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6有教无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6有教无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6有教无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6有教无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6有教无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有教无类名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释义: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运用:老师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就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一些调查材料反映,尊重学生越来越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一、字音辨识三仕(sh)令尹(yn)愠色(yn) 可以语上(y)弑齐君(sh) 十乘(shn)不悱不发(fi) 举一隅(y)终夜不寝(qn) 贫而无谄(chn)如切如磋(cu) 如琢如磨(zhu)学而不思则罔(wn) 思而不学则殆(di)二、通假字1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2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喜欢三、一词多义1故2诸3类4殆5启6其7焉8以四、词类活用1曰:“礼后乎?”名词作动词,处于之后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形容词作名词,傲慢之气3求也退,故进之使动用法,使进4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用法,使退五、古今异义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2至于他邦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六、特殊句式1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2始可与言诗已矣省略句3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句4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句5起予者商也判断句七、熟语积累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2不愤不启: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启,开导,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3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4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八、名句积累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施教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赏析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孔子认为,人的智力天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大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贡献。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赏析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今天的教学过程仍可以加以借鉴。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赏析只知学习却不会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知思考却不知学习就很危险。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1选文3中,孔子对子路与冉有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运用。2选文4中,孔子认为如何看待“忠”和“清”?明确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是不够的。3选文5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明确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启发,体现了孔子“启发点化”的教育思想。4选文7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什么关系?明确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人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根源是什么?请结合你的学习和对孔子的了解,谈一谈。明确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首先来自于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小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才相距悬远。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到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其次,也来自于他的仁爱思想,有了这种思想理念,他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1.(论语卫灵公)2.(论语雍也)3.(论语先进)4.(论语公冶长)5.(论语述而)6.(论语卫灵公)(论语为政)(论语先进)(论语学而)(论语八佾)【经典传承】人格的力量就像我们面对天地山水无穷的美妙变幻时会忘记语言一样,在一种伟大的人格面前,我们也常常感动得流眼泪。对完美精神的追求永远是人生永恒的追求。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对于茫茫宇宙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精神的力量却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达到永恒。使孔子不朽的,不是他的思想主张,而是他的精神中所彰显的人格力量。【现实链接】张玉滚:坚守深山17载照亮山里娃求学之路与同龄人相比,“80后”张玉滚显得沧桑许多,风华正茂的年纪,皱纹却早已爬上眼角。他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做好一件事: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张玉滚工作的黑虎庙小学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黑虎庙村,属于高丘镇。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并不算太远。然而,一座座大山却像铁桶一般,把黑虎庙围困其中。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2001年8月,师范专业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最困难的还在于,没有老师教这些“土孩子”。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从那以后,21岁的张玉滚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张玉滚却始终难以挪开他的脚步。问及将来的打算,张玉滚的回答诗意而简单:“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大山里的孩子,而我更愿意做一轮明月,守望这片希望之花,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运用评点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对张玉滚来说,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乡亲们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坚守。“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刻在张玉滚心里的一句话,成为他坚守的力量。美文知之行之思之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1)“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我们时常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2)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则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3)“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赏析(1)第段开头从“易有三训”开始,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2)第段开头引用老子的话,引出要阐述的问题,提出了下文论述的总纲。(3)文章的主体部分段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4)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材料丰富且信手拈来,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可以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作文。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起予者商也起:站起来B可以语上也 语:语言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D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退后解析:选C。A.应为“启发”;B.应为“告诉”;D.应为使动用法,“使退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解析:选C。句“诸”相当于“之乎”;句“诸”相当于“之于”;句“焉”是疑问代词,“哪里”;句“焉”是助词。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巧笑倩兮 B贫而无谄C思而不学则殆 D求也退,故进之解析:选D。“进”,使动用法,使进。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B三已之,无愠色C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D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解析:选C。“终日”,古今同义,均为“整日”。A项,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B项,古义:不一定是实数,可以表示多次;今义:数词。D项,古义:不喜欢;今义:不说话。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7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斯行诸诸:兼词“之乎”B赤也惑 惑:迷惑C违之 违:违反D之一邦 之:动词,到解析:选C。“违之”的“违”是“离开”之意。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B孔子对令尹子文与陈文子的做法给予了否定。C孔子认为,为人“忠”与“清”都还不能称得上“仁”。D孔子这里所说的“仁”,不仅包括“忠”与“清”,还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方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解析:选B。B项中孔子对二人的做法并未完全否定,只是说他们还达不到“仁”的境界。7选文第1则,对自己学生的同一问题,孔子做了不同的回答,你如何理解?答:答案:对同一问题作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这反映了孔子对每一个学生十分熟悉,也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里,他希望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分冒进,而要进退适中。也反映了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的教育特点。(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选自孔子家语致思篇)【注】馘(u):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C挺刃交兵 兵:兵器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解析:选D。辩:善于言辞。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B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C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 D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解析:选A。断句时要注意动词、表原因的连词等关键词语。本句中,动词“藏”“治”后面都要停顿,“以”引出后文对原因的解说,所以在它的前面也需要停顿。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解析:选B。孔子只是用“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来肯定颜回,并没有批评子路。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译文:(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译文: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词语“二三子”“择”“焉”的对应翻译,以直译为主。(2)翻译时要注意词语“着”“陈说”“释”的对应翻译。答案:(1)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2)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