序),21,“凡三光精气变异,此皆阴阳之精也。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由影之

10、象形,响之应声。” (汉纪卷6) 汉纪约18 万多字,不到汉书的四分之一,但它不仅对汉书有关灾变、神异和天命之类的记载,几乎全部拉录,而且在许多地 方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挥。,22,23,24,5、汉纪的编撰学成就,(1)改变了编年体的陈旧模式 春秋: 纪事过于简略,各要缺乏密切联系 左传: 全书以编年全为主,兼用纪事本末体和传记体 汉纪: “悦于是约集旧书,撮序、表、志,总为帝纪。通比其事,例系年月。”(汉纪序) 依年月记述史事时,将与之有关但无年月可考,或不便于分散在年月之下的重要史实,用连类比事的形式,一并予以叙述。(类述法),25,类述法,纵向类述 记述人事时,将前因后果顺便作必要的交

11、代。 例如写汉元年韩信为治粟都尉,接着追述其生平寄食下乡,乞食漂母、袴下受辱、亡楚归汉等经历。 横向类述 不仅记述主要的人和事,还同时述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例如,写武帝元光六年,“张骞从卫青有功,封博望侯”时,既写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又相当详尽地叙述西域各国的情况。 丞相石庆谨慎媚上而得高官,26,(太初)二年春正月戊申,丞相石庆薨。庆即奋之小子,世以淳厚为行,奋四子皆以孝谨,位至二千石,故景帝并其号曰“万石君”。万石君过宫门阙,必下车步走,见路马必轼。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童仆侃侃如也,唯谨尔。上赐食于家,稽首俯伏而食,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而子孙遵教亦如之。以敬谨闻于郡国。

12、奋长子建,为郎中令,建奏事,事下建读之,而马字少一点,建惊恐曰:“死罪矣。”其畏惧如此。(汉纪孝武帝纪卷14),27,(2)创立编年体史论的新格局,“赞曰”:全书共12则 “赞曰:本纪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争之苦,君臣俱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t,而天下宴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矣。及福祚诸吕大过,渐至纵横,杀戮鸩毒。生于豪强。赖朱虚朱虚侯刘章、周太尉周勃、陈丞相陈平,惟社稷之重,顾山河之誓,歼讨篡逆,匡救汉祚,岂非忠哉。王陵之徒精洁,心过于丹青矣。”(汉纪高后纪),28,“荀悦曰”,近40则,1万多字 因事立论,有感而发 荀悦曰:初。宣帝任刑法。元帝谏之。劝以用儒

13、术。宣帝不听。乃叹曰。乱我家者。必太子也。故凡世之论政治者。或称教化。或称刑法。或言先教而后刑。或言先刑而后教。或言教化宜详。或曰教化宜简。或曰刑法宜略。或曰刑法宜轻。或曰宜重。皆引为政之一方。未究治体之终始。圣人之大德也。圣人之道。必则天地。制之以五行以通其变。是以博而不泥。夫德刑并行。天地常道也。先王之道。上教化而下刑法。右文德而左武功。此其义也。或先教化。或先刑法。所遇然也。拨乱抑强。则先刑法。扶弱绥新。则先教化。安平之世。则刑教并用。大乱无教。大治无刑。乱之无教。势不行也。治之无刑。时不用也。(汉纪元帝纪卷23),29,(3)旧史改编的典范,撮要提凡,辞约事详 汉书:100篇、80余万

14、字 汉纪:30卷,18万字 以汉书帝纪为纲,以其传记为主要依托,适当采用表、志的有关资料。 “约集旧书,撮序表志,总为帝纪。”(汉纪序),30,汉高祖十二年四月,汉高祖崩,吕后密谋审食其: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汉书高祖本纪下) 吕后畏诸将大臣。与审食其谋。欲尽诛大臣。数日不发丧。”(汉纪高祖纪卷4),31,荀悦“依左氏成书,剪截班史,篇才三十,历代褒之,有逾本传(书)。”(史通二体),32,6、影响,盖自班固以后,纪传体既断代为书;故自荀悦以后,编年体亦循其例。每易一姓,纪传家既为作一“书”,编年家复为作一

15、“纪”,而皆系以朝代之名。(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汉纪成为封建正统编年断代史的典范,在体例的正统化与规范化上,荀悦的汉纪和班固的汉书成为正统史学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33,此后不被重视的编年体重新受到重视 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史通二体) 继之而起者层出不穷。如晋孔衍的三部主要历史著作汉春秋、后汉春秋、后魏春秋 南朝沈约“身为四代之史”,晋书、宋书是纪传体,而齐纪、高祖(梁武帝)纪用编年体 东汉至隋出现的“编年史热”:东汉8部、曹魏6部、晋16部、梁14部,34,资治通鉴受汉纪的影响,简要之文 “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刘恕:资治

16、通鉴外纪后序) 史鉴思想 司马光“推本荀悦汉纪,以为通鉴。”(王应麟:玉海卷49),35,36,(三)东观汉记,37,1、成书与流传,班固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汉明帝,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后汉书班彪

17、传,38,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命谒者仆射刘珍等于东观(洛阳宫殿名)开始撰汉记; 安帝、桓帝、灵帝时令人续修;因董卓之乱,全书未能最后完成。 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碑,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名贤君子,自永初已下阙续。魏黄初中,唯著先贤表,故汉记残缺,至晋无成。(史通古今正史,39,南北朝以前广为流传,与史、汉并称为“三史”,晋人华峤所撰后汉书,本于此书,刘宋范晔著后汉书,又以华书为本,后范书逐渐取而代之。 至唐,其书已不全(隋书经籍志著录

18、为143卷,而两唐书则均作127卷);南宋中兴书目仅存邓禹、吴汉等传九篇;元明以后全部失传。清姚之駰有辑本八卷;乾隆年间,以永乐大典辑成24卷,是为今日流传之本,40,2、内容与体例,东观汉记原名汉记,至六世纪以前才加“东观”二字,以区别于后来荀悦所著汉纪; 上起光武,下迄灵帝,基本反映了东汉一代史事; 体例一如汉书,纪、表、志、传俱全,“载记”为首创。“专兵窃据者当尽列诸载记。” 为当代人修当代史,资料可靠,史料价值极高。,41,“列女传”,东观汉记佚文中的“列女传”,文字完整,有首有尾 太平御览卷481引宠淯母事迹 北堂书钞卷129引鲍宣妻桓少君事迹,42,43,四、史学基本特征,(一)经

19、学的附庸 (二)正史的确立 (三)秉笔直书 (四)天命史观 (五)私家修史,44,(一)经学的附庸,战国秦汉时期,史学还未取得独立地位: 1、司马迁称其著史记,“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太史公自序),45,2、史记和汉书的写作目的之一,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的正确,两书试图将儒家思想形象化: 对于编写通史出现了要求,这种要求主要来自由于汉武帝对于儒术的提倡,使得儒家思想具体化提上日程。 司马迁从通史的角度,论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承系统:轩辕、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商、周(颛顼、帝喾为黄帝孙和曾孙,尧为帝喾子,舜为颛顼后),46,3、图书分类反映了史学的经学附庸地

20、位,西汉刘歆七略,将图书分为六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和方技,另有总序类的辑略。 班固所作汉书艺文志,基本抄录七略。在这两部著作中,史著没有独立的分类,而是依附于六艺略春秋家之后。,47,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类,48,“在汉朝,春秋仿佛是一部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都引春秋解决。”(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49,(二)正史的确立,1、适应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的需要 史记开其先河,汉书将之确立。 本纪: 纪传体体裁的最大特点是以皇帝为中心编写历史,“本纪”或“纪”为全书的“纲”: “纪,理也,统理众事而系之于年月者也” 。(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 “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

21、物。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史通二体),50,2、纪传体的两种形式:通史和断代史,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断代史,51,3、纪传体和编年体:二体之书竞出,汉书的意义 汉纪与编年体重新受到重视。,52,(三)秉笔直书的传统,班固论史记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

22、,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赞),53,王肃论史记: (魏文)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54,(四)天命史观,史记中论天道有许多篇章,如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和其他涉及天道内容的文章: “五星色白圜,为丧旱;赤圜,则中不平,为兵;青圜,为忧水;黑

23、圜,为疾,多死;黄圜,则吉。”(史记天官书) 汉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55,班固受先秦天命思想及董仲舒学说泛滥的影响,天人感应的神秘观点充斥全书 “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汉书天文志) “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故客谓张耳曰:东井秦地,五星从岁星聚,当以义取天下。秦王子婴降于枳道。”(汉书天文志) “惠帝四年十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丙子,织室灾。刘向以为元年吕太后杀赵王如意,残戮其母戚夫人。”(汉书五行志上),56,(五)私家修史,“私家修撰”,是和唐宋以后封建王朝设立史馆、宰相监修、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