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赛康仁波切讲授.doc_第1页
三主要道——赛康仁波切讲授.doc_第2页
三主要道——赛康仁波切讲授.doc_第3页
三主要道——赛康仁波切讲授.doc_第4页
三主要道——赛康仁波切讲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主要道色拉寺 赛康仁波切今、明两天都各以两座的时间来讲三主要道,因为现在是萨噶达哇的殊胜月,此时不管做任何善行,功德都可以广大增长。三主要道的内容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一样,只是广和略的差别而已。广论有谈到三个特色及四种殊胜,三主要道当中当然也有讲到。我们刚才念的菩提道次第摄颂里面讲到“总摄一切教法之心要,此理即使一次说或闻,说闻圣法所获利益等,思其必得累积广大义”,不论是说法者或闻法者,只要能听到道次第的开示,都可以获得广大的利益。今天我们能听到,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不要浪费时间,应该要努力地以此修行。宗喀巴大师在写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文殊菩萨曾经问宗喀巴大师:“你写的内容是什么呢?”宗喀巴大师回答说:“我写的内容是诠释阿底峡尊者所写菩提道灯论的。”因为文殊菩萨经常向宗喀巴大师讲说三主要道,所以就问他:“我常常跟你讲的三主要道还不够吗?还有更好的道次第要写吗?”文殊菩萨这样问并不是他不高兴,而是他想了解宗喀巴大师的想法,或是要让弟子们了解三主要道和道次第是一样的,所以才有这样的问答。宗喀巴大师就回答:“我所写的广论内容主要是菩提道灯论的内容,而其心要是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师所写的广论的核心要义主要是三主要道,内容是以道灯论为主。道灯论所诠释的是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主要道当中则没有提到三士道,而主要提到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两者事实上是同样的意义。广论和三主要道有何差别呢?广论有讲到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下士道和中士道摄入三主要道当中出离心的部分,上士道则摄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三主要道指的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其中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为主要的修持。如果是一位大乘种性的行者,他的修持应该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为主修。菩提心可以说是意乐,而空性正见则是加行。陈那菩萨曾经在他所写的集量论里的礼赞文讲到:“意乐圆满乃是大悲,加行圆满乃是空性正见,依此二者而证二身(法身和色身)。”法称论师也以陈那菩萨所写的礼赞文,在释量论当中加以解释。我们如果证悟成佛的时候,会证得二身(色身和法身),能证得色身和法身的两个因,一个是菩提心,另一个就是空性正见,以菩提心来证得色身,以空性正见来证得法身。所以,菩提心是意乐,而空性正见是加行。以空性正见可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证得这样的果报。你如果想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离心,因此出离心也成为一个主要道。加行在藏文有两种解释,第一个是在作正行之前所作的,第二个是你努力去作、努力去行。这边指的是第二个意义,这里的加行特别是指无我慧而言。在我们的心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之后,为了一切有情之故,我们务必要证得圆满菩提果,因此就禅修无我慧,因此,真正要努力去作的就是无我慧(空性正见)。在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当中,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是意乐和加行。陈那菩萨在集量论中说:“依于圆满的因,可以证得圆满的果。”圆满的两个因就是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两个圆满的果就是自利圆满和利他圆满。自利圆满是指法身,利他圆满就是指色身。因此,三主要道的次第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就是这样安立的。为什么在菩提心之前要先生起出离心呢?也就是你自己要先厌离整个生死轮回,之后才能生起“如果一切有情都能远离痛苦该有多好”的思维。如果你自己没有先厌离整个生死轮回的痛苦,是不可能生起“一切有情若能远离痛苦该有多好”的思维的。所以,一定是先为了自利的缘故而生起厌离生死轮回,之后才会生起令一切有情出离整个生死轮回的心。因此,没有出离心则不可能会有菩提心。出离心为什么这么重要,广论中宗喀巴大师说:“出离心如果仅止于言辞上而已,你的悲心也就仅止于言辞上而已,菩提心亦复如是。所以,一定要先生起出离心。”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之后, 曾这样教训西藏人说:“没有慈心悲心的菩萨,在西藏看得到。西藏的菩萨都说要证得佛果,可是,却很少说要发起悲心、生起出离心。”因此,阿底峡尊者说:“如果没有出离心、悲心、菩提心的话,是不可能会有佛果的。”由此可见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重要性,是一个依于一个而生起的,先依于出离心而生菩提心,再依菩提心而生起空性正见。所以,先生起出离心之后,再生起菩提心,之后再以空性正见实际去行持,而证得果报。一个大乘种性的行者应该是依着这样的次第修行,而不是先入小乘道,证得小乘菩提果位之后,再入大乘道修持;不是这样的。三个主要道是用来实修的,而不是用来看的。文殊菩萨传授给宗喀巴大师主要的教授也就是三主要道。在此浊世当中,时代越为混浊,文殊菩萨加持的力量就越大,很多经和续当中都有提到这一点,更何况是文殊菩萨所示现的另一个相(大威德金刚),也就是在浊世当中所现出的智慧本尊大威德金刚,他的加持力量更是非常大。时势越混浊,加持力就越大。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从文殊根本续或空行秘密续当中,都很明显提到文殊菩萨的名号及其功德利益。所以,我们说宗喀巴大师乃是文殊菩萨,甚至他的上师也是文殊菩萨。三主要道的词句可以说是宗喀巴大师所说,也可以说是文殊菩萨所说。在浊世当中,如果时势越混浊,烦恼众生的妄念会越炽盛,就必须依于更好的正理或智慧将它驳斥掉。所以,在浊世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会更大。三主要道一开始就讲到“敬礼诸至尊上师”。这是宗喀巴大师所写的礼赞文,主要是礼敬诸至尊上师,也就是礼敬文殊菩萨及宗喀巴大师的所有上师。“至尊上师”可以依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三个方向来诠释,我们可以了解三主要道的主要内容和广论完全是一样的。借着这个礼赞文,我们可以了解宗喀巴大师称扬他的上师已经达到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究竟证悟,因为宗喀巴大师已经了悟了这个,所以他向所有至尊上师礼敬。由此礼赞文,我们可以看出三主要道的内容和广论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至尊”中的“至”在藏文是“e”,是指下士道而言,就像一个国家至上的国王一样,国王可以广纳丞相等官员,达到他想要利益百姓的目的。我们依于下士道的修持,思维暇满义大、念死无常等下士道主要的修持,可以让这一生不虚度,此世可以获得大利益,因此就可以利益到来世。下士道主要的目标就是希望有一个好的来世(增上生)。再讲到“尊”。我们一向都会随着贪瞋痴等烦恼而转,透过身语去造作种种的恶行,如果将身语的恶行遮止掉,而且将烦恼断除掉,我们将成为一个尊贵者。断除烦恼的正对治就是中士道的修行。“上师(喇嘛)”的意思就是至高无上,没有比上士道的修持更崇高的。在三主要道的正文之前,宗喀巴大师先写了一个赞,由此可见,你如果要生起三主要道的证悟的话,就必须要先作闻思,而要闻思就必须要依着善知识。所以,广论说“道之根本是依止善知识”。宗喀巴大师写任何一个论著,不管是长的或短的,或是祖师大德等成就者所写的任何一个论著,一开头都会先礼敬上师,这是他们如理依止善知识的一种表现。宗喀巴大师在礼赞文里面,向已经究竟证悟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的上师顶礼。宗喀巴大师这样赞扬上师的功德,一方面可以获得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加持,同时他所宣说的三主要道也可以让众生获得利益。在宗喀巴大师的时代,有一个地方叫杈抠,当地有一位名为那旺札巴的师长,他在四川、云南一带盖了一八间寺院。有一次,他向宗喀巴大师请求传给他一个修行口诀,宗喀巴大师因此写了三主要道,向那旺札巴说:“你就依着三主要道里的意义,作为你修行的核心要义。”宗喀巴大师并没有向他宣说什么密法,也没有叫他念百字明咒;这并不表示念百字明不好,而是说明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比念百字明更好,要常常去思维。宗喀巴大师在礼赞文讲到“敬礼诸至尊上师”。在宗喀巴大师写了三主要道之后,就用一个信函寄去给向他请法的那旺札巴。这件事看似信件往来,事实上,宗喀巴大师是在教导我们这些弟子实修主要是要以他所写的三主要道为主。第一句是“敬礼诸至尊上师”,我们如果将这一句礼赞文跟广论的科判配合起来讲,就是第一个科判“为显法源清净故开示造者殊胜”。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的修行是要以修行菩提心及空性正见为主。修行菩提心就是修广大行,修空性正见就是修深观行。真正来讲,三主要道殊胜的作者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教主世尊,从世尊传下了深观和广行的传承,深观传承主要是指出空性正见,广行传承主要是指出菩提心的修行。从世尊依次传下来深观及广行传承之后,深观传承传到龙树菩萨,广行传承传到无着菩萨,龙树菩萨传到明了杜鹃,无着菩萨传到金洲大师,到了阿底峡尊者,就把这两个传承合而为一,接着又传到宗喀巴大师。所以,宗喀巴大师在礼赞文里面所礼赞的对象,可以说是礼赞深观派的所有传承祖师,也可以说是礼赞广行派的所有传承祖师,也可以说是礼赞这两个传承合一的所有上师,从阿底峡尊者到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之间的所有上师。宗喀巴大师写的“敬礼诸至尊上师”,含义是很深的,从这一句可以往上追溯到世尊及所有一切尊胜的上师们。从这一点也可以了解,所有尊胜的上师一开始是如何听闻、思维及实修的;从宗喀巴大师的传记当中,可以了解宗喀巴大师是如何修持的。所以,从这一句可以引伸出很多甚深意义出来,我们在念这一句礼赞文的时候,可以多念几次。接着是:“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欲求解脱之大路,我今随力而宣说。”宗喀巴大师在礼赞文主要是礼敬文殊菩萨及所有至尊上师们,接着就写了这四句。从这四句可以看出是立下誓言要写这一部论著。 “佛陀至言心要义”就阐释出出离心,“是诸菩萨所赞道”阐释出菩提心,“欲求解脱之大路”阐释出空性正见,“我今随力而宣说”,表示针对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内容,因为内涵广大渊博,宗喀巴大师会尽力去宣说。刚才说“佛陀至言心要义”阐释的是出离心,出离心是劣乘行者的主要修持;“是诸菩萨所赞道”阐释的是菩提心,也就是指大乘主修中的广大分而言;“欲求解脱之大路”阐释空性正见,也就是指大乘主修中的深观分而言。因为这一部论是非常简略的,宗喀巴大师很难在这么简略的文辞当中将所有的意义全部宣说出来,但是他会尽力去宣说。在宗喀巴大师的其他论著中,也有写到:“我虽然无法全数了知,但是,我会尽我所了知的去宣说。”第一句“佛陀至言心要义”是阐释出离心的意义,这也是佛经当中主要诉求的一个目标。佛经主要阐述的是让一切有情在心相续中生起欲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的心,并让一切有情都能脱离整个生死轮回。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也说:“为让一切有情能够脱离整个生死轮回之故,论中所说内容的究竟密意是让一切有情在实修时能实际的脱离整个生死轮回。”所以,佛经都有这样的特色,所诠说的密意都能让一切有情通过实修而脱离整个生死轮回。佛在初转法轮时是讲四谛法轮,密意是要让一切有情依着这个法来帮助他们解脱生死轮回。佛经是为一切有情能脱离一切忧苦,得到寂静而宣说的,没有一法不具足这个特色。第二句“是诸菩萨所赞道”。如果一个补特伽罗发起了菩提心,在他发心的那一剎那,将成为诸佛、菩萨、天众所赞叹的对象,尤其是菩萨更为赞叹,因为这些菩萨(大乘补特伽罗)为了等同虚空般的众生而作一切利他行,现在等于是得到一个利益众生的助手了,因此,他们就特别赞叹那些发心的菩萨。一个发心的菩萨最先在心相续中生起这一条大乘道,是因为菩提心的关系;中期生起这一条道的证悟,也是因为菩提心的关系;后期能成就佛果,利益众生,也是因为菩提心的关系。所以,发起菩提心可说是诸菩萨众所共同赞扬的。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到,任何时刻都要称赞大悲心,而且举了一个譬喻。譬如要让种子发芽、开花、结实,在初期的时候,种子是非常重要的;在中期,照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后期的时候,让果实能成熟也是很重要的。初、中、后三个时段都非常重要。大悲心、菩提心也是一样,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所以,一切时中都要赞叹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诸菩萨众所赞叹的。第三句“欲求解脱之大路”。我们想要脱离生死轮回,首先就要将轮回的根本(无明)断除掉,要怎样才能断除无明呢?只有生起空性正见才能将轮回根本无明断除。所以,生起空性正见可以说是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的津梁。这不同于世间灭除烦恼的方法。世间灭除烦恼的方法是转移,当你贪爱这个的时候,就转移去贪爱其他的,于是把这个贪灭掉了。如果你贪爱欲界的享乐,为了要将其灭除掉,你就转移去贪爱色界寂静的享乐。但是,世间灭除烦恼的方法只是暂时压伏而已,仍然还在轮回当中,并非究竟。所以,若要灭除整个生死轮回,必须先灭无明、我执;要灭无明、我执,就要从生起空性正见来入门,这样才有可能。 第四句“我今随力而宣说”。前面所说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等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师会尽他所能来宣说。宗喀巴大师用信函的方式,将三主要道写出来之后,寄给那旺札巴,看似如此,可是,当我们在思维三主要道的时候,要思维宗喀巴大师是在对我们说。三主要道跟广论所说的内容是一样的,都具有三特色四殊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这一条道是不可能成就佛果的,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除了依此道成就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因此,除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是我们可以寄望成佛的方法与次第之外,没有其他方式是我们可以寄望成佛的。讲到三主要道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没什么,认为它很简单、不很重要,或者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如果心中有这种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表示你并不了解三主要道。在讲到三主要道的时候,你会想着要如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及如何去理解空性正见,甚至会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心里会有怕怕的感觉,表示你对三主要道略有所知。有些人会说:“三主要道我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次了,甚至内容都会背了,没有什么。”表示他完全不了解三主要道。自己想一想,有没有能力舍弃对世间名利、物质、朋友等的执着,这样思考之后,就知道出离心真的很难发起。如果有这种体会,此时就有一点接近理解出离心的意思了。讲到菩提心更恐怖,因为不只是要利益自己,而是要利益无量无边像虚空一样的众生,要有这么广大的心。一直想要帮忙所有的众生出离,要担当起让众生出离的责任,真的是很不简单的。能这样想的话,对于理解菩提心,就有一点点味道了。空性也是如此,对空性的解释越来越深入时,我、他、佛全部都是互相依靠,自己完全没有自性。如果能有这样的感觉,就对理解空性有一点点接近的感觉;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是说自己看了无数次的三主要道,觉得不过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而已,这样可以说是毁谤佛法,是毁谤三主要道,那就很恐怖了。这是成佛最主要的三个道和次第,如果毁谤的话,这个业真是太恐怖了。如果自己觉得了解了,而事实上并没有相应的觉受和体会,那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破慧。接着的偈颂是:“于三有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这就是劝说已成法器的行者听闻的意思。“于三有乐不贪着”是指修出离心的行者,“为暇满义而精进”是修菩提心的行者,“志依佛陀所喜道”是阐释修空性正见的行者,最后一句就是劝具法缘者,也就是有缘修三主要道的行者要一心谛听。 “于三有乐不贪着”很容易了解这是阐释出离心,就是对三有的享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就如同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所说:“如果我们已经获得了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为了让这个人身具有大利益,就应该修菩提心。”所以,要为暇满义大而精进修菩提心。“志依佛陀所喜道”,就是说应该要证得空性正见,入佛圣心所欢喜之道。从下面的偈颂“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可以看出,证得空性正见就入了佛陀欢喜之道。在此举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愿)解脱门)来说明。佛经里讲到三解脱门,主要是佛陀努力于让所有众生都能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由于众生(所化机)不了解三解脱门的空性义理,就一直在轮回中轮转不息。我们要入佛陀所欢喜之道,就应该努力生起空性正见(空性慧)。若能如此,佛陀没有比这件事更欢喜的了。因为佛陀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志依佛陀所喜道”,我们应该一心依于佛陀所欢喜之道,也就是要努力去生起空性正见。说到佛所欢喜之道,在本尊法中有一个生起次第,其中就有迎请资粮田,供养资粮田,在资粮田座前受菩萨戒或密咒戒,这些都是令佛欢喜的修行供养;生起空性正见也是让佛欢喜的修行供养。所谓供养并不仅指在佛前摆一些供品而已,闻思修,甚至顶着大太阳从家里到这里来上课的整个过程都是佛所欢喜之道。至尊密勒日巴曾说过:“给上师的财物供养我没有,可是我有修行供养。”这一段可以配合上广论听闻轨理的部分。我们听闻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动机,听闻三主要道的动机,就是要对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生起强烈的信心,同时也要断器三过、依六种想,以这种清净的动机来听闻。前面讲到“于三有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这是劝请具法缘者能一心谛听。此时我们可以观想面前有皈依境,最主要就是三主要道的作者宗喀巴大师,当然还可以追溯到文殊菩萨再到世尊这中间整个直接或间接的传承上师们,思维三主要道是由宗喀巴大师宣说的,也是所有这些传承上师们宣说的。皈依境中,真正的上师是以宗喀巴大师为主。在思维之后,就要祈请他们悲悯摄受,让我们能生起清净的动机,断器三过依六种想来如理听闻。就像经中所说,佛陀并非以手除众生苦,也不是以水洗众生罪,而是示法性谛令众生得解脱,亦即佛陀所宣说的一切,都是为了令一切有情能离苦得乐,并且获得无上解脱的佛果位。我们可以思维皈依境里的圣众向我们开示佛法的心要,让我们都能获得解脱的果报;思维他们赐给我们三主要道,而三主要道乃是广大、甚深众多法门中的核心要义。实修佛法,首先要经过听闻、思维,之后才去实修。听闻就是此处说的净意听的阶段,是要我们一心谛听的意思;想要一心谛听,就应该如广论说的断器三过依六种想。在念这个偈颂的时候,应该回顾广论所说的意义。断器三过就是要断除器皿倒覆、器皿染垢、器皿穿漏等过失;依六种想是指听闻时要具六种想:第一把自己当成病人想,第二将导师视为医师想,第三将听闻到的法当成法药想,第四把听到的法拿来实修当成是医治我们的疾病,第五将如来当成圣师想,也就是要念佛的恩德,第六是正法常住想。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要懂得听闻轨理,然后如理去听闻。听闻的时候应该好好听闻,否则在思的阶段就没有什么好思维,在修行时当然就会产生很多过失。密勒日巴尊者说:“你即使躲到阿兰若或尸陀林去修行,如果没有掌握佛法的核心要义,只不过是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一些苦行而已,不可能产生任何证悟。”我们修学三主要道,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好好听闻,这是很重要的。就像刚才说的,我们观想面前的皈依境对我们开示佛法,用这种方式给予我们庇护,除此之外,皈依境是不会用任何其他方式给我们庇护的。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向皈依境祈求庇护(皈依),皈依境给予我们这些弟子的就是佛法。如果在皈依境给我们予佛法庇护的时候,我们却反而把耳朵关起来不专心听闻,岂不是欺骗皈依境吗!我们既然向皈依境有所求,就应该要如理听闻。这些道理,在讲皈依时已经阐释得很清楚,而且也讲过很多次。 “具法缘者净意听”,是说有缘者应该依着清净的意乐好好听闻。我们要谛听的佛法内容是什么?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接着就开始讲真正的内容。对于生起出离心的原因时,会以一个偈颂来讲;对于生起出离心的方法和生起之量时,也各以一个偈颂来讲;一共用了三个偈颂来讲出离心。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如果没有清净的出离心,是不可能有坚定出离有海安乐的果报,因为我们一向都希望能获得有海(三有)的安乐,而没有出离心。我们现在所获得的即是三有中的安乐果报,因为没有清净的出离心,虽然恒求安乐却无剎那远离苦果。从无始以来到今生,从出生到死亡,甚至到未来,都是如此,虽然恒求安乐却没有得到剎那的安乐。我们希求坚固寂静的安乐,却始终未曾得过,现在所得到的仅仅是小小的短暂安乐而已。我们希望获得寂静永恒的安乐,却没有方法得到,因为我们没有清净的出离心。现在所获得的很小的有海安乐是无法满足我们的。我们都想要获得持续的安乐,可是我们却反道而行,变成只求此世及轮回的安乐。希求安乐的心念是好的,可是,如果只是希求此世或轮回中的安乐,这个心就是错的。我们应该把安乐放在解脱整个生死轮回的寂静安乐果报上,可是,现在我们却没有任何可以求得这种安乐的方法。希求安乐远离痛苦是正确无误的。可是,心的觉受(十二缘起中的受支)往往会欺骗我们,让我们希求不稳定、不坚固的安乐上。(刚才说十二缘起支中的受会欺骗我们,那是就对境上而言的。)弥勒菩萨在宝性论里说到:“一般而言,我们希望能获得安乐远离痛苦,因为我们心的本性本来就是如此。我们本具这种心性,所以都可以成佛。”既然我们希望获得安乐,不愿意痛苦的心是恒在的,就应该去追求稳固的安乐,将痛苦完全根除。如果能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成佛。 “由贪有乐缚众生”,由于贪着三有的安乐,因此众生系缚在轮回当中。刚刚说我们都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却把希求的心摆在对境上,也就是摆到三有或轮回的安乐上,因为希求三有或轮回的安乐,我们的心就贪着在这上面,因此就不可能脱离生死轮回,而系缚在轮回之中。我们所获得的三有或轮回的安乐是不坚固的,因为这些安乐的体性(本质)是苦,因此,应该将我们的心改变过来,把它放在“不欲痛苦”这点上去思维轮回的过患,转而希求能够出离整个生死轮回。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有望脱离轮回,获得坚固稳定的安乐。 “故先寻求出离心”,所以我们要先希求出离心的生起。“出离”可以就有境及对境两方面来解说,就有境方面,是指心中生起要出离轮回的心,而且所生起的心非常坚定;就对境来说,是指四谛当中的“灭谛”,“灭谛”有灭、尽、妙、离等四个行相,其中“离”的意思是,一旦出离的心生起来之后,绝对是坚定不变的,也就是一旦将烦恼断除之后,烦恼将不再生起,这种出离是非常坚定的。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出离整个轮回,所以,出离心是必备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安住在轮回当中呢?无始以来我们都在追求安乐,却未曾得过真正的安乐,因为轮回当中根本没有安乐可言。所以,佛陀才向我们宣说苦、集、灭、道四谛,这完全是依照众生的所求而宣说的。对于四谛的道理,我们应该常常去思维,同时也可以常常思维十二缘起顺转和逆转的道理。如果能这样做,出离心才能真正生起。刚才说要寻求出离心,我们要思维轮回从过去世、现在世到未来世,无有始终。我们要厌离整个生死轮回,生起想要脱离轮回的心,才能成为出离整个轮回的正因。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心里想着厌恶轮回或想脱离生死轮回,并不会真正生起出离心,而必须透过不断地思维整个轮回的过患。如果没有经过思维就马上进去修,等于不具足智慧而在修行。要如何生起出离心呢?“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指出的是下士道的修行轨理。“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指出的是中士道的修行轨理。按照广论的科判,在依止善知识轨理之后,接着是“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到“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后者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的取心要轨理。“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属于下士道,所以从“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到下士道各主题的意义,就含摄在这两句当中。 “暇满难得寿无常”,暇就是指八闲暇。我们要思维我们现在没有投生在地狱、饿鬼、畜生或长寿天(非天)当中,而是投生在人间,而且也没有投生在没有佛法住世的时候,也没有投生在边地(没有佛法盛行的地方),也没有投生在视佛法如毒药的野蛮人群中,也没有投生为五根不全的身躯。我们要这样去思维。有一类长寿天属于无色界,还有一类是属于色界,即无想天及梵天,梵天当中有一类是邪见者;还有一类长寿天在欲界,他们算是非天。梵天虽然有佛法存在,可是,其中有一类没有时间修行佛法,也属于无暇。简而言之,应该想我们现在有暇修学佛法,而不是属于无暇的阶段。如果只是躺在那里想“我没有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不是真正的思维闲暇;真正的思维是:现在这个时间我是可以修行的。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地狱中,所以我们有时间学法;因为我们没有出生在饿鬼道,所以我们有时间学法。这样去思维才能称为有闲暇。比如乘车的时间可以用来思维菩提心、无常等,这才称为有闲暇。甚至在走路或吃饭时,也都可以思维出离心、业果或菩提心的道理。懂得利用时间,才真正称为有闲暇;不懂得利用时间思维就不成为有闲暇。所以,经常要提醒自己:我有时间。如果没有这样提醒自己的话,即使有时间也会认为自己没有时间,这就没有闲暇。思维闲暇的时候,必须要全盘思维,同时也要思维使我们有闲暇的原因。因为我没有投生在地狱中,所以我有空闲;因为我没有出生在畜生道中,所以我有空闲;要如此去思维。刚才说到八无暇处,就要以这八无暇处为因来加以思维,你可以这样一个一个去思维。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地狱道的众生最多,我们没有投生在那里是非常稀有的;饿鬼道的众生也很多,比地狱道少一点而已,我们没有投生在那里也是非常稀有的;再一直往后推到五根不全的众生,可以说是比较少一点,我们没有投生在那里面也是非常稀有的。所以,我们没有投生在八无暇处,使我们有空闲来修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每天早上起床,不管睡意是否已经全消,醒过来之后就坐起来,然后想:我实在很幸运,在昨天晚上睡下去之后,竟然没有死,现在这个人身还在,还可以在人道中醒过来;如果昨天晚上死了的话,搞不好今天早上就在地狱、饿鬼或畜生里面,我们要感到很幸运。要以这八无暇来思维。第七世达赖喇嘛曾经说过:“来世离我们不远,只在呼吸间而已。一旦我们的呼吸断了,就到来世去了。”晚上睡觉之后,第二天早上会在哪个地方、哪一道醒过来我们不知道,即使你签名也无法保证你会在那里醒来。我们如果能这样略加思维,一定就会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每天早上醒来端正坐好之后,要这样好好思维一下。在思维我们自己已经远离最可怕的八无暇后,接着是思维十圆满。其中五个是内在所应该具足的自圆满,五个是外在的他圆满,这十个圆满都是我们修学的顺缘。五个自圆满是指:投生为人、生在中土、五根俱全、业未倒、住信处(对三宝有信心)。五个他圆满是指:有佛出世、佛有说法(如果出生在佛没有说法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值遇佛法)、佛法尚未灭、有随行者(僧众)、具悲悯者(有传授我们佛法教授的僧众或传法者、供养我们修行资具的施主)。要思维我们已经远离了逆缘,并且具备了所有一切顺缘,八暇十满完全具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果暇满人身不是这么难能可贵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生生世世都能很轻松就得到暇满人身,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所得到的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要不断去思维其难得之处,藉由“因”来思维它是多么难得,因为必须要持戒清净、造众善业,才能获得人身。如果从体性来想的话,要思维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在本质上是非常难以成办的。若由数目来思维的话,要想地狱道的众生那么多,我们没有投生在其中是非常稀有难得的;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也是那么多,我们没有投生其中也是非常稀有难得。此外,还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来思维。广论里有一个比喻,瞎了眼的乌龟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正好钻到牛轭的洞里面,这是多么稀有难得。另一个比喻,古代的墙是用土砌起来的,你抓一把豆子拋向土墙,能留在土墙上的,顶多是一、两颗而已,这也是非常稀有难得之事。总之,要去思维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是多么难得,然而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而且可以很自在地运用这个暇满人身,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利用,而将修学佛法的希望寄托在来世的话,我们不敢把握来世会是如何。过去世已经过去了,现在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此世。如果再去思维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八无暇处的众生有那么多,我们现在如果不努力的话,将来不可预知,来世更是不可预知了。所以,现在务必要利用所得的暇满人身去努力修持,没有比现在所获得的暇满人身更殊胜的了。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师长现在已经圆寂了,他以前是色拉寺的纠察师,后来当到堪布。早、晚课时,很多僧众会以五块、十块、五十块、一百块来供养,供养者的名字都会写下来,到了早、晚课结束时,纠察就会念那些供养者的名字。有的祈求好好读书,有的祈求好好修行。纠察看到名字就知道有一些是不好好读书的,有一些是不好好修行的,就骂他们:“你们回向的都是骗人的、假的。现在掌握在你们手上且有能力去做的没有做,却只发愿未来要做什么,这种发愿都是假的。”我们也常常会如此。我们应该要好好善用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暇满人身,在具足八闲暇十圆满的珍贵人身上去思维其难得之处。菩提道次第摄颂讲道“此闲暇身胜于如意宝”,三主要道也讲到暇满难得;暇满人身是远胜于如意宝的。“此般所获仅只此次尔”,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仅仅此次而已,其难得而易失的程度,就如同虚空的闪电一般,一闪而逝。如果我们修下士道,等于是懂得善用现在所具足的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更不用说修中士道或上士道的法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思维我们现在所获得的远胜于如意宝的暇满人身是多么的珍贵,修下士道可以让我们的来世获得善趣,中士道和上士道就更不用说了。除了思维我们的暇满人身是多么珍贵之外,还要思维这个人身是多么难得。这个难得的人身不是常恒永住的,它是无常的,百分之百终将会灭。譬如在座的各位,五十年后说不定会去掉一大半了,更不用说一百年后,就没有一个人会继续坐在这里了。至于什么时候,哪一个人在,哪一个人不在,这又不一定了。广论里说必定将死、死期不定、死后唯法有助益,透过九种因、三种决定来思维。死和无常是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博多瓦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禅修无常的话,可以使我们断一切恶行行一切善行,甚至在修行的正行中,也可以生起大精进。还可以藉由无常,使我们去求证究竟的果位。所以,无常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博多瓦对于无常非常重视,讲了很多如何观修无常的方法。有一次,博多瓦的弟子向他祈求:“请您赐给我另外一个所缘。”意思是我对无常已经修了很久了,现在要换一个所缘。博多瓦回答说:“除了无常之外,我没有其他的法。如果你要换其他的话,就去找别人吧!”他就把这个徒弟赶走了。所以,无常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还开始修行之前,如果没有无常的观念,是无法进入法流的;在正式修行的时候,如果没有无常的观念,所修的就会是不清净的法。我们心中所想的都只是此世要如何。贪求心越强烈,所引生的苦也会越强烈。追根究底,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执着于“我”。因为需要好的东西、好的名声、很多钱,我们被“我”所困所害,心中就生起了无限痛苦。如果想要舒服过日子,就要观修无常,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很舒适,不会再被这些苦所扰。如果我们了解这个需要名声、财物的“我”根本就是不实在的,不是常的,我们所需要的这些物质当然也就不是常的,不是实在的。如果我们没有执我为常,又何必需要外在的事物呢!这样思维,我们心的苦就会减少、降低。问:从佛教的观点看,我们应该如何祭祖或扫墓?答:就我的观点而言,如果我们认为那些死去的亲人还在要去扫墓或祭祖牌位的那个地方,那是很严重的错误想法。我们一旦死了,就无法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去。如果认为你的亲人死后还在那个地方,就表示他都没有去投生了,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认同这一点。问:何谓三有乐?答:三有的“有”是指轮回。就欲界来说,在十二缘起里面讲到受支,受可以分为苦受和乐受,就乐受而言,如果造白善业就感得善趣的果报,你就会在善趣当中感受不同的乐受,这也是三有乐;如果你造了恶业,就会堕入恶趣,在恶趣中也会有不同的乐受,譬如龙族受用就非常的圆满,这也是三有的乐受。就色界来说,在三禅天以下的乐受就是属于三有乐。刚才是就十二缘起支的乐受来讲的。如果不就十二缘起支的乐受来讲,如果随着业惑而转,而在心中生起欢喜、悦意的那一分,也可以称为三有乐;可是,这并不是乐受。有这两种解释方式。问:对已经去投生的祖先,如果我们帮他作一些布施或超度,对他是否有帮助?答: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问过了。一个已经过世的人,如果有后代亲属帮他作这些善事的话,祖先的获利会比较大,或者有师徒关系的话,他的获利也会比较大。如果亡者的骨灰还在的话,就可以用他的骨灰作擦擦(小泥像),或者用在法上的修行上,这对亡者的利益也会很大。如果没有亲属关系也没有师徒关系,也不是利用亡者个人的骨灰来做,而是透过毫无相关的人来为他回向,他的获利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反而是为他作善、修法的那个人本身获利最大。问:我现在三十几岁,我在三十几年前应该是死而投胎。假如我上一世是人的话,也许我的牌位现在还在谁家被拜着,如果我现在突然变得比较好运的话,那会是因为他们回向给我的吗?所谓的帮助是否这个意思呢?答:他们为你所做的是否真的是一个善行那还不一定。一般而言,在牌位前面都会点一枝香,在点香的时候,如果有观想皈依境(诸佛菩萨)的话,这算是一个善行。如果他们认为你的心还在那个牌位里而为你点香,那就不成为善行。问:刚刚仁波切说十二缘起中的受分两种情况,请问那两分都是属于心上有境的部分,还是一分是境而另一分是有境的部分呢?答:这两个并非都是有境,第一个是属于有境,也就是十二缘起支当中的乐受,另一个是你心中生起悦意的感觉;随着业、惑而生起的悦意分不见得都是有境。轮回里面三有的安乐都是心悦意的那一分,都称为轮回的安乐,那不一定是有境,譬如,钱、物品都算是轮回里面的安乐部分。轮回当中,我们所喜欢的都算是安乐,有属于境的部分也有属于有境的部分。整个轮回当中,我们所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外面的或内在的,都可以算是轮回的安乐,它们全部都是业与烦恼造作出来的,只要我们喜欢那种东西,就算是轮回的安乐。(不好理解)“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是讲下士道的修心。三主要道中首先讲的是出离心,但是,出离心要生起来,必须先去除对此世的贪着。所以这一句是让我们去除贪求此生安乐的心,是真正生起出离心的前行。一般而言,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要由下下道思维起,前者为后者的基础,也就是下下道为上上道的根基。若就力量大小或者好的程度来区分的话,上上道的力量比较大也比较好。如果就重要性来区分的话,下下道会比上上道显得更重要,因为下下道若没有生起,上上道是生不起来的。就像盖房子一样,盖三层楼的房子,下面的地基如果没有打好,上面的第二层、第三层是盖不上去的。第三层要盖起来,得观待第二层结构的完好;第二层的完好,也得观待下层以及地基的质量。康咙巴这位上师讲到,上上的法虽然好,可是整个下下的法重要性更大。要证得中士道的解脱或是上士道的佛果,就我们这一世而言,证得菩提是很难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生生世世持续修道才会有结果。可是如果要能够生生世世持续修道,就必须要生生世世不断获得人身才有可能。如果没有把下士道的法修好,来世就不可能获得人身,更谈不上生生世世持续佛道的实修。但是就实修而言,不可以说中士道的解脱和上士道的遍智果位,对我们现在的实际修持不是很急需的,也不是我们一时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心就好像有点放弃,或把它们摆得远远的,等以后再来做,这样是不可以的。虽然目前我们应该努力以下士道来修持,可是也须要把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果位摆在一个我们将来要去实修的寄望之处。先把它们放在一个寄望之处,我们就可以在道上慢慢增长,以后就可以去修中士道和上士道了。千万不可以说:“我做不到!”好像心中有点把它们放弃的意思。心里面有把它们舍弃的念头,自认为不行的话,这样就造了类似谤法的业。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目前我们可修的就要尽力去修,现在能力达不到的我们就要努力向上师、本尊、菩萨祈请,把它当作将来要修的一个目标;我们现在努力修学,使自己在修道上的能力渐渐增长,将来我们就可以修得到。对于初机者,现在应该要以修下士道为主,要去修持去除贪求此世的心,也就是要把修持放在追求来世的心上。生起追求来世的心,就需要断除所有的恶,行所有的善这就是下士道的实修。广论讲到,下士道的修持首先是要去思维暇满难得及念死无常,然后再去思维我们死后将生于何处(死后除了投生到善趣和恶趣之外,没有余趣可投生)。由思维投生到善趣的利益以及堕入恶趣的过患,然后才能真正发起求皈依的心。在皈依境前求得皈依之后,就要遵守皈依的学处,断除十恶、行十善,好好的守戒,这就是下士道的实修。广论里的思维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及思维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这二者主要用来发生希求后世之心。然后依止后世安乐方便所分出来的科判就是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及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思维业果的部分在广论里列入下士道里面,但是在三主要道中就列入中士道。“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这二者在广论中是在下士道思维,在三主要道则是列入中士道思维,彼此并不相违。广论将业果列到下士道主要是劝我们行善业,这样才能投生善趣,断除恶业才能够防止堕入到三恶道去。三主要道将业果列入中士道思维,主要是不论白业或是黑业,都是由烦恼而来。凡是有烦恼,就会造业。有造业的话,就会在轮回里面。所以凡是业,不管白业、黑业,都是轮回的因,都是所应断除的,因此把它列入中士道思维。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主要是勉励我们去思维念死无常。在广论中思维念死无常,可以说是下士道主修的,我们要修道,修行之首就是要念死无常。有位叫内乌素巴的祖师曾经说:“念死的心有多强烈,我们舍弃贪求此世的心就会有多强烈;舍弃贪求此世的心有多强烈,我们念法、想要修法、忆念佛法的心也就有多强烈,所以这三者是等分的,也是相同的。反过来,不念死的心有多强烈,则心随世间八法而转的心就有多强烈;心随世间八法而转有多强烈,罪恶就有多大,这三个也是等分的。”我们要去思维死和无常。博朵瓦说:“念死无常的心够强烈的话,我们就能断除罪恶。”就是如果去念死无常的话,自然会导致我们去断除所有的恶事、恶业;念死无常的心也会导致我们去行善,也会导致我们不执此世为常。反过来说,如果不缘念死无常,此心较强的话,我们自然不会去断除恶业,也不会去行善。所以,我们如果经常去念死无常,自然可以遮止贪图此世的享欲而为来世着想。如果今生能为来世着想,就很自然会去断恶、行善。所以经常念死无常,则断恶不难,行善也不难。想无常的时候就不会想常法,不会执为常。没有执着常法的话,自然对这辈子的执着心就会减少;执着心少的话,作恶自然也会少。相反,行善的时候想无常,便会想这辈子不是那么重要而会看来世。当看来世的时候,就会为来世做准备;要为来世准备的话,就会行善。思维无常自然会让我们断恶行善,所以你心中如果能生起念死无常,就真正可以做到断恶行善,也就等于你真正做到了皈依法。所谓的皈依法,就是在我们心相续中生起法,然后由心中所生起的法来给予我们庇护。皈依就是求庇护,所以皈依与给予我们庇护是同样的意思。并不是外面摆上一部经典,每天向它顶礼供养就叫皈依法,而是要在内心真正能以法来加以改变,这样法才能真的给我们皈依。如果能够思维无常,之后内心有所改变,这样我们的心就能够得到佛法的庇护,我们就在皈依;我们用心相续当中生起的法来自我皈依。在禅修无常之前,必须按广论所应该思维的次第思维,也就是禅修无常之前应该要先思维依止善知识的轨理,依止善知识的意义及不依止的过患等。思维过后,再进一步来思维死和无常。想想思维无常的利益是什么,不思维死无常的过患是什么,然后思维我们必定会死亡,而且死期不定,死后唯有法对我们有利益其他的毫无助益。这也是依着广论所说的三种根本去作意思维。最后,自我下决心此世与来世唯有佛法对我们有利益,所以我们一定要这个法,一定要来修法。以前我们讲过帕绷喀仁波切所造的醒世无常歌,大家可以照着里面所讲的死亡征兆、死的行相等一一加以思维。从先思维死亡的死相开始,一个一个去思维之后,然后想我必定会遇到死亡,而且必定会死,但死的时间不定;死亡的时候,所有财富、受用、亲属没有一个对我会有帮助,只有佛法对我有帮助而已。要这样来思维。所以每一个死亡的过程,想一个之后就想那三个根本。再想一个,之后再想三个根本;在讲醒世无常歌的时候我们有这样思维过了。我们可以在每天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思维念死无常。因为我们睡觉时进入睡眠的过程,就如同死亡的过程一样,在睡觉时我们所有的心识都会收摄起来,之后就进入睡眠状态。我们在睡觉的时候,可以先思维一下死亡的过程,然后观修念死无常。在修死亡时,如果配合密咒在修就会进入修死亡光明的法类。以密法来说,在睡觉的时候,入睡的片刻就是死亡,做梦的时候就进入中阴的阶段,醒过来时就是投生的阶段,也就是从死亡、中阴以及出生的过程,就如同我们睡觉时从入睡、做梦到醒过来所经历的过程一样。所以要睡觉的时候,修念死无常,思维我必定将死,而且死期不定,死后唯有佛法有帮助,其余的财富、亲属、受用没有一样有帮助,思维之后再去入睡。刚刚讲有关密续的部分,是告诉大家在密续里有作这样的解释,我的意思并不是要你们这样修。我们睡觉是死亡的过程,做梦是中阴的过程,醒来时是出生的过程,睡觉与死亡的过程很相似。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来修行无常,并不需要用死亡光明。把睡觉当成死亡来思维,死亡的时候我们的身、五根识慢慢地一直收起来,我们心里要想,死亡时五根识真正会收起来,一定会来,但什么时候来不一定,那个时候只有佛法用得上。想完了之后再睡,隔天早上起来就会有帮助。早上起来的时候再把今天讲的暇满难得想一想,要庆幸自己没有死就醒来了。对死亡的情形和义理我们睡觉前应该思维一下。在思维死和无常之前,要对一整天来所作恶业加以忏悔,否则带着罪恶而死,对我们是很大的损失。睡前好好忏悔,再好好发愿,即使我们在睡觉中死去,我们带走的也会是佛法;如果没死,早上醒来就有不同的觉受。如果我们依着这样的方法来思维,贪图此世的心就会变得比较小;依着这种方式思维,贪瞋也会变得比较薄弱。贪欲可分成为这一世的需求所生的贪欲和为来世需求所生的贪欲二类。就实际而言,我们为此世的需求所生起的贪欲比较强烈,为来世的需求所生起的贪欲要小一点,加上我们执此世的一切为常的关系,所以心中有一种苦受和不快乐。为什么会觉得苦呢?因为我们所想要的得不到,或者是已经得到的又失去了,或者是我们不想遇到的偏偏又遇到,所以我们心中就有很多的苦。由此可知在我们心中生起的贪欲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如果生起贪图此世的心就会因之而生起贪或者瞋,有了贪或瞋,就只有沾染罪恶而已。我们也可以为贪图来世而修法,所修的法可能会引导我们来世投生到善趣。我们希望来世获得解脱的果报现在还不能完全成办,可是至少现在可以为来世投生到善趣而修,这是修下士道的法可以得到的。虽然我们要猛力去思维死亡,也要思维死后的心识并不像灯灭一样完全断灭了。我们一定会再去投生,而投生的地方除了善趣和恶趣这二者之外别无他处。为了要投生善趣,我们就应该断除十恶、行十善。教导我们修行的就是我们的导师,而实际能够用来实修的就是这个法。导师是佛宝,法就是法宝,协助我们在这条道上具足顺缘的就是僧宝,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要皈依佛法僧三宝。虽然三宝能够庇护我们、给我们皈依,可是我们是否真正能够获得他们的庇护,完全观待于我们是否如法去作修持。修持什么?就是遵守皈依的学处。所以说三宝能够给予我们帮助,可是我们会不会得到帮助完全观待于我们自己是不是遵守学处来修学。我们能不能获得利益,主要看是否行十善,还有共通和不共通的学处。有关共不共通的学处,在讲略论的时候都已经讲过了。我们如果能如理修学皈依学处,来世就可以投生到善趣。如果仅仅是获得人身,心中却为业和惑所扰,那岂不是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