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1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2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3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4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莲说教学设计 泉港二中 庄卫祥1、 教学内容分析: 爱莲说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正是起着示范作用,尤其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是一篇很好的教材。它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描写,歌颂坚贞的气节,曲折的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并以此对照自己平时的言行。2、 教学对象分析: 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叛逆性强,价值观不明确,学习不稳定,有一部分学生还迷恋网络游戏,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对此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他们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另一种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我教的这两个班级差生比较多,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我每教学一篇文章时都布置学案,以培养学生自学的学习习惯。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思,积累文言词汇。过程与方法目标:用读贯穿全文,领悟文章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也应该“出淤泥而不染”。【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莲君子”的美好形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正衬与反衬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5、 教学过程及整合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生花妙笔 含露乍开 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世人皆睡君独醒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古人笔下的“莲”(大屏幕展示)。指名读: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仅仅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二)、相关内容简介1、作者介绍关于作者【百度搜索】人物(粘贴网址)/page/06-08-29/13611.html结合大屏幕,学生读课本注释。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2、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学生回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又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3.学习本课,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请同学们当老师,老师当学生,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好吗?(三)、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2.注音:敦(dn) 颐(y) 蕃(fn) 淤(y) 濯(zhu) 涟(lin) 亵(xi) 鲜(xin) 噫(y)3.解释加线的词语。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齐读课文,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大屏幕展示)(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本文主要写莲,为什么还写菊花和牡丹花?6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四)、疏通文意,口译课文(学生完成)。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每个学生译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最后大屏幕展示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1.解释加线的词语 (答案):爱莲说:一种古代文体 可爱者甚蕃:多自李唐来: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长蔓;长枝香远益清:更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噫:唉 陶后鲜有闻:少 同予者何人:我 宜乎众矣:应当2.爱莲说译文:【百度搜索】爱莲说译文(粘贴网址)/question/.html(五)、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六)、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之五印证(投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七)、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大屏幕展示,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2.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