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_第1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_第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_第3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_第4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二第七单元: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1C 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2列宁曾这样说到,“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2、政策 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 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 B C D2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列宁主张以商品经济的方式发展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由此可以排除,从而排除A、B、D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3 1932年,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美国人 B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C美苏关系的缓和 D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3A 注意时间“1932年”,正值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失

3、业人数激增;而苏联没有受到经济危机影响,1932年完成“一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成为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的主要原因。4 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D赫鲁晓夫改革4C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切入点是通过时间信息把握苏联历史发展脉络,题干提供的数据反映当时苏联的工业获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重点在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A、B、D项时间上与题意不相符合。51921年

4、时,美国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对他说:“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此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应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5B 本题可以根据时间判断。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允许外资经济的存在,这也说明当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6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 的作用 B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5、D 斯大林体制的作用6B 解答本题注意时间问题:20世纪20年代。再就是结合材料信息:恢复商业,经济复苏,由此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7 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实行粮食税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允许自由贸易A B C D7C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故不选。8

6、.右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子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8B 据材料所给的时间1921年,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余粮收集制在战后的继续推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而A发生在1917年十月革命初期;C 应该是1922年才能出现,D发生在斯大林统治时期。9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

7、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B战时共产上义超经济剥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9B 根据所反映的时代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再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应该是对当时经济的造成巨大危害,危害了农民的利益,所以应该选择B。10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表明邓小平基本肯定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以工代赈10B 根据材料的提示,再联系所学知识,列宁比较好的思路是新经济政策。只

8、有新经济政策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正确选项是B。11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个市民拿100卢布到粮站中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允许自由买卖C真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买卖11B 所谓国内战争,指的是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1年战争胜利这段时间,当时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实行余量征集制,不允许自由买卖。12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

9、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12B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指暂时利用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13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俄政权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前线军事战争募集到足够粮食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13C 1918年素娥实行战

10、士共产主义政策,其中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14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公司也一拥而上。这些外资企业的创办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11、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D赫鲁晓夫改革14B 允许外资企业,利用资本主义或利用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企业不分大小一律国有。而斯大林模式的建立、赫鲁晓夫改革,时间上明显不对。15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A两个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B两个政策实施都为经济建设募集粮食增长C两个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两个政策实施都为战争募集到了足够粮食15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

12、力财力来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而实行的非常措施。它为了保证前线的军事胜利,巩固了政权。新经济政策则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战时需要而继续实行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它的实行巩固了工农联盟,经济有了恢复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为C。16 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指(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放弃市场经济体制16C 这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形象说法。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也不是完全放弃市场

13、经济体制,故BCD说法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标志着苏俄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 17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 )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17B 从时间上看,此时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年则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15 “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罗斯福新政15

14、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国家向农民强制征收粮食,统一配发物资。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开始实行。16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A真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真的,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假的,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假的,物资极度匮乏16C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取消了自由

15、贸易,故C项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1历史上为了保障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出现了许多叱诧风云的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这些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上图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1分)为解决此问题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5分)华盛顿的一生,是剑和犁选择的一生。在剑和犁的选择中,他曾经走出了三进三退、化剑为犁的传奇人生。“一进”:1775年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二进”:1787年主持制定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政治。“三进”:1789年就任总统,维护和完善了国家民主政治制度。“一退”:1783年交出军权,拒绝当国王。“二退”:1788年夏,宪法通过,

16、华盛顿再次踏上归程。“三退”:1796年第二届总统任满后,急流勇退,不当终身总统。(2)华盛顿是如何化剑为犁的?(4分)从三进三退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哪些优秀品质?(2分)列宁的伟大,不在于他永远不犯错误,而在于他能够体察民意,审时度势,尊重客观规律,领导全国人民果断地结束了A: ,实行B:_ _ 。(3)依据所学知识把A、B处填完整。列宁的这一做法收到了什么效果?(5分) 解析:围绕“社会稳定”问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美国、苏俄的相关历史。第(1)题第一问根据地图“唐朝后期形势”图概括出来。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运用,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回答即可。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可结合“三退三进”以及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第(3)题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