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学2.doc_第1页
什么是美学2.doc_第2页
什么是美学2.doc_第3页
什么是美学2.doc_第4页
什么是美学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怎样学习美学 美学作为一门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的科学,一方面依赖于人们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实践,从理论上概括社会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又能够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社会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推动艺术实践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力求系统地研究客观现实的美的产生发展的规律、人对现实的审美的反映和作为这种反映的集中表现的艺术的规律;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艺术发展的丰富经验、特别是社会主义艺术的经验,科学地阐明艺术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用以帮助和推动社会主义艺术的发展。这应该是我们的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它具体地运用到美学研究中去。这是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的。我们认为,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有两点需要强调一下。(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美学研究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从索美与艺术的实践、美学思想斗争的实际出发,详细占有材料,在对大量事实的研究中形成观点,找出规律,用以指导审美与艺术实践。既不应该从抽象的概念、定义出发,脱离审美与艺术实践的实际,也不能停留于经验现象的罗列,而要从对于审美和艺术现象的经验的观察、分析、概括上升到理论,再通过审美和艺术实践以检验和发展美学理论。(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美学是一门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变化着的审美现象的科学。美学中的各个范畴和规律是随着现实生活和艺术的发展而历史地产生和形成的。即令是同一个范畴和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因此,美学研究必须把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统一起来。如果美学研究不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统一起来,而是单纯从逻辑上进行研究,那就很容易陷入抽象空洞的概念和推理之中。历史上的所谓“先验的美学”和“经验的美学”,都是片面地把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割裂与对立起来,因而不可能得到真正科学的成果。在美学史上,黑格尔由于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而取得了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黑格尔是从他那唯心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出发来研究美学的,因而颠倒了历史与逻辑的正确关系,造成了对于历史的唯心主义的歪曲和虚构。这里需要说明,我们虽然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这些根本方法的重要性,并力图运用它,但并不是说在本书中已经很好地贯彻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在我们的意图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尚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前进。 上述各个方面在美学研究中,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但是各个方面的问题又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有关美的研究和有关艺术的研究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对上述各方面的研究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所提出的要求和需要的不同,研究者可以突出地、集中地研究其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不过,作为一门完善的科学来要求,美学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方面的内容。 “美是难的”美于美的本质 人们很早就探索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如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苟子等,西方古代如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德摸克利特、苏格拉底等,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谈到美,涉及过美的本质,提出了美与善(如“美善相乐”等)、美与恶(如“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美与自然或人工(如“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等)种种与美的本质有关的问题。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要求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将审美对象提到哲学问题上加以探讨。特别是在近代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那里,美的本质问题成为他们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得这个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联系更加明显和紧密起来。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美学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了作为它的反映形态一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的解决。因为属于审美意识的一系列复杂的现象,只有在正确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地解释美的本质问题,对于理解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领域内许多具体复杂的问题具有理论的指导作用。一 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途径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有柏拉囹、普罗丁、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与此相对立的,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柏拉日是古代希腊唯心主义美学的代表。他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这种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这种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所谓“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却要依赖这个“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的。柏拉图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实际上:所谓“美本身”、“美的理念”只能是人们对现实和艺术中各种美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但是,柏拉图却硬要颠倒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人们意识中的概念绝对化、实体化,反过来把它们说成是具体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性质的根源,正如列宁所指出,“原始的唯心主义认为:一般(概念、观念)是单个的存在物。这看来是野蛮的、骇人听闻的(确切些说:幼稚的)、荒谬的”这种关于美的本质的哲学观点完全否定了美的现实根源,是柏拉图整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的具体表现。柏拉图关于美的理论在美学中影响很大,现代资产阶级美学仍然经常奉他为宗师,把他推崇为美学史上最伟大的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理念说的哲学观点,指出“理念说”丝毫也不能说明“理念”为什么和如何创造了具体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如何与运动变化着的具体事物相联系等问题。亚里士多德指出,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同单一并列和离开单一的普遍是不存在的”。由于坚持了个别与一般的这种唯物主义观点,亚里士多德实质上否定了柏拉图从“美的理念”来寻求美的根源的唯心主义路线,而认为美的本质就在感性事物本身。例如,他认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认为“一个美的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这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虽然经常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但在美的问题上,他却基本遵循当时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这种观点正确地抓住了美必须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并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它们,对艺术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十六、十八世纪,一直为许多美学家、艺术家所信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特别是康德、黑格尔,从他们的哲学体系出发,利用了唯物主义关于美的经验分析,深入地探讨了美的本质问题。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从质、量、关系和方式等四方面规定美的本质,企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康德发展了经验主义的美学理论,认为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表象联系到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而并不涉及对象的客观存在,所以它与观念无关,是没有任何利害的。康德说:“凡是我们与对象存在的表象联系起来的快感,谓之利害关系说一个对象是美的不在于对象的存在,而在于自己从对象的表象中看出什么来”,“趣味是以完全无利害的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表象方式加以判断的能力。这种快感的对象就称为美的。”康德一再指出,“美本身只涉及形式”,“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当感知它并不呈现任何目的表象的时候”。但是康德并不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本身,相反,只有当这种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想象力与理解力),引起它们的和谐活动,从而产生一种愉快,它才是美的。康德又继承并发展了理性主义美学,认为趣昧判断具有没有概念的普遍必然性,认为对美的判断是想象力趋向于不确定的悟性概念。于是,与经验主义强调美引起主观愉快不同,康德强调了美的愉快象知识判断一样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同时,与理性主义把美归结为朦胧的知识不同,康德又强调美的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它是没有确定的概念的,带有主观情感的性质。可以看出,康德企图克服在他之前的美的理论的片面性,从感性和理性、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阐述美的本质:揭示美的内在矛盾,将经验主义美学所发现的美的感性形式特征与理性主义美学强调的美的理性内容结合起来,这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是由于康德先验哲学的根本错误,一方面,仅从主观方面来把握美的本质,把它归结为审美的形式特征;另一方面,又仍用神学残余的目的论来规范美的本质,美又只是向神秘的目的论的过渡,从而这种主客体的关系实际上是彼此矛盾和完全对立的,根本上仍然具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性质和特点。黑格尔摆脱了康德的偏重审美分析的缺点,从彻底唯心的理性主义立场上系统地、详细地论证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说:“美是理念,即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须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着,才是美的理念。”“感性的客观的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取消掉(或否定掉),因为在美里这种感性存在只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观性相。”在他看来,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这统一中,感性形式从属于理性内容,是理性内容(在他看来就是绝对精神)的显现。所以,这种统一只有在经过艺术家心灵创造的艺术美中才能真正达到,因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黑格尔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动与美的深刻联系,明确提出了把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的思想。他看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认为在这一关系中,人不是消极地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对待世界,改变世界,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人在外界世界中打下了自己的意志和心灵的印记,从而认识自己。他说:“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动,人在他的环境里才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又说。“就在这种自我复现中,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东西,为自己也为旁人,化成观照和认识的对象”,“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等等。黑格尔猜测到了美是人们劳动、创造的结果。美的对象是人们能够从其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意志、心灵的对象,美的对象是人“自己的外在现实”。但是,他的这一切论断都是头足倒立的。因为所谓作为客体的自然,在黑格尔那里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所谓人的活动、劳动,在黑格尔那里也主要只是人的意识的活动、精神的劳动。因此,他的这种自然的人化、改变世界等等,实质上只是意味着一种意识的过程和思辨的产物,而不是真正感性现实的实践活动,不是客观物质的活动。所以在这里,归根结蒂,美的本质,即使作为“自然的人化”的结果,仍然是来自心灵、理念、绝对精神,而不是来自社会现实生活,不是来自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哲学观点,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也是贯彻始终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立场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从感性的人的本质出发,来理解美和艺术在当时起着巨大的进步作用。特别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依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发展了费尔巴哈思想的革命性的方面,从左边批判了黑格尔关于美的理论。他揭露了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必须从生活出发来研究美的原则,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著名的论点。他说:“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对立起来:“在通常的概念中,主要的是观念:在我们的概念中,主要的是生活;就审美范围而言,别人把生活了解为仅仅是观念的表现,而我们却认为生活就是美的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不但与轻视现实的唯心主义美学正相敌对,而且也与偏重客观事物的自然形式的一般旧唯物主义美学不同,他开始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客观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追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思想基本上仍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不理解社会实践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因此他还不可能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来解释生活。“生活”在车尔尼雪夫斯基那里,就正如“人”在费尔巴哈那里一样,是缺乏具体科学内容的抽象。“生活”究竟是什么?生活的本质、规律是什么?车尔尼雪夫斯基还认识得很不明确。总括各种意见,可以看出美学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大致不出两种: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出发去探求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最终或者归结为客观理想、绝对精神,或者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虽然它们在注意主观因素和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某些合理的因素,但是它们在哲学根本观点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际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它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把能动的方面归结于精神、意帜的能动活动,从而在美学上认定美的本质在于意识或意识作用于物质的结果。这条途径,是唯心主义的。第二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来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的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从而着重在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形式、结构、性能中去寻找美的本质和规律,把美的本质最终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性能或属性。这派理论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有其正确的方面。但由于它们一般都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根本道理,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从而在美学上便多半只从事物、现实、对象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来探求美的根源,不能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中来规定美的本质,带着明显的直观缺陷。这条途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此外,还有一些人企图在这两者中间采取某种折衷的办法。或者认为有自然本身的和心灵创造的两种美,或者认为美是主观意识加上客观自然条件所形成,等等;其结果大部走向唯心主义的道路,也就是在根本上仍然不出上述的第一条途径的范围。由上述这许多不同观点和倾向中,不难看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的根源是在现实事物之中还是在人们意识之中,这在美学史上始终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尽管肯定美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的见解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和深入,例如,由肯定美在事物形式(如亚里士多德)到指出美是关系(如狄德罗),到规定美是生活(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显示它日益接近真理,它们在局部的范围和片面的形态上也的确暴露了美的本质问题所包含的种种复杂矛盾,提出某些有合理因素的见解。但是,由于它们哲学观点的根本缺点,特别是由于缺乏辩证法,便不可能科学地解决美的本质问题,而经常为狡诈的唯心主义所击败。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历史,突出地要求这个问题在一个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来加以解决。 二 美的本质问题的初步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给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唯一科学的理论基础。现在我国学术界一般都承认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解决美的本质问题,但是如何具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美学问题,则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这里只是提出我们的一些初步看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不是用抽象的人的本质去说明各种社会现象,相反,他指出人的本质存在于现实社会的矛盾之中,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真理,指出人不仅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社会实践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活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实际行动,是改造世界的能动的斗争过程。我们认为,应该遵循这一基本观点,从实践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中,来探究美的本质。生产斗争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人们在生产中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去改造自然,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理想去改造世界,然而“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人的实践面对着这个客观世界,因而在实现目的时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会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人们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理想,就必须深入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使自己的目的、理想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并在实践中克服一切不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理想的条件,发展和创造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理想的条件,为此进行艰巨的斗争,最后使自己在和自然的对抗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成为自然的主宰。就是在这个斗争过程中,人表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能动创造性。人和动物根本不同。动物只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自然,它自身就纯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于人类生活的需要,并且在这同时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造自身。思格斯指出:“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马克思说,这种“生产生活”是“创造生命的生活”。就是在这种“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之中,“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在这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向现实的转化,看到了自己的无限创造的能动性,看到了自己的实践、生活在现实中获得了积极的肯定,从而产生无比的热爱、喜悦和快慰。“我的劳动是生活的自由表现,因而我享受了生活的愉快”。这时,生产活动就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和过程,而且也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的对象美的对象。古代神话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就是人们对生活的美的最初感受和幻想的“纪录”。人们变革世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但直接表现在斗争过程中,同时还以对象化的形态表现在斗争成果上。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使自然不再是和人无关的独立自在的东西,而是和人类发生密切联系的东西。这种联系,首先表现为对象成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有用的对象,具有使用价值。其次,根据马克思多次表述过的劳动是生活的表现的思想,根据劳动产品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的论断,可以认为:劳动作为人类能动创造的生活实践,产生了对象的审美价值。劳动成果体现着人们的创造力量,人们创造活动中的无比的智慧、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和充沛的热情。高尔基实际上也表达过这一思想。他在谈语言问题的时候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音、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够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唤起人对自己创造的才能感到惊奇、骄做和快乐的力量而作用于感性和理性。”这里虽然着重指的是艺术形式的创造,但是对于了解作为人们劳动创造成果的美,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由此产生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关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革命改造,全部社会关系也都必须进行相应的革命改造。在阶级社会里,代表新的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反动阶级的斗争,是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这一革命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各个方面。先进阶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最集中最强烈地表现了他们同旧世界的对抗,表现了他们对新的理想世界的革命创造性,它具有一种激动人心、感奋人心的力量,成为一个美的对象。同生产斗争的成果一样,新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物化”着革命实践的能动创造,也成为一个美的对象。从现象上看,美的事物给人以特定的审美感受,它能引起人们一种特定的情感反应。中外古今许多美学家都这样那样地说明过美与情感的特殊联系,但他们都不能科学地解释美的事物为什么能引起这种审美感受的根本原因,不能解释美的事物究竟是如何和为什么会具有一种这样能唤起人们情感的特殊性能。唯心主义者经常停留在人们主观感受的领域,在人“心”中去寻找根源,不肯承认这种情感在客观对象上的根据。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则经常把这种客观根据归结为一种生物学、生理学的自然本能或对生活、生命的抽象的爱,如车尔尼雪夫斯基便是如此。他认为美的事物所以能引起我们的愉快的情感,就因为它是生活,而人总是爱生活的。我们以为,美的对象、美的事物,例如自然界的雄伟的山峰,澎湃的海洋,明媚的花鸟;社会生活中的豪迈的劳动场面,英勇的战斗情景,英雄的崇高形象,之所以无不给人以或壮美或优美的种种情感感受,正在于它们是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具体的生活体现。正是由于在各种实践斗争中,或经由这种斗争,为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所改造了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以其感性现实的存在形象,对他们呈现为一种创造活动或表现为这种活动的作品,呈现为一定社会阶级的生活的现实表现和物质确证,呈现为对人们的社会实践的积极肯定,因而它就必然会引起作为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的一种共同喜悦。正是因为一定社会阶级的人们在作为客观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社会事物和自然对象中,看到了自己(社会、阶级)的实践、生活的能动创造的革命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实践、生活的对象化,于是才会产生这种特定的审美感受的情感愉快。普列汉诺夫在论证猎获物的美的时候说:“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与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完全无关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的和独立的意义。”这里,普列汉诺夫表明了美的事物的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其一,对象的美是和事物的“样子”,即事物的具体形象分不开的;其二,事物的美首先在于它所包含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尽管这种内容已不必是欣赏者“有意识地”想到的,所以美作为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是一个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内容处处表现于感性具体的形式之中,不能脱离感性具体的形式而存在。劳动对象的美是这样,生活过程的美也是这样。美既然在于事物的形式和其内容的这种特殊的统一,因而美的事物的形式也就有其特殊的规定性。美的事物一般要求符合自然规律的形式,不违背人们的官能快感。我们看到,美的事物经常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式色彩、声音、形体等诉诸人们的情感感受的。各种形式美更以突出的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例如均衡、比例、节奏、韵律)成为美的对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据此就认为,它们没有什么社会内容,天生就是美的。其实,它们之所以成为美,还是因为它们经由劳动、实践的漫长历程,为人们所了解和掌握,它们这些自然物质的规律、性能、形式日益与人们生活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因素发生密切关系,具有社会生活的内容,它们身上凝结了或概括地表现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才可能成为美的。它们的这种内容,只是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明的那样,经常没有被人们所自觉意识到罢了。美作为内容与形式的特定的统一,还表现为它的丰富多样的特点。这种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的多样性,人所改造的感性具体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因此,美一方面具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内容,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这种感性存在上的丰富多样的形式。例如,表现今天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美,便从丰富多彩的感性形象中呈现出来。它表现为雷锋的崇高形象,表现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动人事迹,表现为无数无名英雄们的伟大勋业,表现为艺术作品中一系列光辉、灿烂而又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一个合规律的存在,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动创造的结果。所以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就其本质而言,美并不是事物的某种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也不是意识、精神的虚幻投影,而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这也就是美的客观社会性。因为美的所谓客观性,正是指美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这种不依存于我们主观意识的社会属性。正如列宁论证社会存在的客观性时所说:“所谓客观的,并不是指有意识的生物的社会(即人的社会),能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生物的存在而存在和发展,而是指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所以,美是客观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统一的。我们所谓的美的客观社会性,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个感性现实的客观社会性的运动的基础之上的,不通过人的感性物质的客观社会性的活动,美也就不可能产生。所以,美的客观社会性,实质上是来自社会实践本身的客观社会性。唯心主义美学也经常讲美的社会性。他们以为人的思想情感向对象的“移入”,便能产生美,便是美的社会性的本质和根源。但是,这种所谓社会性只是人的主观的社会性的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对象,所产生的只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用它来说明审美意识、审美感受的本质特征,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以它来说明美的社会性的本质根源,就是根本错误的了。因为这只是一种社会性的认识活动,观念的活动,而并不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不是感性物质的现实活动。前一种活动只能在观念范围之内改造对象,使人的思想情感反映对象,而不能在现实领域内改造对象。实质上,只有在物质领域内出现了具有社会性的客观现实,才有可能在观念领域内,出现思想情感对对象的能动反映,形成具有社会性的意识观念。一个是第一性的,关于社会存在的问题,一个是第二性的,关于社会意识的问题。一个是实践问题,一个是认识问题。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毛泽东一再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不能离开这个基本观点。真善美的关系对真、善、美三者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真、善、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只能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解释。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他又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正是表现在人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以达到人的目的。当客观规律对于人说来还是一种盲目发生作用的、支配着人的力量的时候,人还不可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客观世界对于人也就没有美可言。美虽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运用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人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实现。真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自身无所谓美丑。只有当客观规律不仅为人所认识,而且被运用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成为人的能动创造的活动所必须掌握的东西,并成为对这种活动的肯定的时候,真才具有了美的意义。这就是说,当客观规律为人所创造性地加以掌握和运用的时候,它那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具有了体现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意义,因而唤起人的美感,成为审美的对象。就自然的规律来说,例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这些规律之所以会具有美的意义,就是由于这些规律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所必须掌握的一些最基本的和普遍的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通过人的掌握和运用取得了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形式,成为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力量的客观表现。原始人所制造的一把石斧,它的均衡对称的形式以及坚实光滑的质地之所以能引起美感,原因就在于这种形式是符合人的目的(劳动的需要)的,而这种合乎人的目的的规律性的形式的造成,是远古的劳动人民依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创造性的活动的结果。就社会的规律来说,当人对社会规律的自觉的掌握和运用表现为人改造社会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活动就不仅是真的,同时也是美的。和美与真的关系比较起来,美与善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关系。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事先即有着自觉的目的的活动。但人所要改造的客观世界,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了善的观念。一般说来,在实践上符合于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这是对于善的最初步、最粗浅的解释。更进一步分析起来,由于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只能通过整个社会的协同活动方能得到实现,于是善又表现为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需要、目的、利益的关系。这一方面成为善的更为重要和更为本质的方面。在阶级社会里,符合于某一阶级的普遍利益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但就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普遍利益才是真正的善。美以善为前提,并且归根到底应符合和服从于善。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与人类的实践需要根本无关的东西,与人类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根本无关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最初所认识的美同时也就是善,两者是不能分离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美与善才逐渐被区分开来。美虽然以善为前提,但美并不就是善。善是人的实践活动或客观对象、事物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目的相一致,即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美则是在这种合目的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的肯定。例如,一件劳动的产品,就它符合于人的目的(即满足于人的某种需要)来看它是善,就它是人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是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客观实现、肯定和对象化来看即是美。又如,我们今天工人群众的增产节约活动,就它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一方面来说是善,就它的实现是工人群众发挥了高度的创造性、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革命干劲的结果这一方面来说则是美。善是直接与人的功利的目的联系着的,这经常就是人的欲望、需要、利益的对象;美则并不是与人的功利的目的直接联系的对象,不是一个直接满足人的某种实际需要的对象,而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然而就美的创造和欣赏能够鼓舞人改造世界的信心和热情,提高人改造世界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来看,美虽然不直接与功利的目的相联系,但它的最终的社会意义仍然在于推动人更好地去进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斗争;因此,最终仍然是为了善。许多事物经常是具有善恶美丑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便既具有善的一面,同时又具有恶的一面。与此相应,决定了它的审美性质也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消失,它的美也就逐步削弱以至泯灭。自然界也有许多事物具有这种两重性。例如老虎、苍鹰等,既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归根结蒂,这也是同人的善恶相联系的。这些特定事物两重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和人们发生具体关系,其主导的方面是不同的。善恶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变换。没有天生不变、绝对永恒的美,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美。真、善、美,就其历史的发生发展来说,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但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于客观规律的方面去看是真,就它符合于一定时代阶级的利益、需要和目的的方面去看是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例如,今天现实生活中某些生产劳动,从真、善、美这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它们可以分别成为三种不同的对象。生产劳动的过程,作为合规律性的客观事物,既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也体现一定的社会规律,它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科学需要从理论上将这些规律寻找出来。同时,劳动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生产活动,体现着社会的功利需要和功利目的,它可以成为伦理意志的对象,直接唤起人们一定的意志趋向和实践态度,使人们对之采取肯定或否定的功利评价和伦理行为。同时,某一生产劳动作为人们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的具体形象,能在感受中唤起人们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审美愉快,它不要求人们当下对之直接进行理论概括或意志行动,而是采取能动的感受或观照,因而成为审美的对象。在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上,既要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美学极力否定美与真、善联系的反动理论,也要反对把美与真、善等同起来的简单化的观点。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美与丑的关系问题。美是在与丑的比较中而存在,与丑的斗争中而发展的。正如美与真、善紧密联系一样,丑与假、恶也是密切联系的。丑与恶的联系使它不但具有否定的美学性质,而且还经常作为社会实践的意志活动所克服的对象。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原则,科学地揭示美丑斗争发展的规律,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美丑的对立统一和斗争发展,根源于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根源于社会实践的主客体矛盾;它与真和假、善与恶的矛盾斗争紧密联系。美与丑作为客观现实彼此对立的方面,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表现出现实对象对实践的肯定和否定的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不断被征服,社会不断被改造,美丑通过矛盾斗争又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美在与丑的不断对立和斗争中,随着历史前进的行程,日益革新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之前,美、丑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生产斗争中,敌对的自然力量经常成为丑怪的对象,与美的对象相比较、相对立。某些远古神话里的美丑的形象直接地反映着这一点。而随着自然界异己的力量不断为人所征服和掌握,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凶禽猛兽等自然物也就逐步由威胁人的生活、实践的丑的对象转化成了供人欣赏的美的对象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美丑斗争的实质是先进阶级与反动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为进步力量、正义事业与各种丑恶势力的比较、对立和抗争。但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异常复杂曲折,美丑的比较、对立和斗争也具有异常复杂多样的形态。例如,躯体畸形的丑与灵魂高尚的美同时存在于某一人物,前者不能抹煞后者是生活中的美丑矛盾的主导方面。不同阶级的不同社会实践,在客观对象上获得实现,在现实中得到肯定,对不同阶级便具有不同的美丑意义。这种对立和斗争,实际上正是美与丑在阶级社会中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具体表现。概括地说,客观对象肯定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象,即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其对立的反动阶级却是丑的。客观对象肯定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式,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之对立的革命阶级却是丑的。但是,社会生活中的美又有着客观的标准,这个客观标准就是:它应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相一致的阶级的实践、生活的产物。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翁,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具体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只有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的生活实践,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能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只有最终肯定或不违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才是真正的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标准,必须以它为准绳,为尺度。开蒙娜丽莎神秘的面纱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史上,一代绘画巨匠达芬奇给后世留下了一幅现藏于卢浮宫的绘画巨作蒙娜丽莎。它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是达芬奇早年(15031506)为之苦心经营的留世杰作。正是这个世界绘画宝库中的极品给后世留下了几个世纪都难以解开的谜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揭开蒙娜丽莎的神秘面纱蒙娜丽莎美从何来?蒙娜丽莎并不大,高77厘米,宽仅53厘米,作于木板之上。按照通常的理解,作品描述的是佛罗伦萨商人佐贡多妻子的半身胸像。达芬奇创作此画时,在艺术上可谓孜孜以求,他把自己对人像典型的审美理想全部倾注于此。她姿态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那奇特的烟雾状笔法。他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揭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达到神韵之境。如果从其构图来看也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如果仅看画的表面,全然不似波提且利那种明快的线条,所见的只是纤细的色彩浓淡画法。直到近年,在X光摄影这种先进科技的协助下,这个充满神秘的天才技法才初次为世人所知。原来,达芬奇所用的是以一种灰色松鼠毛制成的极细的笔,蘸上用溶剂冲淡的颜料,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使用格列兹画法,表现出颜色的变化,最后以手指晕染出轮廓,加以润饰收尾。在X光照片上隐约可见达芬奇的指迹。其次,背景的绘法也出人意料。背景像是由各种不同的视点所观测的合成风景,人物两旁的湖面,即是写实画面中掺进超现实场景最好的例子。达芬奇以晕染法呈现色彩的变化,以透视法烘托绘画的远近感,名画蒙娜丽莎所散发的神秘气息,可说是这位天才驾驭神秘技巧的成就。这种致力于完美的生动人像思想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光辉体现。蒙娜丽莎她是谁?这样一幅作品,这样一位人物让世人整整争论了500年。有那么多的人在关注她,在研究她,她是何许人物呢?人们所争论的似乎都是她的微笑,其实,就连画名也有争议,除去众所周知的名字蒙娜丽莎外,这幅画也称拉乔康达。此一标题源自16世纪意大利的美术史学家乔尔吉欧瓦沙利所著的达芬奇传一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绝不是画家自己命的名。根据此一传记的说法,画中人物确定是佛罗伦萨贵族弗朗西斯科拉乔康达的妻子艾丽莎贝,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这位谜一般的神秘女子自然就是拉乔康达夫人了,简称“拉乔康达”。“丽莎”是艾丽莎贝的昵称,在昵称之前冠上“MadamLisa”,因此也就译为“蒙娜丽莎”。但是,对于画中人物的说法,实际上至今仍无定论。有一说指出,丽莎根本是另一名女性伊莎贝拉德斯物,也有人认为是康士坦斯娃罗丝,还有人认为很可能以一位名叫伊莎贝拉阿拉冈的年轻女子为模特,甚至更有画中人是男扮女装的说法;也许这始终会是个谜,伴随着这位不可思议的女子,在卢浮宫美术馆的一角继续向人们展示那微笑的神秘。但是,不论坐在达芬奇面前的究竟是哪一个女人,这幅画所散发出的,依然是一种无可言喻的深远意境和一个女人所特有的神秘与风韵。那份微笑一眼望去格外亲切优雅,却又无限冷淡,仿佛完全蔑视我们;时而宛若清纯秀丽的少女,忽又摇身变为知解世事,历尽沧桑而莞尔一笑的成熟妇人蒙娜丽莎曾被盗1911年8月21日,法国卢浮宫闭馆清理内务。3个清洁工模样的人从一间贮藏室走出,来到名画蒙娜丽莎面前,他们熟练地解除了各种装置,轻松地取下画拿走了。蒙娜丽莎被盗!一个举世震惊的爆炸性新闻。尽管有关部门竭力保密,但消息仍不胫而走,传遍世界。不久,便有至少6名美国人均以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