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本章学习重点:1、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有何创新?有何继承关系?2、产品差别理论3、规模经济理论4、外部经济理论5、产品周期理论,.,2,一、新贸易理论概述,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按各国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从而使各国获利。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3,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资源禀赋),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以上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来解释贸易。然而大量的世界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的大部分年份,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比例均在上升。,.,4,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遇到挑战,国际贸易中的许多新现象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甚至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传统贸易理论之所以出现危机,是因为其理论依据的前提假设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还是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以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但是,这些假设条件使这些理论对于当今国际贸易中的许多问题无法给予科学圆满的解释,而且如果改变其中的某一些假设条件,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5,在上述前提下,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出现已成为必然。从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失的质疑开始,60年代的林德和维农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新的贸易基础。到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出现重大突破。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古典学派一般均衡分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完全竞争理论模型”,新贸易理论则可称之为“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模型”。,.,6,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非比较优势理论,即各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利用成本差别而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它们为了利用与专业化伴随的规模经济从事贸易。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规模报酬递增而不是由比较优势驱动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谁生产什么是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和过去政策的产物,而不是资源禀赋和技术差别的产物。新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7,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首先,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生产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带来成本下降。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提高其收益。,.,8,其次,从理论基础上看,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古典贸易理论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在以上理论前提下,各国发展何种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偶然性。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区位,在较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历史依赖产物。因此,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它们共同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9,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正如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多是基于要素禀赋(包括技术水平)差异的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指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基于规模经济的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在逐步增长。因此,我们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是互补的,它们都解释了对方所不能解释的国际贸易某一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就越有可能是产业间贸易;两国要素禀赋越相似,越有理由认为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10,二、差别产品:垄断竞争模型,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有: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到了20世纪90年代,产业内贸易已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60%,它正在取代传统贸易成为发达国家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来解释,新的理论因此而诞生。,.,11,行业内贸易现状:工业国出口占世界出口3/4,其中2/3是向其他工业国出口,主要是制造业产品的交换;制造业产品交换贸易中有超过一半是行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多由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与国外分支机构间的企业内贸易完成;工业国与非工业国间主要是以制造业产品交换初级产品的贸易只占世界贸易额的1/3工业国间的产业结构正在趋同工业国集团与非工业国集团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扩大。,.,12,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指标:1970年,工业化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日本(32.8%),最高的法国(78.1%),平均56.8%1987年,工业化国家中行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日本(28%),最高的法国(83.8%),平均65.3%1970年,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泰国(5.2%),最高的新加坡(44.2%),平均22.3%1987年,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最低的泰国(30%),最高的新加坡(71.8%),平均44.3%,.,13,可见: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行业内贸易也不断增加。1989年,美国动力设备的出口与进口之比达到99%,办公用品设备的进出口比是98%,其它电器、化工、通讯产品的进出口比都超过50%。“行业内贸易”在许多国家都超过其贸易总额的50%以上。,.,14,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50年代,多数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南北贸易)60年代后,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20世纪末,发达国家间贸易已接近全球贸易50%2000年,发达国家间进口占全球48.4%,出口占全球46.9%最高加拿大:全部出口的95%和进口的84%是运往和来自于其他工业化国家。最低日本:54%出口向其他工业化国家出口,44%进口来自其他工业化国家。,.,15,行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占绝对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必须从这些国家进口。战后,产业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纺织业、机电业,甚至汽车业都出现这种情况。,.,16,美国是最早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国,现在大量进口日本的汽车。近几年韩国也成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国。纺织品是欧美最早向其他国家大宗输出的产品,20世纪初,洋布占领中国市场,几十年后,中国纺织品充满欧美市场。欧美成了纺织品的净进口国。家用电器:美国1923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90年代后,美国国内一台电视机都不生产了,全部靠进口。日本60年代后成为电视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90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逐渐成为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国。,.,17,国际贸易的新现象对传统理论的挑战:新贸易倾向不能用“资源禀赋”理论解释发达国家资源比例相似,都属资本相对充裕国家,同类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相似的要素密集性。国际贸易在相似要素密集型产品和相似要素充裕国家间进行?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虽然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资本相对稀缺国家,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没有变某些制造品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新现象,需要新的理论解释,.,18,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战后国际贸易新特点,形成与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弗农:“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林德:“需求偏好”理论保罗克鲁格曼:“规模经济”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同类产品贸易增加、发达国家贸易增加“规模经济”理论(从供给角度解释)“需求偏好”理论(从需求角度解释)产业领先地位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1、差别产品和国际贸易产业间贸易:国际贸易将主要发生在工业国(具有丰富的资本)与非工业国(具有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之间,即:工业国以制造业产品交换非工业国的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口与出口。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二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影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重要贸易形式。,.,20,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根据美国学者格鲁贝尔和澳大利亚学者劳埃德(H.G.GrubelandP.J.Leoyd)在其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度量专著中的研究,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21,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替代性的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是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国际贸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的是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22,产品的差异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性,例如烟草、化妆品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技术差别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例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23,垂直差别是指产品质量方便的差别,由于发展阶段、投入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一个国家往往并不生产所有质量档次的同类产品,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又使得一个国家的居民往往产生对各种质量档次的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不同质量档次的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差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别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24,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完全是为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各企业或工厂只生产某一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款式,而不是生产全部款式,这样可以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使用更专业化和快捷的机器设备。该国可以从它国进口其他款式的商品。由于消费者可以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价格水平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过程中获益匪浅。1958年,当欧盟或欧共体成员之间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被取消之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就表现的更为明显了。,.,25,产业内贸易的度量:产业内贸易指数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TradeIndex)时,同类产品是按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三位数来划分的。SITC将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为10大类(Section),大类以下分为63个部(Division),部以下又分为233个组(Group),组以下又分为786个小组(Subgroup),小组以下又分为1924个项目(Item)。三位数的划分即是在SITC中为同一“组”的产品就是同类产品。,.,26,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示例节项目8各种制成品85鞋类851鞋85101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85102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皮革或者复合皮革的鞋,鞋底的外层和鞋帮是橡胶或者人造塑料材料的鞋,.,27,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tradeindex)是衡量一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用于观察一国产业内贸易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也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在某时点的差异。(1)巴拉萨指数(2)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3)标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28,(1)巴拉萨指数:美籍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T=1-(X-M)/((X+M)其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即当X=0或者M=0时,T=1;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即当X=M时,T=0,该产业达到最大的产业内贸易。T的取值范围为0到1,T越接近0时,产业内贸易越发达。,.,29,(2)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其中X和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的取值范围为0到1,T越接近1时,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即当X=0或者M=0时,T=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即当X=M时,T=1,该产业达到最大的产业内贸易。,.,30,产业内贸易指数状况:发达国家:1970年平均值56.8%;1999年为85.8%,其中最高的是法国(97.7%)最低的是日本(62.3%)。发展中国家:1999年,墨西哥、新加坡分别排在世界第二、第三,指数分别为97.3%和96.8%。中国:2000年中国的指数达88.7%,2001年达90.4%。,.,31,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有一个很严重的缺陷,即我们用不同的范围定义产业或商品种类时,获得的T值都不会相同。特别地,我们定义某一产业的范围越大,T值也越大。原因在于对一个产业的定义范围越大,一国进口和出口这一范围内差别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T指数的使用必须谨慎。,.,32,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间相距较近,则产业贸易的比重较大。,.,33,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34,产业内贸易的正规模型: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许多厂商出售同一种差别产品,而且进出该产业都比较容易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35,垄断竞争市场的自由进入,最终导致行业的内所有厂商的利润为零,从而确定了市场中厂商数目。图描述了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D向下倾斜,所以其边际收益曲线MR位于需求曲线(也是平均收益曲线)之下;由于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经济范围内,所以其平均成本曲线AC向下倾斜,边际成本曲线MC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图中,边际收益MR与边际成本MC相交,交点横坐标所对应需求曲线上的点为E点。在E点,平均成本曲线AC与需求曲线相切于E点,可见厂商利润为零。,.,36,厂商决定其产出的条件是MR=MC,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起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产生两种影响: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因为差异产品的数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的内所有厂商的利润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随之确定下来。在图中,均衡时,厂商的需求曲线与其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并且在切点满足MR=MC这一条件,这时厂商所面对的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均衡价格与产量的分别为PE和qE。,.,37,在上一部分所建立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基础上,除了规模经济外,我们将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并从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角度入手对国际贸易与规模经济进行分析。1模型假设(1)假设现有两个部门X与Y,(2)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3)要素市场仍假设为完全竞争结构。(4)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其中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38,2模型分析由于X部门中的厂商具有对称性,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均相同,所以X部门的所有产品的平均价格也等于单个产品的价格。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在封闭条件下,X相对Y的价格(X部门的平均价格与Y产品价格之比)A国要低于B国,所以开放后,A国的消费者会从国购产品,但在X部门,规模经济的存在会导致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将一部分来自于本国,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外国,所以,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但整个贸易最终必须达到平衡,所以在开放后的均衡状态下,A国在X部门应属于净出国,B国在X部门则应属于净进口国。,.,39,3模型结论(1)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两种形式都同时存在;(2)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3)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那么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差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40,三、生产规模的差别:规模经济理论,传统贸易理论假设产品规模报酬不变:产出的增长、下降与要素投入的增长、下降幅度一样,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增加一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前工业化时代,该假设基本接近现实。现实世界却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收益是会发生变化的。许多产业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带来规模经济的效益。,.,41,规模经济:随着规模的扩大,产出的增加超过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由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进行专业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因此一国某种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可以既不是因技术水平的差异引起的,也不是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所导致,而是由该产品的生产规模所造成的。,.,42,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成本递减,增加相互贸易的机会。规模经济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基础。,.,43,规模经济的原理:微观经济中,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生产规模太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受到限制,产品的平均成本比较高。规模扩大、产量增加,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44,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会随产量扩大下降、不变、上升呈U字型。,.,45,产量不断增加,递增规模报酬达到顶点(在最佳的生产规模中),产品平均成本最低,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平均成本不会再因为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这一阶段就被称这“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平均生产成本会因规模过大、管理与合作效率下降等原因而上升,这种在最后阶段出现的现象被成为“规模报酬递减”或“规模不经济”。,.,46,如果两个国家在各个方面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同样的无差异曲线图来表示两国的情况。规模经济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或是向内弯曲。由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完全相同,两国的无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也是相同的。,.,47,.,48,在图中,两国孤立均衡商品价格为PX/PY=PA。这也是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在点A的公切线斜率。在贸易中,A国将在B点完全分工生产商品X,而B国将在B点完全分工生产商品Y。然后通过彼此间用X与Y交换,每一个国家的最终消费组合均将达到无差异曲线II上的E点,两国在均衡贸易中均获利。只有各国都在一种商品上面临规模经济时贸易获利才会发生。在无贸易条件下,由于各国均想消费两种商品,所以每一个国家都不会完全分工生产其中的一种商品。,.,49,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某种原因下A国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B点移动,则商品X的相对价格(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就会不断下降,直至A国在X上实现完全分工为止。同样地,如果B国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B点移动,PX/PY就会不断上升(即PX/PY下降),直至B国在商品Y上实现完全分工。所以两国的孤立均衡点是不稳定均衡点。,.,50,对以上分析的补充说明是:首先,两国不论是在商品X还是商品Y上实行完全分工都是没有区别的,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分工模式可能是由于某种历史原因造成的。第二,我们应当明白:在规模经济条件下,两国要进行互利贸易并不需要两国在各方面完全一致。第三,如果规模经济在很大的产出水平上仍然存在,一国的少数几个企业就会获得某种商品的整个市场,从而导致完全垄断(某种不存在替代品的商品只有一个生产同质或不同质商品的生产者)或寡头垄断(某种同质或差异产品有几个生产者)。,.,51,区别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即规模经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外部经济则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扩大时(由于企业外部的某些原因),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经济要受到某些限制,并非规模越大效益越好。规模经济至少要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限制:,.,52,其一,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当市场规模较小时,无论是工厂还是企业内部规模都不宜过大,适应市场的规模只能建立次佳规模。如果不顾及市场的条件,一位追求规模经济,而主观地建立或发展最佳规模,其结果必然出现两种情况:或者是生产的产品相对大一部分卖不出去,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同时成本上升;或者是一部分机器设备闲置,开工不足,折旧费大量上升,造成规模不经济。可见市场规模对于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规模不经济是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再继续扩大规模,其产量的增加低于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53,其二,规模经济要受到生产要素供应的限制。其三,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其四,受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限制等。和规模经济有关的偏好相似说又称需求相似(重叠)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在1961年出版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在该书中,林德第一次从需求角度试图对当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54,假设:各国应当出口纳西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的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须的经验和效率。该国将会尽快国内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少数人所需要的那些商品。,.,55,根据这种“相似偏好”或“重叠需要”的假设,两国经济发展程度越相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可能性也就越大。两国的资本-劳动比越相近,表明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越接近,因而人均收入的差异将越小,重叠的市场部分将越大,两国的贸易量将越大。,.,56,四、外部性:外部经济理论,1、规模经济分类: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来源: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原因:成本降低:由于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的固定成本(管理、信息、研发)越来越少,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专业化:大规模生产进专业化分工,使用特殊的专用生产要素。如大型设备、生产线,对劳动者高度专业化分工,大规模销售产品,提高生产率。,.,57,技术创新:大企业有经济实力集中进行研发,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资本品的技术创新通常会增强规模经济。工厂规模的扩大常与技术进步联系经验积累:企业累积产量随时间增加总平均成本下降。随着产品累积,工人和管理者积累更多经验,更熟悉产品生产过程,改善生产、销售组织、工作设计、任务协调,减少存货,绩效提高。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多为大企业、大公司,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等。,.,58,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产业产量增加时,每一个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都会降低的现象。来源: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引起的产业规模扩大同行业企业增加、相对集中,信息收集、产品销售成本降低。外部规模经济取决于整个产业的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59,外部经济多出现在竞争性强的同质产品行业:硅谷的电脑业、纽约的银行业、好来坞的娱乐业。在中国广东佛山集中了大量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在浙江定海集中了大量的皮革生产企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集中了大量的羊毛衫生产厂商,在浙江温州集中了大量的打火机生产企业等。,.,60,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专业化的供应商:许多行业需要专门的设备及配套服务,单个企业无法维持供应商生存,行业集中则可以使厂商联合起来提供更大的市场。劳动市场的共享:厂商集中能够为拥有专业技术工人提供完善的劳力市场。知识外溢:行业集中为技术知识通过个人非正式交流方式提供了传播途径。,.,61,案例说明,电脑城只有一家公司,每天出售一台电脑。电脑生产基地开一辆车送货,运费(运输成本)100元。如果该公司增加销售规模,每天出售10台电脑,生产基地仍然开一辆车送货,每台电脑的运输成本是10元平均成本下降来源于内部规模经济如果有10家电脑公司聚集在电脑城,每家公司每天只出售1台电脑他们共同租用一辆车子运送电脑,每个公司的运输成本是10元平均成本的下降来源于外部规模经济,.,62,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解释: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厂商没有优势)由许多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处于完全竞争状态。,.,63,微观经济学指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所有厂商都不可能获得长期超过平均利润的经济利润,长期均衡下的市场价格必然等于平均成本,由于外部经济依赖于产业中厂商的扩大而不是单个厂商规模的扩大,所以它和完全竞争是一致的。存在外部经济的产业具有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长期供给曲线;产业的产出规模越大,产品价格就越低。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形成不完全竞争结构。,.,64,外部规模经济的动因:说明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模型是经济学家默瑞坎姆1964年提出的。两个技术、资源禀赋、需求相似的国家由于规模经济会带来成本差异。假设两个国家(A国和B国),生产两种产品:电话、手表,各自拥有相同的生产要素构成、需求偏好、生产技术。按照赫一俄模型,此时两国的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生产量、消费量完全相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都没有竞争优势,不存在互有所得的贸易基础,两国不发生贸易。,.,65,两个行业都具有外部规模经济:随着行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量增加,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假设B国电话生产发展迅速,产生规模经济行业规模扩大有更多企业进入市场供给增加行业内企业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下降价格下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电话相对成本下降、手表相对成本上升A国手表生产扩大,手表相对成本下降而电话的相对成本上升。两国有了贸易动力。B国会出口一部分电话而进口一部分手表,A国则正好相反两国由此产生国际贸易。,.,66,外在规模经济:好莱坞经济学娱乐业是美国最大的出口部门之一。1994年,娱乐业为美国在海外取得了超过80亿美元的收入。海外市场成为好莱坞的财政收入支柱之一,尤其是动作片,其海外收入经常比在美国本土还要高。每部优秀影片的制作都需要一支庞大但临时性的工作队伍,所以电影制作对劳动力市场的共享需求非常突出。正如作家纳森尼尔韦斯特所说,理解电影行业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没人知道所有的事”这一点。,.,67,好莱坞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天才人物,从嘉宝和冯斯坦伯格到阿诺德施瓦辛格和保罗霍夫曼,“美国”影片实际上经常是由移居好莱坞的有野心的外国人所制作并最终赢得了更多的观众。请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存在内在规模经济或外在规模经济:(1)天津的食街;(2)中关村电脑城;(3)美国的大型家庭农场;(4)微软公司。,.,68,外部规模经济引发的国际贸易,一、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国际贸易,Q,P,O,D1,S1,P1,AC1,MC1,P,C,O,q,q1,Q1,贸易前,行业供求(S1,D1)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P1)。企业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分别为MC1和AC1。,.,69,假设下图(左)是中国运动鞋行业的市场供求曲线和单个运动鞋生产企业的成本收益曲线。D1是本国的需求曲线。S1是没有贸易时或行业扩大前本国运动鞋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LAC向下倾斜表明该行业存在外部规模经济。,.,70,上图(右)中,MC1和AC1分别是没有贸易或行业扩大前时单个厂商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最初的均衡点在S1与D1的交叉点上。由于P1的价格没有优势,所以贸易不会产生。行业规模扩大,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供给曲线右移到S1。由于存在行业的规模经济,S1会继续右移到S2,.,71,产品价格从P1下降到P2,行业规模的扩大和平均成本的下降使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竞争优势,企业就具有出口运动鞋的积极性,国际贸易产生。贸易利益的分配:单个厂商短期均衡时可获得经济利润;但长期经济利润等于零。短期有所得,长期无所失。对消费者而言,长期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消费者剩余增加。全社会获得贸易的净利益。,.,72,3、动态外部经济与分工随着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经验,它们经常改进其产品或生产技术,同时,其他厂商也在模仿着革新技术,这样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的累积产出增加,厂商进一步积累知识,从而造成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情况被成为动态外部经济。简单规模经济是在产业单位时间段产出增加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动态外部经济则发生于产业累计产量的增加和各厂商不断积累生产知识的过程中。,.,73,例如,装配第100架飞机可能耗时1000小时,由于工人和管理人员在生产中不断获得经验,从而变得更有效率,在装配第200架飞机时候可能只需要700小时。现实世界的经验表明:在许多产业中,累计产出每增加1倍,平均成本会下降20%30%。,.,74,动态外部经济可用学习曲线来表示。学习曲线表示的是当产业累计产出随时间推移而增加时,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程度。,.,75,五、生产技术的变化:产品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分析产品技术变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学说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产品领先地位变化,.,76,新产品的出现增加国际贸易新产品取代原有出口品,可能使国际贸易量减少尼龙生丝合成橡胶天然橡胶塑料传统材料技术创新总体对国际贸易具有正面影响新产品在一国出现的一定时期,该国拥有比较优势,.,77,美国知识密集型高科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制造业出口的70%集中在研究投入最多的五个行业通常投入研究最大的行业也是新产品导向最强的行业使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密集程度最高高科技行业一般也是寡头垄断行业美国行业的成功经验:产品创新、市场营销,.,78,由于存在模仿时滞,其他国家不能很快复制创新国家的新产品。特定产品存在技术差距,创新国家在模仿时滞期内具有出口垄断地位。模仿时滞分两种:需求时滞反应时滞,.,79,需求时滞:由于人们在一定时期内认为新的外国产品不能完全替代原来的国产品,从而该国对新产品需求产生时间滞后于创新国产生产品需求的时间间隔。反应时滞:创新国家生产新产品和本地生产者认识到应在本地生产该产品的时间间隔。创新国家取得出口优势原因:需求时滞通常比反应时滞短反应时滞取决于:规模经济、关税、运输成本、需求收入弹性、收入水平、外国市场大小新产品生产规模经济越大、关税越低、市场越小,反应时滞越长,反之较短。,.,80,.,81,国为技术领先国,发明新产品并暂时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国从t0到t1需求时滞,t1开始进口,t2开始仿制产品,t3停止进口转向出口,t0到t2为反应时滞,t2到t3为掌握时滞,t0到t3为模仿时滞。t1到t3为国从国进口的贸易时间。,.,82,创新国在新的制造品上享有垄断优势其他国家模仿者要在本地进行生产,必须具有较低的成本。案例:19621976年计算器国际贸易格局:美国和日本在电子计算器技术上交替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和美国市场都不存在需求时滞,反应时滞也很短。1962年美国首先开发了晶体管计算器1964日本年模仿成功。随后美日成为计算器主要生产国。,.,83,日本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变化:1967年17%,1971年80%,1974年25%,1976年40%。技术领先的解释:19621966年,美国处于领先地位1967年,日本夏普公司开发集成电路,计算器元件从5000减少到10001969年,日本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替代了集成电路,所用元件减少到57。1971年美国开发单蕊片计算器,重新获得领先地位。1973年,夏普公司元件数量减少到40个以下,市场份额增加。,.,8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美国销售学家弗农发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进国际贸易理论之中,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来分析产品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生产和出口,以此说明国际贸易的流动方向。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先后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85,弗农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将贸易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国家,如美国等,它们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二类是一般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它们是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裕型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86,1.产品创新阶段技术特性:创新国企业垄断新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生产地特性:创新国产品要素特性:技术密集型成本特性:无竞争者,还不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产品的价格特性:生产商数目少,没有相近的替代品,产品价格较高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世界市场,国外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该产品,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87,技术处于发明创新阶段,产品新颖,除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技术知之不多。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国家。例如:20世纪初开始引进汽车时,市场比较小,与其配套的道路、汽车加油站、汽车修理站和擦洗等服务业都没有充分发展。汽车作为一种新产品,成本比较高,价格也比较昂贵,因此,这时对于汽车的需求量很小,少数的消费者被称为先锋者。,.,88,2、成长阶段:技术逐渐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本开始下降。由于成熟的生产技术会随着产品出口而转移,所以与此同时,国外的生产也会增加,发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一些产品进口国能够通过迅速地模仿而掌握技术并进而在本国生产,随后出口到其他国家。例如:汽车、计算机、彩色电视机等经历过这样的阶段。,.,89,3、产品成熟阶段技术特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生产地特性: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产品要素特性:资本密集型成本特性:东道国的制造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产品的价格特性: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厂商只有降价才能扩大销路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由于有规模经济效应,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当然出口增长率要减慢,.,90,4、产品标准化阶段技术特性:产品完全标准化生产地特性:已逐渐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在不断扩大产品要素特性:劳动密集型成本特性:成本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产品的价格特性:较低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其他国家产品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渐取代,创新国开始由出口转变为进口,.,91,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成本有着下降的趋势,一旦新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两种因素相互影响,使得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一是由于产量的增加使得成本下降;二是成本的下降又为打开新的市场提供条件,而新的市场又为进一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提供条件。例如:PC机的销售价格迅速下降,就是这两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92,生命周期和国际贸易:维农用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美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9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许许多多的新型消费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