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数学导学案表格式全册_第1页
2016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数学导学案表格式全册_第2页
2016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数学导学案表格式全册_第3页
2016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数学导学案表格式全册_第4页
2016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数学导学案表格式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 2016 年 六年级下数学全册 导学案(表格式 ) 设计意图 :我在真正理解圆柱与圆锥结构的基础上,灵活掌握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课型 尝试,自主学习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刘云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提供合适的引导,并提供计算技巧 学生提供 圆柱的结构特征知识,以及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知识 学习 目标 以理解圆柱结构特种为基础将以往学习的平面图形知识为铺垫,结合问题实际,能熟练计算圆柱表面积 重点 难点 运用圆柱的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总的实 际问题,即对圆柱表面积共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 再次复习巩固圆柱的结构: 1、 学生独立画出一个圆柱剖面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同时在小组内交流与展示 2、 各小组成员观察圆柱模型,再次巩固对圆柱的认识 1、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 2、查看各小组的战士情况并及时辅导与评价 合作探究 1、 同桌合作、将任意一长方形(正方形)纸卷成一圆柱形 2、 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3、 测量有关数据,并记录下来 4、 计算其表面积 5、 代表展示自己整个活动过程、思路与活动结果 1、指定三到四个代表展示 2、鼓励与引导学生质疑 自我挑战 一、 基础知识挑战 一练 二、拓展知识挑战 一试 3、 4、 1、小组内互查互批,选出小组代表展示,及时归纳优缺点 2、例举计算技巧与注意事项 自我总结 1、我学会了(可举例) 2、我遇到的问题: 引导学生及时突破 预留 作业 课题 圆柱的体积 课型 观察与探究尝试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刘云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与尝试探究中的适时引导,圆柱体积演示模型 学生提供 长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各小组展示一个圆柱的体积展示模型 学习 目标 我们要理解圆柱体积计算的来由。并灵活应用解决问题且能熟练计算 重点 难点 V 圆柱 =来由与应用其解决问题 在 V=基础上,能用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 归纳已学习的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来由,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 二、 我们如何计算一个圆柱的体积呢?说出你的设想,与同桌交流与探讨,并逐一分析,排除 三、 计算体积的转化观察和理解 1、 各小组演示圆柱体积计算模型 2、 将发现的问题与涉及有关数据记录下来 3、 尝试运用数据计算一下,再进行测量,进行验证 4、 各小组经过上例活动进行总结出自己对圆柱体积 的理解与认识 1、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查看各小组的学具准备情况 2、善于发现设想有闪光点的同学,并及时评价 3、引导学生演示,鼓励学生归纳发现的问题与突破口 合作探究 一、 各小组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与发现并未解决的问题 二、 针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各小组均可质疑或说明自己赞同的理由 三、 综合自己的活动实践,归纳知识 底面积 V=、 计算与尝试 1、 结合对圆柱体积模型在活动中测出的 有关数据,根据 V=算一下其体积 2、 小组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甚至计算技巧 与教师结合展开,质疑与赞同引导同学再次理解与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与计算理论 自我挑战 一、 基础知识挑战 1、 一试 1、 拓展知识挑战 5 (尝试 再修改) 指名学生运用圆柱演示 自我总结 预留 作业 设计意图 :我在真正理解圆柱与圆锥结构的基础上,灵活掌握 课题 圆锥的体积 课型 实践与探究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刘云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各一个,适量的沙子,同时在时间与探究中适时指导与评价 学生提供 各小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各一个,直尺、沙土适量,长度适量的结果 学习 目标 我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的感受圆锥体积的来由,并能灵活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 难点 V=1/3来由与应用 V=1/3来由基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及其探究过程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 学生了解本节的学习任务。 1、 我们如何计算一个圆锥的体积 2、 说出你的设想,供大家解析 3、 结合圆柱体积的计算来由尝试找出突破口。能否用 V=计算呢? 4、 各小组验证我们的设想? 1、明确学习任务,并提出任务主题 2、结合学生的设想引导与启发 3、查看与辅导各小组的验证情况 合作探究 ( 一 ) 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 , 认真观察 , 你发现了什么 ? 各小组代表展示 , 全班交流 (二) 全班学生再次观察教师的演示,加深理解 (三) 用自己的话归纳计算 圆锥的体积方法,尺寸给大家,并补充完善: V=1/3 四) 各小组成员会作,依据归纳,测出自己小组的圆锥的有关数据,尝试计算 1、 各小组尺寸自己的计算方法与思路 2、 尺寸自己的计算技巧 3、 小组针对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补充或赞同 (五) 学生依据以上探究,尝试解析问题: 一试(上黑板尺寸,其他学生评价) 1、引导学生展示于质疑并演示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与质疑,适时引导 3、对展示中的闪光点及时予于肯定评价 自我挑战 第 12 页“练一练”第 1、 3 题。 自我总结 预留 作业 设计意图 :我在真正理解圆柱与圆锥结构的基础上,灵活掌握 课题 圆柱与圆锥 课型 观察与探讨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刘云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对圆柱与圆锥认识过程中的引导归纳和引导探究,并展示圆柱、圆锥的剖面图 学生提供 手机的圆柱与圆锥的模型,并在对其认识的过程中讨论、交流与总结 学习 目标 认识圆柱与圆锥的高,同时对某些平面组合图形旋转所形成的立体图形进行分析判别,丰富其空间想 象能力 重点 难点 对圆柱与圆锥的结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对某物体是否圆柱与圆锥进行分析判断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 从生活实例中感受并归纳出“面的旋转”产生的结果 二、 从分析内容中感受本节的学习内容,即认定学习内容与目标 立体图形 1、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尝试分析 2、结合学生的分析结果揭示课题与学习任务 合作探究 一、 针对“ 面 的旋转”产生变形的图形,小组之间交流 想象结果 二、 认识想象结果的名称圆柱,球,圆锥 三、 结合上而交流初次感受共同明显特征, 四、 侧重针对圆柱与圆锥进行分析认识 1、小组之间出示圆柱与圆锥的模型 2、小组之间各成员用自己的话归纳圆柱与圆锥特征。小组长负责对成员的归纳认识作业总结。 3、各小组选代表对自己小组的总结进行展示与交流 4、再次深层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结构与各部分的名称(底面、侧面、高等) 5、每人 动手画一个圆柱与圆锥剖面图,并在小组间展示 1、引导学生 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2、产看各小组成员的归纳情况 3、对小组成果展示及时提出质疑与引导,对其归纳进行规范 4、展示出剖面图与学生共同分析人士 5、选出优秀作品全组展示 自我挑战 一、 例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与圆锥 二、 想一想、连一连、 1、各小组成员间展示,教师查看其展示过程 2、小组成员独立尝试后进行交流或探究各小组选代表全班展示 自我总结 1、 我学会了 2、 发现的问题 预留 作业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变化的量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张艳芳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 生提供 学习 目标 1、完成学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举例说明。 3、在具体的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在生活中,存在着 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1、问题 1导入: 一题 完成书上问题 思考:小明从()到(),体重增长的最快?你是怎样知道的? 2、问题 2导入: 二题 完成书上问题 3、问题 3导入: 三题 完成书上问题 布置课 前预习 自我挑战 一、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60 千米 /小时,把表填写完整 时间(时) 1 2 3 4 5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科学研究表明,男孩可能的最高身高与其父母的身高有如下关系:父母身高的和乘以 除以 2,就是男孩可能的最高身高。如果用 a,b 分别表示父母的身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高,用 能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三、看表填空。 啤酒生产情况记录表 工作时间/时 1 2 3 4 5 6 7 工作总量/吨 14 28 42 56 70 84 98 上表中( )和( )在发生变化;( ) 随着( )的增加而增加;( ) 随着( )的减少而减少。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_,以后我会在 _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 新课标练习册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正比例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张艳芳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 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 P( 19 20) 学生提供 学习 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 教学难点 : 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正比例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书 19 页第一题图 观察书上图,完成表格的填写 二、书 19 页第二题图 观察书上图,完成表格的填写 三、写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 关系。 ( 1)速度 时间 路程 ( 2)单价 数量 总价 (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布置课 前预习 合作探究 一、 19 页第一题: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有关联吗?有什么规律? 第二题:正方形面积和边长的变化有关联吗?有什么规律? 二、感知正比例关系 20页第 2题 ( 1) 把表格填完整 ( 2)用字母表示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 3) 表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是( )和( ),其中路程随( )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 )保持不变,它就是( ) 三、进一步感知正比例关系 20 页第 3 题 ( 1)把表填写完整 ( 2)表中两个相关联的变量是( )和( ),其中钱数随( )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钱数与质量的( )不变 四、展示以上内容 五、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引出正比例 时间增加,所走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 1) 应付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 )与( )的比值相同。那么( )和( )就是正比例关系 ( 2)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 同点 六、思考: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全班汇报 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质疑,可以表示赞同,可以补充,对发言的同学作出评价 自我挑战 课本 一想 自我检测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_,以后我会在_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 一练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画一画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张艳芳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 生提供 学习 目标 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重点 难点 .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 教学难点 : 能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预习课本 置预习任务 合活动一 、探索一个数与它的 5倍之间的关系 书 22 页 什么? 答: 横轴表示( ) 纵轴表示( ) 说说图中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在图中任意圈出一个点,它表示: 想一想: 表格中第一列中的两个 0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 答: 发现图像有什么特点呢? 答: ,先估计后填表 提示:例如表中给出一个数是 据图像估计这个数的 5 倍是(),在图像中找到这个点,并用计算验证一下你的估计是否正确。 活动二 、通过画一画,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一、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先完成的小组选择展示任务 二交流、展示 作探究 点 书 22 页,试一试 . 在图中描点表示第 20 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 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答: 活动三、 进一步体会正比例的意义 书 23 页第 1 题和第 3题 第 1题 方法指引: 过计算去判断 第题 回答下列问题 ()结论: 理由: ()先估计再计算完成填空 知识点: 易错点: 活动四: 正比例的实际应用 3 页练习二第 2题 知识点: 4 页练习二第 4题 活动五 、挑战自我(会做的同学请做) 书 23 页第 4 题 二、本课知识整理 知识点: 易错点: 自我挑战 课本 2 题 自 我检测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_,以后我会在_方面更加努力。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反比例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张艳芳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 生提供 学习 目标 识反比例 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重点 难 点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 教学难点 : 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判断下面哪些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1、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工作效率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二、预习课本 容 我知道了: 我的问题: 布置预 习任务 合作探究 活动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 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 12 的曲线 书 24 页 观察情境图(一)并完成说一说 表中,和是()固定不变,一个()随另一个()变化而变化 ()固定不变,一个()随另一个()变化而变化 答: 活动二 、探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感知反比例关系 24 页第二题图 答: 间怎么变化 活动三、探讨每杯果汁量与杯数之间的关系,再感知反比例关系 25 页第三题图 一、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先完成的小组选择展示任务 二交流、展示 先组内交流,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全班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六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 答: 间怎么变化? 活动四: 比较概括,引出反比例 上两种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不变,速度快的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速度慢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而且()和()的积一定,我们说()和()成反比例关系 二本课知识整理 知识点: 反比例关系的特点: 自我挑战 课本 一练 课堂小测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_,以后我会在_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 课本 习二第 3 题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反比例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郝玉光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反比例的初步认识 学生提供 一年当中上课天数和休息天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 目标 会了反比例的基本内涵。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反比例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反比例知识在实际问题当中的灵活运用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情境导入 1. 背诵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 写出下列合数的所有因数。 24 48 50 通过复习旧知识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反比例的相关问题上来。 合作探究 1. 分别找到三个数字的各个因数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换零钱 如果把 100 元换成零钱,面值是 10 元的,要换 10 张,如果换成其他面值的,各换多少张?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完成这三个问题,并能的到最一般的结论。教师只要在关键时引导一下即可。 面值 1 元 5 元 10 元 20 元 50 元 张数 10 张 观察表格,同桌互相说一说,表中有哪两种量。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一列一列地看,有发现了什么? 3、通过详细分析以上 的情况,试着总结反比例的实质内涵。 2. 在实际理解反比例定义的基础上试着总结它的一般概念。并能举出相应的例子。 自我总结 所学知识的内化过程 合 作 考 试 1. 试着判断两个和为 10 的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2. 有 600 毫升的果汁可以平均分为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 6 5 4 3 2 每杯的果汁量 00 通过练习深化理 解相关知识 作业设计 1. 用 80 的所有因数之间的关系解释说明反比例的内涵。(必做) 2、四个人看一本神话故事。 对与相关知识能做到活学活用 小红 小明 小兰 小刚 每天看的页数 10 15 24 看的天数 12 8 6 小兰每天看多少页?小刚看了几天?每天看的页数与看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 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选做) 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比例尺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郝玉光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芳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比例尺的初步认识 学生提供 如何做最简单的平面图。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尺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比例尺知识在实际问题当中的灵活运用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情境导入 1、 填空 3 米 =( )厘米 5 千米 =( )米 8 厘米 =( )毫米 10 千米 =( )厘米 6 分米 =( )厘米 4000000 厘米 =( )千米 1.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入所学内容。 2. 教师及时点出平面图的定义。 合作探究 1、 在交流平面图的基础上试着总结在作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 同学们之间自主找一副地图去印证在上一题中所得出的结论,并理解比例尺的定义。 3、小组交流合作,求出教材上笑笑家的总面积。 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完成这三个问题,并能的到最一般的结论。教师只要在关键时引导一下即可。(比例尺的定义) 自我总结 所学知识的内化过程 合 作 考 试 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 1)量出石家庄到邯郸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再算一算它们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 2)量出山海关到嘉峪关的距离 是( )厘米,在算一下它们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看看够不够万里。 通过练习深化理解相关知识 作业设计 1、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试着画一张复杂点的平面图。 对与相关知识能做到活学活用 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第五单元 总复习 正比例和反比例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6 主备人 王海燕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彬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学生提供 学习 目标 1、我能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并能正确进行判断。 2、我要 了解比例尺,并 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重点 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难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 分 二、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预设时间 5钟) 一、自学例 1: 1、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把表中所对应的点描在方格纸上,在顺次连接起来。 3、根据图像估计大巴车到菏泽市的时间。 二、自学例 2,完成问题: 1、认真读题,明确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2、独立解决。 三、完成 98 页“课堂活动” 四、练习二十第 4 题: 1、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完成。 3、小组合作交流。 五、练习二十第 5 题: 1、 40的含义是什么? 2、王大叔家千年的收入是单位“ 1”,还是去年的收入是单位“ 1”? 3、是单位“ 1”是未知的,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4、独立完成。 六、练习二十第 12 题: 1、理解题意,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2、题中那个量是已知的? 3、放砖块数和方砖边长成比例吗? 4、独立完成。 合作探究 一、 交流自学情况(体现对学和群学 ) 二、 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展示部分) (一、二部分预设时间为 10钟) 三、 分层练习,完善认知(看情况定,需要展示的要展示) 四、 知识拓展 (把学的知识应用 与生活) (三、四部分时间一般为 10钟) 小组讨论: 1、 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 举出生活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进行交流。 3分组展示交流结果。 总重量 /总份数 =每袋面粉的重量,( )一定,( )和( )成正比例。 分母 分数值 =分子,( )一定,( )和( )成反比例。 小丽买一种笔记本,每本 ,可以买12本。如果用这些钱全部买另一种本,能买 9 本,每本( )元。题中(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是一定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 )比例。列出等式是( )。 总价一定,( )和( )成反比例。 自我挑战 题量时间一般是 5 分钟左右,根据内容自定 因为 mn=所以 m 和 n 成( )关系。 x=5y , x和 y 成( )关系。 1/a=b/7 , a和 )关系。 12/A=B , 成( )关系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_, 以后我会在 _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 可以体现必做题和选做题 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 植树的总棵数一定,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和组数( )。 ) 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 全班人数一定,各组的人数和组数( )。 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了的页数和没有看的页数( )。 (6)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方程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6 主备人 王海燕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彬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方程的知识。 学生提供 学习 目标 1、 我能 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 2、 我 会用方程表达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 我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重点 难点 1、 我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 我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难点: 我 能用方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分 三、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预设时间 5钟) 一、小组讨论: ( 1) 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 2) 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二、自学例 1,完成下面问题: 1、刘老师计划在北京游览 4 天,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他这次北京之行所需费用是( )元 。 2、自己确定住宿及伙食标准,算出刘老师这次旅游一共需要( )元,尝试计算。 三、学习例 2, : ( 1)独立解答: 3X+9X=7 2)同桌说出解题过程。 四、自学例 3,完成问题: 1、认真读题,明确题意,说说从题中获取的信息? 2、说一说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3、独立用方程解决。 合作探究 三、 交流自学情况(体现对学和群学 ) 四、 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展示部分) (一、二部分预 设时间为 10钟) 五、 分层练习,完善认知(看情况定,需要展示的要展示) 六、 知识拓展 (把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 (三、四部分时间一般为 10钟) 小组讨论:怎样检验方程结果是否正确?用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什么? X 27 X=432X + 25 = 35 70%X + 20%X = X53 =20 41 25% + 10X = 54 X - 15%X = 68 X 83 X 121 5X 3 215 75 自我挑战 题量时间一般是 5 分钟左右,根据内容自定 5- 34 x = 35 23 (= 7 12 5%x = 10 X25%X=90 16+6 20 x 5 x 21 X 37 X= 89 自我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总结 _, 以后我会在_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 可以体现必做题和选做题 x 5x32+21=483X73X 12 5 X 5 8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字母表示数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6 主备人 王海燕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彬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培养符号感。 学生提供 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的优越性。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 学习 目标 1、 我能 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2、 我能 用代数式表示 数学 规律 。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分 四、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预设时间 5 加法交换律:法结合律:法交换律:法结合律:法分配律: 面积公式: 周长公式: 体积公式: 否可以用字母表示。 合作探究 五、 交流自学情况(体现对学和群学 ) 六、 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展示部分) (一、二部分预设时间为10钟) 七、 分层练习,完善认知(看情况定,需要展示的要展示) 八、 知识拓展 (把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 (三、四部分时间一般为 10钟) 1、 问 题 t 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当 t 8 时,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注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时,计算的结果一般不写 单位名称 2、根据情境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请你尝试解决。 第一关:轻松乐园 !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x= x7= b8= b1= 2、请你当小法官,判断下列各式的简便写法是否正确。 (1)a 作 ( ) (2)7 7 写作 77 ( ) (3)a+2 写作 2a ( ) (4)b 2 c 写作 2( ) ( 5) 上元小学个年级共有 a 名学生, 平均每个年级有学生 a 6 名。( ) ( 6) 7 a 7a 中的乘号可以省略, 7 a 中的号也能省略。 ( ) 第二关 :愉快跨越 ( 1)摆 1 个三角形需要 3 根小棒,摆 a 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 ) 根小棒。 ( 2) 1 只手有 5 个手指, n 只手有( )个手指。 ( 3)一个长方形的宽是 80 厘米,长是 x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哈雷彗星每 76 年才出现一次,当它在公元 s 年出现后,下一次出现将是公元 ( )年。 笑笑有 20 元钱,买书包用去 a 元,还剩下( )元。 汽车每小时行驶 v 千米, t 小时行驶( )千米。 第三关: 勇攀高峰 ( 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 36 人,到站后下车 a 人。“ 36表示( ) ( 2)四年级种树 120 棵,五年级同学比四年级同学多种 X 棵,“ 120+X”表示( ) ( 3)学校买来 X 个小足球,每个 ,“ X”表示( ) ( 4)甲乙两地相距 86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 “ 86 X” 表示 ( ) 自我挑战 题量时间一般是 5分钟左右,根据内容自定 1、青青林场栽了梧桐树和雪松各 x 排,已知梧桐树每排 12 棵,雪松每排 14 棵。 ( 1)栽梧桐树和雪松共多少棵? ( 2)当 x=20 时,青青林场一共有多少棵梧桐树和雪松?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 a 千米,上午行驶 4 小时,下午行驶了 b 千米。 ( 1)用式子表示这辆汽车行驶的千米数。 ( 2)当 a=80、 b=200 时,这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以后我会在_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 可以体现必做题和选做题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 ( 1) 的和 ( 2) 30减去 ( 3) 倍 ( 4) 的商 ( 5)比 c 的数 ( 6)比 b 少 数 ( 7) 积 ( 8) 10除 b 的商 ( 9)比 的 3 倍多 8 2、装订练习本,每本用 纸 订了 45 本。( 1)用式子表示出共用纸 ( 2)根据这个式子,求当 c=30 时,共用纸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探索规律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6 主备人 王海燕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彬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能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 学生提供 利用发现的 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 目标 1、我能 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 能利用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 . 教学难点 : 探索发现数学规律 .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思 独立尝试 一、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分 五、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预设时间5钟) 找规律游戏:师说出几个数字,学生接着说下去,并说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如: 3, 5, 7,( ),( ); 1, 3, 6,( ),( )等 通过寻找规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导入本课,并明确学习目 标 合作探究 七、 交流自学情况(体现对学和群学 ) 八、 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展示部分) (一、二部分预设时间为10钟) 九、 分层练习,完善认知(看情况定,需要展示的要展示) 十、 知识拓展 (把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 (三、四部分时间一般为 10长方形桌子可坐 6 人,按照下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 (1)2 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 3 张桌子呢? (2)一家餐厅有 40 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按照上图方式每 5 张拼成 1 张大桌子,则 40 张桌子可拼成 8张大桌子,共可坐多 少人? (3)在 (2)中,若改成每 8 张桌子拼成 1 张大桌子,则共可坐多少人? 解: (1)2 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 8 个人, 3 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 10 人 桌子拼在一起可坐 2n+4 个人 . (2)40 张桌子可坐 112 人 . (3)改成每 8 张桌子拼成 1 张大桌子,共坐 100 人 . 20 分钟) 自我挑战 题量时间一般是 5 分钟左右,根据内容自定 发现了什么规律?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 1 5+4=9=32 2 6+4=16=42 3 7+4=25=52 4 8+4=36=62 自我总结 通 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 以后我会在_ 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 可以体现必做题和选做题 ( 1) 5、 9、 13、( )、( )、( )、 29 ( 2) 3、 4、 7、 12、 19、( )、( )、 52 ( 3) 2 5、 )、 ) 找规律,按规律填表 图 号 n 小棒根数 设计意图 :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题 图形与测量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六年级 主备人 王月霞 审核人 杜秀玲 张海彬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1 学生提供 直尺、模型方块。 学习 目标 1、 我为能学会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2、 我学会了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进率以 及单位换算。 重点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 教学难点 : 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 习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个案反 思 独立尝试 一、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分 课文 74 页回顾与交流 六、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用生活中的实例揭示课题) 1、在我们学校和生活中,经常看到圆形花池、平铺的草坪,我们要想知道他们的长度、面积、体积就必须首先了解它们的含义。 长度: 结合教室高度来说明。(两点之间的距离) 面积:结合黑板大小来说明。(面积的大小) 体积:结合粉笔盒、教室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计量单位。 ( 1)、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长度: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面积: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毫米 体积: 立方米 立方分米(升) 立方厘米(毫升) 立方毫米 ( 2)、单位换算 分别说出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一说对长度、面积和体积的理 解。 2、常用单位师生共同整理。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上的“填一填”练习。 讨论:为什么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呢? 一、小组展示:单位换算的方法。 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方法:乘进率。 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方法:除以进率。 二、分层练习: =( )厘米 8 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50 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300 毫米 =( )升 课文练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