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控箱配线工艺守则1范围 本守则规定了本公司电控箱和电控设备的主回路、辅助回路、控制回路配线的工具、使用材料、工艺过程及工艺质量检查、工艺要求等 内容。本守则适用于本公司电控箱和电控设备的主回路、辅助回路、控制回路(简称二次回路)配线和检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7061-2003 船用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gb3906-2006 3-3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b7251-2005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3材料和工具 3.1 使用材料3.1 .1 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线(简称导线)3.1.2 聚氯乙烯绝缘塑料带(简称胶带)3.1.3 聚氯乙烯异型管(简称号码管)3.1.4 冷压端头3.1.5 线卡、尼龙扎带3.1.6 标签纸(元件标签、地线标签)3.1.7 瓷质套管3.1.8 标准紧固件3.1.9 塑料蛇皮管、金属蛇皮管、尼龙螺旋管、pvc波纹管12、18、25、353.1.10 塑料行线槽3.1.11 胶垫、软垫(防震垫)橡胶圈3.1.12 线夹3.1.13 绝缘管、热塑管3.1.14 松香3.1.15 焊锡3.1.16 酒精3.2 设备及工具3.2.1 号码打印机3.2.2 活动扳手6寸、8寸3.2.3 平头螺丝刀、十字螺丝刀(3寸、6寸、8寸)以及电讯螺丝刀3.2.4 斜口钳、剥线钳、尖嘴钳、圆嘴钳3.2.5 电烙铁25w、100w3.2.6 冷压线钳0.52.5(mm);1,4,6(mm)、液压线钳3.2.7 万用表3.2.8 丝锥m3、m4、m5、m6、m83.2.9 卷尺(2m)3.2 .10 开口扳手5.57,810,911,1214,1417,1719,1922,2224,2427,2730,梅花扳手5.57,810,911,1214,1417,1719,1922,2224,2427,27304 元器件安装 4.1 前提:所有元器件应按制造厂规定的安装条件进行安装。 适用条件 需要的灭弧距离 拆卸灭弧栅需要的空间等,对于手动开关的安装,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 操作者不产生危险 4.2 组装前首先明确图纸及技术要求4.3 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和料单是否相符 4.4 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收集元器件的合格证等交付质管部存档4.5 根据电气原理图排列各元器件和行线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用导轨固定或直接固定,以排列好的各元器件确定各安装孔位置并用记号笔标记,必须用样冲在钻孔中心处冲出钻眼后,才能用电钻打眼攻丝。4.6 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元器件的平行度和垂直度不得小于54.7 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4.8 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 操作方便。元器件在操作时,不应受到空间的阻碍,不应有触及带电体的可能。 维修容易。能够较方便地更换元器件及维修连线。 各种电气元件和装置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应符合5.13 条的规定。 保证一、二次线的安装距离。4.9 组装所用紧固件及金属零部件均应有防护层,对螺钉孔、边缘及表面的毛刺、尖锋应打磨平整后。4.10 对于螺栓的紧固应选择适当的工具,不得破坏紧固件的防护层,并注意相应的扭矩。4.11 主回路上面的元器件,一般变压器需要接地,断路器不需要接地。4.12 对于发热元件 (例如管形电阻、散热片等) 的安装应考虑其散热情况,安装距离应符合元件规定。 4.13 所有电器元件及附件,均应固定安装在支架或底板上,不得悬吊在电器及连线 上。 4.14 接线面上每个元件的附近有标牌,标注应与图纸相符。元件本体贴与图纸相符标注。 4.15 标号应完整、清晰、牢固。标号粘贴位置应明确、醒目 4.16 安装于面板、门板上的元件、其标号应粘贴于面板及门板背面元件下方,如下方无位置时可贴于左方,但粘贴位置尽可能一致 a) 端子的标识 b) 双重的标识 c) 门上的器件 4.17 保护接地连续性 保护接地连续性利用有效接线来保证。 柜内任意两个金属部件通过螺钉连接时如有绝缘层均应采用相应规格的接地垫圈并注意将垫圈齿面接触零部件表面(红圈处),或者破坏绝缘层。门上的接地处(红圈处)要加“抓垫”,防止因为油漆的问题而接触不好,而且连接线保证开门的余量。地线绕圈暂定为5圈。 4.18 安装因振动易损坏的元件时,应在元件和安装板之间加装橡胶垫减震。4.19 对于有操作手柄的元件应将其调整到位,不得有卡阻现象。4.20 将母线、元件上预留给顾客接线用得螺栓拧紧。5 配线安装5.1工艺准备导线选择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 收集导线的原厂出厂合格证交付质管部存档,所使用的设备(既压线钳)处于完好状态.接线前先熟悉图纸,如有不清楚或不明白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5.2工艺流程按图计算或实物测量 落料 号码管 剥线 压接 现场布线 接线 检查5.2 配线工艺流程a安装端子 b安装行线槽 c测量导线 d剪线 e套号码管 f布线 g扎线 h分线 i剪线头 j剥线头 k冷压接端头 l接端子 m检查5.3 按图计算或实物测量5.3.1根据图纸计算出主回路母线的长度,测量要充分考虑导线的走向合理性以及在元件本体连接处圆弧的预留长度,不可过短或过长。5.3.2 在一次元件及二次元件安装完毕后,根据元件实际安装位置进行导线铺设长度的测量,测量要充分考虑导线的走向合理性以及在元件本体连接处圆弧的预留长度,一般留100 mm的余量,不可过长.5.4 落料 依据按图计算或实物测量选用所需的二次导线,然后依据所需的长度进行落料,相同导线放在一起,不同的需有明显标识区分。5.5 号码管5.5.1所有接入元件、端子等导线端头均应套号码管,号码管必须用号码机打印,应该完整、正确、清楚,不可自行书写。5.5.2 号码管方向应一致,文字方向为从冷压头方向起,如图: 5.6 剥线和压接5.6.1 剥线时要根据所要压接的线鼻子的导引管的长度确定,要剥露的长度,一般规定剥露的长度长于导引管1mm,不能太长。剥线时用力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内部导线,导线损坏最多不可超过三根。图例正确 可接受不可接受 不可接受不可接受 可接受 不可接受5.6.2 压线钳的选择:不同的端头应分别采用相适应的专用冷压接钳。5.6. 3 线芯与端头配合a) 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 。b) 管形预绝缘端头与导线的冷压后尺寸见图 。c) 裸端头与导线的冷压接后尺寸见图 。d) 触针式端头与导线冷压接后的尺寸见图 。5.6. 4 压接位置 a) 预绝缘端头压痕应在筒中央的两边均匀压接,一端使端头与导线压接,另一端使绝缘管与导线绝缘层相吻合。见图 b) 管形预绝缘端头压痕应在端头的管部均匀压接。见图 c) 裸端头压痕在筒中央处,且在端头管部的焊接缝上。见图 d) 触针式端头压接部位与上、下钳嘴相配合,钳嘴以缺口为准,宽边压在线芯上,窄边压在导线绝缘层5.6. 5端头的适应选择 a) 预绝缘端头的使用,除裸端头、管形预绝缘端头和特殊端头以外的接线,均应采用预绝缘端头。 b)裸端头用于接线空间小,接线端子排稳定之处。端子排之间电气间隙隔离不会因为设备运输、操 作等而改变其状态。 c) 管形预绝缘端头用于接线空间小、端子小,且接线端子为扳压式接线的端子。 5.6.6端头的使用 a)圆形端头适用于接线螺钉固定,且螺钉突出端子孔的接线,以及非突出式端子孔的接线螺钉但可能对导线产生一定拉应力的导线。见图 b)叉形端头适用于接线螺钉固定,且螺钉凹陷于端子孔的接线。见图 c) 插鞘式母端头适用于接线端子为插片或两针式插入端子。见图 d)片形端头适用于接线端子插入孔小,且接线端子为扳压式接线的端子。见图 e) 针形端头适用于接线端子插入孔为圆形,或非圆形插入口,但接线端子压扳为碗形的接线端子。见图f) 特殊端头如触针等,按产品或接线端子配置要求。5.6.7工艺要求 1)端子的接线均应采用冷压接端头,线芯直接接于电器接线端子只有该接线端子适应于这种方法才能允许。 2) 预绝缘端头压接后,绝缘部分不能出现破损或开裂。 3)导线芯插入冷压接端头后,不能有末插入的线芯或线芯露出端子管外部以及绞线的现象,更不能剪断线芯。见图4)冷压接端头的规格必须与所接入的导线直径相吻合。 5) 剥去导线绝缘层后,应尽快与冷压接端头压接,避免线芯产生氧化膜或粘有油污。6)针形端头、片形端头和管形端头长度,应根据所接入的端子情况,接触长度应与端子相一致或至少长出压线螺钉;二个压线螺钉时,其端头长度应保证二个螺钉均能接触固定。(见图16所示)7)通常不允许二根导线接入一个冷压接端头,因接线端子限制必须采用时,宜先采用二根导线压接的专用端头,否则宜选用大一级或大二级的冷压接端头。预绝缘端头与二根导线压连接配合仍应符合第6.2.3条的要求,避免出现裸线芯露出绝缘管外的情况。见图所示8) 一个接线端子接入二个冷压接端头时,应根据不同的端子接线形式,选择适合的冷压接端头。 螺钉串插式平板连接宜采用圆形和叉形端头。允许两种不同的端头同时使用,且允许不同大小线径的冷压接端头接线,此时大线径在下面,小线径在上面。连接时两端头采用背靠背的形式, 相叠或张开相互夹角不小于30。见图螺钉串插式弧形板连接宜采用针形端头或管形端头,也可采用圆形端头。采用两个针形或管形端头时,线径或端头大小应相同。见图平板压接式连接宜采用片形端头。见图弧形板压接式连接宜采用针形和管形端头。但线径或端头大小应相同。见图25 9) 主回路相序排列及色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以产品的正面方向为准。相序垂直排列水平排列前后排列颜色色标a上左后黑黄b中中中黑绿c下右前黑红中性线最小最右最前淡蓝淡蓝5.7接线端子或端子排5.7.1 接线端子的选择: 应于电器图纸中的料表中端子排的类型符合 5.7.2 接线端子的质量要求 a) 端子的绝缘材料必须是自熄性阻燃材料。 b) 端子应无损坏,外观完好。 c) 端子的导电部分应是铜质材料制成,并没有腐蚀或氧化现象。 5.7.3 接线端子的安装 a) 端子排的安装方向: 水平安装时,槽板宽边在下方;见图垂直安装时,槽板宽边在右方。见图b) 在电控箱内,为便于更换和接线,端子安装高度与电控箱底板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m,并应有足够的空间,以便于连接电缆安装、接线、维修和更换。c) 端子排 应在仪表门铰链的一侧装配d) 端子排 供用户接线的一端应放置在便于接线、维修的一侧,一般情况下垂直安装时,用户接线的一端朝外;水平安装时,用户接线的一端朝下e) 安装于屏(柜)前、后一侧的端子排最小配线空间应不小于50mm。同一侧两排端子间隔距离应不小于50mm。f) 安装后的端子排 ,应平直、整齐,端子不能有明显的松动和变形。g) 每个安装单位或单元应具有独立的端子排。同一屏(柜)上有几个安装单位时,各安装单位端子排 的排列应与屏(柜)面布置相配合。 h) 每个安装单位的端子排 一般按下列回路分组,并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的顺序排列: 交流电流回路; 交流电压回路; 信号回路; 控制回路。 i ) 当一个安装单位的端子过多,或一个屏(柜)上仅有一个安装单位时,可将端子排按上述 h)条款,成组地布置在屏的两侧。j ) 应在端子排的最后设 25 个空端子作为备用;当条件许可时,各组或单元端子排之间也宜设有 12个备用端子。k) 电流回路应经过试验端子,其他需断开的回路,应经特殊端子或试验端子。试验端子应接触良好。l) 每排接线端子(端子排)的两端应用固定件固定。m) 在端子排的始端和未端,应装有联接端子和终端端子或端板。端子排的最后一只如果是开放的,则必须用端板封闭;不同外型尺寸的接线端子之间应用端子隔板隔开;同一端子排不同单元之间也应用端子隔板隔开。n) 强、弱电端子宜分开布置;当有困难时,应采用空端子隔开或采用加强绝缘的隔离端子隔开;不同电压等级的回路端子宜以一个空端子或隔离端子隔开。o) 正、负电源之间以及经常带电的正电源与合闸或跳闸回路之间,宜以一个空端子或隔离端子隔开。5.8接线端子的连接 a)端子的连接应符合其接线能力,不同导线的接线拉力和压线螺钉拧紧力矩应符合下表要求。 额定截面积2额定接线能力2额定绝缘电压 v接线拉力n压线螺钉公称直径拧紧力矩0.750.20.7550030m2.50.20.41.00.51.03035m30.250.30.50.61.50.751.53040m40.71.22.51.02.53550m50.82.041.544060m61.22.52.53.562.565080m83.54第列:适用于拧紧时不突出孔外的无头螺钉和不能用刀口宽度大于螺钉根部直径的螺丝刀紧固的其它螺钉;第列:适用于用螺丝刀紧固的螺钉和螺母。 b)接线端子的紧固用螺钉和螺母除固定接线端子本身就位或防止其松动外,不应作为固定其它任何零部件之用; c) 端子上配置有弹簧垫圈的,要原封不动地使用。 d) 在拧紧螺钉的过程中,应用手扶持导线,以避免接线座脚承受扭矩及安装轨道变形。 e) 每个接线端子每侧接线宜为1根导线,不得超过2根。当2根导线与同一个端子连接时,优先采用联络端子。 f) 两根导线接于同一个端子时,端子的接线能力应满足其电路额定值。即端子的额定电流应大于两根导线总的工作电流。 g) 对于插接式电器端子,不同截面或大小的两根导线(指直接接线)不得接在同一端子上。见图h) 端子接线时,螺钉旋入长度应在1个螺钉直径以上,使连接导线有效地拧紧。i) 通常多股铜芯导线应采用端头压接后与端子连接,多股导线线芯直接与端子连接只有在端子的设计允许时方可连接。 j) 导线插入端子的接线长度要求: 应尽可能使线芯抵触到端子底部,连接牢固可靠; 应至少长出拧紧螺钉的位置;二个拧紧螺钉时其线芯长度应保证二个螺钉均接触固定。 防止线芯未全抵触到拧紧螺钉或假拧紧现象。 k) 连接端子的导线线芯不能露出端子外,以保证相邻两导线间可靠的电气间隙。见图l) 线芯插入端子时,导线插入的方向应与端子孔接入的方向一致;导线的弯曲应距离端子接线螺钉压片或端子接线管端部10mm以上。见图5.9接线端子的识别和标志a)回路电压超过220v者,端子板应有足够的绝缘并涂以红色标志。b) 应对弱电端子采用不同于强电端子的颜色予以标识或进行区分。c) 端子排必须有和图纸相符序号标记,端子排的序号应清晰永久。d) 保护接地端子的标志应能清楚而永久地识别。应尽量采用颜色标志(黄-绿双色)的专用保护接地端子。5.10行线槽和穿线管5.10.1塑料行线槽和穿线管的选择a)塑料行线槽或穿线管应按产品要求选择,通常情况下在低压开关设备中选择行线槽配线,高压开关设备则选择穿线管配线。在同一个产品中,应采用一种行线方式。 b) 按图纸的要求选择适合于其装配导线数量的行线槽或穿线管规格。5.10.2塑料行线槽和穿线管材质要求 a)行线槽和穿线管均必须是自熄性阻燃材料或经过阻燃处理,外壁应有间距不大于1米的连续阻燃标记和制造厂标。 b)行线槽和穿线管色泽要均匀,外表面应平整、光滑、洁净,不得有飞边、暗泡、凹陷、裂纹、扭曲变形及机械损伤等缺陷。5.10.3塑料行线槽的安装a) 行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水平或垂直的直线偏差不应超过其长度的5,且全长最大不得超过10mm。b) 每节线槽的固定点不应少于两个,在转角、分支处和端部均应有固定点。底板终端固定点为50mm处,不同宽度的行线槽其底板固定点最大间距见下表: 塑料行线槽宽度 mm固定点最大间距 mm2040 300506020080140200c) 行线槽固定螺钉不小于m5,在槽内一侧要有平垫圈;螺钉头位于槽板内,平垫圈和螺钉头均应进行绝缘包扎。 d)行线槽的连接应无间断,断口平直、无锯齿、无毛刺,衔接紧密。 e) 行线槽敷设时,底板接口与盖板接口应错开,距离不小于20mm,盖板应尽量采用完整条板。见图 f) 行线槽不允许有敞开的断口,应采用终端附件。在90转角处,底板和盖板均应制成45斜口相互衔接;分支处应形成丁字形衔接,盖板应平整、无翘角,接口平直、无锯齿、无毛刺,衔接 紧密。见图 g) 行线槽配线后的承载应符合: 槽盖板与槽底板扣合应严密,不会因操作等振动或槽底板承受导线的重量弯曲变形而脱扣。 行线槽底板横向垂直安装时,槽体侧壁的变形不得超过行线槽高度的5%。见图5.11 标记套管5.11.1号码管方向应一致,符合5.5.2条5.11.2标记套管的位置与排列 a) 导线在电器端子单个独立接线时,标记套管应紧靠接线端子一侧; b) 导线在端子排或电器元件上成排列接线时: 端子排或电器元件大小一致,标记套管应紧靠接线端子侧;见图 端子排或电器元件大小不一致,排列参差不齐时,标记套管应相互对齐成行排列。见图c) 裸端头的管部应套入标记套管内,避免带电裸露导体部份外露。 d) 标记套管的文字符号应朝外或便于观察的一向。5.11.3 每台设备的标记套管长度应基本一致,并应尽可能地短;排列布置的接线端子其标记套管长度应一致。5.12 符号牌 5.12.1 符号牌的文字采用电脑打印,不允许书写。字迹清晰、正确,文字所表示的项目序号和元件代号与图纸一致无误。 5.12.2 按接线图粘贴电器元件符号牌,符号牌的粘贴位置应清楚地指示元器件的所在位置。通常符号牌应粘在元器件左上角的金属构件上,个别情况左上角不能粘贴时,可粘在元器件正上方或就近适当的位置。 5.12.3 符号牌粘贴应牢固,文字端正,不能有明显的倾斜。 5.12.4 符号牌不允许粘贴在元器件外壳或导线上,装配完工后符号牌仍易观察。 5.12.5 符号牌的粘贴应考虑维修方便,在拆去某一元器件后仍然明确地指示该元器件所在的装配位置。5.13 配线5.13.1安全距离 a) 二次回路中不同电位两裸露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不小于4 mm,爬电距离不小于6mm b)主回路中不同电位两裸露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不小于6 mm,爬电距离不小于10mm 5.13.2 导线布置 5.13.2.1放线 a) 导线的放线应符合6.3.2.2条的有关要求,选择最佳的配线途径,两端子间的连接导线应尽可能短。 b) 一般情况下,量取导线两接点间的长度时应留有100150余量,以便接线时留出导线弧长。 c) 剪线时应采用专用剪线钳,剪刀与导线成90,断口平直整齐,线芯没有钝头和弯曲。 d) 在导线两端套上标记套管。标记套管的套入应清楚地考虑接线端子方向或接线方向,文字方向应 符合5.11条的规定。为不使标记套管掉落,在导线两终端折成如图所示的折弯。5.13.2.2敷设 a)导线的敷设应横平竖直,布线时应选择最短和最佳的配线途径,避免不必要的绕道或走弯路,不允许走之字形;布线平直、清晰、整齐、美观。 b) 导线敷设在配线和维修方便的情况下应尽量隐蔽。 c)导线敷设应避开发热元件,遇发热元件时,应在其下方布置,并距离发热元件不小于50。 d)绝缘导线不能直接贴于裸露导电部件上和直接在带有尖角的金属边缘上敷设。穿过金属构件的穿线孔时,为防止导线绝缘层被损伤,必须在穿线孔上加嵌橡皮圈或其它光滑的绝缘衬套。 e) 绝缘导线不允许直接搭在裸露带电导体上敷设,绝缘导线与裸露带电导体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 f) 应尽量避免二次绝缘导线从主电路中间穿过。 g) 导线不允许从隔板、立柱等安装孔中穿过。 h) 导线不能悬空布置,不能承受外在的机械应力;导线敷设应有适当的固定,固定应从距离起始弯 曲10处开始,其固定间距为水平150mm,垂直200mm,固定方式有: 插销式扎带。 绝缘线夹;采用线夹固定时,应在导线束外包扎一层电工胶带,或其它的绝缘胶带,以防止导线 绝缘层被损伤,线夹拧紧时夹紧力适度。 飞机头线扣。 粘式导线固定座。i)导线跨过活门时,见图 采用多股铜芯绝缘导线。 过活门时,应将导线束一端固定在柜架的支架上,另一端固定在活门的支架上,两端固定支架应 错开,便于移动。 导线长度应留有一定的裕量,其长度以门开启到最大限度时,两支架距离的1.21.4倍;导线束在跨过活门处形成u字形,并套上波纹管,以便在活门开启过程不损伤导线。 门合上时,导线束不应压住元器件或端子排、支架等。 j) 行线槽内导线的敷设 导线应理顺平直,不允许有扭结和损伤现象。导线总截面积应不大于行线槽截面积的75%。导线不允许在中间有接头。 导线可适当进行槽内绑扎或与槽底板绑扎固定,绑扎应在每段行线槽的端部小于50处和中间的适当部位,绑扎时应采用尼龙扎带,不得采用金属丝或导线进行梆扎。 k)导线、导线束或分支导线束在弯曲时不得使用尖嘴钳,弯制弧度应圆滑,其最小弯曲半径不小于该导线或导线束直径的2倍。见图l)图例5.13.2.3包扎 a)导线的包扎方式应根据产品工艺要求而进行,通常有两种: 插销式扎带,适用于仪表门等以及不易受到损伤的配电设备的配线。 卷式结束保护带,适用于配电设备内部以及易于受到机械或电气损伤的配电设备的配线。 b) 捆扎导线时,导线标称截面积为1.52的导线束,一般要求导线数量不应超过30根,但最大不得超过50根。 c) 导线在敷设的过程中,应一边敷设一边包扎,根据元器件布置,依次分出所连接的导线。在整个敷设 包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由总体线束和分支线束组成的二次线路。导线分支处应无鼓包现象。见图d) 插销式扎带捆扎要求:导线应理顺平直,导线清晰分明;捆扎于内的导线不得交叉、损伤、扭结和有中间接点。 导线总线束、各分支线束(包括横向和纵向敷设),其扎带间距为5060。见图剪去过长的扎带并与扎带头基本平齐,扎带头方向一致,并应尽可能隐藏或朝向内侧。导线束的弯曲处或分支导线的弯曲处,应在紧靠弯曲的直线段分别用扎带扎住。见图 图例e) 卷式结束保护带包扎要求:包扎于内的导线不得有损伤、扭结和中间接点。采用卷式结束保护带包扎的集中线束、分支线束,在单根导线分出与接线端子接线前均应进行包扎。缠绕应紧密不松散,缠绕带环与环相连,相邻两带间距应不大于3。见图从始至终应尽量采用整根缠绕带,也可采用多根缠绕带,搭接处带头应尽量隐藏;导线束弯曲圆弧上不允许有断带搭接。5.13.3 二次导线配线 5.13.3.1一般要求 a)多股铜芯绝缘导线与端子连接: 采用冷压接端头连接。 线头搪锡后连接。剥去适当长度后,多股线芯应绞紧不松散,然后进行搪锡;搪锡不可伤及绝缘层。 直接与接线端子连接。接线端子应适应这种接线方可。 钎焊连接。只有电器元件接线端子适应这种连接方法时,才是允许的。如电阻、二极管等。 b) 导线裸芯上不得有氧化层或其它的粘着物。 c) 连接于两接线端子的导线,中间不得有断接点。 d) 电气元件的引出线应经过接线端子过渡与其它导线连接,接线端子应就近固定,若引出线过短无 法采用过渡端子时,可采用钎焊的方法接线,焊接处的导线再套上绝缘套管;相邻两导线的焊接点应差大于20mm。 5.13.3.2端子排的配线 a)导线接入端子前应做成圆弧形状,其圆弧半径不小于10mm,圆弧跨度视标记套管长度而定。见图b) 当端子排的大小一致,其导线弧形跨度视标记套管长度而定。见图c)当端子排的大小不一致,且大小交错安装时,导线弧形跨度长应一致。见图d) 导线接入端子排前的分线:导线从上往下接入端子排。见图导线从下往上接入端子排。见图 导线从端子排中间分别向上、下方向接入端子排。见图插销式扎带捆扎方式导线接入端子排,分线前应捆扎,一次最多分3根导线或分出接入3只端子。见图 卷式结束保护带包扎方式导线接入端子排,应按接入端子排的导线顺序,相对于接线端子位置,逐渐分出。见图行线槽方式导线接入端子排,行线槽与端子排的安装距离应为40mm60mm之间,导线相对于接线端子位置从行线槽出线孔逐渐分出;行线槽孔距应选择与端子板厚度相同,导线分出平直,高度一致。见图5.13.3.3 电器元件端子的配线a) 导线接入端子前应做成圆弧形状,其圆弧半径不小于10mm,跨度视标记套管长度而定。见图 b) 导线距离端子接线管端部的弯曲应符合5.8条j)款的规定,因装配限制接线端头必需弯曲时,只允许弯曲一次,且折弯角度不得大于45。见图 c) la、ad11型按钮、信号灯配线,见图d) lw5型转换开关配线见图所示,导线跨度不应大于120mm。 e) lw12型转换开关配线见图所示,导线跨度不应大于120mm。f) lw2型转换开关配线见图所示,导线跨度不应大于150mm和90mmg) 42l6仪表配线见图所示,导线弯曲跨度不应超过仪表边缘。 h) 6l2仪表配线见图所示,导线超出仪表上部边缘不大于6mm,左右与边缘平齐。i) 继电器的配线见图j) 电器接线端子位于并突出于电器中间段的配线见图所示,导线与电器面的角度不大于30 k) 仪表门的配线 各电器元件配线方向应从导线束敷设相反的方向弯绕。见图 各电器元件的安装应端正,导线敷设应尽量采用集中线束的方法。见图5.13.4 保护接地 5.13.4.1标志和识别 a) 保护接地端子应采用颜色标志(黄-绿双色的标志)。 b) 文字符号采用pe识别。 c) 图形符号见图。5.13.4.2接地导线的选择 a)二次回路接地导线最小截面积,应不小于4mm2 b)保护导线的截面积还不能小于被保护的金属构件上所安装的电器元件最大额定电流所接的导线截 面积。c) 接地导线可选择黄绿双色绝缘导线,裸铜编织线和软铜绞线。5.13.4.3接地保护的范围 a)所有作为隔离带电导体的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能源设备采购及安装合同
- 临时炊事员聘用合同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多场景条款
- 拍摄场地短期租赁合同
- 工厂营销承包合同协议
- 铺位租房协议合同
- 中介合同纠纷调解协议
- 购车协议电子合同
- 琴行上课合同协议
- 饭店装修协议合同
- 《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 牙科核心管理制度内容
- 服务行业员工实名制管理制度
- 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CMMM-)介绍及评估方法分享
- 兽用生物制品企业供需现状与发展战略规划
- 《静脉输液治疗》课件
- 0-3岁婴幼儿亲子关系与互动(杭州师范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慢病管理中心工作
- 国开电大《中国法律史》形考任务1-3
- 2024年度餐厅与旅行社旅游服务定制化合同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