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doc_第1页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doc_第2页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doc_第3页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doc_第4页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撰碑文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撰碑文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纪念碑基座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6岁应海宁州试,补博士弟子员,26岁治哲学,后转文学,晚期专治卜辞(甲骨文),名驰中外。他对宋元戏曲史和卜辞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空前绝业。生平著书洋洋大观,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104卷(48册)行世。1927年夏,王国维感于世变,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便修好遗书怀之,于6月3日,乘人力车从容地去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遗书有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1929年夏,清华国学院停办,该院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募款修造了这座纪念碑。碑文是陈寅恪教授所撰,语意深长,为一时之杰作。碑式为梁思成所拟。闽县林志钧书丹,鄞县马衡篆额。1928年6月3日, 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碑铭云:碑文后署名是:“义宁陈寅恪撰文、闽县林志钧书丹、鄞县马衡篆额、新会梁思成拟式、武进刘南策监工、北平李桂藻刻石”,这个“名单”中,陈寅恪、林志钧、马衡、梁思成都是大师级的学者,如此郑重其事地把他们的名字刻在这块石碑上,表达的也是他们对于王国维的景仰。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大学校园内的王国维纪念碑第一教室楼北端后山之麓,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正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为纪念我国清末民初大学者 王国维先生而建。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6岁应 海宁州试,补“博士弟子员”,26岁治哲学,后转文学,晚期专治卜 辞(甲骨文)名驰中外。他对宋元戏曲史和卜辞的研究成果,被称 为“空前绝业”。生平著书洋洋大观,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 104卷(48册)行世。王国维是历史上常有的那种富具戏剧性的矛盾人物之一。他在清王朝已被推翻的情况下,却在罗振玉的怂惑下,出任清废帝博 仪的“南书房行走”,虽身为“五品朝官”,死后却是两袖清风。遗书有云:“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 死也。”1925年,王国维来校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起,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推崇与爱戴。1927年夏,王国维感于“世变”,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便修好遗书怀之,于6月2日,乘人力车从容地去到颐和园自沉于昆明湖。遗书全文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导。我死后 当草草棺敛(殓),即行索葬于清华莹地。汝等不能南归, 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固道路不通,渠又 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 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 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1929年夏,清华国学院停办,该院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募款修造了这座纪念碑。碑文是陈寅恪教授所撰,语意深长, 为一时之杰作。其文曰: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成怀恩不 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 其念,金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辞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 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 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 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 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 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 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 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 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碑式为梁思成所拟。闽县林志钧(宰平)书丹,郭县马衡 篆额。敬录赠蒋秉南序、对科学院的答复等(2007-05-30 22:22:42)赠蒋秉南序 清光緒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撿架上舊書,見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讀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羨其事。以為魏丘諸子值明清嬗蛻之際,猶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與從容講文論學於乾撼坤岌之際,不謂為天下之至樂大幸,不可也。當讀是集時,朝野尚稱苟安,寅恪獨懷辛有索靖之憂,果未及十稔,神州沸騰,寰宇紛擾,寅恪亦以求學之故,奔走東西洋數萬里,終無所成。凡歷數十年,遭逢世界大戰者二,內戰更不勝計。其後失明臏足,棲身嶺表,已奄奄垂死,將就木矣。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蹤昔賢,幽居疏屬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遺范,托末契于後生者,則有如方丈蓬萊,渺不可即,徒寄之夢寐,存乎遐想而已。嗚呼!此豈寅恪少時所自待及異日他人所望於寅恪者哉?雖然,歐陽永叔少學韓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記,作義兒馮道諸傳,貶斥勢利,尊崇氣節,遂一匡五代之澆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遺留之瑰寶。孰謂空文於治道學術無裨益耶?蔣子秉南遠來問疾,聊師古人朋友贈言之意,草此奉貽,庶可共相策勉雲爾。甲辰夏五七十五叟陳寅恪書于廣州金明館。對科學院的答覆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王國維死後,學生劉節等請我撰文紀念。當時正值國民黨統一時,立碑時間有年月可查。在當時,清華校長是羅家倫,是二陳(CC)派去的,眾所周知。我當時是清華研究院導師,認為王國維是近世學術界最主要的人物,故撰文來昭示天下後世研究學問的人。特別是研究史學的人。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俗諦在當時即指三民主義而言。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我對于王國維即是如此。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于蒙古史的一些問題,我認為就可以商量。我的學說也有錯誤,也可以商量,個人之間的爭吵,不必芥蒂。我、你都應該如此。我寫王國維詩,中間罵了梁任公,給梁任公看,梁任公只笑了笑,不以為芥蒂。我對胡適也罵過。但對于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認為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之恩怨,不關滿清之滅亡,其一死乃以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正如詞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賢所同殉之精義,其豈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並未改易。我決不反對現在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原文。但是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興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即不是。將來我要帶徒弟,也是如此。因此,我提出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也不要學政治。不止我一個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從來不談政治,與政治決無連涉,和任何黨派沒有關係。怎樣調查,也只是這樣。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當局,劉少奇是黨的最高負責人。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和我有同樣的看法,應從我之說。否則,就談不到學術研究。至如實際情形,則一動不如一靜,我提出的條件,科學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兩難。我在廣州很安靜,做我的研究工作,無此兩難。去北京則有此兩難。動也有困難。我自己身體不好,患高血壓,太太又病,心臟擴大,昨天還吐血。你要把我的意見不多也不少地帶到科學院。碑文你帶去給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輓王國維詩。碑是否還在,我不知道。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請郭沫若做,也許更好。郭沫若是甲骨文專家,是四堂之一,也許更懂得王國維的學說。那麼我就做韓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如果有人再做詩,他就做李商隱也很好。我寫的碑文已流傳出去,不會湮沒。(陳寅恪口述,汪籛記錄,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一日。副本存中山大學檔案館)端生心中于吾国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纲,皆欲借此等描写以摧破之。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在当日及其后百余年间,俱足惊世骇俗,自为一般人所非议。噫,中国当日知识界之女性,大别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专议中馈酒食之管家婆。第二类为忙于往来酬酢之交际花。至于第三类,则为端生心中之孟丽君,即其本身之写照,亦即杜少陵所谓“世人皆欲杀”者。前此二类滔滔皆是,而第三类恐止端生一人或极少数人而已。抱如是之理想,生若彼之时代,其遭逢困厄,声名湮没,又何足异哉,又何足异哉! 故此等之文,必思想自由灵活之人始得为之。非通常工于骈四俪六,而思想不离于方罫之间者,便能操笔成篇也。今观陈端生再生缘第一七卷中自序之文与再生缘续者梁楚生第二十卷中自述之文,两者之高下优劣立见。其所以至此者,鄙意以为楚生之记诵广博,岁或胜于端生,而端生之思想自由,则远过于楚生。撰述长篇之排律骈体,内容繁复,如弹词之体者,苟无灵活自由之思想,以运用贯通于其间,则千言万语,尽成堆砌之死句,即有真实情感,亦堕世俗之见矣。不独梁氏如是,其他如邱心如辈,亦莫不如是。再生缘一书在弹词体中,所以独胜者,实由于端生之自由活泼思想,能运用其对偶韵律之词语,有以致之也。故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举此一例,可概其余。此易见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谓愚不可及也。(节自论再生缘) 陈寅恪用八十多万言之柳如是别传来赞赏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和节气高超的女子柳如是: 猶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況出於婉娈倚門之少女,綢繆皷瑟之小婦,而又為當時迂腐者所深詆,后卋軽薄者所厚誣之人哉! 王观堂先生挽词序:“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见到介绍陈寅恪大师的专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生一生所执,愧煞我们后来者。所以敬录先生的文章,备有缘者共勉。清华大学,在大草坪周边还分布了两处珍贵的文物:清华现在把“行胜于言”认定为校风,而其校训则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个校训来自于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他以周易中的“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师生,奋发图强修身养性。此后,学校即将此八字尊为校训,铸入校徽。日晷(晷gu;日晷:日影,时间: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亦称“日规”。)日晷:频频出现在各种清华图片上,算得上是清华大学的LOGO之一。放置于大草坪南端的日晷,本是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在日晷底座上,镌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寻梦难忘前度事陈寅恪故居史轩1947年陈寅恪在新林院52号寓所内陈寅恪在清华园的故居共有三处,即照澜院(南院)2号、西院36号以及新林院 (新南院)52号。对于国学大师陈寅恪来说,在清华工作的13年,在其一生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一生历经磨难与坎坷,惟有在清华工作的这段时期,生活安定、心情愉快、读书研究环境条件倶备,因此研究成果最丰盛。无论是他的家人还是学生,都可以感受到陈寅恪对清华所怀有的一份特殊情感。天赋迂儒自圣狂 读书不肯为人忙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18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父三立,均为戊戌时期著名维新人士。1902年,刚满12岁的他即随兄长衡恪东渡日本留学,1906年因病回国,后考入复旦公学。1909年起,先后赴德国、瑞士、法国留学。1918年冬,陈寅恪又赴美国,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重赴德国,进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及东方古文字学等。十多年的艰辛求学,为日后成就一代学术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与其他人不一样,陈寅恪留学海外十多年,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执着的追求。他读书不以取得文凭为目的,而是以增进学识为归旨。对此,凡是了解他的人,无不钦佩他的人品、博学与卓识。好友吴宓后来回忆道:“宓始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友人,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人之同于吾言。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同样,在德国一起留学的同学中,陈寅恪也是获得一致称赞,被公认为“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在研究院筹备处主任吴宓的积极推荐下,清华聘请时在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的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等一起成为国学院导师。灿灿池荷开正好 名园合与寄吟身1926年7月,陈寅恪来清华报到,暑期过后正式开课。他为国学院学生讲授“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和“梵文”。自此,清华成为他学术事业的开启之地。与其渊博的学识相比,陈寅恪的个人生活则显得格外单调。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留学海外十多年,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花在了求学、治学上,以至无暇顾及婚姻大事。他到清华时已36岁,仍孑然一身,对此状况却毫不在乎。到校不久,他就搬至照澜院2号,与住1号的赵元任一家为邻。当时的赵元任正为书多屋小而发愁,陈寅恪便将屋子的一半让出给赵家使用。赵元任夫妇在生活上对单身的他也非常照顾,陈在结婚前,一直在赵家吃饭。不用为生活烦忧,课余又有吴宓、王国维、赵元任及其他学者往来频繁,“晤谈对奕,互相切磋琢磨,十分欢洽”。在朋友的帮助下,陈寅恪终于觅得理想伴侣唐筼女士。1928年8月,两人在上海成婚。从此,结束了单身生活的陈寅恪,在妻子体贴入微的关心与照顾下,在清华专心著述、讲学。1933年,学校在西院扩建后,陈寅恪一家搬进西院36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