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老子首倡人性善2010级中国哲学闵佳论老子首倡人性善内容摘要:老子是第一个提出人性善的哲学家。从他的宇宙生成论、人性修养论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张人性善的。老子认为人性变坏的原因主要是客观事物的影响和世俗教育,“复归于婴儿”是老子人性修养论的总纲,其复归美好天性的主要措施是:反对享乐品的出现。反对世俗的教育。关键词:老子;人性善;清静无欲;恶化原因;复归措施任继愈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1】笔者通过对老子一书的阅读和思考后认为:从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看,他与后来的孟子、庄子一样,都是性善论者。老子是第一个提出人性善的哲学家。老子全书都渗透着这样一种思想:人本来是清静无欲的,只因统治者多欲多为,才使人们变得奸诈难治,只要统治者实行无为的政策,人们就会恢复善良的本性。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一、老子的人性论及其理论基础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谈到道家人性论时说:“道家的性论,在一意谓上,可以说是无善无恶论;在另一意谓上,也可以说是性至善论。然道家是唾弃所谓善的,是不赞成作善恶的分别的,所以如将道家之说名为性善论,实不切当。究竟言之,当说是性超善恶论。,【2】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人性学说究竟是无善无恶论(即人性自然论)、性善论,还是性超善恶论,笔者拟先对这四种概念进行比较和辨析,再具体分析老子的人性论。首先,我们先简要谈谈人性、善、人性善这几个概念。人性是指人出生后没有经过任何人为改造的本性。所谓善和性善,据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我所采的关于善的意义,就是旨在利人者。爱人的习惯我们叫做善,其天然倾向则叫做性善o【3】由此,我们把认为人性中包含有爱人、利人的天然倾向的理论称作“性善论”,而人性自然论者认为人的原初本性是自然的,无所谓善恶,从而否定了性善论者所主张的人性中包含有爱人、利人等天然倾向的主张。而张岱年所主张的“性超善恶论”是经过“修道”过程以后的“圣人”之本性,这一“唾弃所谓善”的过程是“修道”的高级阶段,那时得道的“圣人”是不区分善恶的。但我们这里讨论的人性是人原初的本性,所以我们不赞同张岱年的观点。下面将落实到老子的哲学具体加以论证。在老、庄看来,人的最初本性本无好坏之分,不能用善恶加以区分,因为善恶是人们对人性的主观判断。但老子明确地提出人性是清静无欲的,而清静无欲是一种值得保护的本性。老子认为最好的人性犹如水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首先,老子主张人性清静,从他的宇宙生成论来看,是必然的,这是由他的道生万物思想决定的。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在道生万物的过程中,包括人在内的任何一物所领受的那部分“道”称作“德”。道的根本特性是清静无欲、自然,作为人之本性的德也是清静无欲的。“道”赋予人以本性,“物”给予人以质料,在“势”的促进下一起生成了万物。庄子知北游引用老子的话:“老聃日: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老子中的“德”和庄子中的“精神”,就是指包括人性在内的万物本性。万物本性出自大道,肉体来自精气。道是清静无欲的,而人性又是由道赋予,那么人的本性自然是清静无欲的。其次,从老子的人性修养论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张人性善的。“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是老子人性修养论的一个总纲。老子为什么提倡人性的复归呢?“含德之厚,比如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正是因为在婴儿身上完美地保持着人清净无欲的本性,所以老子才主张复归。庄子对人性问题讲得比较清楚,他明确地认为人性本善。庄子骈拇中反复申明了这一点:“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成玄英的庄子疏对这一思想解释说:“夫仁义之情,出自天理,率性有之,非由放效。彼仁人者,则是曾史之徒,不体真趣,横生劝奖,谓仁义之道可学而成。庄生深嗟此迷,故发噫叹。分外引物,故谓多忧也。(非)其非人情乎者,是人之情性者也。”【4】这里说的“天理”,就是老子说的“道”,“仁义之情,出乎天理”,也就是仁义之本性来自道。但是道家为什么反对仁人提倡仁义呢?成玄英认为,仁义的本性不可能是后天学到的,只能由大道先天赋予。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大力提倡仁义必然使人性发展到它的反面不仁不义。庄子马蹄说:“及至圣人,蹩整为仁,跽跛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札,而天下始分矣。”这就是说,圣人的大力提倡仁义礼乐,正是天下变得混乱不堪的原因。无能子圣过也说:“嗟乎!自然而虫之,不自然而人之。强立宫室饮食以诱其欲,强分贵贱尊卑以激其争,强立仁义礼乐以倾其真,强行刑法征伐以残其生,逐其末而忘其本,纷其情而伐其命,迷迷相死,古今不复,谓之圣人之过也。”【5】无能子一书语气更为激烈,把“强立仁义礼乐”导致人的本性丧失直斥为“圣过”!人们为世俗圣人的教育所误导,逐末忘本,迷乱本性至死而不能复归。更有甚者,世俗圣人的教育往往为统治者所利用,成了维系统治的工具。庄子肱箧中说:“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所以,老子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第十九章)放弃提倡仁义,任其自然,人民反而能保持孝慈的本性。老子反对的是世俗之仁义,而主张更高层次的仁义,并把它称之为“上仁”。老子主张的仁义有两个特点:第一,行仁义者自身不抱有任何目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老子第三十八章)正如韩非子所释:“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日上仁为之而无以为。【6】真正的行仁义是发自内心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第二,不但行仁义者不抱任何目的,而且使受惠者也意识不到。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功成名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二、人性变恶的原因既然人性本善,那么恶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考察老子对善恶关系的论述。首先,老子认为善恶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二十七章)善人是不善人(本性变坏了的人)的老师,而不善人又是善人得以存在的根据。简而言之,没有不善就无所谓善,正是因为有了善才产生了不善。其次,善恶又容易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祆。”(老子第五十八章)正变成了邪,善又变成了恶。“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第二十章)在老子的理想中善恶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那么人的本性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由善至恶的原因是什么呢?老子认为有如下三点:第一,客观事物的影响。这些事物主要指能给人带来肉体享受的物质利益和满足人虚荣心理的名誉、地位等。可欲的东西太多,刺激着人的欲望,人与人之间互相争夺,从而丧失了原初的本性,于是产生了恶。人们也知道归依大道的好处,然而可欲之物的盛美诱惑着求道者放弃了求道。庄子让王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日: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日:重生,重生则轻利。,”公子牟虽向往大道,但心里却十分矛盾,瞻子的话一语中的,那就是名利的诱惑!心向大道的人尚且不能抵制名利的诱惑,何况社会中的一般人呢?所以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老子第三章)外界诱惑太大了,面对“五色”、“五音”、“五味”,老子甚至要求人们“塞其兑,闭其门”(老子第五十二章),闭目塞听,不去听也不去看,内心就不会被扰乱,人们的本性就不会被破坏了。“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老子第五十七章)在可欲之物与人们欲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技巧,技巧又促使更多可欲之物的产生,更深层刺激着人们的欲望。“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庄子认为技巧的应用会导致产生机心,人一旦有了机心,精神就不会安定下来,从而人们的内心将不再保持清净无欲了。第二,世俗圣人教育的结果。老庄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清静无欲的,不需作任何改变,甚至是所谓“圣人”的教育也不需要,否则纯朴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破坏。法国哲学家卢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缘故。,【7】赤子之心本来是善良的,可是由于人的引导走向了邪恶。庄子大宗师中说:“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日: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日: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日: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雎转徙之途乎?”按照老庄的意思,既然原初的人性是最美好的,当然用不着教育,即使这些教育是正面的,也会破坏人性的清净状态。只有“任其性命之情”(庄子骈拇),才能保持人的本性。庄子天道中老子和孔子都承认人性中本来就包含仁义。不同的是,孔子要用十二经继续教育人们,而老子认为不必继续教育,只需“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反之,只会“乱人之性”。这段对话所表达的即使不是老、孔的思想,也是庄子学派的观点。关于儒家对人性教育的失败,思想上倾向儒家的王安石也不得不承认,他在太古一文中说:“太古之人不与禽兽朋也几何,圣人恶之也,制作焉以别之。下而戾于后世,侈裳衣,壮宫室,隆耳目之观,以嚣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皆不得其所当然,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刑政不足纲其恶,荡然复与禽兽朋矣。圣人不作,昧者不识所以化之之术,顾引而归之太古。太古之道果可行之万世,圣人恶用制作于其间?必制作于其间,为太古不可行也。顾欲引而归之,是去禽兽而之禽兽也,奚补于化哉?吾以为识治乱者,当言所以化之之术。日归之太古,非愚则诬。”【8】王安石认为人性与禽兽之性同,所以老子的复归之道是行不通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刑政之道呢?圣人虽“制作”了数千年,仍不能使人摆脱禽兽之性,圣人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其次,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圣人教育的影响。人的天性良善,无知无欲,欲望的产生从“知”开始。正是圣人指出了什么是善,使人们头脑中产生善的观念,同时与之对待的恶的观念也产生了,不善的事情也就产生了。老子认为虚假、伪诈现象的出现正是源于世俗智慧的产生。圣人的教育原本是为治国,结果反而导致国家难以治理。第三,人们巧智多欲是统治者多为政治的结果。“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五十八章)“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人们之所以狡猾欺诈是因为统治者多为,而严苛的政令只会加剧盗贼的产生。三、复归美好天性的措施人们的善良本性由于外在的客观事物、世俗教育以及统治者的多为政治下变坏了,那么如何去面对本性变坏了的人是老子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但它常帮助善良的人,这是一种拟人的说法,也就是说善人的行为是合于天道的,所以获得成功和回报。老子在这里表现出鲜明的惩恶扬善的思想。但是他对于恶并非要求严惩。他在哲学的层面上深刻认识到恶对于善的存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尽量的去包容恶、感化恶,最终使其走向善。老子认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为要妙。(老子第二十七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老子第六十二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老子第四十九章)老子看到恶存在的意义即在于给善提供存在的根据,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不去尊重他的根据的人是不明智的。由此,我们不应该抛弃不善之人,而要去爱惜、劝诱,使其走向善。老子给人们开出的药方是:“复归于婴儿。”老子认为在婴儿身上完美地保持着人善良的本性,人们只需要复归到这种本性。老子的设想是:天性自然美好的婴儿丧失了本性的成人复归于“婴儿”。人的精神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这种复归,老子把这种复归完成得最好的人称作“圣人”,在“圣人”身上完美地体现着人清净无欲的本性。下面我们来看复归人性的具体措施:第一,反对享乐品的出现。老子并不绝对反对发展生产力,但生产力的发展只需满足人们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要过度发展: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子第三十五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第三章)五色令人目盲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老子在制造器物这件事上,抱着过犹不及的态度。若为吃饱穿暖的目的制造器物是可以的,若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便是“奇物”,只会刺激人的欲望,加深人生的痛苦。所以在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里,“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子第八十章)。把超过人们衣食需要的器物置之不用,欲望不被挑起,人们生活简单而快乐。第二,反对世俗圣人的教育。由于世俗圣人的教育破坏了人的天性,所以老子反复阐述自己反世俗教育的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十九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老子第四十七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老子第八十章)不要智慧,不要技巧,人们的生活会安定富足。当人们从事世俗知识的学习时,欲望一天天膨胀,只有学道(道是清净无为的),欲望才会减少。老子主张“愚民”,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在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特别强调不要文字,因为文字是世俗智慧得以迅速发展、交流的工具。庄子马蹄中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做到无知无欲,人的本性自然能得以保持。总之,老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完美的,由于受后天污染,所以才污浊不堪。学道的过程就是擦洗的过程,待到把本性上的污染物全擦干净,完美的本性就会重新显露。道教学者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对人的本质及人性修养过程讲得十分清楚:“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日修道;无复浪流,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日归根;守根不离,名目静定。静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