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资料包_第1页
气候变化资料包_第2页
气候变化资料包_第3页
气候变化资料包_第4页
气候变化资料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候变化资料包气候变化资料包 1 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 工业革命以来 发达国家在毫无约束的排放中完成了工业化 达到了较高的生活 水平 但同时也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使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挑 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报告表明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 以前的 280ppm 上升到 2005 年的 379ppm 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 0 74 未来 100 年还可能上升 1 1 6 4 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系列因水体 大气污染而引发的一系 列的公害事件 如 1930 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48 奶奶多诺拉烟雾事件 1952 年伦 敦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 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 其中仅 伦敦烟雾事件就造成了 12000 多人死亡 时至今日 气候变化已引起冰川和积雪融化 加快 海平面上升 灾害性气候事件频法 水资源分布失衡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疾病传播加剧 许多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因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危害是整体性的 发展中国家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技术 资金 的不足 受害更是呈加剧趋势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斯特恩的研究 全球每年遭受气候 相关灾害人口从 1975 奶奶的 2 上升到 2001 年的 4 达 2 5 亿人 其中发展中国家 占 96 所以尽管发展中国家对造成今天气候变化几乎没有责任 但遭受气候变化不 利影响却是最大的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关注 国际社会加强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 联合国于 1972 年将 6 月 5 日指定为世界环境日 以唤醒各国各地保护环境 对抗 污染 1979 年 主要由科学家参加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提出 如果大气中的 CO2含量 今后仍像现在这样不断增加 到 20 世纪末气温的上升将达到可测的程度 到 21 世纪 中叶将会出现显著的增温现象 1988 年 11 月 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 委员会 IPCC 1992 年 5 月 22 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 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 和 1997 年 12 月通过的 京都议定书 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入全 新的里程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逐渐从单纯的科学问题 逐渐演变成发达国家打压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的国际政治 经济问题 气候变化的斗 争也演变成发展权之争 对此 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 也必须在 发展过程中解决 要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促进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 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的原则 这是 气候公约 的核心原则 不论发达国 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 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 发展水平 发展阶段 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不同 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累计排放和当 前高人均排放承担责任 率先减少排放 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 转让技术 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经济 消除贫困的过程中 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 尽可能 少排放 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减缓和适应并重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见换是一项相对长期 艰巨的任务 而适应则更为现实 紧迫 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 要 减缓与适应必须统筹兼顾 协调平衡 同举并重 公约和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 气候公约 和 议定书 奠定了应对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 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 是目前最具权威性 普遍性 全面性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框架 应当坚定不移地维护 气候公约 和 议定书 作 为应对气候变化核心机制和主渠道的地位 其他多边和双边的合作 都应该是 气候 公约 和 议定书 的补充和辅助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 应对气候变化要靠技术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是应 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支撑 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推动本国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的同时 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 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承诺 使发 展中国家拿得到所需资金 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 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全民参与和广泛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中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营造政府引导 企业参与和公众自愿行动的社会氛围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的全球环境意识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必须通过全球的广泛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中 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开展和参与一切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3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围绕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适应气候变化 以及增强开展应 对气候变化工作所需的能力建设 这三大任务 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节约能源 优化能源结构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努力 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01 什么是气候变化什么是气候变化 在地球的历史上 气候是在不断的变化着 但这种变化的速度一般比较缓慢 自 然界有充分的时间去适应这种变化 然而 工业革命以来 由于人为活动 特别是大 量燃烧化石燃料 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上升 从 而导致了地球温室效应的增强 由此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 在 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 中 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由于直接或间接人类活动 改变了全球大气组 成所造成的气候的变化 即在可比的时间段内观测到的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气候变化 02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既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为原因 在人为原因中 工业革命 以来的人类活动 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活动 包括大量耗费化石能源 砍伐热带森林 生产和使用化工合成产品等 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是造成全球气候变 化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报告 自 1750 年以来 全球累计排放了 1 万多亿吨 二氧化碳 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 80 03 什么是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什么是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根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是指气候变化所造成 的自然环境或生物区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自然的和管理下的生态系统的组成 复原 力或生产力 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 或对人类的健康和福利产生重大的有害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冰川和积雪融化加快 海平面上升 灾害性气候 事件频法 水资源分布失衡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疾病传播加剧 小岛屿国家和沿 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等 04 什么是气候系统 什么是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 Clinate System 指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和地圈的整体及其相互 作用 各圈层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相互作用 在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共同决 定了地球的气候 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重要能源 05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 WMO 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 World Meteorologica Organization WMO 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 一 其前身为国际气象组织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IMO 于 1873 奶奶在维也纳成立 是世界各国政府间展开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 世界气象组织的组织机构包括 世界气象大会 执行理事会 区域协会 技术委员会 和秘书处 1946 年 7 月 挪威学者海塞贝格博士在巴黎举行的一次国际气象组织的会议上 起草了一份世界气象公约草案 并提议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 成为联合 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1947 年 9 月 该组织在华盛顿召开大会 通过 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决定成立世 界气象组织 1950 年 3 月 23 日 公约开始正式生效 国际气象组织也正式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 1951 年 12 月 它正式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运作 06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诞生背景是什么 诞生背景是什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简称 UNEP 成立于 1972 年 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将总部设在 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机构之一 另一个是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 该机构总部先后设在贝鲁特 维也纳 1996 年 7 月始迁至巴勒斯坦加沙和约旦安曼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时候 许多环境如酸雨 海洋污染等越来越呈现全球化 国际化的趋势 1972 年 6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 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 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这是国际社会第一次共同召 开的环境会议 标志着人类对于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于人类发展所带来影响的认识与 关注 会议做出决议 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一个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组织 统一协调 和规划有关环境方面的全球事务 环境署由此诞生成立 07 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为应对世界上一些地区出现的严重干旱和其他气候异常现象 1974 年联合国第六 次大会特别联大要求世界气象组织 WMO 承担气候变化的研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管理协会第二届会议对气候变化也作了相应的决定 世界气象组织第 29 届执委会决定 于 1979 年召开 世界气候大会高级科技会议 后来改为 世界气候大会 气候与人 类专家会议 与会者包括气象学家在内的来自各个不同相关领域的科学家 大会通过了世界气候大会宣言 宣言指出 粮食 水源 能源 住房和健康等各 方面均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人类必须了解气候 才能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和避免不利 的影响 宣言要求各国有力支持 世界气候计划 的实施 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最终推动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世界气 候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一系列重要国际科学倡议 提高了人们对气候变率和变 化的意识和科学认识水平 对推动气候 气候变化业务 研究和评估工作做出了重要 贡献 08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1988 年 11 月 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 委员会 IPCC 是一个政府间机构 向世界气象组织 WMO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所有成员国开放 它的作用是在全面 客观 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 对世界 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 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吸 收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 IPCC 的报告力求确保平衡地反映现有各 种观点 并具有政策相关性 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09 什么是温室效应 什么是温室效应 太阳以电磁波 主要以可见光的形式 向地球辐射能量 其中一部分在到达地球 表面以前即被反射回宇宙空间 一部分被大气层所吸收 一部分则穿过大气层到达地 面 地球在接受了太阳能以后 以长波的形式向外辐射 向外辐射的能量一部分被大 气层吸收 一部分辐射到宇宙空间 另有一部分则返回地表 正是由于大气层中存在 水气 CO2等强烈吸收红外线的气体成分 这些气体成分能使太阳光透过 却吸收地 面向空间发射的辐射 才使得目前地表温度保持在平均 15 大气层起到了类似 温 室 的作用 大气层的这种作用就被称为 温室效应 10 什么是温室效应气体 什么是温室效应气体 温室效应气体 Greenhouse Gas GHG 是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 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 包括对太阳短波辐射透明 吸收极少 对长波辐射有强烈 吸收作用的二氧化碳 CO2 甲烷 CH4 氧化亚氮 N2O 臭氧 O3 氟利昂或 氯氟烃类化合物 CFCS 氢代氯氟烃类化合物 HCFCS 氢氟碳化物 HFCS 全 氟碳化物 PFCS 六氟化硫 SF6 等 30 余种气体 11 什么是全球变暖潜能值 什么是全球变暖潜能值 GWP 全球变暖潜能值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简称 GWP 指单位重量的温室气体 排放在 100 年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 以二氧化碳被作为参照气体 因为其对全球变 暖的影响最大 取 CO2GWP 100 其它各种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碳的比值作为该气体 GWP 值 主要 6 种温室 GWP 值如下 CO2 二氧化碳 GWP 1 CH4 甲烷 GWP 25 N2O 氧化亚氮 GWP 296 HFCS 氢弗碳化物 GWP 120 12000 PFCS 全弗化碳 GWP 6500 9200 SF6 六氟化硫 GWP 22800 如甲烷的 GWP 值为 25 意味着 1 吨甲烷在 100 年内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 1 吨二 氧化碳所带来的影响的 25 倍 六氟化硫的 GWP 值是 22800 则意味着 1 吨六氟化硫 在 100 年内对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是 1 吨二氧化碳所带来的影响的 22800 倍 12 什么是二氧化碳当量 什么是二氧化碳当量 二氧化碳当量是指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 这样就可以把不 同温室气体的效应标准化 各种不同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度皆有所不 同 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 又因为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 主要气体 因此 规定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一种气体的二氧 化碳当量是通过把这一气体的吨数乘以其全球变暖潜能值 GWP 后得出的 13 温室效应是怎样让地球发烧的 温室效应是怎样让地球发烧的 一方面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 的 玻璃罩 玻璃罩 越来越厚 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就越来越无法向外层空 间扩散 其结果是地球表面也越来越热 另一方面 温室气体能改变大气的热平衡 它们能够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 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增高 近地面大气变暖会使地 面蒸发增加 造成大气中的水气增多 大气中的水气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 外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 如此相互作用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就会改变大气热平 衡 造成了地球发烧 14 什么是什么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 公约 是 1992 年 5 月 22 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 达成的公约 于 1992 年 6 月 4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 地球首脑 会议 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 放 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 也是国际社会 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 由序言及 26 条正文组成 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 旨在控制大气中 二氧化碳 甲烷和其他造成 温室效应 的气体的排放 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 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于 1994 年 3 月 21 日正式生效 截至 2009 年 12 月 7 日到 19 日缔约方第 15 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为止 目前加入该公约的缔约国增加至 192 个 1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目标是什么 目标是什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的目标 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 系统受到危险的认为干扰的水平上 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 气候变化 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基本原则是什么 基本原则是什么 为实现公约目标 公约确立了五个基本原则 一 共同而有区别 的原则 要 求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 二 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国 情 三 各缔约国方应当采取必要措施 预测 防止和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 四 尊重各缔约方的可持续发展权 五 加强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不能成为国 际贸易的壁垒 17 什么是什么是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 原则 这是 公约 的核心内容 共同 是指 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义 务 区别 是指 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 它们也拥有应 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 而发展中国家仍在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和 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而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措施属自主行动 根据这一原则 发达国家率先排放 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 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 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18 什么是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什么是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在 公约 中 温室气体的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气溶胶或温室气体的任 何过程或活动 温室气体的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 气溶胶或温室气体的任何 过程 活动或机制 具体说 温室气体的源是指温室气体成分从地球表面进入大气 如地面燃烧过程向大气中排放 CO2 或者在大气中由其他物质经化学过程转化为某 种气体成分 如大气中的一氧化碳 CO 被氧化成 CO2 对于 CO2来说也叫源 温室气体的汇则是指一种温室气体移出大气到达地面或逃逸到外部空间 如大气 CO2被地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或者是在大气中经化学过程不可逆转地转化为其他物 质成分 如 N2O 在大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而转化 NOX 对 N2O 就构成了汇 大气温 室气体的源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之分 人为活动引起的人为源增加 被认为是目前大气 温室气体浓度逐渐上升的主要因素 19 什么是什么是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 1997 年 12 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 3 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 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 京都议定书 英文 Kyoto Protocol 又译 京都协议书 京都条约 全称 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 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的补充条款 其目标是 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 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京都议定书 和 公约 一样 都是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 京都议定书 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生效 20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 将于将于 2012 年年 12 月月 31 日失效吗 日失效吗 京都议定书 不会失效 2012 年到期的只是议定书第一承诺期 而并非议定书 本身 议定书作为一种模式将长期存在 长期有效 不过 的确有一些发达国家对 议定书 遵循 公约 制定的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不满 最近几年试图抛 开议定书 另起炉灶 让发展中国家也参与强制减排 因此 维护 公约 和 议定 书 的法律地位 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必须共同努力的 事情 21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 规定减排的温室气体是那些 规定减排的温室气体是那些 京都议定书 规定减排的六种温室气体包括如下 二氧化碳 CO2 甲烷 CH4 氧化亚氮 N2O 氢氟碳化物 HFCS 全氟化碳 PFCS 六氟化硫 SF6 22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 规定的发达国家的具体减排目标是多少 规定的发达国家的具体减排目标是多少 对各发达国家说来 从 2008 年到 2012 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 与 1990 年相 比欧盟削减 8 美国削减 7 日本削减 6 加拿大削减 6 东欧各国削减 5 8 新西兰 俄罗斯和乌克兰则不必削减 可将排放量稳定在 1990 年水平上 议 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 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 1990 年增加 10 8 1 但美国 2001 年退出了 京都议定书 理由是这会损害美国经济 23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 规定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是哪三个 规定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是哪三个 京都议定书 规定三种灵活履约机制 即 合作减量 JI 程序 国际排放交 易 IET 和清洁发展机制 CDM 前两种基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减排 只有清洁 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的合作机制 24 什么是清洁发展机制 什么是清洁发展机制 CDM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 简称 CDM 是 京都议定书 中 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 根据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 已完成工业化的 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 因此 京都议定书 只给工业化国家规 定了减排任务 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作这个要求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 发达国家减排 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 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 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 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 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方面 对发达国家而言 协助发达国 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对世 界而言 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 减少总的减排成本 因此 CDM 是一种双赢 Win Win 的选择 25 什么是什么是 CDM 项目的基准线和额外性 项目的基准线和额外性 根据 马拉喀什协定 基准线是一种假设情况 合理代表在不开展拟议项目活动 的情况下的温室气体人为源排放量 以此排放量为标准 通过实施 CDM 项目减少的排 放量才是 额外的减排量 CDM 项目的额外性是指 没有 CDM 资金的支持 减排项目不可能发生 或者说 只有在 CDM 资金的支持下才可能发生 如果项目不管如何都可能发生 则无法证明 CDM 的额外性 联合国 CDM 执行理事会 EB 发布的 额外性论证评价工具方法 是一套标准的程序 专门用于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具有额外性 26 什么是什么是 CDM 项目的项目的 CERS 即由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所产生的额外的 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称为 核证减 排量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CERS 由项目企业所拥有 并可出售 27 什么是什么是 CDM 项目的计入期 项目的计入期 是指指定的时间周期 在该时期内的与基准线相比的减排额由指定的经营实体加 以核实和核证后被计入 以便发放核证的减排量 CERS 计入期有两种 固定的计入 期 10 年 或者 7 年 但可能延续两次并重新确认基准线 最长 21 年 28 什么是缔约方大会 什么是缔约方大会 COP 截止目前 一共召开了多少次缔约方大会 截止目前 一共召开了多少次缔约方大会 缔约方大会 COP 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的最高机构 由公约的签署 国组成 截止目前 联合国已召开 15 次缔约方大会 自 1995 年 3 月 28 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 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第 2 至第 6 次缔约方大会分别在日内瓦 京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 波恩和海牙举行 1997 年 12 月 11 日 第 3 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 149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 表通过了 京都议定书 2000 年 11 月在海牙召开的第 6 次缔约方大会期间 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 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 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 休会 将会议延期到 2001 年 7 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2001 年 10 月 第 7 次缔约方大会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 2002 年 10 月 第 8 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会议通过的 德里宣言 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2003 年 12 月 第 9 次缔约方大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 2004 年 12 月 第 10 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 2005 年 11 月 第 11 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 2006 年 11 月 第 12 次缔约方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2007 年 12 月 第 13 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 会议着重讨论 后 京都 问题 即 京都议定书 第一承诺期在 2012 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 的排放 15 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 巴厘岛路线图 启动了加强 公约 和 京都议定书 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 致力于在 2009 年年底前完成 京都议定书 第 一承诺期 2012 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8 年 12 月 第 14 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 2009 年 12 月 第 15 次缔约方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 29 什么是联合国什么是联合国 CDM 执行理事会 执行理事会 EB CDM 项目主要管理机构 其主要义务有 定义基准线方法和监测计划 推荐和委 派经营实体 定义小规模 CDM 项目的简化规则 签发 CDRS等 执行理事会由 10 名成员组成 是根据 京都议定书 的第 12 条设立的 成员包 括联合国五个区域集团各一位成员 附件一缔约方的两位其他成员 非附件一缔约方 的两位其他成员 加上代表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一位成员 决议的通过要有四分之三 的成员的同意 30 什么是指定的经营实体 什么是指定的经营实体 DOE 在审定 注册以及核查 核证阶段 需要审定机构或核查机构分别对项目的合格 性和减排量进行评估和核准 在 CDM 项目中 这些机构统称为指定经营实体 简称 DOE 它们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 EB 依照委任程序做出指定 比如我国中环联合认证中心 CEC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英 文缩写 CQC 都是正式获得联合国 CDM 指定经营实体资质的机构 31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 提出的背景及概念是什么提出的背景及概念是什么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 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 济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 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 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 识 不止是烟雾 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 大气中二氧化碳 CO2 浓度升高带来 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因而低碳经济一经提出 便得到世界广泛 认可 成为当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 但世界各国至今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分析 低 碳经济 可定义为 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降低 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 实现经济和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理念与党中央 国务院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 济 节能减排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一致的 即科学发展 可 持续发展 32 什么是碳足迹 什么是碳足迹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是指一个人 企业或者团体的 碳耗用量 这里的碳 并非仅指二氧化碳 CO2 而是指大气中促成温室效应的联合国规定的 6 种温室气体 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以二氧化碳为标准来计算 碳耗用得多 导致地球变暖的 二氧化碳排放也多 碳足迹 就大 反之 碳足迹 就小 这个 足迹 形象的说明 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碳足迹可分为第一 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 如自己开车 坐飞机出行导致的排放是第一碳足迹 而买衣服 喝一瓶瓶装水等使用产品 产品的生产 运输等需排放碳 导致的间接排放为第二碳 足迹 33 什么是绿色科技 什么是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是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 绿色科技涉及能源节约 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绿色能源等 领域 它包括 绿色产品 绿色生产工艺的设计 开发 绿色新材料 新能源的开发 消费方式的改进 绿色政策 法律法规的研究以及环境保护理论 技术和管理的研究 等等 绿色科技与低碳科技在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 34 什么是绿色产品 什么是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 节水 低污染 低毒或无毒 可再生 可 回收的一类产品 它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 为了鼓励 保护和监督绿色产品 的生产和消费 不少国家制定了 绿色标志 制度 我过农业部于 1990 年率先命名推 出了无公害 绿色食品 于 1993 年实行绿色标志认证制度 并制订了严格的绿色标 志产品标准 35 什么是绿色消费 什么是绿色消费 国际上公认的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 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 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 三是引导消费者 转变消费观念 崇尚自然 追求健康 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注重环保 节约资源 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36 什么是清洁生产 什么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 cleaner productio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 UNEPIE PAC 综合各种说法 采用了 清洁生产 这一术语 来表征从原料 生产 工艺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的广义的污染防治途径 给出了以下定义 清洁生产是一中新的创造性的思想 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 产品和服务中 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 要 求节约原材料与能源 淘汰有毒原材料 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与毒性 对产品 要 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 要求将环境 因素纳入设计与所提供的服务中 中国 21 世纪议程 的定义是 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 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使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 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 将废物减量化 资源化和无害化 或消灭于生产过程 之中 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 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37 什么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什么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 包括核能和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 如水力发电 风力发电 太阳能 生物 能 沼气 海潮能等 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 因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 重视 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38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概念 最先是在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 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1987 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 伦特兰报告书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 淡水 海洋 土地和森 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39 气候组织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气候组织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气候组织 the climate group 成立于 2004 年 4 月 是一家独立的国际非赢利机 构 属于政府组织 致力于推动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发挥领导作用应对气候变化 总 部设在英国 并在全球范围包括美国 澳大利亚 中国 印度等地展开运作 气候组 织原则 包括 在现有条件下 尽我们所能实现大幅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探索 全套的解决方案提供以实现向 低碳经济 的转型 其中包括提高能源效率 使用可 再生能源 使用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能源 环境无害化技术 保护和提高碳的吸收与 储量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改善废弃物管理 等要求 在成为成员之后 气候组织将会向成员派驻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团队 跟踪考核该 成员的生产 营销等方面的流程是否满足低碳的要求 气候组织专家会与该企业进行 沟通 找到最佳的实现低碳目标的途径 除此之外 当这些企业在低碳项目上遇到任 何困难时 气候组织也将在其职责范围内 通过与其他成员沟通等方式帮助该企业解 决问题 到 2010 年 该组织将在中国发展不超过 25 个会员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远大空 调有限公司和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正式与气候组织 the Clinmate Group 签署协议 成为该组织在中国区的首批会员 40 什么是低碳产业 什么是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 是以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为支撑 以低能耗 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 但应该注意的是 低碳产业不应单纯指某个行业的低碳发展 更是产业上下游的低碳 协调发展 如果仅仅是把下游的耗能转移到上游 这个是否是低碳应值得思考 如汽 车生产商宣传的低碳 环保的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的最大特点是能源替代 目前中国 80 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 超过 50 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 而同时 火力发 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 70 以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 发展电动汽车 无异于增加电力消 耗 同时也就意味着增加碳排放量 在风能 核能等清洁能源尚在发展阶段的我国而 言 大力发展电动汽车 势必将增加能源供需紧张形势 相反并不利于低碳产业的发 展布局 41 什么是低碳技术 什么是低碳技术 所有节能和提高能效 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都是低碳技术 低碳技 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 包括电力 交通 建筑 冶金 化工 石化等等 在这些领域 低碳技术的应用可以节能和提高能效 而在可 能源及新能源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 开 发的一些新技术 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当然也是低碳技术 就技术本身来 讲 低碳技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去年是低碳技术的 也许今年已经不 是了 42 什么是低碳生活方式 什么是低碳生活方式 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较低 更低的碳排放达到更健康 更自然 更安全的生活 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 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并非遥不可 及 甚至离我们很近 比如改正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如随手关 灯 每张纸都双面打印 闲时植树 坐轻轨地铁 少开车 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 一次性塑料袋 一次性筷子等 就是很好的低碳生活方式 43 什么是自愿减排 什么是自愿减排 VER 项目 项目 自愿减排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简称 VER 是随着京都议定书中 CDM 机制的发展 伴随形成的自愿减排市场 在自愿减排市场中 公司 政府 非政府组 织或个人为了对自己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抵偿 力图实现 碳中和 自愿 交易碳信用额 44 什么是自愿减排项目的什么是自愿减排项目的 VERS 自愿减排量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简称 VERS 是指经过联合国指定的 第三方认证机构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是自愿减排市场交易的碳信用额 45 什么是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 Carbon Offset 是现代人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 企业或个人计算自己日常生产 生活 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并计算抵 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 然后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 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 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46 什么是什么是 柏林授权书柏林授权书 1995 年 4 月 7 日 为期 11 天的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缔约方第一届会议在 德国柏林国际会议中心闭幕 会议通过了 柏林授权书 等文件 其核心内容认为 现有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所规定的义务是不充分的 应该立即开始谈判 就 2000 年 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 以期最迟于 1997 年签订一项议定书 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但明确 规定该进程不为发展中国家引入任何新义务 经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终于在 1997 年 达成了 京都议定书 47 什么是什么是 德里宣言德里宣言 2002 年 10 月 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会议最终通过的 德里宣言 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同时也强调了解决脆弱性和适 应性问题的紧迫性 这表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 约的重要任务 宣言 重申了 京都议定书 的要求 敦促工业化国家在 2012 年年 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 1990 年的基础上减少 5 2 48 什么是生物质能源 什么是生物质能源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 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而 所谓生物质能 biomassenergy 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 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 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可转化为常 规的固态 液态和气态燃料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同时也是唯 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依据来源的不同 可以将适合于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分为林业资 源 农业资源 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 城市固体废物和畜禽粪便等五大类 因生物质能的原始能量来源于太阳 所以从广义上讲 生物质能也是太阳能的一 种表现形式 49 目前获得生物质能源利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目前获得生物质能源利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采用四个方法利用生物质能 一是热化学法 获得木炭 焦油 和可燃气体等品位高的能源产品 该方法以按其加热加工的方法不同 分为高温干馏 热解 生物质液化等方法 二是生物化学转化法 主要指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下 生成沼气 酒精等能源产品 三是利用油料植物所产生的生物油 四是把生物质 压制成型状燃料 如块型 棒型燃料 以便集中利用和提高热效率 50 什么是碳捕集与封存 什么是碳捕集与封存 CCS 碳捕集与封存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简称 CCS 就是将捕获 压缩后的 二氧化碳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长期封存的过程 CCS 技术包括二氧化碳捕集 运输以 及封存三个环节 根据碳封存地点和方式的不同 可将碳封存方式分为地质封存 海 洋封存 碳酸盐矿石固存以及工业利用固存等 在将 CO2封存到地下之后 为了防止其泄漏或迁移 需要密封整个存储空间 目 前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常规的地质圈闭构造 它包括气田 油田和含水层 对 于前两种 由于他们是人类能源系统基础的一部分 人们已熟悉他们的构造和地质条 件 所以利用它们来储存 CO2就比较便利和合算 而含水层由于其非常普遍 因此在 储存 CO2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但是 从普通电厂排放 未经处理的烟道气仅含有大约 3 16 的 CO2 可压缩 性比纯的 CO2小得多 而从燃煤电厂出来经过压缩的烟道气中 CO2含量也仅为 15 在这样的条件下储存 1t CO2大约需要 68M3储存空间 因此 只有把 CO2从烟气里分 离出来 才能充分有效地对它进行地下处理 51 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根据国家发改委 科技部 外交部 财政部联合颁布的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 管理办法 第四条之规定 在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 率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 52 基础四国基础四国 指的是哪些国家 指的是哪些国家 具体是指 中国 印度 巴西 南非四国 其称呼来源于各国英文的首字母缩写 巴西 Brazil 南非 South Africa 印度 India 中国 China 取各国首字母刚好组成英文单词 BASIC 基础 基础之意也 喻指中国 印度 巴西 南非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 53 金砖四国金砖四国 指的是哪些国家 指的是哪些国家 来源于英文 BRICS一词 是指巴西 Brazil 俄罗斯 Russia 印度 India 和 中国 China 四国 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 BRICS 一词 其发音 与英文中的 砖块 bricks 一词非常相似 故被称为 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这四个国家中 巴西被称为 世界原料基地 俄罗斯被称为 世界加油 站 印度被称为 世界办公室 中国被称为 世界工厂 金砖四国 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 26 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 42 根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 2006 年至 2008 年 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10 7 随着 四国经济快速增长 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54 什么是什么是 ISO14064 为防止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变化 联合国于 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地球 高峰会议 经 150 余国家领导人签署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 希望以全球性 管理方式 减缓气候暖化问题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的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中签署 京都议定书 规范工业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以期减少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所 造成的影响 因此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制订了便于企业低碳盘查量化的标准 ISO14064 为自愿的或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纲要提供灵活的 中立的工具 推 广并协调最佳作法 从环境角度完善有关温室效应气体的声明 协助相关组织管理与 温室效应气体有关的机遇和风险 以及为温室效应气体项目和市场的开发提供支持 55 什么是什么是 气候门气候门 事件 事件 2009 年 11 月 17 日 一名电脑黑客窃取英国东英吉利大学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的电子邮件服务器 窃取英美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 也 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 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 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 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 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 利的数据 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 换句话说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 这一说法 也许是谎言和欺骗 这让反对 人类影响气候 说法的人感到非常兴奋 这一事件也在整个世界引起讨论和争论 并被媒体称为 气候门 56 什么是什么是 冰川门冰川门 事件 事件 2007 年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以下简称 专委会 公布了 全球 气候变化第四综合报告 在这个报告的 第二工作组报告 影响 适应和脆弱性 题 下第 10 章第 6 节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面积为 300 万公顷的喜马拉雅冰川 是两极 之外最大的冰雪覆盖地区 其消融为全球 冰川中 最快 以目前全球变暖的速度 喜马拉雅冰川在 2035 年或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它的总面积将从目前的 50 万平 方公里缩减到 2035 年的 10 万平方公里 而喜马拉雅冰川实际面积只有 3 3 万平方公 里 根本不可能从 50 万平方公里缩减到 10 万平方公里 大量针对 冰川门 的批评文章把矛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基础数据出现常识性错误 例如报告前面称喜马拉雅冰川面积为 300 万公 顷 即 33050 平方公里 但紧接着报告的后一句却说 它的总面积将从 50 万平方公 里缩减到 10 万平方公里 明显自相矛盾 第二 引用材料的可靠性受怀疑 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列举的 喜马拉雅冰 川缩小 结论 引自 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 2005 年的一个报告 而后者指明的 来源是英国 新科学家 杂志 1999 年的一篇文章 这本杂志的记者皮尔斯电话采访了 印度尼赫鲁大学的哈斯纳恩教授 就是此人当时提出了 喜马拉雅冰川将在 2035 年消 失 的说法 据英媒文章称 这个 始作俑者 哈斯纳恩后来承认 所谓 203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