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_第1页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_第2页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_第3页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_第4页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讲人 蒋德平生命科学技术学院,1 人(生命)的起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2 生命的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生命,天年的概念-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人之寿命宜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寿命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尽终其天年,渡百岁乃去,天年,健康人的生理特征,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 2、呼吸微徐 3、二便正常 4、脉象缓匀 5、形体壮实 6、面色红润 7、牙齿坚固 8、双耳聪敏,9、腰腿灵便 10、声音宏亮 11、须发润泽 12、食欲正常 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 2、记忆良好,这是我们的追求,中医理论基础,1、阴阳五行-概要,木,火,土,金,水,图中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分天地阴阳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中医理论基础,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将阴阳的含义,引申为比较抽象的的概念,如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事物运动状态的动与静。,最后总结出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为阳的属性;凡是以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为阴的属性。,2、阴阳的基本内容,中医理论基础,所以阴阳是说明自然界(包括人体)相互关联着的、相互对立着的事物和现象的相反属性。其内容主要有:1)阴阳对立(指相互对立制约,消弱对方之意)2)阴阳互根(指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3)阴阳消长(指一方太过导致另一方不及、另一方不及而导致对方太过);4)阴阳转化(阴阳消长变化到极点时便各自向对方转化,即阳转为阴或阴转为阳)。,中医理论基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医理论基础,3、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其五行特性如下:,木,火,土,金,水,中医理论基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由此引申说明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木,对应肝,中医理论基础,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说明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于“火”,火,对应心,中医理论基础,土的特性“土曰稼穑”,“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泛指种与收谷物的农事,引申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土,对应脾,中医理论基础,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革。是指金有相济刚柔之性,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引申说明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金,对应肺,中医理论基础,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注;“下”,即向下、下行。润下,说明水具有滋润向下行的特性,引申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水,对应肾,中医理论基础,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础,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如自然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西方,与金之沉降相似,故西方属金;北方多寒冷,与水之特性相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于土。,中医理论基础,方位五行归类,时季五行归类,木春火夏土长夏金秋水冬,中医理论基础,五气配五行,木风火暑土湿金燥水寒,中医理论基础,五色配五行,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中医理论基础,五味配五行,木酸火苦土甘金辛水咸,中医理论基础,脏腑配五行,木肝、胆火心、小肠土脾、胃金肺、大肠水肾、膀胱,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脏腑概要,五脏六腑,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脏与腑,内容: 1五脏(六脏)-心, 心包, 肝, 脾, 肺, 肾 2六腑-小肠, 三焦, 胆, 胃,大肠, 膀胱形态与功能特点: 1五脏-实质性器官,生化与储藏精气血津液.(能量营养物质).它通过经络作用与体表各组织,相应精神活动,自然气候有对应关系. 2六腑-空腔性器官,容纳与运送代谢后的物质,与相关脏配对.以”通+降”作为它的功能特点.,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六脏-心肺脾肝肾心包六腑-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肺,1. 肺主”气、司呼吸.”-2. 肺主”通调水道”-3. 肺的生理特性-宣发与肃降4. 肺系统(与形,窍,志,液,时的对应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开窍于鼻 3)肺主悲忧 4)在液为涕 5)与秋气相通应5 .肺与大肠相表里,诸气者,皆属于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大肠,传化糟粕-是对来自小肠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再吸收,形成粪便并排出.正常-排便定时,不干不稀且成形.异常-排便异常 (大便秘结或泄泻,腹痛,下痢),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胃气下降+肺气肃降+肾气主二便,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胃,1. 受纳水谷(水谷之海太仓)-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作用。2. 腐熟水谷-指胃将水谷初步腐熟消磨,并形成食糜。下传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供养全身(胃气).脾+胃的功能(后天之本).,胃者,五脏之本,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脾,1 .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2 .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3 .脾的生理特性-脾气主升清4. 脾系统(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2)开窍于口 3)在志为思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5 .脾与胃经脉相属络,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心,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2心主藏神-血养神(精神意识情感记忆)3心系统(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开窍于舌 3)心主喜 4)在液为汗 5)与夏季相通应4心与小肠经脉相属络,君主之官,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小肠,1 主受盛与化物 受盛-指小肠接受胃腑下传的食糜 化物-指食糜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2 .主泌别清浊 清者(营养物质)-由小肠吸收并由脾转输至全身 浊者(食物残渣)-下移大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膀胱,1主藏水浊(尿液)-接受由肾代谢后下降的水液(贮藏浊液)2排泄尿液-在肾气化作用下,排出尿液3生理功能与肾关系密切,异常小便异常(频急痛闭),膀胱者,州都之官,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肾,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2. 肾主水-对水液滤过作用3. 肾主纳气-气之根在肾4. 肾系统(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2)开窍于耳与二阴 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 5)与冬气相通应5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蛰,封藏之本,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心包,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病理上“代心受邪”的作用-故其生理病理与心脏相类似(参考心脏)。,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三焦,1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指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的通路(与肾有关),2 .运行水液的通道-指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路(与肺脾肾功能有关),三焦气化,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胆,1 .贮藏和排泄 (胆汁源于肝,藏于胆)-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排泄-助脾胃消化异常-肝胆病+消化系统病症,2 .主决断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异常-易惊多梦骨软,少决策,胆者,中精之府,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肝,1. 肝主疏泄-指全身气机疏通条达2. 肝主藏血-人体血库3. 肝的生理特性-”体阴用阳”4. 肝系统(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肝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夏季相通应5,肝与胆相表里,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1外邪(六淫)风寒暑湿燥火,2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3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结石),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1、致病因素,避之有时!,风寒暑湿燥(热)火邪-,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风邪-气流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春季多见,四季皆有)”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汗出恶风鼻塞头痛咽痒咳嗽;2风性善行而数变-行痹风疹;3风性主动眩晕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风热风寒风湿.,风邪,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寒邪-自然界寒冷之气(冬季多见-空调环境冰箱冷饮)寒邪性质与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伤表恶寒直中伤脾阳,肾阳(冷痛吐泻手足冷);,2寒性凝滞痛,痹得温热则减轻;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关节屈伸不利拘挛);,寒邪,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湿邪- 自然界中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之物(长夏多见-阳热下降,水气上升,氤氲熏蒸,居处潮湿,淋雨涉水,易伤脾,湿邪性质与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阻经络脾胃(痛胀闷泄水肿)2湿性重浊-困重秽浊;3湿性粘滞缠绵难愈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肢肿淋泄带下湿疹,湿邪,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空气中水分缺乏,自然界呈现肃杀景象(干 燥),秋季多见(初秋温燥晚秋凉燥),致病多从口鼻皮肤而入,伤津耗液,燥邪性质与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口干唇燥鼻咽皮肤干燥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少大便干.2燥易伤肺(肺恶燥)-干咳少痰痰粘难咯痰中带血,燥邪,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自然界中炎热之气,夏季多见,热从外受(风热暑热湿热),火自内生(心火肝火胃火).在一定条件下-“五气化火”五志化火”,热(火)邪性质与致病特点-1热(火)为阳邪,易津耗气-口喝干喜冷饮便干尿赤;2热(火)性炎上-头面火症;3热邪易生风动血出血症;4热邪易扰心神-睡眠障碍;5热邪易致疮痈外科病症,火邪,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暑邪-为自然界夏季的火热之邪.夏至后立秋前多出现.所伤之病称之为暑病(中暑).暑病无内生.,暑邪性质与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高热面赤目红2暑性升散,伤津伤气-口干喜饮便干尿少而赤3暑多挟湿-多兼(胸闷哎四肢困倦大便溏,暑邪,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衰老的原因 1、肾阳亏虚 2、脾胃虚衰 3、心系统虚衰 4、肝系统衰惫 5、肺系统衰弱 6、精气神衰竭 7、阴阳失调,早衰的原因 A社会因素 B自然环境 C遗传因素 D七情太过 E劳逸失度,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2、衰老,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2、衰老,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养生-座右铭,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健康长寿秘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天人相应”-指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生气通天- 1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与情志;与气血 ;与脏腑经络;与发病 ) 2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3日月星辰与人体的关系 4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人与社会的统一观,天人相应,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念1)神为生命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 .2)形为生命之基-神以形为物质基础 3)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即是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的总体概括。,形神共养1)守神全形-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 2)保形全神-形体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形神合一,A动静互涵的概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B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C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1静以养神-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2动以养形-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3动静适宜-“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动静互涵,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A协调平衡与生命活动-内经所说的:“以平为期” B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 1元素平衡保健法-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生克制化”的联系,从而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2交替运动平衡法-体脑交替,动静交替;上下交替;左右交替;前后交替”.,协调平衡,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