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赫拉克利特:“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他还认为:“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战争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列宁对他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给以很高的评价,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2010高考考点: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4.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为什么: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联系,运动,变化,发展,构成,引起,推动,内部,之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为什么: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为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准确理解把握矛盾的含义:“事物内部”,如: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环境,教育与经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等。,如:教育:教和学,经济:生产和消费,国家制度:民主和专政,等等。,-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注意点:不能把哲学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哲学矛盾无处不在,逻辑矛盾可以避免。,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每个同学都是三好学生又都不是三好学生”,“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两方面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开枪吧,如果你信得过自己的枪法!”,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A,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德经“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矣。”孔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乐极生悲、否极泰来,4.满招损,谦受益,3.失败乃成功之母,2.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思考:你能说说其他哪些类似的成语等?,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哲学所讲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生活中所说的“斗争”,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共性),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个性),议一议: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双方?,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风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暴力与和平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联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指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指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和心不和,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差别才会有统一。重在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联系:,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与对立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对立。,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联系:,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比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这两句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王安石“点金成铁”南北朝的诗人王籍在他的一首人若邪溪的五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一时轰动诗坛,传为绝唱。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王籍的诗句,好就好在,他深刻的揭示了山中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惟其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具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安石的改动,之所以弄巧成拙,点金成铁,就在于他只看到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而不懂的二者的统一。,矛盾观:对立统一原理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的看问题。反对: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既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看到另一方,既看到对立又看到统一。也叫两分法。,例:近年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时而出现发展的良好势头,时而又麻烦不断。从哲学的角度看,正确处理中美关系应做到()A始终在对立中着重把握统一B始终在统一中着重把握斗争C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斗争D把矛盾放在一边,只寻求双方合作的共同点,C,例: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ABCD,C,例: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A,例: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了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ABCD,D,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含义(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事事有矛盾-横向);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纵向),1、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2、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合作探究,方法论:A.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B.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联系实际】(识别运用的提示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但是/科学技术、核技术、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等),注意: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都有矛盾。矛盾具有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都包含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3.人们不易察觉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了。,(1)世界上任何事物、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种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2)承认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我们就要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社会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仅是不能回避的,更是不能“消除”的。(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反对那种以“和谐社会”之名行“遇到矛盾绕道走”之实的错误做法。,辨析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含义: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表现: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灭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思考:,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依据:现实意义:,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列举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理的成语俗语,看莱吃饭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逢山开路,逢水搭桥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入乡随俗因材施教,试列举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或者俗语,张冠李戴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火上浇油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鸡蛋千篇一律,一刀切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一致性,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个性,共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思考:水果和苹果、梨、香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抽象的水果是不存在的?,苹果:能吃的水分多的苹果树的果实梨:能吃的水分多的梨树的果实香蕉:能吃的水分多的香蕉树的果实,水果:能吃的水分多的植物的果实,共性(普遍性),个性(特殊性),苹果,水蜜桃,菠萝,水果,共性,个性,寓于,寓于,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抽象的水果是不存在的”说明什么哲学道理?,共性:含果酸,糖类,多汁。,个性离不开共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个性共性,个性共性,个性共性,个性共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联系实际】识别运用的提示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一般经验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经验/典型示范/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学习有益经验,又进行自主创新等,六国时,赵人公孙龙善辩。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白马非马,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想一想,A.是正确的,符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观点B.是正确的,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C.是错误的,违背了事物是联系的普遍性原理D.是错误的,违背了矛盾普遍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英国的新生》教学设计 川教版
-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6课《聆听 小青蛙》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2.2《程序与传感器》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2.3众多的河湖
- 公司员工请假单
- 人教版生物八下 8.2用药与急救 【教案】
- 九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AsiaPerid Ⅱ Reading教学设计设计(pdf)(新版)牛津版
- 人教版历史(2016)上册教学设计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 2024华润怡宝饮料(六安)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小狗学叫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5年河南省新乡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夏季四防知识考题及答案
-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 2025年人民保险笔试题型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TPU膜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024年内江市事业单位医疗岗招聘考试真题
- 造瘘口还纳护理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分享课件
-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分项评价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德州市2024年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