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0 -前 言 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 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心性之道为真?还是相之道为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而他人闻之示于众曰:“老子他认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难道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认为?对于同样的自然运作之理,不同的人所表达的方式就不同。有人说:“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有人说:“红日东升西落。”有人说:“日照大地,升于东而止于西。”所以觉悟的智者们都说:“我没有智慧,我述而不作。”道德经是一部阐述人生命运行轨道的经典,是一部修身的经典,是一部阐述宇宙万物如何运作的经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归真的大道,回归自性的经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纵然有仁人志士者们自我牺牲,自我奉献,那也是为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长寿的。道德经是道法自然哲学。道法自然哲学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这一性质的表法。道法自然哲学是实用主义之最,因为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人的生命还重要。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万物之运作,赏自然之风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观。目 录第1章 述心相1第2章 世界观1第3章 治国2第4章 述心性3第5章 述常态4第6章 述心性5第7章 人生观5第8章 处世6第9章 观自在6第10章 自省7第11章 人生所需8第12章 养生8第13章 修身9第14章 论道9第15章 论境界10第16章 述境界11第17章 政效12第18章 忠义示现之道12第19章 治国13第20章 述觉悟14第21章 述境界15第22章 处世之道15第23章 顺其自然16第24章 处世之道17第25章 述自然18第26章 重形象19第27章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19第28章 以正为天下20第29章 尊国贵民取天下21第30章 议兵21第31章 议兵22第32章 述自然23第33章 自知之明23第34章 述大道24第35章 述世道25第36章 处世25第37章 述无为26第38章 述道德26第39章 万法归一27第40章 述道规28第41章 述层次28第42章 述过程29第43章 稀奇之道30第44章 看破31第45章 述完善31第46章 述祸咎32第47章 述境界32第48章 述无为33第49章 仁者之心34第50章 生死有命35第51章 养育之道35第52章 人生之道36第53章 感慨人生36第54章 修身之道37第55章 初始之命38第56章 明智之举39第57章 治国之道39第58章 长久之政40第59章 述功德41第60章 治国42第61章 处国之道42第62章 述世道43第63章 处世43第64章 处世之道44第65章 治国之道45第66章 待人之道45第67章 述修为46第68章 述兵法47第69章 述兵法47第70章 述层次48第71章 处世之道49第72章 述威信49第73章 述天道50第74章 述法治50第75章 论政治51第76章 感慨人生52第77章 述天道52第78章 述磨炼53第79章 处事之道53第80章 述政效54第81章 处世之道55- 1 -第1章 述心相 第一章是阐述本原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所以是述心相。宇宙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人们常认为自然有界,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那么自然有没有界?自然到底有多大?人之道,本维次空间的边界是大到无外,小到无内。大到近无边无际,小到极小,小的没有里面。大到极点成了小,小到极点成了大,大而小,小而大。而人是绝对没能力超越自然出了所谓的“自然界”。道的运作是按自然规律来进行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绝对的真理,不存在道法神灵之类的事。人只有与自然共为一体,天地人合一才能有长久的生存道路。本章阐明了宇宙的缔造者,并告诉了人们如何可以观察到这些大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说,阐述。 名:名称。 名:命名。 无:无是指本源。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无所有无所不有,但表现为“无”。本源产生出了天地。 有:有是指本原。本原具足一切法,没有生灭,一直存在。本原又叫心性。 母:母体,因为本原产生了一切。 欲:欲望。 徼:边界。 同:同一体。 异名:这是指名称里所代表的具体实物不一样。 门:门道,法门。译文: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是长久不变的大道;名称是可以来命名的,但它并非是长久存在的名称。 “无”,称作是天地的开始;有,称作是万物的母体。所以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则观察时就有了边界所束缚。这本源与本原,两者其实是同一体,但展现出来的却不一样。都可谓是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道。解析:万物都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生命,而灵性最高的就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与其它生命或灵性物不一样,万物之灵可以解脱,有自由,有自主之权。所以万物之灵给其它存在物都以名称来命名。本维次世界是以万物之灵的生命为主要表现的,所以叫:“人之道。”人只要不着相,就可以心神复归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就知道了本原和本源以及阴阳。要使自己心神复归大道,就得止欲。所以常常没有欲望或少欲才能观察到这其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欲望太强,心神就被业力所牵制,不能复归于大道,干的事情就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甚至还会违反人之道。本原这个本体产生本源,本源又产生阴阳,所以万物是一个整体。这些世出世间的大道内理给人带来的是庄严感神圣感,带给人一种玄妙的感觉。玄妙又玄妙,好像可以说得出口,但又说不出来,这正是万法的开始,是众多奥妙的门道。第2章 世界观这一章是确立正确世界观的述语。首先观察自然规律的运作,再观人之道的运作规律,然后确定了正确的世界观。只有明白了悟才可以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把事迹一直流传在世,从而不会因为时光飞逝而销失匿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斯:于是,就。 相生:相互产生。 相成:相互对立。 相形:相互成形状。 相倾:相互倾向。 音声:音是指旋律,节奏;声是指散发出去的波,声音。 和:和谐,协调。 相随:相继跟着,一个跟着一个。 教:教导,教育。 弗:不。 居:居功。 夫:代词。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所以为美,于是厌恶就呈现出来了;都知道善所以为善,于是不善就呈现出来了。 有无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法来处理事情,实行不用言语常阐述的教导。万物运作却不宣告已经开始,生养却不占有,有利于一切的作为却不倚仗它,功业成就了却不居功。万物只有不居功,所以功迹才不被泯没。解析:世界观价值观等观都是与其它对比而形成的。大道无穷无尽,其中适合人的占一部分,把这些大道内理与其它大道内理进行对比,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有了正确的自然观才可以正确的处理事情。自然产生万物时就已经有了对立,对比,矛盾,这是自然本体自有的性质。举其中的一些例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都是自然对立界永恒的状态。明白了这些状态所呈现的原因后才知道了如何处理事情。不要有个人的主观意识,按照自然规律中的完美规律进行运作,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在开示他人的时候,要实行道在不言中,使他人有启发,使他人能觉悟。只有悟出来的道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只有明白了这些大道内理后才会功业成就却不自我功高居上,所以事迹才不会因为时空的转移而被磨灭掉。第3章 治国 本章阐述的是自然规律人之道治国处世的方法。治理国家的任务就是如何的服务人民为人民作贡献,以及如何的教化人民。自古以来上行下效,人民都向统治者看齐,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治国制度,这个国家的国民就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具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统治者可以一言兴邦,也可以一言亡国。所以统治者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实行正确了就可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幸福生活。实行错了就成了祸国殃民的造孽作乱。那么就会发生国破家亡,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的事情。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尚:推崇。 贵:贵重。 不见可欲:不让可以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见(xin),同“现”。 心:心里所想要的念头。 腹:肚子。 志:过分追求的意志。 骨:筋骨,体格。 无知无欲:没有妄知妄欲,或邪知邪欲。 译文: 不推崇贤才,使人民不为“贤才”争斗;不贵重难以得到的珍物,使人民不为珍物而进行盗窃;不让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使人民的思维不混乱。 因此,圣人的治国方法是:空虚百姓心里所想要的念头,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实,削弱百姓过分追求的意志,强壮百姓的筋骨。常常使人民没有妄知妄欲,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有所作为。这就是无为之道,所以没有治理不了的国家。解析: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当命存于危机则天道无德。百姓忠于帝王将相,就是因为他们给了百姓生存之道,把关爱给了百姓。所以百姓倍受感恩,可以为他们去死,从而效忠于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会与他人去争斗的,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的。有德能的人奉献给社会大众却不求回报,功业成就了却不会功高居上自我傲慢。所以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推崇贤才的结果是人人都说自己是贤才,要为自己争利益。而真正有德能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称赞自己的。真正有德能的人谁愿意去毁谤他人来推崇自己?这是绝不可能的事。这明显是造恶业,甚至是造孽。所以不推崇贤才避免了因为所谓的“贤人”而出现的斗争。再有天下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人们为了那些珍贵的物品常是争得头破血流,不偷盗就抢夺,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珍物并不珍贵,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作祟。人生在世,一边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一边是人的欲望业力在牵制,完全弄得人们思维混乱,所以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人民一但有了妄知妄欲,甚至是邪知邪欲,那就给了一些有计谋的野心家实现野心的机会。这些野心家就会煽动人心制造社会动乱,甚至是做反人道的事。但是人们却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那些奸贼所利用了,到死的时候都不明白,完全是糊里糊涂的命丧他人之手。所以只有把这些不该犯的错,不该犯的罪提前制止了,使一切自然了,那才可以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就是无为治国的方法。第4章 述心性本章是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心性,无阐述从本原产生出来的相。心性是本性与祸性共融一体的。本性用一言来概括就是至净圆满的永恒,祸性用一言来概括就是至恶浊劣的永恒。本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并在产生万法。而祸性本自浊劣,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并在产生万法。心性具足一切法,一切都是由心性所变现的。自然是没有界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绝对的真理。然而神道主义宣扬道法不自然主义,宣扬道法神灵主义。连最起码的现实都不讲,根本就不讲科学,却大肆宣扬神道主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心性,本原。 冲:指本体内的运动。 或:副词,又。 盈:盈满,这里指停止。 渊:深邃。 兮:语气词,啊。 湛:清澈,这里指道呈现清楚的状态。 帝:造物主。 译文: 本体心性不断运作而且自然使它又不会停止。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清晰可见啊,好像又不存在。我不知道心性是由谁缔造的,好像是先于“造物主”前就存在了。解析:本原没有由任何者创造,本原没有生灭一直存在。本原具足一切法,所以本原产生出了一切。道的运作不管是在本原,还是在本原产生出来的相,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作。在本原上现实就是虚妄,虚妄就是现实,现实与虚妄共为一体。心性运作的状态是极端的变化莫测,但是由心性产生出来的相则运行的就是现实常规,所以称为:“科学。”科学就是心物世界的现实常规。当世界在以现实常规运作时,自然就正常。当世界脱离常规时,自然就反常,所以就有了自然灾害。科学讲的是现实,讲的是客观,讲的是常规。然而世界的运作规律在某些地方会出现突然脱离常规,但是也是现实的现象,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科学不科学的事。但是整体来讲,世界自然规律的运作一般是不会出现脱离常规的问题。阐述世界现实常规的文化就是科学文化。所以科学有时候是指实物,有时候是指文化。如果一种文化连最起码的现实都不讲,那就纯粹的是谬论。本原无穷无尽,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不断产生一切法,这是永恒的状态。所谓象“帝”之先,其实是间接否定了万物由神灵创造。人因为自我主观意识强,所以才会按自我主观意识衬托出一个生命者的造物主,这就是所谓的“帝”。因为这是出世间法,所以用言语辩论不清。哲学家,科学家当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自我主观意识很强的人是死不承认现实,还要进行无意义的辩解,而且辩解的是头头是道。有道理未必是真理。一切都是道,一切道都有理,歪理都是道理。那何谓真理?真理的基本是科学,根本是自然。一种理一但连最起码的科学都不是,那就纯粹是绝对的谬论。所以开悟的人都说:“世上没有帝,一切都是按自然进行的。”而对于不讲客观实际的人,道者也无言。只能不承认也不否认。否则就会招来无聊的抬杠。就算“承认”那也得说:“道不知是谁之子了,反正是先于帝前就存在了。”第5章 述常态 本章是以自然反常来衬托自然常态的。只有见证了自然反常,才能知道自然正常的珍贵。自然反常了是非常可怕的,顷刻之间山崩地裂,土崩瓦解,使得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通过知晓反常的状态来衬托常态的珍贵,才能把握住大道,使得谷灵神盈,人杰地灵。实现道常就得明明德,即觉悟。知晓其止在于至善,知止而后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仁:仁义。 刍狗:祭品。 犹:如同。 橐(tu):一种口袋。 籥(yu):古代管乐器名。 屈(ju):竭,尽。 愈:叠用,跟越越相同。 守中:守中道,恰当。译文: 天地不仁义的时候,把万物作为祭品来肆虐;圣人不仁义的时候,把百姓作为祭品来肆虐。 天地之间,难道不是如同一个管乐器吗?里面空虚然而却不竭尽,运动不止而且还不断涌出。 话说的太多了,不如守中道,恰如其分。解析:人道世界的运作状态常常是呈现正常的状态,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但是自然规律一但反常了,那真是灭绝人性,敢任意肆虐万物,使得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圣人也会做不符合常规的事,如为了皇位而弑亲。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非直观说圣人不仁义。这是排比句式。其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然反常的状况。哲学家的心神是常常在大道上驰骋的,所以大道泛兮,哲学家的心神也泛兮。哲学家这一瞬间心神在这一大道,下一瞬间又在其它大道,所以哲学家所阐述出来的大道内理是变化莫测的。所以才会给人一种感觉:哲学文章的内容好似上文不接下文,但是又很有水平很有层次。用比喻的方法把天地比作管乐器,里面是空虚的,但又不竭尽,不断地运动并还产生出了美。然后又复归于人生之道,人话说的太多了不如守持中道。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简言精语,庄严神圣大道其中。第6章 述心性这一章还是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心性。重在于说心性的不生不灭,具足一切。心性是一切的根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山谷,这里是指大的意思。 神:本命。 玄牝:玄是不可思议的意思。牝是雌性的意思。 绵绵:连续不断地样子。 若:如,像。 勤:指道不断地运作,不会停止。 译文: 伟大的本原自然体不会死亡,所以称为“玄牝”。玄牝这不可思议的生育门,称作是天地的根源。好像是连续不断式的存在,自然使用它是永不会停止的。解析:本原没有生灭,一直存在。本原是呈现永恒的状态。而从本原产生出去的相就出现了时间。所以在世界所为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回归到了本原就成了永恒的状态。第7章 人生观 这一章阐明了人生观。人生在世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从何处而来?人向什么看齐?那就是向自然完美的大道看齐。自然在何处?天地就是自然。首先得明悟天长地久的道理,然后才能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故建言有之:人不为己,天长地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不自生:不为自己所生。 身:自身,自己。 私: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 私:自己的事业。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不为自己所生,所以才能长久存在。 同理,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然而又受众人的推崇在于众人之先。不以个人为中心并把自己置于众人之外从而保全自己,因为没有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所以最终成就的还是自己的事业。解析:人之道,必以是利人才能利己。人之道,是共生的一体。如果人人都损人利己,则天下就危矣。所以觉悟的人们常常想着为大众求福报,而不会以个人为中心,为利益而争斗。仁人志士们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为给大众有所奉献,所以得到大众的认可,最终成就的其实还是自己。第8章 处世 本章讲述的是处世方法。人生在世必要经历很多事情。如何处理好各种事情很重要。会处理事的人可以功成身遂,名扬天下。而不会处事的人则是茫茫从事,碌碌无为,不断受挫。一个人会处世的大道之理是什么?那就是在于这个人的本质,这个人的修为,还有这个人所处的环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几(j):将近,接近。 渊:指程度深。 仁:仁人志士。 信:诚信,信用。 能:允许的,可以的。 时:时机。 尤:过失。 译文: 上善的本质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居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灵很善良;与仁人志士结交,言语就诚信;治理国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可以做的事,行动时把握好时机。只有不争夺,所以才没有过失。解析:一个人与一个人的本质都不相同,本质是上善的人是最庄严神圣的。上善之人的本质就是本性。在本原里本质是上善的生命是无数,然而在现实的人之道上,本质是上善的人,那真是全人类都没几个,甚至都没有。上善的本质就是至净圆满的永恒。上善本质的人比圣人都高万倍不止。上善之人天生就有慧根,与众不同,不会伤害众生,对于名利毫不动摇,完全做到了见素抱朴,清净为天下正。上善本质的人比明心悟性的哲学家都高万万倍不止。但是如此本质的人从古至今都没几个,所以向如此本质的人学习是一般行不通的。如此一来,那就只能是一个感慨而已矣。第9章 观自在观心性,观天地,观人道,观自然,自然有所观。所以观一切都很自在。拿得起放得下,看得破想得开。常常随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乐而不为?天苍苍野茫茫,一切想要的欲望太渺茫。妄想很久,原来都是一场空。那什么是现实的?修下的福是现实的,积下的功德是现实的;造下的业是现实的,犯下的罪而造下的罪孽是现实的。功德是回归至净圆满永恒的中介物,罪孽是回归至恶浊劣永恒的中介物。此大道内理是出世间法。只要心神复归于道即可悟出。所以大道内理并非“玄理”,“玄理”不玄,皆为万物原理。本自不玄,只因未进入境。身临其境,万物奥妙尽掌其中。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已:停止。 揣(chui):藏在衣服里。 锐:犀利。 金玉:泛指珍宝。 满堂:充满厅堂。 富贵:拥有了财富和地位。 遗(wi):赠与,送给。这里指招来的意思。 咎:灾祸。 遂:成功,成就。 译文: 把持的满满的,不如趁早放弃。把犀利的东西藏起来不可以长久的保存。一大家子的珍宝也没有能够守得住的。有了财富和地位就唯我独尊,狂妄自大,这是故意给自己招来灾祸。功业成就了自我退下,这是自然的规律。解析: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法喜充满,以功德心来处世。所以能了悟大道的真谛,明白人生的意义。世道是短暂的。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致虚极,守静笃,大道无形,行者无疆,体悟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有慧根的人可以通达世出世间法,所以放得下自我意志,做的事就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人即使放不下也得放下,因为有一天你放得下也得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第10章 自省 世上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只是短暂的存在?看透了才能觉悟。觉悟的人常常会自省,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短暂的,什么是长久的,什么是永恒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魄:本命,生命。 专气:生命运作的气息。 涤:洗。 鉴:镜子,这里指内心世界。 疵:缺点,瑕疵。 无为:按照自然完美的规律进行作为。 天门:把道比作生命体,而天门就是指道产生其它的器官。 开阖:打开关闭。译文: 本命与身心共融一体,能够不离开吗?生命运作的气息达到柔顺,能够如同婴儿一样吗?洗涤内心世界的尘埃,能够没有瑕疵吗?热爱人民治理国家,能够按照自然完美规律来进行作为吗?产生万物的器官打开关闭,能是雌性的吗?明白知晓通达四方,能够保持冷静认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吗?解析:贤者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对于哲学家来讲每日自省的更多。只有把事考虑周全了,才能行事尽其善美。研究哲理的人经常自省,所以才能把持大道,然后才能做到为天下正。第11章 人生所需 本章阐述了人生在世的需求,需求有必需的和所需的。必需的就是实用主义,所需的就是有用主义,无需的就是无用主义。无用之用不可所缺,实用主义最为重要。人在没有的时候才知道了什么是需要,但在有的时候和过多的时候,常会感到多而无用。所以世物的生产都得有量有度,否则就会浪费资源。无用之用就是不是很有价值,但又不能缺少的;而实用主义就是以创造现实价值为根本目的的,以推动改善国计民生为根本目的的。世物的生产即使是实用主义的也不能过度,因为需求是有限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辐(f):车轮的辐条。 毂(g):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 埏(shn):用水,用土来和成泥。 埴(zh):粘土。 户牖:门窗。 利:指轻松自在,没有压力。 用:需要。 译文: 三十根车轮的辐条汇聚在车轮中心上,当没有这些辐条的时候,才知道了车子需要它。用粘土和泥做成器具,当没有这些原料的时候,才知道做器具需要它。凿开房屋的墙壁作为门窗,当没有门窗时,才知道了房屋需要门窗。所以有比没有强,在没有的时候才知道了需要。解析:人生在世活着就必然有所需求,必需的关系到人的生存命脉,所需的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对于无需的那就是浪费资源。衣食住行是必需的,所以这些是实用主义。把实用主义的内容不断地改进革新,从而与时俱进以便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体。第12章 养生 本章阐述的是人生的养生之道。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对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常会是穷奢极欲,然后就会出现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古代社会是以人性为主,人的本性是至净圆满的永恒。所以古代社会会束缚住人的很多欲望,从而给人感觉古代社会是封建压迫束缚人的社会。而现在社会是以人的欲望为主,所以人的作为就常会坏伦乱纲。有时候真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但是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自由。完全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色:青,黄,赤,白,黑,这里指多种颜色。 五音:宫,商,角,徵(zh),羽,这里指多种音乐。 五味:酸,甜,苦,辣,咸,这里指多种味道。 爽:过度的舒服从而导致麻木。 畋(tin)猎:打猎。 妨:伤害。 为腹不为目:以肚子得到充实为主,不以眼见可欲想要为主。腹:肚子。目:眼睛。 译文: 五彩缤纷的颜色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听觉出错,各种各样的味道使人味觉麻木,骑马奔驰打猎使人内心发狂,难以得到的宝物使人做出伤害他人的事。 因此圣人以肚子得到充实为主,不以眼见可欲想要为主。所以去掉贪婪之心选择正确的养生之道。解析:对于世上可见物想要的念头都得适可而止,守持中道,不然就会终将得不偿失。世上的可见物有好的一方面,也有负的一方面。以阴阳平衡之道讲之,世上的可见物都不能太执着了,否则就成了着相,完全就随着相的运动而运动,随着相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境随心转,不能心随境转。第13章 修身 此章阐述的是修身之道。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是以修身为本。只有自己的德行能力够了,修为深厚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修为深厚了,能力提升了才能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没有修为就去行事就会把造孽当事业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宠辱若惊: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 贵大患若身:把自己身体重视的就怕有大灾祸降临。寄:寄托。 托:托付。 译文: 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把自己身体重视的就怕有大灾祸降临。为什么说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受宠为上,受辱为下。得到了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了就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作宠辱若惊。为什么说把自己身体重视的就怕有大灾祸降临?担心有灾祸降到自身上的人,是因为自己有身,如果自己没有身,那自己还有什么所担心的?因此治理天下如同重视自己身体的人,就可以寄托天下;治理天下如同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就可以托付天下。解析: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齐之于家,家和万事兴;无为治于国,国泰民安;安平于天下,万世之太平。至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爱天下如同爱自身才是长生之道。第14章 论道 本章阐述的是道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天地产生时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没有名称来称呼这些规律。所以才给予了这些规律名称。一种规律,一种事物在予以名称时,一定得恰当得体,不能名实不符,不能命名不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夷:看不见的存在。 希:听不到的声音。 微:捕捉不到的存在。 诘(ji):诘问。 皦(jio):洁白,明亮。 昧(mi):昏暗,不明。 名:命名。 御:驾驭。译文: 看不见的存在,命名为“夷”;听不到的声音,命名为“希”;捕捉不到的存在,命名为“微”。这三者不可追问到底,所以混为一体。向上的时候不明亮,向下的时候又不昏暗,不断地精确合理的名称却又不可命名,又回归到了没有事物的状态。真是可谓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实物的象,所以称作是“惚恍”。迎接它不见到它的首部,跟随它不见到它的后方。 掌握古代的道来驾驭当今的事物。能知道过去是怎么来的,就称为“道纪”。解析:道的规律无穷无尽,什么样的规律都有。有些规律真是十分玄妙,就如有些道就在有形和无形之间不断转换,让人琢磨不透。有些则是清晰明了,让人直接了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用世出世间智慧所为世间事。所以做的事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拥有世出世间的智慧就得修道通达世出世间法,或修道明悟世出世间法。通达了世出世间法思维就能进入时空隧道,所以才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道纪。第15章 论境界 修道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决定了修道人的层次,智慧,所为之事,以及事业成就的大小。修道境界有五层,从下而上依次是:感悟,渐悟,明悟,明心悟性,明心见性。感悟者能明白事理的大概;渐悟者对事理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悟者则就很有水平了,比常人强了很多,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比较大;而明心悟性者的悟道水平就非常高了,明心悟性者通达世出世间法,知晓天地的由来,生命的由来,能心神复归于道;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是最高的,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都高万倍不止。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是常人绝对理解不了的,明心见性者通达世出世间法,心神复归于道,本命复归于道。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善为道者:擅长掌握道运作规律的人。 容:形容。 豫兮:犹豫啊。 犹兮:担心啊。 俨兮:庄严啊。 涣兮:消散啊。 凌释:冰河融化消散。 敦兮:厚道啊。 旷兮:空旷啊。 混兮:混沌啊。 澹(dn)兮:安静啊。 飂(li)兮:西风吹噬啊。 徐:缓,慢慢地。译文: 古代擅长掌握道运作规律的人,微观的玄妙都能通达,境界高深不可认识。正因为他们不可认识,所以勉强形容他们:犹豫啊,好像大冬天过河川;担心啊,好像四面都有危险;庄严啊,好像有贵客来到;消散啊,好像冰河融化消散;厚道啊,好像质朴一样;混沌啊,好像浊劣一般;安静啊,好像大海一样平静;西风吹噬啊,好像没完没了不能停止。谁能够在静态中慢慢将浑浊澄清?谁能够在动态中慢慢地产生?能够保持这种境界的人,不想过份地追求。正因为他们不过份地追求,所以才能革除旧的产生新的。解析:一个人修道成功后,就可以拥有与众不同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极高层次的。当有了这种大智慧后就可以完全不按常规来行事,所以叫人琢磨不透。当然,有些人并未修过道也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天份。一个人即使是天才那也得修德,要不天才就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极力的犯错,甚至是把造孽当事业干。因为具有与众不同的绝世能力,所以带给人类的灾难也是不可估量的。人一定要把握好人生境界,要不然就会走火入魔。只有修好境界功成身遂了,才能利益于大众,利益于众生。第16章 述境界 这一章阐述的是明心见性者的境界。只有明心见性者和明心悟性者才能完全明白此章所阐述的大道之理。一个人修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就可以见到常人所见不到的现象。虚极静笃就是禅定。禅定可以本命复归于道,比心神复归于道更高级。明心见性者是出俗修道人,明心见性者可以超越阴阳断掉两性情欲。因为见到了心性所以才知道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短暂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极:达到空虚无欲完全不着相的境界。 守静笃:执守住清静的状态。 并:一起。 复:周而复始的规律。 芸芸:形容众多。 根:根源。 复命:重复生命。 容:包容。公:公正。 全:全面。 殆:灭亡,死亡。译文: 达到空虚无欲完全不着相的境界,执守住清静的状态。万物在一起运作,我在其中观察万物周而复始运作的规律。万物纷繁众多,各自回归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就叫静,静就叫重复生命,重复生命就叫常,知晓常就叫明悟。不知晓常,就胡乱做了凶恶的事。知晓常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了就全面得体,全面得体了就是天,天是道,道是永久的,没有身体也不会死亡。解析:从心性上讲,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从相上讲,生命是出生入死的。相是在不断地变化,而心性才是真实本质。相是世间法,心性是出世间法。只有心神复归于道,才能明白此大道之理。以道所述的自然哲学阐述的世出世间法是以修道所证得,只用思维是不能全理解的。就如每天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这如何理解?这就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大道之理是以修道心神复归于大道所证得的。第17章 政效 人在人道的生存势必是以国为家,以家为本。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对于以权效国者们,都必须是以修身为本。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只有德行够了,能力够了,才能治理国家。无德无能就会祸国殃民,造孽作乱。凡是仁人志士的以权效国者,都是为天地立心的,为生民立命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所以人民对统治者才拥护爱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太上:非常擅长治理国家的国君。 有之:在政治上有作为。 誉:称赞。 畏:害怕。 侮:侮辱。 信:诚信。 信:信任。 译文: 非常擅长治理国家的国君,人民不知道国君在政治上有作为;其次,人民亲近;其次,人民害怕;其次,人民侮辱。诚信不够,就有了人民对当权者的不信任。 悠悠自在啊,言语还庄严神圣。功业成就了,事情办成了,百姓们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解析: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天之道处无为之事。这种政效出现的状况就是人民都不知道统治者有什么政治作为。天之道,非常完美,美在不言中,这种美的感觉是亲身体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其次,人民会称赞统治者。其实很多情况下,人民称赞统治者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这种称赞是统治者作政治秀所出现的产物。当权者最叫人反感的作为莫不过于政治秀,假仁假义,心不诚不足以为信。什么是政治秀?无非就是把本该为人民所做的事,进行宣扬全面扩大化,达到了暂时取得民心的地步。这是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的,终将被人看破。所以要求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第18章 忠义示现之道 这一章阐述的是忠义示现之道。忠义是本来就存在的,奸诈也是本来就存在的。一个人忠义了则证明此人不奸诈,一个人奸诈了则证明此人不忠义。忠义者当道,众生都有福;奸诈者当道,天下人皆命存于危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智慧:聪明才智。 伪:诡诈。 六亲:六种亲属,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属。和:和睦。 孝慈:尊长爱幼的秩序。译文: 大道被废除了,所以就有需要仁义的提倡;聪明才智出现了,就有了大的诡诈;六亲不和睦了,就有需要尊长爱幼的秩序;国家昏乱了,就有了忠臣的显现。解析:好的是通过不好的所对比出来的,不好的是通过好的所对比出来的。在不好的时候知道了要取择好来完善。事物的出现有好的一方面,也常会有负的一面。善美的事物本来就存在,在特定的环境下,就把这些善美之物体现出来了。第19章 治国 治国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让人民大众觉悟。要使人民大众觉悟,首先得解决人民的生存,然后再使人民的生活好了。当人民的生存生活不成问题时,就可以以道来引之了,使其觉悟。这是有道之国的必须作为,只有以此作为才能使人民踏上归真返璞的大道。所以国贵民富民上进,穷山恶水出刁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断绝了圣贤的教诲和弃绝智慧。 民利:人民的财富。利:钱财。 文:短暂的表面现象。 属:归属。 见素抱朴:见到本性执守至净圆满的永恒。 绝学无忧:断绝了学习也没有什么所担忧的。 译文: 断绝了圣贤的教诲和弃绝智慧,人民的财富可以获得百倍不止;断绝了仁义,人民就需要尊长爱幼的秩序;断绝了获取财富的奸巧计谋,盗贼就没有了。这三者,还只是个短暂的表面现象。所以令有个长久的归宿:见到本性执守至净圆满的永恒,减少自我的意识和减少欲望,断绝了学习也没有什么所担忧的了。解析:如果人能够通达世出世间法了,修道境界达到明心见性,那就可以修来很大的智慧,很大的德能,很好的外象。从理论上讲,这是人的本能。对于上上善人,上善之人来讲,修来这些德能较容易,这些人精通大道之理,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对于有慧根的人来讲,也可以通达世出世间法,较通大道之理,境界可以达到明心悟性。明心见性者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高万倍都不止,但是明心见性者全人类也没几个。能修道境界达到明心悟性的人必然有慧根,因为本质与众不同所以才能通达世出世间法。修道者,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最高,精通大道之理,知晓政治,知晓经济,知晓生死,知晓养生,知晓宇宙的由来,知晓这些必然都是实用的,其中的生死那是最重要的,因为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生命还重要。文化是智慧的表达方式,人既然有了如此大智慧,那还有必要再不断地学习?去学习短暂的,去学习虚妄的,去学习经不住时间检验的,去学习不实用的,去学习浪费生命的,去学习所以人学习是要学习实用的,学习真实性的文化。文化是智慧的表达方式,智慧是文化的表现方式,转文化为智慧,运智慧创造文化。修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就意味着可以有很大的智慧,有着很大的智慧就意味着有着很广的文化。因为如此,所以才绝学无忧。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是常人绝对理解不了的。因为不着相,所以几乎没有自我主观意识,没有自我主观意识所以就尽以客观所展现。一个人是否能修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完全在于本质。古代社会以人性为主,现在社会以人的欲望为主。当以人的欲望为主时,那就必然刺激消费加速消费,从而促成经济发达。而圣贤的教诲是要束缚这些欲望的,是要使人向净向无杂念向无执着的方向发展,这就束缚了人的很多欲望。所以断绝了圣贤的教诲可以使人民的财富获得百倍以上,故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等等之类,那还只是一个短暂的表面现象,所以才要有一个长久的归宿: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能做到好就不错了,但要尽力向更好的方面去发展。第20章 述觉悟 人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就能以世出世间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离婚财产分割及孩子抚养协议书
- 施工劳务承包合同协议书样本
- 产业孵化基地入住协议
- 使用授权协议书要点解析
- 房屋互换合同格式
- 员工实习期劳务协议
- 中外专有技术转让协议
- 标准版委托检验检测协议书
- 5.2 凝聚价值追求 (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建筑项目施工合同书范本
- 2023年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附答案】
- 第七章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综合测试卷(新高考专用)(教师版) 2025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练(新高考专用)
- 生产流程(线)外包服务规范 -DB13-T 5224-2020 河北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6校园里的号令教学设计(2课时)
- 2021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 三秦思语(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试卷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 2024年秋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4年新教材)
- 2024-2030年中国铜线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三年级科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鱼道演示.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