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哲学问题课件.ppt_第1页
科学发展的哲学问题课件.ppt_第2页
科学发展的哲学问题课件.ppt_第3页
科学发展的哲学问题课件.ppt_第4页
科学发展的哲学问题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科学技术前言的哲学问题第一节科学发展中的哲学问题,2,一、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古典哲学以前的主体和客体研究从认识发展的顺序看,经历了客体主体主体客体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而随着现代科学的深入发展,人类认识在以往基础上向着客体主体主体客体关系的更深层次演进。现代科学与哲学对主体和客体研究主体研究的新进展基本方向:从理性人研究到人的非理性现象研究,3,首先,是以弗洛依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的非理性、无意识活动的揭示,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1939年),奥地利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欲三论论无意识自我与本我自我和防御等。他揭示了人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机制,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恋母情绪(Oedipuscomplex)等观念,不仅对心理学,而且对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发展,对人类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弗洛依德:人们常常误以为意识(理性)是人的心理过程的特征,但实际上心理过程大量都是无意识(潜意识)的,比如,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进行的活动通常是无意识的,让人、失误(口误笔误)、做梦、甚至想入非非有很多时候也是情不自禁的。*意识的活动是人在明确的感觉知觉或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因此是自知的和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无意识的活动则是一种不自觉的、正常情况下体验不到的、因此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的、也不必借助符号来进行的活动,5,其次,是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非理性的主观情态及其对主体的存在之意义的揭示,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一1980)主要著作论想像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自我的超越性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此外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被公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但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6,存在主义认为:人的真实存在是无法用理性去说明的,唯一能够为人在自我感受、自我体验中加以把握的真实的东西,只有人的纯主观的内在情态情感、情绪、欲望、追求等,并且,人只有在孤独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实状态,如:自己所是、所想、所欲等。但由于人必须在外在世界中才能生存,因此人必然要被抛入到社会之中,抛入到物质的、异己的世界之中,必然要被外在的东西所影响甚至被左右,而由于外在世界是不受人支配的,人的异化也就不可避免,人的一生也就注定了要由一系列的焦虑、烦恼、苦闷、恐惧、绝望相伴随。,7,*存在主义认为,哲学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去揭示人的存在状态、让人去领悟存在的意义,寻求解脱人的现实苦闷的现实道路。*存在主义哲学倡导人要在自在世界中把握自己,实现自己,就必须要不断的去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超越,惟有如此人才能将自己由定在转变为存在。(ExsistExsistence定在存在),8,第三,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发生认识论对主体研究的深化,让.皮亚杰Janepiaget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主要著作有图式的概念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认知发展的阶段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9,第四,将单一的物对主体的觉得作用的考察转为将主体状态及其心理、意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同主体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作为一种综合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不仅决定了不同民族、社会迥异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事物迥异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视角,而且,特定文化传统中所属成员的不同主体状态及其殊别的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方向、素质等,归根到底也都是其各自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产物。卡西尔:对人的研究必须从对人类文化的研究着手,或者说,给人下定义时必须以人类文化为根据。,10,客体研究的新进展,*我们认识的对象究竟是什么?A.从纯自然物到人化自然B.从纯客体认知到对主客体关系认知*我们究竟这样认识对象?从纯客观精确描述到间接统计性认知(微观世界中第一手感性材料具有间接性,人的活动对观测对象的不可控的干扰),11,对主体客体关系认识的新突破,人类的主体地位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的历史发展:从对自然的无法利用一定程度上利用改造自然盲目认为可以征服自然认识到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12,(二)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1.人类对有限与无限的认识发展有限与无限是物质世界和人类认识固有的基本矛盾之一。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有限无界”的静态宇宙模型2.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辨证关系,13,(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科学界和哲学界十分关注而又长期争论的问题1.机械决定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决定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前期。它是由于牛顿力学定律的广泛应用而在1718世纪科学家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思维方式。根据牛顿力学方程,只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初始状态和边界条件,就可以单值地确定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的运动状态。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则从哲学高度对此进行了概括,认为人们只要找到一个宇宙方程,而且知道宇宙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么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规律就都包含在这个公式之中。“对于它来说,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未来,一如过去,都呈现在它的眼前。,14,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在反对宗教神学的宿命论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第一,它是单一的、单向的因果决定论第二,它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由此一来,机械决定论便从宗教宿命论的对立面走向“宇宙宿命论”2.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大争论19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家W吉布斯把统计概念和统计方法引进经典力学从而揭开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大论争,15,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的诞生,又给经典统计论观点以冲击,产生了一种新的概率观点和统计理论。1926年,N玻尔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这就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非决定论”思想。并由此引起了一场以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关于“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持续达四十年之久的论争。直至爱因斯坦(1955年)和玻尔(1962年)相继去世也没有终止。爱因斯坦:上帝不掷骰子,16,(四)精确性和模糊性的问题(五)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17,第四节科学技术前言的伦理问题,二十世纪,是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由于科技发展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必然会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负面影响。,18,如:核能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转基因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等,都有很明显的双重性影响。特别是,由于人类包括科学家往往无法判定自己的研究成果究竟会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何种最终影响(包括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环境、精神状况、道德伦理的影响),因此,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及其运用,提高对科技发展中伦理问题的重视,是当代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19,人类的幸福前景有赖于不倦的科学探索,而无穷的求知欲又可能造成人类伦理道德的堕落。科学与艺术的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的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完善,我们的灵魂腐化了,随着科学与艺术之光的增强,美德消失了-卢梭,20,一、网络伦理思考题:社会网络化对当代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作用?作业题:(选做一题)1.如何看待网络快速发展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2.如何看待网络上的恶搞现象?3.请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评价“人肉收索”。,21,二、生命伦理,随着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等研究的进展,人类开始越来越关注生命科学中蕴涵的伦理问题和风险,20世纪70年代诞生了生命伦理学并很快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的发展,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医学院和护理学院都开设了生命伦理学课程,而且专门设有生命伦理学教席。当代生命伦理学争论的主要问题主要有:1.克隆技术中的生命伦理问题,22,克隆(clone)的概念克隆在生物学领域有3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在分子水平,克隆一般指DNA克隆(分子克隆)。含义是将某一特定DNA片段通过重组DNA技术插入到一个载体(如质粒和病毒等)中,然后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该DNA片段的“群体”。在细胞水平,克隆是指由一个单一的共同祖先细胞分裂所形成的一个细胞群体。比如,使一个单一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液中分裂若干代所形成的一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细胞集体即为一个细胞克隆。又如,在脊椎动物体内,当有外源物(如细菌或病毒)侵入时,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特异的识别抗体。产生某一特定抗体的所有浆细胞都是由同一个B细胞分裂而成,这样的一个浆细胞群体也是一个细胞克隆。,23,在个体水平,克隆是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比如,两个同卵双胞胎即为一个克隆。因为他她们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细胞,所以遗传背景完全一样。通过细胞核移植所得到的一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动物或植物群体也是一个克隆。但是,按此定义,“多莉”并不能说成是一个克隆!因为“多莉”只是孤单的一个。只有能将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细胞核移植到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去核卵母细胞中,得到两个以上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多莉”时,才能用克隆这个词来描述。所以在那篇发表于1997年2月出版在Nature杂志上的轰动性论文中,作者并没有把“多莉”说成是一个克隆。另外,克隆也可做动词用,意思是指获得以上所言DNA、细胞或个体群体的过程。,24,“多莉”是世界上第一例用体细胞乳腺上皮细胞,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复杂的人工操作下,得到的一只小绵羊。,25,第一只克隆宠物猫CC,克隆马及其“母亲兼姐姐”,克隆的荧光小猪(左)和正常小猪(右),26,27,克隆技术大事记1,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28,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克隆技术大事记2,29,1999年6月17日:以美藉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2000年1月3日:美国著名华人杨向中,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泰特拉”。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克隆技术大事记3,30,2001年11月25日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首次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人类早期胚胎。,31,意大利狂人医生:安蒂诺里,冒死也要克隆人的科学家:布瓦瑟利耶,32,1“不让我们克隆人,就是不让我们修正我们的错误,人类历史难道能够这样构造吗?”纽约时报书评2“当然应该克隆人,如果谁第一个掌握了这个技术,他就是我真正的、也是唯一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3“克隆人绝对是科学上了不起的进步,克隆技术必将创造世纪的辉煌。”麻省理工学院生命工程教授约翰布洛克4“人体商业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无与伦比的成就,毫无疑问,克隆技术的出现将为世人创造一个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市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支持克隆人,33,反对克窿人的理由,第一不安全,虽然克隆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目前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只有2%左右第二可能影响基因多样性甚至会导致人类退化第三有损人的尊严。克隆人本质上是把人当作产品甚至商品、工具,并且克隆人从根本上损害了每个个体生命的独一无二性,其本质构成了对人的尊严的侵犯或伤害第四克隆技术一旦被滥用,甚至被用于制造基因武器,其后果将比核武器更为可怕,社会将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灾难之中。,34,2.基因组学及其应用问题,*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由来:*现状:2001年6月全部完成。*价值和问题:,35,资料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由来,1984年12月,在美国犹他州举行了由美国能源部资助召开的环境诱变物和致癌物防护国际会议。到会的科学家提出了测定人基因组序列以查明突变的可能性。1986年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杜贝科(Dulbecco)指出弄清人基因组序列有助于解决癌症,由此引起美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部基础生物学委员会的重视,并指定了一个15人组成“全国研究委员会”(NRC),负责收集不同意见,最终提出了一份报告,即人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强调首先需花5年时间从事基因组作图并改进测序技术。,36,1990年10月美国政府正式启动该计划,目标为集中注意人基因组的物理图构建,以及作图、测序和数据处理等技术系统的完善与创新,后来,德、日、英、法、中等6个国家的科学家也先后正式加入该计划,共有1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该计划已绘制出覆盖率达97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并将在2001年6月前绘制出更高覆盖率的“完成序列图”。人类基因组原计划用15年时间即到2005年完成全部30亿碱基对序列测定,但由于它在科学上的巨大意义和商业上的巨大价值,使得这一计划完成时间一再提前。2001年6月全部完成。,37,价值: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推动医学进步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基因组学及其应用将会给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带来十分巨大的利益。*问题第一,可能存在的陷阱是基因决定论和基因本质主义。第二,可能会导致基因技术滥用。第三,有可能出现基因歧视。*各国对问题的关注和举措,38,3.医学科学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ART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精子或卵、受精卵、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精子和胚胎的冷冻保存、受精卵输卵管移植、代理母亲、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助孕、无性生殖或人的生殖性克隆等。辅助生殖技术是代替人的自然生殖过程某一步骤或全部步骤的手段。,39,人工授精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将精子注入输卵管使卵子受精,达到受孕目的的一种方法。人工授精的分类:夫精人工授精供体人工授精,40,*人工授精的发展1890年,第一次将人工授精用于人类;1953年,利用冷冻人类精子进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获得成功;美国人工授精的婴儿以每年2万名的速度增长。1983年,湖南医学院首先将人工授精用于临床成功;1984年上海第二医学院也获得成功;1985年以来我国有17个省市开展了人工授精。1986年青岛医学院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人类精子库。,41,试管婴儿技术,*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技术(IVF):又称试管婴儿,是指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置于试管内使其受精,再将胚胎前体-受精卵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试管婴儿是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试管婴儿的发展,42,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兰开夏奥德姆医院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1978年10月30日,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所医院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二个“试管婴儿”此后全世界的情况是1981年有19名,1982年近百名,1983年底超过300名,1984年800名,1985年初,试管婴儿超过1千名。2006年6月21日监督辅助生殖技术国际委员会发表报告,宣布全世界共有试管婴儿300多万名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平安诞生1988年6月9日,我国大陆第一例来自异体的试管婴儿在湖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诞生。,43,左:首例试管女婴路易丝布朗,右:路易丝和世界首名男性试管婴儿阿拉斯泰尔,44,首例试管女婴和男婴与试管婴儿之父,45,2007年1月路易丝布朗顺利自然分娩。怀抱儿子与母亲同罗伯特爱德华医生合影,46,其它生殖技术,辅助生殖技术带来的伦理困境:使扶养关系和继承关系呈现多元化,产生复杂的家庭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因为理论上讲一个孩子可以有五个父母:两个父亲:供精者、养育者,三个母亲:供卵者、代孕者、养育者可能会导致伦理关系的混乱。例1:精子库被不同的受体使用,而这不同的受体生产的后代之间在不知情的条件下有可能通婚。,47,而更令人们担心的是,在拜金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一些唯利是图者,就会利用“租借子宫”、“替代母亲”等技术从事买卖试管婴儿的勾当。例2:外婆是妈妈,1984年Karen因患病摘除子宫。她和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想利用无血缘关系的代理母亲,但又担心孩子生出后她不肯交出。Karen的母亲48岁,愿意代劳。于是1987年1月Karen用激素刺激卵巢,排出11个卵,与丈夫精子在试管受精,2天后4个胚胎植入母亲子宫。1987年10月1日三胞胎出生。,48,例3:过去自然生育,现在父母不但可以选择孩子性别,可以不要有严重疾病的孩子,还可以通过基因操纵,“定做”孩子。例4:处女生子(我国明文规定不能对未婚女性进行试管婴儿手术)例5:同性恋生子。两个女同性恋者A和B,她们想要一个孩子,可以采取人工授精技术将供体的精子注射入A的子宫内,自然受孕,生出孩子;或用体外受精办法将供体精子和A的卵在试管受精,再将胚胎移植到B的子宫内。生出的孩子共同抚养。,49,例6:“试管冷冻婴儿”技术,就是将在试管中受精的卵置于-1960C的液氦中冷冻起来,待以后需要时再予以解冻,植入母体内发育成长。这一技术产生的伦理问题是由于受精卵可以无限期地冷冻下去。过了几十年后再使用,岂不打乱了人的伦理关系?,50,器官移植技术的道德原则,概念:器官移植是移植一个人的健康器官代替另一个人的病损器官的手术,以挽救某些重要器官严重病变的病人的生命。概况:1954年美国波斯顿的麦瑞尔等人在孪生子之间进行肾移植,1956年获得成功。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肾移植,是广州中山医学院于1972年进行的一例亲属肾移植。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开展了肾移植手术。(NBA莫宁),51,1967年12月3日南非医生巴纳德作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进行的心脏移植资料统计:目前心脏移植的一年存活率为80一85,五年存活率为50一70。我国1978年4月在上海瑞金医院作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病人存活109天。肝移植自1963年作的第一例手术后发展比较缓慢,到1974年全世界只作了93例,一年存活率29。但到1984年,全世界已作肝移植千多例,一年存活率达80,五年存活率达50。肺、角膜等器官的移植。,52,器官的伦理问题*使用活体器官的伦理问题:供体身上被摘除一个肾脏后终生的健康会不会受到影响供者的生命会不会有死亡的危险供肾者的寿命会不会因此而缩短为挽救一个人而去伤害另一个人其价值如何估量等*使用尸体器官的伦理问题:主要存在于心脏移植之中因为心脏移植对供体的要求必须保证两点:第一是供体必须是已死亡的尸体;第二是供体的心脏必须还在跳动。这对以心跳来判断生死的人类常识来说的确是一个悖论。,53,安乐死的道德分歧,概念:安乐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学界哲学界和伦理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科技伦理问题之一,并且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安乐死”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的去世;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54,很难说死亡在哪里等候着我们,让我们时时刻刻等候着它。有准备地迎接死亡,就是有准备地迎接自由。蒙田每扇门都可以被关闭,只有死亡之门例外。意大利谚语学习哲学就是学会死亡海德格尔,55,争论,反对者认为:生命是神圣的,生命是每个人最重要的权利,医生的义务应该是救死扶伤,而实施“无痛苦死亡术”本质上是在结束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一种杀人行为,因此是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并且,很多反对者担心,“无痛苦死亡术”的实施,有可能会使医生放弃继续救治的努力,因而将不利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同时,由于安乐死的合法化也难以避免有不法之徒会假借安乐死之名行谋杀之实。,56,从现代医学和伦理学原则看,医生的职责应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对无法医治的绝症患者要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从生理学上讲,要为患者解除痛苦,尽最大可能使其处于舒适状态;从心理学上讲,要给予患者正视现实的勇气,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使患者在死亡之前保持人的尊严,消除被遗弃和失落感。因而,对于那些患有绝症又经受着痛苦折磨的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实施“安东死”,对他们是一种文明的解脱,也是医生实行人道主义的一种方式,57,争论,赞成者则认为,随着现代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应该改变对死亡所抱的陈旧观念。现代人应当认为死也是个人的一种权力,人有权选择一种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体面的、无痛苦的死亡方式,以求善终;医生有义务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尽量满足病人的这种诚恳的愿望。所以,实施“无痛苦致死术”是合乎道德的。,58,*安乐死的类型,安乐死可分为被动的安乐死和主动的安乐死。被动安乐死,是指在认定治疗不再有效的情况下,停止使用延续生命的器械或维持生命的治疗措施,仅采取止疼办法听任病人自然死亡。被动安乐死不仅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以及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都表示赞同,而且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也一直应用着,因此人们对其争议不大。,59,主动安乐死,是对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极端痛苦的人实施的一种直接的、旨在仁慈地提前结束生命的行为。包括:主动自愿安乐死,是指被无痛苦结束生命的人,在头脑清醒时有这样的要求。主动的非自愿安乐死,是指重病者或濒临死亡者没能力作出安乐死选择,他们被无痛苦的结束生命完全是出于监护人对患者意愿的诠释。包括对患有严重残疾的儿童的处置和撤消对植物人水和营养物的维持。,60,*死亡观念的历史演变,1、拒绝死亡的巫术文化表现:中国的厚葬方式、古埃及的金字塔。观念:死亡是邪恶势力对人的入侵。行为:恐惧死亡、拒绝死亡的发生。态度:采取对抗的手段,如巫术。“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孔子,61,2.美化死亡的宗教文化,表现:宗教的超度法会观念:多种宗教认为死亡只是回归到更美好的世界。行为:接受和正视死亡的发生。耶稣:“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佛教:“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态度:采取消极等待的手段,如祈祷;重来生来世。,62,3、接受死亡理性的文化,表现:安乐死观念: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是同一个过程。行为:理性面对死亡。态度:注重今生今世。学习哲学就是学会死亡海德格尔,63,3、接受死亡理性的文化,表现:安乐死观念: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是同一个过程。行为:理性面对死亡。态度:注重今生今世。学习哲学就是学会死亡海德格尔,64,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将20多万人投进了纳粹帝国的“安乐死中心”,以安乐死为名而行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之实。197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一次安乐死国际讨论会;1980年,“国际死亡权利联合会成立”在美国,医生亲自给病人注射致死剂量药物要定为一级谋杀罪;如让病人能达到自杀的目的而提供方便,就要被定为二级谋杀罪。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曾于1995年5月通过一项垂危病人权利法,但该法生效不到一年就被废除了。,65,2002年4月1日,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依照法律,医生没有决定患者安乐死的权利,他们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否则将受到起诉。对这一法案有87%的荷兰人表示支持。2002年5月16日,比利时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我国于1989年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有关安乐死的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思想里就有乐生、重生,甚至长生不老的观点,再加上现在虐待老人事件仍层出不穷,担心安乐死被用于他途,对主动安乐死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66,日本是亚洲最早在法律上有条件承认安乐死的国家,法院的判決逐渐形成日本安乐死判例法,但日本对安乐死並未正式立法規范。世界各国,如瑞典、丹麦、芬兰、挪威、瑞士、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大都允许身患绝症的病人,自己決定何时中止治疗。但大都反对由別人协助自杀,只是一旦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