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阴道助产--产钳术_第1页
(医学课件)阴道助产--产钳术_第2页
(医学课件)阴道助产--产钳术_第3页
(医学课件)阴道助产--产钳术_第4页
(医学课件)阴道助产--产钳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阴道助产 产钳术 1 产钳术 1 产钳术定义 分类2 适应症3 使用产钳的条件4 使用步骤5 注意事项6 失败原因 2 产钳术是用产钳牵拉胎头以娩出胎儿的手术 产钳术定义 3 产钳术分类 根据放置产钳时胎头在盆腔内位置的高低分为 1 高位产钳术 系指儿头未衔接时上产钳 危险性大 已不采用 高位产钳术现已被剖宫产手术取代2 中位产钳术 胎头双顶经已过骨盆入口平面 可达坐骨棘平面 头颅骨质部分未完全达盆底 胎头衔接后S 0 3上产钳 也很少采用 3 低位产钳术 儿头颅顶骨最低部位 不是先露头的最低部分 降达会阴部时上钳 S 3以下4 出口产钳术 儿头着冠于阴道口时上产钳 尤其是出口产钳术 困难多较小 较安 4 钳匙 钳锁 钳柄 钳径 5 6 产钳适应症 1 因第二产程中宫缩乏力 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而第二产程延长者 2 胎儿宫内窘迫 或产妇有明显衰竭者 3 缩短第二产程 产妇合并有心脏病 高血压 妊高征 肺部疾患等需缩短第二产程者 不宜过多用力 4 吸引器助产失败 确认为无明显头盆不称或胎头已入盆甚至已通过坐骨棘平面者 5 臀位 后出头须产钳助产者 6 子宫有瘢痕或有前次剖宫产史须缩短第二产程者 7 产钳条件 1 无明显头盆不称 2 儿头必须衔接 头位置越低手术越安全 目前要求达 3或以下3 宫口开全 胎膜已破 必须活胎 死胎可等待自产或穿颅 8 1 取膀胱截石位 消毒 铺巾 导尿 2 阴道检查确定宫口已开全 产道无异常 胎头已入盆 先露较低 并除外高直后位 3 监测胎心 4 会阴侧切切口适当加长 5 放置左叶产钳 右手四指伸入胎头与阴道后壁之间 触摸耳廓 以左手握左叶产钳垂直向下沿右手掌和胎头之间徐徐向胎头左侧滑行 将钳叶置于胎头左侧 助手固定之 6 放置右叶产钳 以同样方法 左手伸入胎头和阴道后壁之间指引右钳放至胎头右侧 与左钳对应 7 合拢钳扣 两叶产钳位置正确时 左右产钳锁扣容易 若不能对合 可稍移动钳柄调整甚至重新放置 手术步骤 9 手术步骤 8 检查产钳 将手伸入阴道了解钳叶与胎头之间有无宫颈组织嵌入 胎头矢状缝应位于两产钳之中间 若胎方位不正 应先徒手旋转胎头 再放置产钳 9 如产钳两叶放置正确一般易于扣合 若扣合困难或滑脱 应取出检查有无异常 重新放置产钳 如再失败应考虑作剖宫产 10 要持续而缓缓加力 按杠杆原理沿产道中轴方向牵引 切忌左右摇摆 11牵拉 宫缩时向外 向下牵拉 当枕部位于耻骨联合下时 向上缓慢牵引 胎头枕部娩出后 松开钳扣 取出产钳 然后娩出整个胎儿 必要时也可在宫缩间歇期牵引 12 产后检查有无产道及胎儿损伤 术后再导尿和肛检 以观察有无膀胱 尿道或直肠的损伤 如有损伤应立即处理 13 缝合会阴 10 先下左叶 再下右叶 11 头着冠时下产钳 12 向上提牵 13 双手用力方向示意图 14 左叶产钳置于盆腔左侧 15 右叶产钳置于盆腔右侧 16 侧切 17 轻柔牵拉Pajot s手法 18 产钳助产 19 产钳助产 20 牵引产钳 21 向上牵引 22 卸下右叶产钳 23 一 为了防止牵引时因用力过度而造成创伤 术者应坐着牵引 双臂稍弯曲 双肘挨胸 慢慢用力 切不可伸直双臂 用足蹬踩产床猛力进行牵引 以防失去控制 重创母婴 臂力不足者 可站立牵引 但对用力及牵引方向应很好掌握 二 情况较急者 应尽速娩出胎儿 但决不可粗暴操作 一般情况下 应随阵缩作牵引 大都需时15 20分钟 出口产钳术多数可在数分钟内结束分娩 三 牵引时勿紧扣产钳两柄 可在两柄间夹入小块纱布 以减少对胎头的压迫 注意事项 24 注意事项 四 遇有困难 应详细检查 酌情重新考虑分娩方式 切忌强行牵引 必要时可改行剖宫产术 五 上产钳时 一定要检查胎方位 必要时旋转胎头使矢状缝位于骨盆的前后径上 六 钳柄不易合拢或产钳滑脱提示胎头位置或产钳位置不妥 25 注意事项 七 产钳牵引次数不应大于二次 八 牵引力要持续均匀用力 牵拉无进展时要仔细判断原因 必要时改变手术方式 九 术后注意观察宫缩及流血情况 检查宫颈及阴道 如有撕裂 应即缝合 十 产程长 导尿有血尿者 可留置导尿管 并酌用抗感染药物 十一 仔细检查新生儿 给止血药并预防感染 26 失败原因 产钳助产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胎儿 胎位异常和头盆不称 回转胎头困难 上钳扣合不良及牵拉阻力大等情况时 应及时行剖宫产 27 产钳术在20世纪40 60年代曾广泛应用 胎位不正时可先旋转胎头 右枕横位时顺时针旋转 左枕横位时逆时针旋转 此法用于产科临床 是解决头位难产 缩短第二产程的常用方法 至今仍是解决头位难产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经验分享 28 多年的临床经验 认为产钳术如能正确掌握适应症 操作准确 牵拉得当 对母体及胎儿的损伤相对较小 产钳扣合困难时 不能强行扣合 以防损伤胎头 常用低位产钳 少用或不用中 高位产钳 经验分享 29 并发症及其处理 1 产妇并发症 宫颈裂伤 多因宫口未开全造成 阴道检查时要确定宫口开大情况 外阴阴道裂伤 多由会阴切口过小或阴道壁组织弹性差所致 必要时应行充分的会阴侧切 阴道血肿 由于阴道壁被吸入吸头器所致 旋转吸引器后必须仔细检查 排除软组织受压 血肿不大时可不必处理 30 胎儿并发症 头皮血肿 负压过大或牵引力过大 牵引时间过长所致 多于一个月内自然吸收 无需特殊处理 避免穿刺或揉搓血肿 防止感染 如头皮血肿迅速增大 有活动性出血者应切开止血 颅内出血 按新生儿颅内出血处理 颅骨损伤 和吸引负压过大或牵引力过猛有关 多为颅骨线性骨折 可自愈不需处理 罕见的凹陷性骨折可影响脑组织 应行手术治疗 31 产钳术与负压胎头吸引术比较 产钳与胎头吸引术两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适应证相仿 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或偏废 应根据条件及分娩进展情况 合理选择 规范操作 才能达到良好的的临床效果 胎头吸引术操作简便 容易掌握 放置时不需越过胎头及深入产道深处 因此不易造成产道软组织损伤 感染机会少 牵引时旋转不受限制 可将枕后位及枕横位胎头转至枕前位 最适于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徒位旋转胎方位失败者 产钳操作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术者可控制胎儿娩出 紧急情况需及时将胎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