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盐.doc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盐.doc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盐.doc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盐.doc_第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及评析一、教学背景分析及评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做进一步拓展:课题 1 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课题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归纳总结酸、碱、盐等化合物的知识,展现化学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本单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盐的检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以及化合物的简单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延伸,为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生活中几种常见盐的组成及用途(碳酸盐的检验);化肥的种类及应用;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评析:佟老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元素化合物学习的角度以及初高中衔接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该教师不仅关注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内容,而且还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做了铺垫,找到了预留接口,表明佟老师是站在了比较高的角度来看待九年级义乌教育教学的,具有大教育观。生活中常见的盐涉及生活中的物质很多,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区分出平常说的盐与化学上盐的区别,然后就化学上的盐进行分类学习,最终找到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碳酸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该教师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分析准确,为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二)学生情况分析生活经验:零散的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盐的用途,错误地认为生活中的盐就是化学概念中物质类别的盐。知识基础:知道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碳酸钙和酸反应)的事实。学科能力:具备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知方式:由用途到性质,由性质到用途。评析: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生学习新知识技能之前已有的知识技能即学生已有的基础,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学生的已有基础是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的基础诊断时,往往认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就是学生已经具备的认识和能力,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有的是从课堂上学到的,而有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些是不科学的,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已经知道了什么,特别是要找出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的生活概念,在此基础上,找出知识生长点,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的生活概念,建立起科学的概念。佟老师从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科能力以及认知方式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是比较全面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较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进行探究,渗透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达到能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分析日常生活的化学现象和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教学目标及评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2初步学会碳酸盐的检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碳酸盐与酸反应的实验方案。2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2. 轻松愉快地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评析:佟老师通过对学生情况分析、新课程标准的分析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很好地将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目标处理的细腻,从目标中就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根据授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前后位置,设计了符合学生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的课时教学目标:在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将所处位置及其前后内容的关系把握较好;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将学生探究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把握得合适;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将深浅程度把握到位。三、教学过程设计及评析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反对把智能视为人人多少都拥有的一般能力或潜能这种约定俗成的想法。他把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同时每种智能都必须受到最少一种社会文化所重视。只有这样,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发展的各项宝贵智能,才能够学以致用,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提出的时候有七种独特标准,包括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不久前加德纳教授又在先前所订出的七种智能之外又加上新的自然观察者智能。所以多元智能会随人类文化发展而演变,它是有生命力的,所以将来的多元智能可能不止八种。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创新进步、成功、快乐的因素,都可从发现自我多元智能的可塑性开始。家长和教育者须知,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于我们心灵之中,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而且可以远超乎我们所预期的境界。由于这些智能都是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社会所高度重视的,多元智能培育正是适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其目标是真正考虑到个别差异,彻底因材施教。儿童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学得更快、更好,再决定如何利用儿童的优势智能带动发展其他有待发展的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有能力采用多元途径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但这绝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需要通过多种符号系统学习同一内容以促使多元智能都达到卓越的水平。除个别化教学外,教师可以组合不同心智类型和水平的儿童进行小组活动,利用他们互补的潜能,通过多元智能的教育途径进行合作学习,兼顾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同情心、责任感等美德。教师可以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多元智能评估系统将反映每个孩子的各种智能分布情况,绘出典型多元智能光谱类型,以便教师按照孩子的情况设计课程,达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目标。正是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生活中常见的盐这节课: 观看短片,提出问题视频 创设情境,引入研究课题。 学生活动任务链 任务链学生活动解决问题一:碳酸钠是盐吗?对比氢氧化钠的组成得出盐的命名问题:联想前面学过的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探究:碳酸钠和酸的反应。解决问题二:加了碳酸钠的馒头为什么松软多孔,而且不酸了?读发酵粉的标签探讨发酵粉中的有效成分。问题情景:现代生活常用发酵粉制作面食。那么用它制作面食和传统方法制作面食的原理一样吗?发酵粉出示:发酵粉实验探究:发酵粉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探究: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回忆。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出碳酸盐和酸反应的规律分析得出碳酸盐的检验方法。问题情景:请你检验你从家中寻找到的可能含有碳酸盐的物质。高潮任务实验探究:检验生活中可能含有碳酸盐的物质问题情景:碳酸盐有哪些应用呢?布置拓展任务厨房中的化学展示:网站由同学代表带领同学在网站中学习碳酸盐在日常生活、健康医疗和工业等方面的用途。教学过程示意图如下:联想学习过的CaCO3和酸的反应回忆Na2CO3和酸的反应实验探究一NaHCO3和酸的反应学习盐的概念实验探究二检验在生活中找到的碳酸盐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碳酸盐和酸反应能生成CO2碳酸盐与日常生活碳酸盐与医疗保健碳酸盐与环境保护碳酸盐与工业生产碳酸盐知识拓展学习网站碳酸盐的性质探究生活情景学生观看传统方法蒸馒头的短片后提出问题?视频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佟老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盐这节课。并在课上、课下设计了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交流讨论以及拓展学习任务等环节,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找到适合和属于自己的发挥潜能、学习新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本节课教师共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引入环节:创设情景,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环节二探究环节:概念辨析,探究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环节三总结应用环节:从化学走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三个环节紧紧围绕着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教师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对于化学学习方法对比与比较的方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加以实现。四、教学片段实录及评析片段一:从生活走向化学【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 “制作馒头”视频。观看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且提出问题。【学生】观看,思考并讨论片中的内容。【教师】通过观看刚才的短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纯碱是碱吗?加了纯碱的馒头为什么不酸了,而且还蓬松多孔呢?【教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吧。对比氢氧化钠,讨论问题一:纯碱是碱吗?【学生】纯碱是碳酸钠,没有氢氧根离子,因此不是碱,而是盐。【教师】你知道表格中的盐是如何分类的吗?【学生】横行是按照盐中所含的酸根离子不同分类,竖行是按照盐中所含金属离子不同分类。【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碳酸盐。评析: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缩影,其中含有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和协调,也包括相应的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情景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上观点,佟老师设计了一个以视频形式展示的生活情景:制作馒头。通过观看视频,由学生自行提出如下问题:纯碱是碱吗?加了纯碱的馒头为什么不酸了,而且还蓬松多孔呢?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是非常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这一理念。片段二:核心知识碳酸盐性质的探究【学生】讨论问题二:加了纯碱的馒头为什么不酸了,而且还蓬松多孔呢? 【查阅资料】面在发酵时会生成有机酸。【教师】回忆前面学过的碳酸钙和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学生】猜想可能是碳酸钠和有机酸发生反应了。【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吧!【学生】动手分组实验:碳酸钠和盐酸、硫酸、醋酸的反应。 完成实验报告并且得出结论: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教师】出示一袋发酵粉。现代生活中常用发酵粉来制作面食。那么,发酵粉又起到什么作用呢?和传统方法制作馒头的原理一样吗?它和酸能反应吗?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演示实验】 发酵粉和稀盐酸的反应。【学生】观察发现发酵粉和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教师】发酵粉的主要成分还有碳酸氢钠。那么,碳酸氢钠在制作面食时起什么作用呢?【学生】发酵粉和纯碱都是用来制作面食的,原理可能会和碳酸钠相似。【教师】同学猜想的对不对呢?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组成。【学生】对比发现,碳酸氢钠也是碳酸盐。组成和碳酸钠有相似之处,并且碳酸氢钠比碳酸钠多了氢元素。【教师】下面我们来完成实验探究一:碳酸氢钠分别和盐酸,稀硫酸和稀醋酸的反应。【学生】观察发现,碳酸氢钠和酸反应能生产二氧化碳。【教师】列出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和不同酸的反应。讨论分析碳酸盐和酸的反应规律。【学生】对比分析盐酸、硫酸和醋酸与碳酸纳、碳酸氢钠和碳酸钙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得出结论:碳酸盐和酸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和检验方法。澄清的石灰水酸碳酸盐 无色气体 变浑浊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评析:这个环节是问题解决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和指导下,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探究了有关碳酸盐的性质以及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碳酸盐的检验。学生经历了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这一环节既是新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学习环节,同时也是对新知识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况,使之规律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环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在使用对比与比较的化学研究方法中得到了提升,同时思维、分析、总结与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片段三:从化学走向社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找到了哪些可能含有碳酸盐的物质呢?【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可能含有碳酸盐的物质。例如:钙片、贝壳、水垢、鸡蛋壳等。【教师】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你找到的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二:碳酸盐的检验。观察现象,完成实验探究报告。【教师】展示“碳酸盐知识拓展学习网站”下面请同学代表通过这个网站分别从日常生活,健康保健,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等几方面了解碳酸盐的用途。【学生】学生代表介绍网站。其余同学思考,记忆,理解。【教师】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拓展任务:请你自拟题目,根据学过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厨房中的化学”的文章。并且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汇集和整理同学搜集到的资料,制作一张学习报和一个PPT展示课件。 希望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碳酸盐的相关知识来完善我们的资源网。评析: 本环节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环节,也是反馈、总结和提升环节,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从环节二中已学到了有关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性质,并能归纳出碳酸盐检验的方法,但是否真的掌握了呢?这里教师设计了开放性的实验内容以巩固碳酸盐的检验。课的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从化学知识的学习回到了生活中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科学的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总体分析与建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身边的化学物质”明确表述:“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本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其中,科学探究和 STS 教育贯彻整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本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体现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突出了教学情景设计和实验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优点:1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建立盐的概念。分两个层次,一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中对盐的认识的局限,和对碱的概念的认识,对比分析生成盐的概念。二是从分析组成的角度认识盐的分类。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碳酸盐的性质,形成知识规律,体验学习方法。3在实际应用中体验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及时巩固、反馈所形成的知识和技能。4通过辨别身边的碳酸盐和说明其用途,反馈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产生激励作用,同时渗透 STS 教育。5通过学习网站达到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使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6设计恰当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自主性。(1)用生活场景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识的局限和错误引出研究的问题。(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碳酸盐与酸反应的性质。(3)收集身边含碳酸盐的物质进行碳酸盐的检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化学。(4)谈身边碳酸盐的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渗透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附:教师反思历时半年的教学准备和不断完善的教学设计以及多次的教学尝试让我体会到了许多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同时也收获了许多。一、设计反思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打破了教材中原有的教学顺序,把碳酸盐系列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作为盐 化肥这一章的第一课时。氯化钠则作为第二课时内容学习。二、本单元知识框架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妈妈在做馒头时和孩子的一段对话”引入问题情景,进而让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对碳酸钠的性质进行探究。本课抓住了“蒸馒头”这一最熟悉的生活情景不断设计问题情景,又一次提出了关于用发酵粉制作面食的原理和传统制作方法制作面食的原理是否一样的问题。于是饶有兴趣的展开了一次关于碳酸氢钠的性质探讨。后来又联想前面学过的碳酸钙的知识对比分析和总结出碳酸盐的性质和检验方法。课上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在“碳酸盐知识拓展学习网站”上学习了关于碳酸盐在日常生活和健康、环境保护、工业和应用等知识。例如孩子们查阅到了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二、智慧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基于丰富资源的驱动任务链本课抓住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制作馒头”的情景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景,自然的构建了机于丰富资源驱动的学习任务链。创设情境,引入研究课题解决问题一:碳酸钠是盐吗?解决问题二: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