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_第1页
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_第2页
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_第3页
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_第4页
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四章 桩基础的设计计算 横向荷载作用下桩身内力与位移的计算方法国内外已有不少 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将桩 作为弹性地基上的梁 按文克尔假定 梁身任一点的土抗力和该点的位移成正比 进行求 解 简称弹性地基梁法 根据求解的方法不同 通常有半解析法 幂级救解 积分方程解 微分算子解等 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解等 以文克尔假定为基础的弹性地基梁解法从土力 学的观点认为不够严密 但其基本概念明确 方法较简单 所得结果一般较安全 故国内 外使用较为普遍 我国铁路 水利 公路及房屋建筑等领域在桩的设计中常用的 m 法以 及 K 法 常数 法 或称张有龄法 C 法等均属于此种方法 第一节 单排桩基桩内力和位移计算 一 基本概念 一 土的弹性抗力及其分布规律 1 土的弹性抗力 桩基础在荷载 包括轴向荷载 横轴向荷载和力矩 作用下产生位移 包括竖向位移 水平位移和转角 桩的竖向位移引起桩侧土的摩阻力和桩底土的抵抗力 桩身的水平位移 及转角使桩挤压桩侧土体 桩侧土必然对桩产生一横向土抗力 zx 见图 4 1 及图 4 2 它 起抵抗外力和稳定桩基础的作用 土的这种作用力称为土的弹性抗力 zx即指深度为 Z 处 的横向 X 轴向 土抗力 其大小取决于土体性质 桩身刚度 桩的入土深度 桩的截面 形状 桩距及荷载等因素 假定土的横向土抗力符合文克尔假定 即 4 zzx Cx 1 式中 zx 横向土抗力 kN m2 C 地基系数 kN m3 xz 深度 Z 处桩的横向位移 m 2 地基系数 地基系数 C 表示单位面积土在弹性限度内产生单位变形时所需要的力 它的大小与地 基土的类别 物理力学性质有关 如能测得 xz并知道 C 值 zx值即可解得 地基系数 C 值是通过对试桩在不同类别土质及不同深度进行实测 xz及 zx后反算得到 大量试验表明 地基系数 C 值不仅与土的类别及其性质有关 而且也随深度而变化 由于 实测的客观条件和分析方法不尽相同等原因 所采用的 C 值随深度的分布规律也各有不同 常用的几种地基系数分布规律如图 4 2 所示 相应的基桩内力和位移计算方法为 1 m 法 2 假定地基系数 C 随深度呈线性增长 即 C mZ 如图 4 2a 所示 m 称为地基系数随 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 kN m4 2 K 法 假定地基系数 C 随深度呈折线变化即在桩身第一挠曲变形零点 图 4 2b 所示深度 t 处 以上地基系数 C 随深度呈凹形抛物线增加 该点以下 地基系数 C K kN m3 为常数 3 c 法 假定地基系数 C 随深度呈抛物线增加 即 cZ0 5 当无量纲入土深度达 4 后为常数 如图 4 2c 所示 c 为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 kN m3 5 4 常数 法 又称 张有龄法 假定地基系数 C 沿深度为均匀分布 不随深度而变化 即 C K0 kN m3 为常数 如 图 4 2d 所示 图 4 1 图 4 2 地基系数变化规律 上述四种方法各自假定的地基系数随深度分布规律不同 其计算结果有所差异 实测 资料分析表明 对桩的变位和内力起主要影响的为上部土层 故宜根据土质特性来选择恰 当的计算方法 对于超固结粘土和地面为硬壳层的情况 可考虑选用 常数 法 对于其 它土质一般可选用 m 法或 C 法 当桩径大 容许位移小时宜选用 C 法 由于 K 法误差较大 现较少采用 本节介绍目前应用较广并列入 公桥基规 中的 m 法 按 m 法计算时 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 m 值可根据试验实测决定 无实测数据时可 参考表 4 1 中的数值选用 对于岩石地基系数 C0 认为不随岩层面的埋藏深度而变 可参 考表 4 2 采用 非岩石类土的比例系数 m 值 表 4 1 3 序 号土 的 分 类m 或 m0 MN m4 1流塑粘性土 IL 1 淤泥3 5 2软塑粘性土 1 IL 0 5 粉砂5 10 3硬塑粘性土 0 5 IL 0 细砂 中砂10 20 4坚硬 半坚硬粘性土 IL 0 粗砂20 30 5砾砂 角砾 圆砾 碎石 卵石30 80 6密实粗砂夹卵石 密实漂卵石80 120 岩石 C0值 表 4 2 Rc MPa C0 MN m3 1 3 102 25 150 102 注 Rc为岩石的单轴向抗压极限强度 当 Rc为中间值时 采用内插法 3 关于 m 值 1 由于桩的水平荷载与位移关系是非线 性的 即 m 值随荷载与位移增大而有所减少 因此 m 值的确定要与桩的实际荷载相适应 一般结构在地面处最大位移不超过 10mm 对 位移敏感的结构及桥梁结构为 6mm 位移较大 时 应适当降低表列 m 值 2 当基础侧面为数种不同土层时 将地面 或局部冲刷线以下 hm深度内各土层的 mi 根据换算前后地基系数图形面积在深度 hm内相 等的原则 换算为一个当量 m 值 作为整个深度的 m 值 当 hm深度内存在两层不同土时 见图 4 3 4 2 2 2212 2 11 2 m h hhhmhm m 式中 h d hm 1 2 5 2 5 2 h h d 桩的直径 桩一土变形系数 见后述 按上述换算方法将存在如下问题 根据 m 法假定 土的弹性抗力与位移成正比 而此换算忽视了桩身位移这一重要影响因素 换算土层厚 hm仅与桩径有关而与地基土类 桩身材料等因素无关 显然过于简单 为了克服按地基系数面积换算所存在的不足 可采用按桩身挠曲线的大概形状并考虑深度影响建立综 合权函数进行换算 该法可参见有关资料 3 桩底面地基土竖向地基系数 Co为 图 4 3 比例系数 m 的换算 4 C0 m0h 4 3 式中 m0 桩底面地基土竖向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 近似取 m0 m h 桩的入土深度 当 h 10m 时 按 10m 计算 二 单桩 单排桩与多排桩 计算基桩内力先应根据作用在承台底面的外力 N H M 计算出作用在每根桩顶的荷 载 Pi Qi Mi值 然后才能计算各桩在荷载作用下的各截面的内力与位移 桩基础按其作 用力 H 与基桩的布置方式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单桩 单排桩及多排桩两类来计算各桩顶的 受力 如图 4 4 所示 所谓单桩 单排桩是指在与水平外力 H 作用面相垂直的平面上 由单根或多根桩组成 的单根 排 桩的桩基础 如图 4 4a b 所示 对于单桩来说 上部荷载全由它承担 对于单排桩 如图 4 5 所示桥墩作纵向验算时 若作用于承台底面中心的荷载为 N H My 当 N 在承台横桥向无偏心时 则可以假定它是平均分布在各桩上的 即 4 n M M n H Q n N P y iii 4 式中 n 桩的根数 当竖向力 N 在承台横桥向有偏心距 e 时 如图 4 5b 所示即 Mx Ne 因此每根桩上的 竖向作用力可按偏心受压计算 即 4 2 i ix i y yM n N p 5 当按上述公式求得单排桩中每根桩桩顶作用力后 即可以单桩形式计算桩的内力 多排桩如图 4 4c 指在水平外力作用平面内有一根以上的桩的桩基础 对单排桩作横 桥向验算时也属此情况 不能直接应用上述公式计算各桩顶作用力 须应用结构力学方法 另行计算 见后述 所以另列一类 三 桩的计算宽度 试验研究分析可得 桩在水平外力作用下 除了桩身宽度范围内桩侧土受挤压外 在 桩身宽度以外的一定范围内的土体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空间受力 且对不同截面形状 的桩 土受到的影响范围大小也不同 为了将空间受力简化为平面受力 并综合考虑桩的 截面形状及多排桩桩间的相互遮蔽作用 将桩的设计宽度 直径 换算成相当实际工作条 件下 矩形截面桩的宽度 b1 b1称为桩的计算宽度 根据已有的试验资料分析 现行规范认 为计算宽度的换算方法可用下式表示 4 01 dbKKKb f 或 6 5 式中 b 或 d 与外力 H 作用方向相垂直平面上桩的宽度 或直径 Kf 形状换算系数 即在受力方向将各种不同截面形状的桩宽度 乘以 Kf 换算为相当于矩形截面宽度 其值见表 4 2 K0 受力换算系数 即考虑到实际上桩侧土在承受水平荷载时为空间受力 问题 简化为平面受力时所给的修正系数 其值见表 4 3 图 4 4 单桩 单排桩及多排桩 图 4 5 单排桩的计算 计算宽度换算表 表 4 3 基 础 形 状 名 称符 号 形状换算系数Kf1 00 9 1 0 1 B d 0 9 受力换算系数K0 1 b 1 1 d 1 1 B 1 1 d 1 K 桩间的相互影响系数 当桩基有承台联结 在外力作 用平面内有数根桩时 各桩间的受力将会相应产生影 响 其影响与桩间的净距 L1的大小有关 当 L1 0 6h1时 图 4 6 K 1 0 1 1 11 6 0 1 6 0 h Lb bKhL 时 式中 L1 沿水平力 H 作用方向上的桩间净距 h1 桩在地面或最大冲刷线下的计算深度 可按 h1 3 d 1 米 但不得大于 h 关于 d 值 图 4 6 相互影响系数计算 6 对于钻孔桩为设计直径 对于矩形桩可采用受力面桩的边宽 b 为与一排中的桩数 n 有关的系数 当 n 1 时 b 1 0 n 2 时 b 0 6 n 3 时 b 0 5 n 4 时 b 0 45 当桩径 d2 5 或支承桩且 ah 3 5 时 Mh几乎为零 且此时 Kh对 0 x A 等影响极小 可以认为 Kh 0 则式 4 16 可简化为 0 x B 4 00 00 0 2 0 0 2 0 3 0 0 B EI M A Ei Q B EI M A EI Q x xx 17 式中 3443 3443 3443 3443 00 BABA CBCB B BABA DBDB A xx 3443 3443 3443 3443 00 BABA CACA B BABA DADA A 均为 Z 的函数 已根据 Z 值制成表格 可参考 公桥基规 0 x A 0 x B 0 A 0 A 2 嵌岩桩 的计算 0 0 x 如果桩底嵌固于未风化岩层内有足够的深度 可根据桩底 xh h等于零这两个边界条 件 将式 4 11 4 12 写成 0 1 3 0 1 2 0 1 0 10 D EI Q C EI M BAxxh 0 2 3 0 2 2 0 2 0 20 D EI Q C EI M BAX h 联解得 4 000 2 0 0 0 2 00 3 0 0 00 00 B EI M A EI Q B EI M A EI Q x xx 18 11 式中 2112 21120 2112 21120 00 BABA CBCB B BABA DBDB A xx 2112 21120 2112 21120 00 BABA CACA B BABA DADA A 也都是 Z 的函数 根据 Z 值制成表格 可查阅有关规范 0 0 x A 0 0 x B 0 0 A 0 0 B 大量计算表明 时 桩身在地面处的位移 x0 转角 0与桩底边界条件无关 因0 4 h 此时 嵌岩桩与摩擦桩 或支承桩 计算公式均可通用 0 4 h 求得 x0 0后 便可连同已知的 M0 Q0一起代入式 4 11 4 12 4 13 4 14 及式 4 15 从而求得桩在地面以下任一深度的内力 位移及桩侧土抗力 二 计算桩身内力及位移的无量纲法 按上述方法 用基本公式 4 11 4 12 4 13 4 14 计算 xz z Mz Qz时 计算工作量相当繁重 若桩的支承条件及入土深度符合一定要求 可采用无量纲法进行计 算 即直接由已知的 M0 Q0求解 1 的摩擦桩及的支承桩5 2 h 5 3 h 将式 4 17 代入式 4 11 得 1 3 0 1 2 00 2 01 1 2 0 3 0 0000 D EI Q C EI M B EI M A EI QB AB EI M A EI Q x xxz 111 2 0 111 3 0 0000 CBBBA EI M DABAA EI Q xx 4 xx B EI M A EI Q 2 0 3 0 19a 式中 111 00 DABAAA xx 111 00 CBBBAB xx 同理 将式 4 17 分别代入式 4 12 4 13 4 14 再经整理归纳即可得 4 B EI M A EI Q z 0 2 0 19b 4 mmz BMA Q M 0 0 19c 4 QQz BMAQQ 00 19d 2 h 2 5 的嵌岩桩 将式 4 18 分别代入式 4 11 4 12 4 13 4 14 再经整理得 12 4 0 2 00 3 0 xxz B EI M A EI Q x 20a 4 000 2 0 B EI M A EI Q z 20b 4 0 0 00 mmz BMA Q M 20c 4 0 0 0 0QQz BMAQQ 20d 式 4 19 4 20 即为桩在地面下位移及内力的无量纲计算公式 其中 Ax Bx A B Am Bm AQ BQ及 为无量纲 0 x A 0 x B 0 A 0 B 0 m A 0 m B 0 Q A 0 Q B 系数 均为 h 和 Z 的函数 已将其制成表格供查用 见附表 1 12 使用时 应根据不同 的桩底支承条件 选择不同的计算公式 然后按 h Z 查出相应的无量纲系数 再将这些 系数代入式 4 19 4 20 求出所需的未知量 当 h 4 时 无论桩底支承情况如何 均可采用式 4 19 或式 4 20 及相应的系数 来计算 其计算结果极为接近 由式 4 19 及 4 20 可较迅速地求得桩身各截面的水平位移 转角 弯矩 剪力 以及桩侧土抗力 从而就可验算桩身强度 决定配筋量 验算桩侧土抗力及桩上墩台位移 等 三 桩身最大弯矩位置 ZMmax和最大弯矩 Mmax的确定 计算桩身各截面处弯矩 Mz 主要用于检验桩的截面强度和配筋计算 关于配筋的具体 计算方法 见结构设计原理教材内容 为此要找出弯矩最大的截面所在的位置及相 max M Z 应的最大弯矩 Mmax值 一般可将各深度 Z 处的 Mz值求出后绘制 Z Mz图 即可从图中求 得 也可用数解法求得及值如下 max M Z max M 在最大弯矩截面处 其剪力 Q 等于零 因此 Qz 0 处的截面即为最大弯矩所在的位置 max M Z 由式 4 19d 令 Qz Q0AQ M0BQ 0 则 Q Q Q C B A Q M 0 0 4 21 13 式中 CQ为与 Z 有关的系数 可按附表 13 采用 CQ值从式 4 21 求得后即可从附表 13 中求得相应的 Z 值 因为为已知 所以最大弯矩所在的位置值即可求 5 1 EI mb max M ZZ 得 由式 4 21 可得 或 4 QQD M Q 0 Q C Q M 0 0 22 将式 4 22 代入式 4 19c 则得 4 mmmQ KMBMADMM 000max 23 式中 亦为无 mQmm BDAK 量纲系数 同样可由附表 13 查取 QmmQ CBAK 四 桩顶位移的计算公式 如图 4 10 为置于非岩石地基 中的桩 已知桩露出地面长 l0 若 桩顶为自由 其上作用了 Q 及 M 顶端的位移可应用叠加原理计 算 设桩顶的水平位移为 x1 它 是由 桩在地面处的水平位移 x0 地面处转角 0所引起在桩顶的 位移 0l0 桩露出地面段作为悬臂 梁桩顶在水平力 Q 作用下产生的 水平位移 xQ以及在 M 作用下产生 的水平位移 xm组成 即 4 24a mQ xxlxx 0001 因 0逆时针为正 故式中用负号 桩顶转角 1则由 地面处的转角 0 桩顶在水平力 Q 作用下引起的转角 Q及弯矩作用 下所引起的转角 m组成即 图 4 10 桩顶位移计算 14 4 mQ 01 24b 上两式中的 x0及 0可按计算所得的及分别代入式 4 19a 及式MQlM 00 QQ 0 4 19b 此时式中的无量纲系数均用 Z 0 时的数值 求得 即 a xx B EI QlM A EI Q x 2 0 3 0 b B EI QlM A EI Q 0 2 0 式 4 24a 4 24b 中的 xQ xm Q m是把露出段作为下端嵌固 跨度为 l0的悬 臂梁计算而得 即 4 EI Ml EI Ql EI Ml x EI Ql x mQ mQ 0 2 0 2 0 3 0 2 2 3 25 由式 a b 及式 4 25 算得 及 代入式 4 24a 4 0 x m x Q x m x Q m 24b 再经整理归纳 便可写成如下表达式 4 11 11 2 1 23 1 B EI M A EI Q B EI M A EI Q x xx 26 式中 均为及的函数 列于附表 14 16 1 x A 11 ABx 1 Bhh 00 ll 对桩底嵌固于岩基中 桩顶为自由端的桩顶位移计算 只要按式 4 20a 4 20b 计 算出 Z 0 时的即可按上述方法求出桩顶水平位移 x1及转角 1 其中 xQ xm Q m 00 x 仍可按式 4 25 计算 当桩露出地面部分为变截面 其上部截面抗弯刚度为 E1I1 直径为 d1 高度为 h1 下 部截面抗弯刚度为 EI 直径 d 高度 h2 如图 4 11 所示 设 则桩顶 x1和 1分 EI IE n 11 别为 11 11 1 1 1 2 1 BMA a Q aEI BMA a Q EIa x xx 4 27 15 式中 1 3 3 2 11 n n h AA xx 1 2 2 2 111 n n h AABx 1 2 11 n n h BB 22 ahh 五 单桩及单排桩桩顶按弹性嵌固的计算 前述的单桩 单排桩露出地面段的桩顶点 是假定为自由端 但对一些中小跨径的简支梁 或板式桥梁其支座采用切线 平板 橡胶支座 或油毛毡垫层时 桩顶就不应作为完全自由端考虑 由于梁或板的弹性约束作用 在受水 平外力作用时 限制了桩墩盖梁转动 甚至不能产生转动 而仅产生水平位移 形成了所 谓弹性嵌固 若采用桩顶弹性嵌固的假定 则可使桩入土部分的桩身弯矩减少 从而可减 少桩身钢筋用量 如所要计算的单桩或单排桩基础桩顶符合上述弹性嵌固条件 在桩顶受水平力 H 作用 时 它就只产生水平位移 而不产生转动 如图 4 12 所示 则 0 0 aa x 式中 xa A 截面的水平位移 A 截面的转角 a 可将弹性嵌固端用双联杆支点表示 并 以未知弯矩 Ma 使顶端不产生转动的弯矩 代替联杆的约束转动作用后 利用前述的无 量纲法 即可求出 Ma和 Xa 令式 4 27 中 1 0 其相应的 M 即为 Ma 故 4 1 1 B AH Ma 28 同理 1 11 13 B BA A EI H x x xa 4 29 当桩墩为等截面时 图 4 12 图 4 11 16 4 a xa A EI H x 3 30 式中 亦为无量纲系数 可由附表 20 查取 1 11 1 B BA AA x xxa 六 单桩 单排桩计算步聚及验算要求 综上所述 对单桩及单排桩基础的设计计算 首先应根据上部结构的类型 荷载性质 与大小 地质与水文资料 施工条件等情况 初步拟定出桩的直径 承台位置 桩的根数 及排列等 然后进行如下计算 1 计算各桩桩顶所承受的荷载 Pi Qi Mi 2 确定桩在最大冲刷线下的入土深度 桩长的确定 一般情况可根据持力层位置 荷载大小 施工条件等初步确定 通过验算再予以修改 在地基土较单一 桩底端位置不 易根据土质判断时 也可根据已知条件用单桩容许承载力公式计算桩长 3 验算单桩轴向承载力 4 确定桩的计算宽度 b1 5 计算桩 土变形系数 值 6 计算地面处桩截面的作用力 Q0 M0 并验算桩在地面或最大冲刷线处的横向位移 x0不大于 6mm 然后求算桩身各截面的内力 进行桩身配筋及桩身截面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7 计算桩顶位移和墩台顶位移 并进行验算 8 弹性桩桩侧最大土抗力是否验算 目前无一致意见 现行 公桥基规 对此 maxZX 也未作要求 三 单排桩基础算例 双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 一 设计资料 参阅图 4 13 1 地质与水文资料 地基土为密实细砂夹砾石 地基土比例系数 m 10000kN m4 地基土的极限摩阻力 70kPa 地基土内摩擦角 40 内聚力 c 0 地基土容许承载力 0 400kPa 土容重 11 80kN m3 已考虑浮力 17 地面标高为 335 34m 常水位标高 为 339 00m 最大冲刷线标高为 330 60m 一般冲刷线标高为 335 34m 2 桩 墩尺寸与材料 墩帽顶标高为 346 88m 桩顶标高 为 339 00m 墩柱顶标高为 345 31m 墩柱直径 1 50m 桩直径 1 65m 桩身混凝土用 20 号 其受压弹性 模量 Eh 2 6 104MPa 3 荷载情况 桥墩为单排双柱式 桥面宽 7m 设计荷载汽车 15 级 挂 80 人行荷载 3kN m2 两侧人行道各宽 1 5m 上部为 30m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 每一根柱承荷载为 两跨恒载反力 N1 1376 00kN 盖梁自重反力 N2 256 50kN 系梁自重反力 N3 76 40kN 一根墩柱 直径 1 5m 自重 N4 279 00kN 桩 直径 1 65m 自重每延米 已知除浮力 kNq10 3215 4 65 1 2 两跨活载反力 N5 558 00kN 一跨活载反力 N6 403 00kN 车辆荷载反力已按偏心受压原理考虑横向分布的分配影响 N6在顺桥向引起的弯矩 M 120 90kN 制动力 H 30 00kN 纵向风力 盖梁部分 W1 3 00kN 对桩顶力臂 7 06m 墩身部分 W2 2 70kN 对桩顶力臂 3 15m 桩基础采用冲抓锥钻孔灌注桩基础 为摩擦桩 二 计算 1 桩长的计算 由于地基土层单一 用确定单桩容许承载力 公桥基规 经验公式初步反算桩长 该 桩埋入最大冲刷线以下深度为 h 一般冲刷线以下深度为 h3 则 3 2 1 32200 hKAmlUPN iih 图 4 13 18 式中 Nh 一根桩受到的全部竖直荷载 kN 其余符号同前 最大冲刷线以下 入土深 度 的桩重的一半作外荷计算 当两跨活载时 05 1661 281310 32 2 1 10 32 66 33000 339 00 55800 27940 7650 25600 1376 2 1 054321 kNhh qhqlNNNNNNh 计算 P 时取以下数据 桩的设计桩径 1 65m 冲抓锥成孔直径 1 80m 桩周长 mmU65 5 80 1 已扣除 3 2020 2 2 80 11 00 400 0 4 8 0 7 0 14 2 4 65 1 mkNkPaKmmA 浮力 kPa 所以得70 mh hN hhP h 40 9 05 1661 2813 368 4 8 110 4400 14 2 8 07 0 708 1 2 1 现取 h 10m 桩底标高为 320 66 上式计算中 4 68 为一般冲刷线到最大冲刷线的高度 取 h 10m 桩的轴向承载力符合要求 2 桩的内力及位移计算 1 确定桩的计算宽度 b1 mdKb f 385 2 165 1 9 0 1 1 2 计算桩 土变形系数 1 5 7 5 1 327 0 364 0 106 267 0 385 2 10000 m EI mb 其中 IEEImI h 67 0 364 0 65 1 049087 0 44 桩的换算深度 所以按弹性桩计算 5 2 27 3 10327 0 hh 3 计算墩柱顶外力 Pi Qi Mi及最大冲刷线处桩上外力 P0 Q0 M0 墩帽顶的外力 按一跨活载计算 mkNM kNQ kNP i i i 25 170 31 6 06 7 00 3 57 1 00 3090 120 00 3300 3 00 30 00 177900 40300 1376 换算到最大冲刷线处 mkN M kNQ kNP 70 684 49 117 240 153 66 33088 346 00 3090 120 70 3570 2 00 3 00 30 60 2658 34 8 1 32 00 27940 7650 25600 1779 0 0 0 4 桩身最大弯矩位置及最大弯矩计算 19 由得 0 z Q272 6 7 35 70 684327 0 0 0 Q M Cq 由 Cq 6 272 及查附表 13 得 故27 3 h463 0 max M ZmZM42 1 327 0 463 0 max 由及查附表 13 得 Km 1 051463 0 max M Z27 3 h 故 mkNMKM m 62 71970 684051 1 0max 5 配筋计算及桩身材料截面强度验算 最大弯矩发生在最大冲刷线以下 Z 1 42m 处 该处 Mmax 719 62kN m 0 40347 1 2 1 42 1 8 170 42 1 1 32 2 1 00 40360 2658 26 1 j N kN06 3109 91 127 282 16364 1730 3 1 9 120365 1 j M mkN 9 963 m N M e j j 31 0 06 3109 9 963 0 188 0 65 1 31 0 0 d e 348 0 143 0 3 0 1 0 0 d e e mhllp34 181034 8 0 kPaEh 7 106 2 364 0 64 4 d Ih 应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 712 11 d lp 72 1 95 0 364 0 106 2348 010 34 1806 310925 1 1 1 10 1 1 7 22 bhhe pjc IE lN me533 0 31 0 72 1 0 mr825 0 2 65 1 若桩身采用 20 砼 I 级钢筋 则 MPaRa11 MPaRg240 按 公路桥涵设计手册 墩台与基础 圆截面配筋表进行配筋设计 偏心距系数 6461 0 825 0 533 0 0 r e Er 轴力系数94 4567 2 r N N j r 20 弯矩系数 6 1716 3 r M EN j r 若取 g 0 9 由 手册 附表 E 2 查得 0 002 时 E 0 6481 Er 0 6461 此时 0 46 由 N 2 及 EN 2 查得 在 g 0 9 0 002 0 46 时 N 8703 2 Nr EN 5640 8 ENr 故桩身只需按构造要求进行配筋 若取 0 002 桩身材料足够安全 桩身裂缝宽不需进行验算 6 桩在最大冲刷线以下各截面的横向土抗力计算 计算式为 4 xxZX BZ b M AZ b Q 1 0 2 1 0 31 无量纲系数 Ax Bx由附表 1 4 查得 值计算列表于下 其结果以图 4 14 示之 ZX ZZZ AxBx X AZQ b 0 1 X BZM b 0 2 2 kPa ZX 0000000 0 6150 22 275661 361582 238 3610 59 1 230 41 944951 063873 8113 06916 87 2 150 71 478820 690805 0714 8419 91 3 081 01 065420 401505 2112 3317 54 4 621 50 513920 081323 773 747 51 6 152 00 13201 0 086281 29 5 30 4 01 7 382 4 0 08284 0 15312 0 97 11 28 12 25 9 233 0 0 32946 0 20592 4 83 18 96 23 79 图 4 14 7 桩顶纵向水平位移验算 桩在最大冲刷线处水平位移 x0和转角 0的计算 614 2 1014 2 699 1 364 0 327 0 106 267 0 70 684 614 2 364 0 327 0 106 267 0 70 35 3 27 27 2 0 3 0 0 符合规范要求mmmmm B EI M A EI Q x xx 21 rad B EI M A EI Q 4 7 27 0 2 0 0 1080 6 788 1 364 0 327 0 106 267 0 70 684 699 1 364 0 327 0 106 267 0 70 35 由 EEmI 1 4 4 1 248 0 64 5 1 4 4 364 0 64 65 1 mI 得 683 0 65 1 5 1 4 4 11 EI IE n 墩顶纵桥向水平位移的计算 ml 5 14 0 8 4 0 l mh34 8 2 73 2 2 h 查附表 14 和附表 15 得 873 96 1 x A785 21 1 A 由式 4 27 中计算得 021 100 1 xA515 23 1 xB 故由 1 112 1xx BMA EI x 得 mmmx 8 200208 0 1 水平位移容许值 1 4 2774 2 305 0 xmmcm 墩顶位移符合要求 第二节 多排桩基桩内力与位移计算 如图 4 15 所示多排桩基础 其具有一个对称面的承台 且外力作用于此对称平面内 在外力作用面内由几根桩组成 并假定承台与桩头的联结为刚性的 由于各桩与荷载的相 对位置不尽相同 桩顶在外荷载作用下其变位也就不同 外荷载分配到桩顶上的 Pi Qi Mi也各异 因此 Pi Qi Mi的值就不能用简单的单排桩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此时 可将外力作用平面内的桩作为一平面框架 用结构位移法解出各桩顶上的作用力 Pi Qi Mi后 再应用单桩的计算方法来进行桩的承载力与位移验算 一 桩顶荷载的计算 一 计算公式及其推导 为计算群桩在外荷载 N H M 作用下各桩桩顶的 Pi Qi Mi的数值 先要求得承台的 变位 并确定承台变位与桩顶变位的关系 然后再由桩顶的变位来求得各桩顶受力值 22 假设承台为一绝对刚性体 桩头嵌固于承台内 当承台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变位后 各桩顶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 各桩桩顶的转角与承台的转角相等 现设承台底面中心点 0 在外荷载 N H M 作用下 产生横轴向位移 a0 竖轴向位移 b0及转角 0 a0 b0以坐标轴 正方向为正 0以顺时针转动为正 则可得第 i 排桩桩顶 与承台联结处 沿 x 轴和 z 轴 方向的线位移 ai0 bi0和桩顶的转角 i0分别为 4 32 00 000 00 i ii i xbb aa 式中 xi 第 i 排桩桩顶的 x 坐标 若以分别代表第 i 排桩桩顶处沿桩轴向的轴向位移 横轴向位移及转角 则桩 iii ab 顶轴向位移为 4 iiiiiiii iiiiiiii xbabaa xbabab sin cossincos cos sincossin 00000 00000 桩顶横轴向位移为 33 桩顶转角 00 ii 式中 第 i 根桩桩轴线与竖直线夹角即倾斜角 见图 i 4 15 所示 若第 i 根桩桩顶产生的作用力 Pi Qi Mi 如图 4 16 则 可以利用图 4 17 中桩的变位图式计算 Pi Qi Mi值 若令 当第 i 根桩桩顶处仅产生单位轴向位移 即 bi 1 时 在桩顶引起的轴向力为 1 当第 i 根桩桩顶处仅产生单位横轴向位移 即 ai 1 时 在桩顶引起的横轴向力为 2 当第 i 根桩桩顶处仅产生单位横轴向位移 即 ai 1 时 在桩顶引起的弯矩为 或当桩顶产生单位转角 即 3 时 在桩顶引起的横轴向力为 1 i 3 当第 i 根桩桩顶处仅产生单位转角 即 时 在桩顶引起的弯矩为 1 i 4 由此 当承台产生变位 b0 时 第 i 根桩桩顶引起的轴向力 Pi 横轴向力 Qi及 0 a 0 图 4 15 23 弯矩 Mi值为 4 sin cos sin cos cos sin 00030434 03000232 00011 iiiiii iiiiii iiiii xbaaM xbaaQ xbabP 34 只要解出及 单桩的桩顶刚度系数 后 即可从式 4 37 求解 000 ba 4321 出任意一根桩桩顶的 Pi Qi Mi值 然后就可以利用单桩的计算方法求出桩的内力与位移 1 的求解 1 桩顶受轴向力 P 而产生的轴向位移包括 桩身材料的弹性压缩变形 及桩底地基土的沉降两部分 C K 计算桩身弹性压缩变形时应考虑桩侧土的摩阻力影响 对于打入摩 擦桩和振动下沉摩擦桩 考虑到由于打入和振动会使桩侧土愈往下愈挤 密 所以可近似地假设桩侧土的摩阻力随深度成三角形分布 如图 4 18a 所 示 对于钻 挖孔桩则假定桩侧土摩阻力在整个入土深度内近似地沿桩 身成均匀分布 如图 4 18b 所示 对端承桩则不考虑桩侧土摩阻力的作 用 当桩侧土的摩阻力按三角形分布时 设桩底平面 A0处的摩阻力为 桩身周长为 U h 令桩底承受的荷载与总荷载 P 之比值为 则 Uh P h 1 2 作用于地面以下深度 Z 处桩身截面上的轴向力 PZ为 1 2 2 P h Z PPZ 因此桩身的弹性压缩变形为 C 2 1 3 21 0 0 0 h EA P EA Pl dZP EAEA Pl h ZC 4 35 P EA hl hl EA P 0 0 2 1 3 2 式中 系数 摩阻力均匀分布时 2 1 3 2 1 2 1 图 4 16 24 A 桩身的横截面积 E 桩身的受压弹性模量 桩底平面处地基沉降的计算 假定外力借桩侧土的摩阻力和桩身作用自地面以角扩 4 散至桩底平面处的面积 A0上 为土的内摩擦角 如此面积大于以相邻底面中心距为直径 所得的面积 则 A0采用相邻桩底面中心距为直径所得的面积 参看图 4 15 因此桩底地基 土沉降即为 K 00A C P K 式中 C0为桩底平面的地基土竖向地基系数 C0 moh 比例系数 mo按 m 法规定取用 因此桩顶的轴向变形 Ki b 0 图 4 17 图 4 18 4 00 0 AC P AE hlP bi 36 式 3 35 中一般认为可暂不考虑 公桥基规 对于打入桩和振动桩由于桩侧摩阻力假 定为三角形分布取 钻挖孔桩采用 柱桩则取 3 2 2 1 1 由式 3 36 知当 bi 1 时 求得的 P 值即为 因此可得 1 4 00 0 1 1 1 ACAE hl 37 25 2 的求解 432 从单桩的计算公式中得知桩顶的横轴向位移 x1及转角 1为 11 11 2 1 23 1 B EI M A EI Q B EI M A EI Q xa i xxi 解此两式 得 4 1 1 2 1 1 23 1 1 11 1 1 11 xx iix xx ixi BABA aEIAaEIA M BABA EIBaaEIB Q 38 当桩顶仅产生单位横向位移 ai 1 而转角时 代入上式得0 i 4 1111 1 3 2 xx BABA EIB Q 39a 4 1111 1 2 3 xx BABA EIA M 39b 又当桩顶仅产生单位转角 而横轴向位移时 代入式 4 38 得1 i 0 i a 4 1111 1 4 xx x BABA EIA M 39c 如令 1111 1 1111 1 1111 1 xx x m xx m xx Q BABA A BABA A x BABA B x 26 则式 4 39a 4 39b 4 39c 为 4 m m Q EI EIx EIx 4 2 3 3 2 39d 上列式中也是无量纲系数 均是 mmQ xx 的函数 已制成附表 00 llhh 及 17 18 19 当设计的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可查用 的摩擦桩 的支5 2 ah5 3 ah 承桩 的嵌岩桩 对于的4 ah45 2 ah 嵌岩桩另有表格 可在有关设计手册中查用 3 b0 的计算 0 a 0 b0 可按结构力学的位移法求得 0 a 0 沿承台底面取隔离体 如图 4 19 所示 考虑 作用力的平衡 即 对0 0 0 MHN 0 点取矩 可列出位移法的典型方程如下 图 4 19 27 4 0 0 0 000 000 000 Mba Hba Nba b a a b aaa bbbba 40 式中 九个系数为桩群刚度系数 即当承台产生单位横轴向位移时 aaba 所有桩顶对承台作用的竖轴向反力之和 横轴向反力之和和及反弯矩之和为1 0 a aaaba 4 coscossin cossin cossin 3 1 21 2 1 2 2 1 1 21 iiii n i a i n i iaa ii n i ba x 41 式中 n 表示桩的根数 承台产生单位竖向位移时 b0 1 所有桩顶对承台作用的竖轴向反力之和 横轴向反 力之和及反弯矩之和为 bb ab b 4 n i iiiib baab i n i ibb x 1 3 2 2 2 1 2 1 2 2 1 sin sincos sincos 42 承台绕坐标原点产生单位转角 所有桩顶对承台作用的竖轴向反力之和 横1 0 轴向反力之和及反弯矩之和为 bb ab b n i iiiii aa bb xx 1 43 22 2 2 1 sin2 sincos 4 43 联解式 4 40 则可得承台位移 a0 b0 0各值 求得 a0 b0 0及 1 2 3 4后 可一并代入式 4 34 即可求出各桩桩顶所受作 28 用力 Pi Qi Mi值 然后则可按单桩来计算桩身内力与位移 二 竖直对称多排桩的计算 上面讨论的桩可以是斜的 也可以是直的 目前钻孔灌注桩常采用全部为竖直桩 且 设置成对称型 这样计算就可简化 将坐标原点设于承台底面竖向对称轴上 此时 代入式 4 40 可得0 bbbaab 4 n i bb NN b 1 1 0 44 4 2 1 3 11 1 2 1 42 1 3 11 1 2 4 2 0 n i n i n i i n i n i n i n i i aaa abb x MHx MH a 45 4 2 1 3 11 1 2 1 42 1 3 1 2 2 0 n i n i n i i n i n i n i aaa aaa x HM HM 46 当桩基中各桩直径相同时 则 4 1 0 n N b 47 4 2 3 2 1 2 142 3 1 2 14 0 nxnn MnHxn a n i i n i i 48 4 2 3 2 1 2 142 32 0 nxnn HnMn n i i 29 49 因为桩均为竖直且对称 式 4 34 可写成 4 0304 0302 0011 aM aQ xbbP i i iii 50 求得桩顶作用力后 桩身任一截面内力与位移即可按前述单桩计算方法计算 二 多排桩算例 如图 4 20 所示为双排式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桥墩基础 一 设计资料 1 地质及水文资料 河床土质为卵石 粒径 50 60mm 约占 60 20 30mm 约占 30 石质坚硬 孔隙 大部分由砂密实填充 卵石层深度达 58 6m 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 m kN m4 密实 卵石 地基基本容许承载力 kPa1000 0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 kPa400 土的容重 未计浮力 3 kN m00 20 土内摩擦 40 地面 河床 标高 69 54m 一般冲刷 线标高 63 54m 最大冲刷线标高 60 85m 承台底标高 67 54m 常水位标高 69 80m 2 荷载 上部为等跨 30m 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 梁桥 荷载为纵向控制设计 作用于混凝土桥墩承台顶面纵桥向的荷载如下 恒载及一孔活载时 kN40 6791 N 制动力及风力 kN60 358 H 竖直反力偏心距 制动力 风力等引起的弯矩 mkN30 4617 M 图 4 20 双排桩计算例题图 30 恒载及二孔活载时 0kN 0 7798 N 承台用 20 号混凝土 尺寸为 2 0 4 5 8 0m 作用在承台底面中心的荷载为 恒载加一孔活载 控制桩截面强度荷载 时 kN40 859100 250 85 40 240 6791 N kN60 358 H mkN50 53340 260 35830 4617 M 恒载加二孔活载 控制桩入土深度荷载 时 kNN00 9598 250 85 40 2 00 7798 3 桩基础采用高桩承台式摩擦桩 根据施工条件 桩拟采用直径 d 1 0m 以冲抓锥施 工 桩群布置经初步计算拟采用 6 根灌注桩 其排列见图 4 20 所示 为对称竖直双排桩基 础 经试算桩底标高拟采用 50 54m 二 计算 1 桩的计算宽度 b1 KddKKKb f 1 9 0 01 767 0 6 5 1 6 0 4 0 6 0 6 0 1 1 1 h Lb bK 6 0 2 m6 1 3 m5 1 11 bndhL m38 1 767 0 11 9 0 1 b 2 桩 土变形系数 4 5 1 kN m120000 m EI mb kN m106 267 0 67 0 27 h EE 4 4 m0491 0 64 d I 1 5 7 m72 0 0491 0 106 267 0 38 1 120000 桩在最大冲刷线以下深度 h 10 31m 其计算长度则为 故按弹性桩计算 5 2 42 7 31 1072 0 hh 3 桩顶刚度系数 值 1 2 3 4 计算 31 00 0 1 1 1 ACAE hl h 2 2 0 m785 0 4 2 1 m31 10 m69 6 d Ahl 36 00 m kN10237 1 31 10120000m hC 16 88m2 2 0 4 40 tan31 10 2 0 1 A 按桩中心距计算面积 故取 22 0 m91 4 5 2 4 A 1 67 1 91 4 10237 1 1 106 2785 0 31 10 2 1 69 6 EI567 1 1034 1 6 已知 取用 4 4 42 7 31 1072 0 hh 82 4 69 6 72 0 00 ll 查附表 17 18 19 得 由式 4 42d 得59526 0 13433 0 04074 0 mmQ xx EIEIxQ0152 0 3 2 EIEIxm0696 0 2 3 EIEI m 429 0 4 4 计算承台底面原点 0 处位移 a0 b0 0 单孔活载 恒载 制动力等 由式 4 44 4 45 4 46 得 EIEIn N b 78 913 567 1 6 40 8591 1 0 2 3 2 1 2 142 3 1 2 14 0 nxnn MnHxn a n i i n i i 32 EIEIEIxn n i i 26 1725 1 6567 1 429 0 6 1 22 14 EIEIn0912 0 0152 0 6 2 22 3 2 3 1744 0 4176 0 0696 0 6EInEIEIn EI EIEIEI EIEI a 61 6011 1744 0 64 170912 0 50 53344176 0 60 35826 17 2 0 EI nxnn HnMn n i i 42 454 2 3 2 1 2 142 32 0 5 计算作用在每根桩顶上作用力 Pi Qi Mi 按式 4 50 计算 竖向力 kN80 541 kN99 232142 454 25 1 78 913 567 1 001 EIEI EIxbP ii 水平力kN75 59 42 454 0696 0 61 6011 0152 0 0302 EI EI EI EIaQi 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