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的报告_第1页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的报告_第2页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的报告_第3页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的报告_第4页
惠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主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 资料下载可编辑惠州在全国的区位惠州在广东省的区位惠州在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一、读惠州WTO使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市场贸易自由化的进展将导致市场、生产和资源全球分布呈现新的局面。思考和研究惠州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的综合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2003年3月6日,惠州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两区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158平方公里。其中,除龙门县外,其余区县均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为惠州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惠州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模式使其逐步融入珠江三角洲发达城市的阵列,成为经济圈中的重要经济发展极之一;而另一方面,周边城市的崛起已成为惠州市二三产业发展的竞争对手。从长期发展看,惠州的经济要适应区域经济乃至国际发展大趋势,进一步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如何抢占优势、强化区域优势地位,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模式,将直接决定惠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1、从区位看惠州1.1 地理区位1.1.1 惠州的地理区位惠州市地处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四个主要城市群之一的珠三角城市群的东翼,东经1135111528,北纬22242357,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明珠。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珠江三角洲平原北依白云山,南濒南海,主要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高明河及流溪河下游冲积形成的复合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南缘,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口密集,文化发达,华侨众多,历来是广东省对外交往频繁的地区。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粤东沿海地区和粤北山区,是东江中下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惠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东部,地属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东莞毗邻,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广州市。地理空间的全方位开放与接触,使惠州在经济、人文、方言等方面都体现较强的过渡性。方舆纪要称惠州“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梅之襟要,壮广南之辅邑,大海横陈,群山拥后,诚岭南之名郡也。”1.1.2 惠州地理环境解析惠州地理环境解析境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北部多山地,有罗浮山、南昆山等名山。中部、西部和沿江地带多为冲积平原,是惠州人口主要聚集区。东部和南部为丘陵、台地,粤东沿海连片的台地沿惠阳区至汕头市潮阳区连片发育,成为惠州城区与南海之间的一道屏障。因此,惠州未能像其它滨海城市一样在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惠州不能称为滨海城市。同时,因受沿海台地的制约,惠州城市的发展焦点在中西部平原地区,即是东江流域的平原地区。 专业技术资料惠州市综合交通现状图惠州市公路交通现状图惠州市铁路交通现状图1.2 交通区位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惠州素有“粤东门户”之称,交通环境十分优越,是粤东南地区的交通要冲,现已初步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并存的基本骨架和初具规模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1.2.1 综合交通现状惠州地处珠三角边缘,是联系珠三角与粤东的交通要道,因此过境交通对区域的影响较大,广州、深圳、东莞是惠州及过境交通的主要流向,河源、汕头、韶关及紫金是过境交通的主要来源,区域交通流呈西南与东北的主要联系方向。惠州市现状交通网络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骨架,高等级公路为主干道,深水港、航空港、公铁路站场为节点,较先进的运输工具为纽带,交通总体能力基本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1)公路公路是惠州市主要的交通方式,2000年全市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货运总量的96.4%和87.9%。公路主干线由惠深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国道G205、国道G324组成,次干线由省道S119、省道S244等13条省道组成。至200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211.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27.55公里,一级公路 217.1公里,二级公路749.2公里,三级公路355.6公里,四级公路5547.8公里,等外路213.8公里;桥梁总计1113 座40123延米,公路密度64.6 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所有乡镇已通公路,1048个行政村中除2个海岛村外均已通公路。正在建设中的惠河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预计2003年底竣工通车,这两条高速公路将与已建成的惠深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组成全市高速公路主骨架。另外,(东)莞惠(州)高速公路也在积极规划中。全市共拥有公路汽车客货运站场18个,其中等级站14个,简易站场4个。其中惠州汽车客运站占地面积4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47平方米;博罗汽车站占地面积1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惠东汽车站占地面积11062平方米,建筑面积4062平方米;惠阳汽车站占地面积10050平方米,建筑面积5550平方米;龙门汽车站占地面积12611平方米,建筑面积5167平方米;大亚湾汽车站占地面积2263平方米,建筑面积1663平方米;南线客运中心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惠州火车西站汽车站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东平汽车站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江北汽车站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2)铁路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由东北向西南穿越惠州博罗县、惠城区、惠阳区等县区市,境内通车里程88.90公里,为国铁I级单线,输送能力1500万吨。京九铁路在惠州设有客货运站场7个,分别为陈江、惠州、惠州北、博罗东、泰美、杨村、麻陂。惠澳(惠州港)铁路,引自京九铁路惠州站,经惠环、三栋、永湖、惠阳至大亚湾的澳头镇,全长52公里,现已基本建成,预计2003年底正式运营,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州至花都(广州北站)铁路也正在筹建中,同时国家计划修建的沿海铁路也将自东而西贯穿惠州南部惠阳-大亚湾地区。(3)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莞惠轻轨和深惠轻轨将实现惠州与深圳、东莞及广州等城市轻轨的区域对接,将市域惠城区、惠阳-大亚湾地区、博罗县城等区县纳入珠三角轻轨交通体系。(4)航空惠州机场位于惠阳区平潭镇北部,距市区25公里,为军民两用机场,已开通北京、成都、南京、杭州、西安等国内航线,但由于客源较少,现在各线路基本处于停运状态。(5)水运惠州拥有海岸线223.6公里,跨大亚湾和红海湾两个海区,其中大亚湾的建港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南方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至2001年底,全市沿海港口按“一港八区三点”的规划布局,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80010000吨级泊位27个,年设计吞吐能力超过1.2亿吨。惠州港于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为国家一类口岸,随着惠澳铁路的建成运营,惠州港将成为京九铁路大陆桥最便捷的出海口。惠州市内河可通航航道6条共394.7公里,其中东江为六级航道,内河港口共拥有码头泊位44个:500吨级2个,300吨级30个,150吨级12个。1.2.2 综合交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县、乡级公路基础差,等级低目前惠州市公路网按技术等级和行政等级划分,高、次高等级公路所占比例均较低。公路通行能力低,不能适应经济和交通发展的需要惠州市现有公路技术即路面等级低,通行能力有限,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量日益繁重,绝大多数公路已超饱和运行,不能适应惠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广东省经济区示意图广东省2002年各地级市GDP柱状示意图公路混合交通、街道化问题严重惠州市现有的公路干线上汽车、摩托车、人力车、自行车等快慢速车辆混合行驶,商业饭店聚集在公路两侧,公路街道化现象日益严重,交通堵塞经常发生,给汽车行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致使公路运行质量交通服务水平大大下降,极大地妨碍了公路通行能力的发挥。农村公路网连通度较低,结构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惠州市公路建设时大多没有经过规划,造成各村镇之间道路不畅,布局明显不合理。1.2.3 中心城区交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道路建设严重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车多和路少的矛盾突出市区道路面积比例偏小近几年,市区机动车和交通流量增涨速度远远高于道路增涨速度,车多和路少的矛盾突出,并且,预计机动车和交通流量高速增长的势头仍将继续,形势十分严峻。路网结构不合理,环路不配套,过境交通压力大混合交通现象严重,道路通行能力差市区东湖西路、南坛东路、南门路、水门路、麦地路、鹅岭北路、下角东路、环城西路机动车流量严重超标,而这些道路均为混合交通道路,路面宽度多为20米左右,通行能力差,却担负起市区交通枢纽的重任。社会公共停车场(库)等配套设施严重缺乏,车流不畅,次序混乱主要体现为停车场(库)数量少,车位少,分布不均匀;立交桥、隧道、过街桥、交通标志和标线等交通设施不足。市区营运客车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为公交车线路分布不均,线路重复,站点过近;出租车停靠站点设置数量少,且设置不规范、不合理。1.3 经济区位(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边缘惠州市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边缘,与广东东翼地区和粤北山区接壤。是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连接粤东和福建、江西的交通要冲,也是经济发展、产业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带。另外,惠州也是除深圳以外距香港最近的一个中等城市,距香港陆路70多公里,水路47海里。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港深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区。(2)CEPA的前沿地区随着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逐步深入,货物、服务分阶段逐步实现自由贸易及投资的便利化,内地与香港区域经济一体化得以全面发展。惠州作为CEPA中内地对港的前沿地区,有着便利优先的优势。(3)“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广东与周边省(区)在经济上产生强烈的互补性,周边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粤港一体化崛起,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广东与周边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八个省(区)进一步合作,构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特别是中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合作关系的安排,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成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惠州所在的原珠江三角洲,将成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地区,这使惠州继而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专栏:泛珠三角经济区2003年8月8日,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计委主任聚首广州,初步达成了共识: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建立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营造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多赢”格局。这一区域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该区域被经济界喻为“泛珠三角经济区”。1.4 生态区位1.4.1 生态结构根据珠江三角洲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树状水系的自然格局及城市群、城镇的分布特点,基于珠江三角洲区域与城乡生态环境自然本底、资源环境条件及其承载能力,以珠江水系为主骨架,以山、林、江、田、海的自然因素为基础,确定区域生态绿地系统的主框架即主廊道体系为“两带三廊”:珠江三角洲地区综合承载力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国内标准)(人口:千万)土地资源承载力(国际标准)(人口:千万)水资源承载力(人口:千万)最低底线综合承载力(国内标准)(人口:千万)最低底线综合承载力(国际标准)(人口:千万)广州1.781.071.011.01(水)1.01(水) 深圳0.860.510.240.24(水)0.24(水)珠海0.600.360.240.24(水)0.24(水)惠州1.510.912.001.51(土)0.91(土)东莞1.910.710.260.26(水)0.26(水)中山0.340.200.240.24(水)0.20(土)江门1.280.771.621.28(土)0.77(土)佛山1.020.610.400.40(水)0.40(水)肇庆0.900.542.000.90(土)0.54(土)合计9.475.688.016.084.57两带:即环珠江三角洲北部连绵的山地森林(绿)带和南部广阔的海洋(蓝)带。三廊:即沿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两岸形成的生态廊道。在“两带三廊”主廊道体系的基础上,建构由支流潭江、绥江、增江及各水道的“蓝道”系统,以及组团隔离带、防护林带、农田的“绿道”系统等构成的网状次廊道体系,加之各类点块状的生态绿地,共同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树状网络型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1.4.2 生态容量五普资料显示,珠三角人口密度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加大,广东是一个人口大省,而土地数量有限,人均土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地关系较紧张。全省至2000年普查时,人均耕地从0.60亩降为0.39亩;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为21 52立方米,但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1/3,随着人口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会进一步紧张。而惠州在生态区位角度的比较优势相比之下显得更为突出。当前制约着惠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最主要的因子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譬如水环境、大气环境的恶化等。(1)土地容量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大城市土地资源开发比较较高,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土地容量已接近饱和。东莞等新兴制造业城市也对土地资源的消耗较大,土地容量已成为各城市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惠州土地资源丰富,面积广阔,市域土地面积11158平方公里,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土地面积为8863。占珠江三角洲总面积(26820平方公里)的1/3。2002年全市建成区面积为94平方公里。大量的土地资源与存量,为惠州未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水资源容量对于惠州而言,水资源限制最主要的就是量和质方面的限制,而在惠州,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这部分水资源因为水质太差而不能利用。因此,计算惠州水资源总量时,应该减去这部分因污染而损失的水资源量。这样就把水资源质和量的计算统一起来,避免了以前计算水资源时只考虑量而没有兼顾质的缺憾。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调研人居环境专题报告统计,惠州2000年水资源分布情况如下:地表水160亿立方米,地下水40亿立方米,另外,污染损失水资源量为零,合计200亿立方米。因此,惠州水资源的承载力为2000万人。(3)综合生态容量从惠州城市承载力的限制因子看,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限制因子,而本地水资源丰富。因此,最低底线综合承载力为0.91千万人(国际标准)和1.51千万人(国内标准)。珠江三角洲城市土地带状拓展珠江三角洲东岸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珠江三角洲东岸城镇群体空间结构模式田字型结构2. 从空间看惠州2.1 宏观空间结构惠州所处的珠江三角洲,由于广州、香港、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等城市的普遍发展,各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能力普遍提高。在不断发展的城市之间,各种类型的建制镇或新城区也获得发展。若干都市区逐渐形成。随着各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之间交换作用的形成,珠江三角洲成为一个大型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内部地域空间以快速交通走廊为链接,包括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等,城市空间以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进行拓展。惠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的东部,依托铁路、轻轨等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路与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的珠江出海口东岸其它城市联系起来。同时,自跨入新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都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划进行检讨与更新。在空间拓展上,各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向海(南海)发展,例如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市均为如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海外(也包括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对外交往的结果是海港日益成为货运重地,海洋经济必然拉动惠州城市空间向大亚湾发展的态势,行政区划调整将惠州城区向南拓展的事实已印证了这一趋势。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实施滨海发展战略,是惠州急待解决的问题。由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四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用地以快速交通节点为生长点,沿交通走廊发展。这四个城市构成珠江三角洲东岸城市群(E-PRDEast Pearl River Delta)。现状E-PRD铁路和高速公路走廊构成“田字”型的城镇群体结构。未来随着E-PRD内外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城镇网络密度随之提高。快速交通走廊作为城镇之间的作用纽带也将逐步完善,这对惠州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将产业较大影响,更多的城镇联结在E-PRD的高效城镇网络上。珠二环高速公路、莞惠高速公路、以及惠城惠阳城市快速路的建设使惠州更加紧密地融入E-PRD城镇网络中。惠城、惠阳以及两者之间的陈江的生长点将成为未来E-PRD城镇网络上的节点。随着E-PRD产业的梯度推进和转移,电子制造业网络型城镇空间群体的逐步形成,惠州将与珠江三角洲东岸城市群一体协调发展。2.2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2.2.1 城镇群落空间形态惠州市域城镇空间表现为“一核三心六片七节点”的空间格局。 一核: 惠州原城市中心区惠城区,为全市的核心。三心: 惠阳市区(淡水镇、秋长镇、沙田镇); 惠东县城(平山、大岭、白花); 博罗县城(罗阳、义和)。六区: 南部核心城镇区以惠州市区、惠阳市区(含大亚湾)、惠东县城为核心,以石化、纺织、高新技术、物流等产业为主导; 博西城镇密集区以G324和东江为轴,以罗阳、圆洲、石湾、长宁等城镇为辐射中心,以旅游业、制造业和园艺业为主导; 稔平半岛城镇发展区以环岛公路为联系,以稔山、吉隆、黄埠、巽寮等城镇为依托,以旅游、海产品养殖捕捞、鞋业加工为主导; 北部城镇发展区以杨村、公庄等城镇为中心,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导; 东部山区城镇发展区以主要交通线为联系轴,发展旅游业和山区种养业; 西北部山区城镇发展区发展山区休闲度假和旅游业。七节点: 除去将与核心城区融为一体的城镇外,市域空间上还将形成以稔山、吉隆、新墟、多祝、杨村、园洲、石湾为结点的中心城镇。惠州大亚湾产业带是以惠澳疏港大道为轴心,连接惠城区、惠阳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团式城市群落。2.2.2 核心城镇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分析惠州影响市域产业与城镇发展的核心城镇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惠城-惠阳轴线上。这里是区域快速交通走廊的汇集区,是惠州与珠江三角经济发达区联系便捷的区域,也是也是珠江三角洲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向粤东、粤北辐射的重要区域。南海石化等新兴大型项目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数码信息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集聚,都使这一轴线成为市域经济与信息的“辐射源”,而这一轴线上的惠州市区、惠阳市区(含大亚湾)、惠东县城及其周边城镇也必将成为市域对外来人口和产业吸纳最多的地区,成为全市城镇体系的核心区域。惠州市域城镇体系中核心城镇的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动力机制来源于产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策略引导等因素的驱动。长期以来,惠州依托主要城镇,确立培育一大批中心城镇为骨干城镇,围绕核心城镇实施集中城市化。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数码信息产业园在核心城镇外围布局,为核心城镇提供经济支撑和就业基地。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发热潮吸引外来人口惠阳及其南部地区集聚,推动城镇的规模化发展。广汕公路、深惠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构成惠城、惠阳、惠东一体发展的城镇核心区的快速联系路径。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惠州核心城镇空间分布表现为由单核心向多核心、由点向轴向面(网络状)的演替特点。2.3 城市建设2.3.1 规划历程 惠州市总体规划于1977年开始由广东省建委派员协助编制,1979年经省批准实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惠州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递增较快,市区成为港、澳、台胞及外商投资的热点,社会经济、城市建设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加上行政区划的变动,77年总体规划已期限将至,不能适应建设需要。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进行第二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987年6月至1988年三月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编写,1988年11月完成规划修编大纲,1989年完成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其后进行了在1992年批准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1998年5月,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决定对1991年完成、199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1990-2010)进行修编。先后编制了几次惠州大亚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早在惠州行政区划调整的2002年,市规划建设局就已按照市委、市政府“把握未来城市文明演变方向,立足城市文明创新,研究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着手编制了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惠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惠州市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项目。 2003年3月,国务院批准惠州市所辖惠阳市撤市设区,惠州从沿江城市变成了沿海城市,市区从419平方公里扩大到2672.3平方公里。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经济增长点之一,如何整合资源和空间,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使江、河、湖、海、山、泉、田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在高速发展中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延续城市的文脉,成为惠州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惠州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惠州市规划建设局打破传统的规划编制模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分三步进行。首先邀请广东省社科院的专家先行开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在珠江三角洲、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给惠州准确定位。希望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发展大概念规划;最后才进行常规的总体规划编制,使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此外,还先后编制了惠州城市形象设计规划、惠州市政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惠州大亚湾地区发展规划、惠州市区城市雕塑规划、惠州市区广告布局规划等许多规划项目。完善了西湖综合整治规划,完成了江北新区建设方案调整、江北滨江公园开发等一系列设计方案的调整。2.3.2 建设历程从“西湖”走向“大亚湾”(1)西湖东江历史上惠州一直是依托西湖和东江发展,长时间以来城市沿东江南岸围绕西湖发展,重点是桥东、桥西两个片区,也是惠城中心区。1989年完成的惠州城市总体规划使惠州发展跨越了东江和新开河,城市行政中心北移到江北南区,形成了惠城现在“两江四岸”的风貌特征。(2)惠州大亚湾惠阳撤市设区报告已经国务院批准,这样,惠州市区就由目前沿江的惠城区变成了延伸到大亚湾的沿海城区,惠州的城市发展空间就大了,它必将大大加快惠州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惠州土地利用现状图惠深高速(连惠河高速)与深汕高速、广惠高速等三条高速公路正好成三角形将这一片区域围起来,几乎正是大惠州城区的外环路,而从惠州火车站延伸连接京九铁路和惠州港的惠澳铁路今年也将正式通车营运,使惠州港成为京九铁路最近的出海口。我国最大合资企业中海壳牌南海石化今年正式动工建设后,大亚湾石化工业区也进入启动期,相关下游产业也开始招商,可以说惠州两个城区的发展框架已经搭好。 正因这种发展构架极需要在城市建设中的协调和统一,而此前惠城区与惠阳市、大亚湾区虽然在经济发展思路上一致,但在城建上、特别是公共设施上,各自为政,比如惠阳与大亚湾以一条路分界,互相穿插,建设中矛盾时有发生,比如惠阳陆线不靠海却管海,大亚湾区临海却不管海惠阳与大亚湾合二为一后,避免了行政上造成的城建多头管理,土地、水资源就可统筹安排、合理调度。因此国务院批复下来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惠阳区总体规划制订工作,同时撤市设区对大亚湾地区的石化工业发展布局也是很有利的,下游产业发展多了不少空间。2.3.3 空间演化过程分析从“各自为政”走向“整体协调”(1)单极核心惠州市现辖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代管惠阳市,还设立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现有85个乡镇、1066个村。惠州市人民政府驻惠城区,市区规划面积41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07平方公里。虽然惠州的行政区域曾多次调整,变动较大,但惠城区作为惠州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乃至整个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2)隐形多核98年以后,惠州经济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随着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就绪,南海石化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惠澳铁路的建成,规划期内,莞惠高速、广惠高速、沿海高速、数码信息产业园、以南海石化为龙头的石化工业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都会为惠州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是惠州发展的又一历史性机遇。惠阳,惠东、博罗等发展迅速,成为潜在的新的城市发展核心。(3)整体协调早在10年前,“大惠州”建设构想已提了出来,惠州也一直将大亚湾当作龙头来建设,有关部门先后编制了几次惠州大亚湾规划。如今,当年的构想将因惠州区划的调整而变为现实。惠阳撤市设区不但使惠州从沿江城市变成沿海城市,更重要的还是可充分发挥海洋优势,使区域性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大惠州”需要的是寻求规划、道路、市政设施、居住环境、文化休闲服务等方面整体协调发展,实现新的飞跃。2.3.4 城市建设(1)城市建设现状城市环境建设近几年来,惠州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市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和谐统一,使全市整体形象得到大幅度提高。惠州市核心城镇空间演替示意图(资料来源:惠州市城镇体系规划)目前,惠州市区绿地面积达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绿地率达。实施道路绿化公里,景区改造公顷,山、地、林相改造亩,基本实现了“修一路绿一路”和“一路一景”的目标。惠城区和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多公里的绿色长廊已经形成。如今的惠州市区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大亮点.惠州市继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后,年又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工业园区建设仲恺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高新区的“五通一平”工作已基本完成,各种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环境优良。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等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作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工业园的响水河工业园,去年以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园区面积扩大到4.98平方公里,职工人数已达1万人,2000年的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7倍。今日的大亚湾,早已告别了昔日的荒凉与寂寞,在这片26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大小建设工地,如火如荼,一片沸腾。两个城区之间,有48公里长的惠澳大道连接,直通惠州港的惠澳大道当初设计就宽达120米,经调整将建成为一条平均宽2公里的数码工业走廊,目前数码工业园正分南北两区建设中。(2)现状建设问题相对于新区的快速建设,旧城区建筑新旧夹杂混乱,缺乏统一,环境质量有待更进一步的改善。行政区划调整前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各自为政现象在短时间内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为城区之间的整合带来困难。(3)城市发展方向惠城城区根据惠州城市总体规划(1989),惠城城市发展方向为向北跨江发展和向东发展。在”大惠州”概念指引之下,为加强惠澳联系,惠州大亚湾产业带规划以惠澳疏港大道为轴线,连接惠城区、惠阳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组团式城市群落。惠州市区(惠城)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包括:江北南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码工业园、新开河两岸、河南岸片区,建设重点以新建为主。由此可见行政区划调整之后,惠城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是以惠澳大道为主轴向南发展。惠阳城区撤市建区之后,由一个县级市转变为大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团,城市建设和发展定位在大亚湾后勤基地和滨海城市的明珠上。区规划部门在重新编制全区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一心两轴”的构想,即以城区为核心、东西发展轴为两轴来布局全区整体发展空间。即以淡水中心区为核心,以惠澳大道为东轴线,定位为东发展轴,包括沙田、淡水、三和、永湖、南连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工业区,北接惠城区数码工业城,引入和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和高科技数码产业,带动良井、平潭两镇的同步发展;以秋长至新圩的城市主干道为西轴线,定位为西发展轴,南连淡水中心区,北接惠城区陈江镇,西临深圳、东莞。总体上形成以淡水中心区为经济核心,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导,两轴以承接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建设高档次的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布局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变,从而加快全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3.5 城市特色(1)山水丽城 名山秀水惠州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誉。市区及各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甚多山、水、林、湖、泉、洞、瀑、海岸、岛屿等应有尽有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惠州风光秀丽,拥有众多风景名胜,有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6处,如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博罗县罗浮山;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称的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古田自然保护区,山青水秀的惠东县九龙峰,更有大亚湾、巽寮湾、长沙湾等天然优良的海滨渡假村。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香港、深圳的主要水源。惠州拥有海洋面积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公里,是广东的海洋大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山水融城惠州西湖风景秀丽,形成“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特有的风貌。西湖风景区由西湖景区、红花湖景区和金山湖景区组成。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古人有云:“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唯杭、颖、惠可媲美”。宋杨万里有“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的诗句。宋绍圣元年(公元1049年),中国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惠州,对惠州西湖高度赞扬,并资助建设西湖,曾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诗章。此后历代不断新建、修建名胜,西湖越来越绚丽多姿,市区“山川秀邃,五湖环城,浮洲四起,景色宜人”,形成“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秀丽图景。惠州西湖自然布局甚佳,宋代惠州府志已有五湖六桥八景的记实,惠州西湖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享有苎萝西子的美誉。西湖景观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有些已随时代前进而湮没,有些刚因人事活动而改观。早在宋代,惠州西湖已有“五湖六桥八景”之说,随着年代变迁,景点各有增减,曾发展为十六景和二十四景,时至今日,后人在归总前人景列的基础上发展为“五湖、六桥、十四景”,主要有:苏堤玩月、孤山苏迹、玉塔微澜、留丹点翠、芳华秋艳、花港观鱼、花洲话雨、红棉春醉、西新避暑、荔浦风清、南苑绿絮、飞鹅揽胜、丰山浩气、象岭飞云等。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东江、西枝江蜿蜒穿过城区,与西湖山水一起构筑起城市与山水相互融合的特征。(2)历史名城 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近现代著名的有: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18951931年,惠城区三栋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18771925年,惠阳市陈江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新四军军长叶挺(18961946年,惠阳市秋长镇人);还有马来西亚的传奇人物,开发吉隆坡的先驱叶亚来(18371885年,惠阳市秋长镇人)。 文物古迹惠州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较多,虽因战乱频繁、屡遭破坏,但仍幸存不少有价值的古代建筑、墓葬、寺观、革命遗址、古城堡、金玉陶瓷、碑文石刻等。北宋时候,大文豪苏东坡谪惠三年,资助修筑桥堤,题天庆观、修永福寺、作放生池;葬侍妾王朝云于孤山,建六如亭,给后地增添不少古迹。正所谓“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难工破渡,文明一播”,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历代又不断修建、新建名胜,留下不少诗画印章和碑刻文物。惠州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惠州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了纪念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保留了不少革命起义遗址、历史名人故居等革命胜地,以供后人敬仰和凭吊。因此,惠州有着丰富的名胜古迹。(3)数码E城“惠州电子e城”(以下简称“e城”)是一种公用的、大容量的互动式信息网络应用系统,也是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该系统集计算机互动式触摸查询技术、Internet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和金融结算技术为一体,在惠州市主要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宾馆酒楼、商业网点、工业区以及居民小区、公共汽车站、公共电话亭等处放置(首期100台)双屏触摸屏多媒体服务终端和LED超亮真彩大屏幕墙显示器作为系统信息终端,形成惠州城市街道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各个终端又可通过无线宽带网络(LMDS)、电信网络或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连接到系统管理监控中心。通过管理中心对惠州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动态更新和自制部分节目,终端机可不间断、全方位地提供有关惠州行政、商业、教育、卫生、医疗、保险、旅游、交通等领域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新闻、娱乐等节目。不论是e城终端的用户,还是互联网其他用户,只要登陆“e城”就能轻松地在“网上惠州”漫步,了解惠州的方方面面,享受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公众可以在信息终端上直接访问Chinanet或者Internet和收发E-mail等。当有重大体育赛事和节日活动时,还能够在特定的大屏幕显示器上进行转播。3. 从文化看惠州惠州历史上就被称为“鹅城”。3.1 城市历史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1990年在市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1)岭南名郡,粤东重镇公元前214年至公元1949年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傅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2)分分合合,情系东江1949年至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东南的行政区域作了多次重大调整,位居其中的惠州也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每次调整都显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内力。从1949年的东江人民行政委员会,到1950年改为东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6年至1976年惠阳专区的两设一撤,惠州的城市等级也由公署变为镇,再由镇变为专区,几经沉浮。在这一行政区划反复变动的时期,惠州始终围绕东江,与东江流域的城镇组合在一起。 专栏:建国后惠州行政区划调整概述1949年8月,设立东江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改为东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惠州,辖惠阳、博罗、增城、龙门、紫金、河源、连平、和平、龙川、海丰、陆丰11县。1951年9月,又增辖新丰县。1952年12月撤销东江专区。所辖县分别划入粤东、粤北和粤中三个行政区。划归粤东行政区辖的有惠阳(当时尚未有惠东县,惠东由惠阳所辖)、陆丰、海丰、龙川、河源、紫金6县,行署驻潮安;划归粤中行政区辖的有博罗、龙门、增城3县,行署驻江门;划归粤北行政区辖的有和平、连平、新丰等县,行署驻韶关。1956年2月设惠阳专区,管辖原东江专区初期所辖的11县,并增辖宝安、东莞县共13县。1958年4月,又从惠阳县分立惠东县和惠州市(县级市,现在的惠城区)。1958年11月撤销惠阳专区,1959年1月又将惠东县和惠州市(小市)撤销,并回惠阳县;将龙门县撤销,并入增城县;将和平县撤销,并入连平县。同时将惠阳、博罗、宝安、东莞、增城5县划入佛山专区;将紫金、海丰、陆丰3县划入汕头专区;将龙川、连平(1960年9月将连平县改为和平县,1962年12月分立和平、连平两县),河源3县划入韶关专区。1963年6月恢复惠阳专区,管辖惠阳、博罗、宝安、东莞、增城、龙门、河源、连平、和平、龙川、紫金11县。1964年11月,恢复惠州市(原小市,县级市,即现在的惠城区);1965年6月恢复惠东县。至此,惠阳专区辖1市,12县。1966-1976年惠州行政区域较稳定,1970年10月惠阳专区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1月将前惠阳地区所辖的增城县和龙门县划入广州市。1978年前,惠阳地区辖1市11县,地区行署驻惠州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79年3月宝安县从惠阳地区分出成立深圳市,建立特区。9年后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惠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惠阳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一分为四设立惠州、东莞、河源和汕尾四个地级市。(3)初开国门,两个市场1978年至1987年1978中国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开放,国门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海外琳琅满目的市场商品,对惠州而言,当时的香港就是那比邻的海外。面对充足物质的冲击,凭借与香港一衣带水的天然关系,一场两个市场之间的巨大商机浮上了大亚湾的海面,一场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地下商品交易便应运而生。(4)热浪大亚湾1987年至1993年年的秋天,以大亚湾港口为依托,开发淡水澳头广阔的地区,形成大亚湾畔新兴海滨工业、旅游城市,成为惠州发展的龙头,以大项目为目标,实施惠州跨越式的发展战略。淡澳开发区的建设逐步演化成继海南和北海后中国最热的投资新地区。于是从年第一次淡澳开发会议起至年长达年的时间里,淡澳开发变为大亚湾开发(年成立了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仅.8平方公里)。这一时期,大亚湾地区大项目蜂涌而至,大亚湾风云变幻,成为南中国的投资热点,其汹涌之势盖过深圳。大亚湾热仅仅一年多时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出台。金融的监管,使这片温度极高的开热土迅速冷却,1993年6月宏观调控的惠州,尤其是是大亚湾,陷入了无奈的境地。(5)务实新惠州1993年至今在大亚湾开发热潮退却之后,惠州人深刻地认识到前两个阶段的经验教训,把相当的精力用在打牢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其间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瞩目的成绩。主要是一方面外向带动,兴办工业园区,使惠州的外向型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立了TCL等几个大型企业集团,并接受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上市融资,从中探索了企业发展新路子,全市经济有了较大的增长。东江流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资料来源:广东东江流域文化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展望人文地理,1998)3.2 城市文化惠州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其沉重的历史人文背景和鲜明的现代非理性的商业心理。惠州历史以来的长期定位是沿海军事重地和沿海的山区农业地区,并非纯粹的沿海文化,实际上是近在大海而远离海洋文化的、实际意义上的大陆山区的、自给自足的十分典型的社会环境,其深层的因素是与东江流经惠州中心区后,突然朝西投奔广州珠江的怀抱,未流向南海有密切的关系。3.2.1 城市文化的缩影三东文化东坡文化寄情山水,思无邪也大文豪苏东坡在贬官寓惠期间多游于湖山之间,并开凿西湖,赋诗作文,与当地民间交往密切,为惠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对惠州城市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苏东坡在惠州居住了两年多,写下诗文书信570多首(篇),筑桥修路,为惠州这个历史名城增色添彩,留下不少人文遗迹。同时,苏东坡创造并强化的惠州重学崇文的传统, 至今仍潜流在惠州人的文化血脉中, 影响着惠州的民俗民风。东江文化刻苦耐劳,自立自强东江文化,是指东江流域的客家文化。东江客家先民,是来自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在南迁过程与本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