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doc_第1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2/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1.gif)
讲解.doc_第2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2/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2.gif)
讲解.doc_第3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2/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3.gif)
讲解.doc_第4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2/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4.gif)
讲解.doc_第5页](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5/2/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875f1ecc-90a1-4839-b244-ee0f5ed537475.gif)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1(1)宋朝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是许多研究者曾经直接或间接提到过的。在宋人心目中,也将开国以来迥然有别于前朝的政治基调看得很重,宋初统治者思想中的理性成份被后人充分地开掘、阐发。感受到王朝政治命运起伏的压力,焦虑于时事而又渴求精神支持、需要论证依据的士大夫们,经常会郑重地引述到“祖宗”时的诸般作法与说法。在诸多“说法”之中,所谓“道理最大”是经常被征引的一项。一、“道理最大”说的提出及其阐发 (一)北宋时的记载 在沈括续笔谈十一篇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太祖皇帝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 根据沈括如上的叙述,“道理最大”说出现于太祖之时,而且受到太祖的充分肯定。这番问答,无疑有资格被时人认定为“祖宗”的“宝训”、“圣政”。今天的研究者也十分重视当时的这一提法,并曾指出它与两宋士大夫政治之间的关系2。但多少有些奇怪的是,与“道理最大”相关的记载,在现存的北宋史料中,似乎仅见于沈括笔下。梦溪笔谈及续笔谈成书于元?后期3,时距太祖君臣对答已有110年以上。该对话沈括自何处听来、得来,已经无从追溯。记载这条材料的续笔谈,或因其晚出,流传征引不很广泛4,其中有关“道理最大”的故事,看起来北宋时影响面相当有限。即便我们相信此说,或者推测有更早、更直接的记述曾经存在,我们也难免会心存疑问,感到这一说法,至少在北宋士大夫的心目中,并未受到特殊的重视。记载中向太祖提出了“道理最大”说的赵普,还曾向太宗提出过另一“最大”说。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中,有这样一段叙述:雍熙三年(986年)五六月间,时为武胜节度使兼侍中的赵普,听说北伐不利的消息,上手疏进谏,并且将自己的观点总结为如下的一句话:有道之事易行,无为之功最大。 “无为之功最大”的说法,与宋初黄老思想的流行与影响有关;而将其与“有道之事”并称,则使人们联想到“道理最大”一说。无论是“道理”之说还是“有道”之说,都是针对当时的政治现实而言,强调遵循合理的原则,而非志在阐发天道、义理。结合宋初的政治实践来看,有关“道理最大”的对话之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当时决策层施政措置中明显的理性趋向。这一说法被后人引述时,往往是用以赞颂宋太祖赵匡胤之卓越识见的;而细究其实,所谓“最大”一语,却恰恰是用以限制至高无上的帝王之统治行为的。逢长期动乱之后,“道理”被再度凸显,成为辨识判断与施政措置的依据,这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道理最大”说建立起一种独立于君王欲念之外的客观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君王至上”体制的一种精神限制。这一说法尽管简单,却是深思熟虑(“熟思”)的结果,人们相信它出自太祖的辅弼近臣、善于审时度势的赵普之口。正因为如此,文天祥指称“道理最大”为“韩王有德之言”5。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帝王”所体现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地位,也是一种众目睽睽之下的“角色”,集中着对于这一特定身份的种种社会规范与“众善汇聚”的行为期待。赵匡胤由黄袍加身而具备了帝王的身份,还须努力扮演帝王的角色。所谓“变家为国”6,实际上体现为一个过程,而非一日所能成功。赵匡胤作皇帝后不久,就曾发出“尔谓天子为容易耶”的慨叹。李焘在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960年)记事之末,引述石介三朝圣政录与司马光涑水记闻中的文字,记载了太祖的两件“德行”:一日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左右请其故,上曰:“尔谓天子为容易耶?属乘快指挥一事而误,故不乐耳。”尝弹雀于后苑,或称有急事请见。上亟见之,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之,对曰:“臣以为尚亟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乎?”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也。”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这正反映出自军阀向帝王身份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断调适的过程。无论“乘快指挥”,还是对奏事臣僚的“怒骂”,都是军阀习性的自然流露;而反思时的“不乐”,及对于臣下的“慰劳”,正体现出太祖对于自身角色的认识与行为矫正。这样一种改造过程,事实上并非痛快顺畅。“上悦”二字所反映的,与其简单地认定为史官的缘饰7,不如说是赵匡胤省悟到自身的“皇帝”身份后特意做出的一种符合其角色期待的姿态。与历史上的其它王朝一样,自赵宋建国之日起,设定帝王角色、塑造帝王形象的努力即一直在进行之中。所谓“角色”,无疑由帝王的个人行为所体现;但从特定时代的角度观察,符合规范的角色不是由宋初帝王个人扮演而成,而是由当时的士大夫参与塑就的8。不仅如此,其后嗣君臣们仍然共同继续着这一设定与塑造的过程。有关“道理最大”的申说与阐发,正是这种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关于所谓“道理” “道理最大”之说,其实算不上赵宋统治者的发明。关于所谓“道理”,前代的统治者不能说未曾重视。秦始皇刻石琅琊台,其歌咏秦德的颂词中就说: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9 唐代贞观年间太宗君臣讨论治道时亦曾多次谈及“道理”。王方庆缀辑于唐高宗时的魏郑公谏录卷二对齐文宣何如人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对话:唐太宗谓侍臣曰:“齐文宣何如人?”公(魏徵)对曰:“非常颠狂。然与人共争道理,自知短屈,即能从之。臣闻齐时魏恺先任青州长史,尝使梁还,除光州长史,不就。杨遵彦奏之。文宣帝大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青州大藩长史,今有使劳,更无罪过,反授小州,所以不就。乃顾谓遵彦曰:此汉有理。因令舍之。”太宗曰:“往者卢祖尚不肯受官,朕遂杀之。宣帝虽颠狂,尚能容止此事,朕所不如也。祖尚不受处分,虽失人臣之礼,朕即杀之,大是伤急。一死不可再生,悔所无及!宜复其官荫。” 贞观政要卷六慎言语第二十二也记载了如下一件事: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对社会的发展曾经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存在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也常常给劳动者带来苦难,从而损害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不应无视后一个方面,单纯用玫瑰色来描绘历史上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1 孟子?滕文公上 2 拙著从银雀山看战国的亩产和生产率,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西汉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平均亩产逐渐达到三斛,但由于每个农户占有耕地面积下降,每个农户生产粮食的总量所增不多。这个问题须专文论述,于此不赘。 3 管子?山国轨 4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据毛传,“于耜”就是修耒耜。 5 盐是农民依靠市场供应的另一生活必需品。战国秦汉时人多谈到这一点。对盐的需求的增加,是与农业生产中渔猎等成分的?退,种植业地位的强化分不开的;日本学者曾有所论述。 6 艺文类聚卷85引。 7 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第4期。 8 例如,据汉书?王莽传载,王莽时费兴被任命为荆州牧,鉴于当地“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他提出的治郡方略是“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犁牛直”(后汉书卷4和帝纪)。 9 孟子?滕文公上 10 如果这五口之家有3个成年人,1个应服役者,2个小孩,则应缴纳的赋钱为706钱。 11 汉代农民平均占有耕地不到70小亩,折合大亩不足30,田租额每亩6.6升,按大亩征收,约为1.8石。 12 如文帝三年诏:“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昭帝始元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宣帝地节三年“假公田贷种食”。元帝永光元年“无田者假贷种食”。平帝纪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东汉和帝永平十三年,因受灾,下诏“贫民受贷种食,皆勿收责”。和帝永元十三年,荆州水灾。下诏“贫民假种食,皆勿收责。”安帝永初三年,诏“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分见各朝本纪。 13 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 14 “谷贱伤农”一词始见于汉书卷4昭帝本纪元凤六年诏:“夫谷贱伤农,今三辅、太常谷减贱,其令以叔粟当今年赋。”师古注曰:“粜多而钱少,是为伤也。”但“谷贱伤农”的事实,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计然策曰:“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索隐曰:“言米贱则农夫病也,故云病农。”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言:“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谷贵民流”一词始见于汉书卷60杜周传:“元帝初即位,谷贵民流。”史籍中或作“谷贵民饥”、“谷贵人流”,如袁宏后汉纪卷11章帝纪上:“是时天小旱,谷贵民饥。丙寅,诏曰:比年饥旱,民频流亡,朕甚惧之。”但“谷贵民流”的事实,同样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上引李悝言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与封建地主制形影相?的流民问题,战国时代已经困扰着当时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对社会的发展曾经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存在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也常常给劳动者带来苦难,从而损害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不应无视后一个方面,单纯用玫瑰色来描绘历史上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1 孟子?滕文公上 2 拙著从银雀山看战国的亩产和生产率,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西汉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平均亩产逐渐达到三斛,但由于每个农户占有耕地面积下降,每个农户生产粮食的总量所增不多。这个问题须专文论述,于此不赘。 3 管子?山国轨 4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据毛传,“于耜”就是修耒耜。 5 盐是农民依靠市场供应的另一生活必需品。战国秦汉时人多谈到这一点。对盐的需求的增加,是与农业生产中渔猎等成分的?退,种植业地位的强化分不开的;日本学者曾有所论述。 6 艺文类聚卷85引。 7 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第4期。 8 例如,据汉书?王莽传载,王莽时费兴被任命为荆州牧,鉴于当地“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他提出的治郡方略是“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犁牛直”(后汉书卷4和帝纪)。 9 孟子?滕文公上 10 如果这五口之家有3个成年人,1个应服役者,2个小孩,则应缴纳的赋钱为706钱。 11 汉代农民平均占有耕地不到70小亩,折合大亩不足30,田租额每亩6.6升,按大亩征收,约为1.8石。 12 如文帝三年诏:“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昭帝始元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宣帝地节三年“假公田贷种食”。元帝永光元年“无田者假贷种食”。平帝纪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东汉和帝永平十三年,因受灾,下诏“贫民受贷种食,皆勿收责”。和帝永元十三年,荆州水灾。下诏“贫民假种食,皆勿收责。”安帝永初三年,诏“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分见各朝本纪。 13 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 14 “谷贱伤农”一词始见于汉书卷4昭帝本纪元凤六年诏:“夫谷贱伤农,今三辅、太常谷减贱,其令以叔粟当今年赋。”师古注曰:“粜多而钱少,是为伤也。”但“谷贱伤农”的事实,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计然策曰:“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索隐曰:“言米贱则农夫病也,故云病农。”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言:“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谷贵民流”一词始见于汉书卷60杜周传:“元帝初即位,谷贵民流。”史籍中或作“谷贵民饥”、“谷贵人流”,如袁宏后汉纪卷11章帝纪上:“是时天小旱,谷贵民饥。丙寅,诏曰:比年饥旱,民频流亡,朕甚惧之。”但“谷贵民流”的事实,同样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上引李悝言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与封建地主制形影相?的流民问题,战国时代已经困扰着当时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对社会的发展曾经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存在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也常常给劳动者带来苦难,从而损害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不应无视后一个方面,单纯用玫瑰色来描绘历史上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1 孟子?滕文公上 2 拙著从银雀山看战国的亩产和生产率,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西汉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平均亩产逐渐达到三斛,但由于每个农户占有耕地面积下降,每个农户生产粮食的总量所增不多。这个问题须专文论述,于此不赘。 3 管子?山国轨 4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据毛传,“于耜”就是修耒耜。 5 盐是农民依靠市场供应的另一生活必需品。战国秦汉时人多谈到这一点。对盐的需求的增加,是与农业生产中渔猎等成分的?退,种植业地位的强化分不开的;日本学者曾有所论述。 6 艺文类聚卷85引。 7 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第4期。 8 例如,据汉书?王莽传载,王莽时费兴被任命为荆州牧,鉴于当地“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他提出的治郡方略是“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犁牛直”(后汉书卷4和帝纪)。 9 孟子?滕文公上 10 如果这五口之家有3个成年人,1个应服役者,2个小孩,则应缴纳的赋钱为706钱。 11 汉代农民平均占有耕地不到70小亩,折合大亩不足30,田租额每亩6.6升,按大亩征收,约为1.8石。 12 如文帝三年诏:“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昭帝始元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宣帝地节三年“假公田贷种食”。元帝永光元年“无田者假贷种食”。平帝纪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东汉和帝永平十三年,因受灾,下诏“贫民受贷种食,皆勿收责”。和帝永元十三年,荆州水灾。下诏“贫民假种食,皆勿收责。”安帝永初三年,诏“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分见各朝本纪。 13 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 14 “谷贱伤农”一词始见于汉书卷4昭帝本纪元凤六年诏:“夫谷贱伤农,今三辅、太常谷减贱,其令以叔粟当今年赋。”师古注曰:“粜多而钱少,是为伤也。”但“谷贱伤农”的事实,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计然策曰:“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索隐曰:“言米贱则农夫病也,故云病农。”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言:“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谷贵民流”一词始见于汉书卷60杜周传:“元帝初即位,谷贵民流。”史籍中或作“谷贵民饥”、“谷贵人流”,如袁宏后汉纪卷11章帝纪上:“是时天小旱,谷贵民饥。丙寅,诏曰:比年饥旱,民频流亡,朕甚惧之。”但“谷贵民流”的事实,同样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上引李悝言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与封建地主制形影相?的流民问题,战国时代已经困扰着当时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对社会的发展曾经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存在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也常常给劳动者带来苦难,从而损害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不应无视后一个方面,单纯用玫瑰色来描绘历史上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1 孟子?滕文公上 2 拙著从银雀山看战国的亩产和生产率,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西汉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平均亩产逐渐达到三斛,但由于每个农户占有耕地面积下降,每个农户生产粮食的总量所增不多。这个问题须专文论述,于此不赘。 3 管子?山国轨 4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据毛传,“于耜”就是修耒耜。 5 盐是农民依靠市场供应的另一生活必需品。战国秦汉时人多谈到这一点。对盐的需求的增加,是与农业生产中渔猎等成分的?退,种植业地位的强化分不开的;日本学者曾有所论述。 6 艺文类聚卷85引。 7 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第4期。 8 例如,据汉书?王莽传载,王莽时费兴被任命为荆州牧,鉴于当地“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他提出的治郡方略是“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贫民无以耕者,为雇犁牛直”(后汉书卷4和帝纪)。 9 孟子?滕文公上 10 如果这五口之家有3个成年人,1个应服役者,2个小孩,则应缴纳的赋钱为706钱。 11 汉代农民平均占有耕地不到70小亩,折合大亩不足30,田租额每亩6.6升,按大亩征收,约为1.8石。 12 如文帝三年诏:“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昭帝始元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宣帝地节三年“假公田贷种食”。元帝永光元年“无田者假贷种食”。平帝纪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东汉和帝永平十三年,因受灾,下诏“贫民受贷种食,皆勿收责”。和帝永元十三年,荆州水灾。下诏“贫民假种食,皆勿收责。”安帝永初三年,诏“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其贫者给种饷”。分见各朝本纪。 13 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年第7期。 14 “谷贱伤农”一词始见于汉书卷4昭帝本纪元凤六年诏:“夫谷贱伤农,今三辅、太常谷减贱,其令以叔粟当今年赋。”师古注曰:“粜多而钱少,是为伤也。”但“谷贱伤农”的事实,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计然策曰:“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索隐曰:“言米贱则农夫病也,故云病农。”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言:“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谷贵民流”一词始见于汉书卷60杜周传:“元帝初即位,谷贵民流。”史籍中或作“谷贵民饥”、“谷贵人流”,如袁宏后汉纪卷11章帝纪上:“是时天小旱,谷贵民饥。丙寅,诏曰:比年饥旱,民频流亡,朕甚惧之。”但“谷贵民流”的事实,同样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上引李悝言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与封建地主制形影相?的流民问题,战国时代已经困扰着当时的统治者和政治家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对社会的发展曾经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存在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也常常给劳动者带来苦难,从而损害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不应无视后一个方面,单纯用玫瑰色来描绘历史上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1 孟子?滕文公上 2 拙著从银雀山看战国的亩产和生产率,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西汉中期以后,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平均亩产逐渐达到三斛,但由于每个农户占有耕地面积下降,每个农户生产粮食的总量所增不多。这个问题须专文论述,于此不赘。 3 管子?山国轨 4 诗经?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据毛传,“于耜”就是修耒耜。 5 盐是农民依靠市场供应的另一生活必需品。战国秦汉时人多谈到这一点。对盐的需求的增加,是与农业生产中渔猎等成分的?退,种植业地位的强化分不开的;日本学者曾有所论述。 6 艺文类聚卷85引。 7 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第12课 终身学习 持续发展一等奖教学设计
- 九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家庭用电 2 家庭电路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
- 2024中粮粮谷营销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采购控制程序培训
- 妇产科护理查房记录
- 成人培训学校2025年战略计划表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 六年级数学上册 六 分数混合运算第5课时 解决问题(三)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第1节 酸及其性质 第1课时 常见的酸教学设计 (新版)鲁教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 圆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 2023年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员工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
- 医院门诊登记本
- GB/T 614-2006化学试剂折光率测定通用方法
- GB/T 31539-2015结构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型材
-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 最新体检信息系统课件
-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试题
- 信用修复授权委托书
- X射线光电子能谱-avantage课件
- 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内容的内部审核检查表【含检查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