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的行为主体分析.doc_第1页
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的行为主体分析.doc_第2页
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的行为主体分析.doc_第3页
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的行为主体分析.doc_第4页
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的行为主体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的行为主体分析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袁小勇副教授主持的北京市教委课题虚假财务报告与财务报告粉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SM200310038076。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袁国辉* 袁国辉(1978.11),男,湖北石首人,会计学硕士。现供职于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计财部,主要进行会计信息失真、审计理论以及企业投资战略等方面的研究。2002年至今已在中国注册会计师、经济管理、审计与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摘 要】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作为两种非常规性会计行为,它们基于财务报告供给主体迎合需求主体的利益而产生。依据信息传递理论,财务报告在其生产、传递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要受到行为人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绝对真实;“真实”与“虚假”的评判标准只是其对会计信息仿真度的高低。无论是从法律道德层面还是从股东目标角度,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都是不同的。但二者的供给主体是一致的,形式上为会计人员,实质上是企业控制者。与“窗饰”不同,财务报告粉饰并不因其存在需求必然产生。当且仅当其需求主体与企业控制者的风险价值取向一致时,它才会由动机变为行为。【关键词】财务报告粉饰 财务报告窗饰 会计行为 信息传递 企业控制者一、信息传递、会计行为与财务报告仿真度的关系如果将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提供过程看作是企业在会计方面的行为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假账”所披露出的失真信息,是由企业会计行为造成的。然而,并非所有的会计行为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只有非常规性的会计行为才会导致这一结果 见拙作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优化的比较研究一文,载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对于会计人员的有限理性导致的会计误差本文不作分析。这里所指的“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是与“常规性会计行为”对应的一个概念。常规性会计行为可以简要表述为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处理真实或高度仿真会计信息的原貌;与此对应,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指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偏离了信息的原貌。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所要达到的效果无非是让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好看,修饰性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情况。依据信息传递理论,财务报告是通过会计行为传递给资本市场的一种信息。这种信息的发送或多或少的要受到行为人的个人偏好和主观情绪的左右,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是必然的。譬如,在传递语言时,简单的复述“他来了”这三个字,就可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分别表达为陈述、质疑、轻蔑、无奈等多种意思。财务报告也是如此,它在生产传递的过程中也会偏离会计信息的原貌,难以做到绝对的真实;从这一角度来说,完全真实的财务报告是不存在的。人们通常所说的财务报告“真实”和“虚假”的评判标准只是财务报告对会计信息仿真度的高低。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行为人在财务报告的生产传递过程中,可能会有意运用一定的会计手段使得财务报告的仿真度降低。在对这种故意的会计手段非常规性会计行为进行观察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作假”都会让人不齿或有法律上的纠纷。为了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效果的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本文将引入“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这两个概念。二、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的差异分析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作为两个动词性短语,从感情色彩上讲,二者的词性是不一样的。“粉饰(Blanching)”很明显是一个贬义词,如“粉饰太平”;自然,“财务报告粉饰”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成了一种既定的令人反感的行为。“窗饰(Window Dressing)”是最近一些学者从国外引入的一个新词,从这个词的构成上看,没有贬义的色彩。“窗饰”的原意是对窗户进行修饰、美化;在对这个词的意思进行引申时,人们一般将对某一总体十分重要的事物比喻为透视全局的窗口。对窗口的美化,也就是对全局的美化。将“窗饰”的行为对象限定于财务报告时,“财务报告窗饰”这个动词短语也没有贬义色彩。相反,从这一短语能够折射出财务报告的面貌对企业形象的重要性。用形象化的语言,“粉饰”好比小商贩给烂苹果贴上好标签,以次充好;“窗饰”则象他用大苹果盖住小苹果,以求善价。对于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的具体差异,我们可以从法律层面、道德层面以及是否忠实于股东目标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同上,当时作者在分析“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时未能发现“窗饰”这一术语,使用了“财务报告优化”这个名词。本文所指的“财务报告窗饰”一词与“财务报告优化”是等意的。从法律层面来看:财务报告窗饰是由于会计法规、准则的灵活性、模糊性和滞后性而导致的会计人员美化财务报告的行为;财务报告粉饰则是会计人员明知会计法规、准则有规定,却自愿或非自愿地不按法规、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来包装财务报告的造假行为。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一个最直截了当的区别在于前者合法,后者不合法,在这一点上其性质类似于避税与逃税。分析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的区别,也需要考虑需求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很自然的就涉及到了会计人员的道德层面。会计人员美化财务报告时,不仅应考虑手段的合法性,也应顾及报告需求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那些“合法但不合理”的化妆技巧,会计人员应慎行。从长远来看,大众心理上不能接受的,但又合法的会计处理“技巧”是不能持久存在的,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修订法律限制它。无论非常规性会计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有缺陷,但它若使得财务报告需求主体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抵触力的话,应视为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这种行为也应被视作财务报告粉饰。图1 从法律、道德层面对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的界定法律层面道德层面非常规性会计行为合 理 财务报告窗饰合 法财务报告粉饰不合理不合法依据委托代理理论,股东与经理人(内部人)构成了一个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是委托人,经理人(内部人)是代理人,由经理人(内部人)所操纵的会计行为也是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部分。委托人向企业投入资产让代理人经营管理决不是为了给代理人提供冒险的场所,其目标是通过代理人的企业家才能,实现约束条件(制度与法律规范)下的企业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会计行为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代理人所操纵的夸张性会计行为应为委托人的目标服务,非常规性会计行为应忠实于委托人,这是第一层次的要求。如果代理人所进行的非常规性会计行为只是出于自利,这种行为应被界定为财务报告粉饰。如果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本身忠实于委托人,应视其是否符合股东目标来区分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股东目标由两个部分确定:第一,应遵守必要的约束条件(第二层次要求);第二,追寻企业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第三层次要求)。事实上股东出于理性也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冒险就有可能打破约束。因此,对于忠实于股东的非常规性会计行为应看它是否超过约束条件。一般来说,必要的约束条件是与合法性、合规性相对应的,超过约束条件就应视作违法。图2 从股东目标对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的界定第一层次要求第三层次要求第二层次要求未超过约束条件财务报告窗饰未偏离股东目标忠实于委托人偏离股东目标非常规性会计行为超过约束条件不忠实于委托人财务报告粉饰区别财务报告粉饰与财务报告窗饰的难点在于那些既忠实于委托人,又未超过约束条件的非常规性会计行为的判定。仅仅满足第一、二层次要求,并不必然被界定为财务报告窗饰。前两个层次是形式上的要求,如果把实质性要求是否偏离股东目标作为第三层次要求,就可将形式上合规但偏离股东目标的会计行为归入财务报告粉饰。只有同时满足三个层次的要求,才能将非常规性会计行为界定为财务报告窗饰。在分析了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差异的基础上,不难得出结论:财务报告窗饰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博弈,是企业一种“利己、利人”的自私行为;不管如何评价它的动机,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和所有的企业行为一样,财务报告窗饰也是企业的竞争策略;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并不是由全部的非常规性会计行为造成的,财务报告粉饰才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根本原因。三、从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看财务报告的供给主体财务报告作为资本市场的一种必备信息,它的产生必然存在与之相关的两大行为主体: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另一方面,作为两种比较特殊的会计行为,无论是财务报告粉饰还是财务报告窗饰,其行为主体都应是特定的和功利性的。对于供给主体,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是会计人员。对此,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会计信息形式上和实质上的两类生产者,即供给主体。无疑,在形式上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是会计人员,因为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亲手加工出来的。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会计人员和企业控制者构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控制者是委托人,会计人员是受托人。会计人员秉承企业控制者的意旨 “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是描述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尴尬境地的真实写照。,为企业生产会计信息。从这一层面上讲,企业控制者才是实质上的会计信息生产者。如果会计行为是常规性的,财务报告无需区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两类不同的供给主体;倘若会计行为是非常规性的,财务报告形式上的供给主体与实质上的供给主体必然是分离的。常规性会计行为一般可认为是由会计人员作出的;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是谁作出的呢,只能说形式上是会计人员。因为夸张性会计信息的处理是要付出额外成本与承担风险的。具体言之,财务报告粉饰需要承担法律风险,普通会计人员一般没有动机这样去做;进行财务报告窗饰虽不承当法律风险,但需要会计人员付出较多的脑力劳动,进行较为细腻的专业判断,其难度大于常规性会计行为,这也可视为会计人员付出的额外成本。也就是说,只要那些能获取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所带来的剩余收益并勇于承当风险的人才会有进行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的动机。从现实情况来看,股东和经理人(内部人)是剩余收益的占有者,并且二者出于理性都可能承担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所带来的风险。但由于经理人(内部人)不是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它可能更富于冒险精神 企业不是他的,冒险成功了,他可以得好处;失败了,他可以拍屁股走人。但可以肯定,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最终都是通过企业控制者经理人(内部人)督促会计人员进行的 不考虑极少数会计人员自身舞弊的情况。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判断:基于非常规性会计行为所得出的财务报告,其实质上的供给主体是企业控制者。四、从信息传递看需求主体对财务报告仿真度的要求财务报告作为目前资本市场最活跃的经济信息之一,在信息传递进程中它存在诸多需求主体。考虑不同的利益关系,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大致可分为七类:第一类是政府及政府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第二类是公司所有者,包括大股东、中小股东;第三类是公司高级雇佣群体,包括独立董事、企业咨询顾问、管理顾问等;第四类是公司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中下层管理人员、一般职员;第五类是公司债权人,包括各大银行、往来客户、其他债权人;第六类是公司潜在利益相关者,包括潜在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潜在往来客户;第七类是公司合作伙伴。这一分类主要基于两个前提:第一,需求主体与公司利益相关性较强;第二,需求主体与公司有现存的或潜在的利益合约。从供给需求理论来看,之所以存在这么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因为资本市场上有大量虚假信息的需要者,刺激了低仿真度的财务报告的供给。就上述七类财务报告需求主体而言,若逐一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对财务报告仿真度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各类需求主体的不同群体之间也会有不同心态。第一类需求主体:政府及政府部门。相对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比较倾心于经粉饰后的会计信息。作出该判断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粉饰更多的是夸大业绩。放大的利润可使得税务部门更好的完成征税工作,财政部门也可因此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这无疑对地方政府也有利。对于财务报告仿真度的要求,中央政府态度较为暧昧。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它当然需要仿真度较高的财务报告以资决策;但高仿真度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这也是令决策者们关注的事情。有研究结果表明现今国企的亏损面是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上市公司的情况略好一些,但实际亏损面也远大于媒体公布的数字。若上市公司完全做到实账实报,可能会对中国资本市场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以此为例足以说明中央政府在此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既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有不敢要完全真实的信息。 对于这一问题,作者曾请教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傅磊教授,文中作者采纳了傅教授的观点,认为中央政府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在此作者对傅教授表示感谢。第二类需求主体:公司所有者。以是否参与经营管理为标准,本文将股东细分为外部大股东和内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外部大股东指不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的外部董事或非董事的大股东,内部大股东指公司内部董事。就股东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可度而言,外部大股东基于对企业经营状况了解的需要,往往需要仿真度较高的财务报告。相较而言,内部董事极易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从而拥有操纵会计信息生产的权利。由于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很可能会有粉饰财务报告的愿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此外,从欺骗债权人、潜在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的角度看,中小股东与内部董事的利益是一致的。 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认为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在欺骗债权人、潜在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时利益趋同。作者采纳了这一观点,但进行了一些改进。第三类需求主体:公司高级雇佣群体。对于公司高级雇佣群体而言,无论是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还是一般企业的管理咨询顾问,有理由相信,他们主观上是需要仿真度较高的财务报告的。但因他们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关联性不是很强,他们对仿真度高低的依赖性也不是很强。第四类需求主体:公司员工。公司员工更倾向于需要经过粉饰的财务报告,企业良好的业绩不仅是高管人员能力的表现,也是其身价的体现。与此类似,对中下层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而言,就业于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值得炫耀的资本。第五类需求主体:公司债权人。如果不考虑国有商业银行“宁挂勿烂”的心理 一笔前期的贷款能否收回来不是现任银行领导的责任,但如果获贷的企业经营失败导致银行要对这笔坏账进行冲销的话,这将提高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能希望企业粉饰财务报表,求得一时的业绩。,债权人是比较希望得到仿真度较高的财务报告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资金到期能否收回,也会影响到债权人进一步的借贷意向。第六类需求主体:公司潜在利益相关者。就潜在债权人而言,他们与债权人一样,需要获取尽可能真实的财务报告,以决定下一步的借贷意向。如果他们所得到的会计信息经过粉饰,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呆帐、坏账,这无疑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如果将潜在投资者细分为投资者和投机者两类,投资者更关注公司的长远利益,因而会对高仿真度的财务报告较为倾心,因为他们必须对未来负责。投机者则不然,以买卖上市公司股票为例,他们更希望股价出现大起大伏的涨落,以便打价格差。相较而言,经过粉饰的财务报告往往能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遇。第七类需求主体:公司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无论是公司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虽然他们需要财务报告的利益动机不同,但可确信他们都是仿真度较高的财务报告的需要者,因为仿真度高的报告是他们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以上所列的财务报告需求主体是以他们与公司利益关系的紧密性为依据的,要么他们与公司缔结有现时的利益合约(如债权人、员工、股东),要么他们与公司存在潜在的利益趋同(如潜在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潜在客户)或利益冲突(如竞争对手、恶意收购者)。五、从利益相关性界定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的行为主体单独探寻财务报告粉饰与窗饰的行为主体,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弄清楚财务报告供需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上文分析了各类需求主体对财务报告仿真度的不同要求,具体哪些需求主体更倾心于经过粉饰的会计报表,哪些需求主体更倾心于经过窗饰的财务报告,这需要结合财务报告实质上的供给主体来进行分析。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企业形象的数量化,财务报告窗饰好比给企业化妆,以使得企业能够以更优更美的形象展现于公众。从利益相关性角度来看,当存在与企业的现时利益合约时,越是和企业利益关联性时间跨度长的需求主体,越愿意企业进行财务报告窗饰。因为利益相关的时间越长,需求主体对企业长远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期望值就越高。他们既关注短期利益,希望企业在日常能保持一种平稳发展的姿态;又不希望企业因为短期利益伤害自身的长远利益,去进行不慎的财务报告粉饰引发不必要的纠纷。照此思路,财务报告窗饰就像日常女子的化妆一样,虽不能说是必不可少,至少也是随处可见。对于那些与公司存在潜在的利益趋同或利益冲突的需求主体而言,他们比较热衷于仿真度较高的财务报告,一般不会对财务报告粉饰或窗饰太感兴趣。这部分主体在利用公司财务报告时,是为其相关决策提供依据。现时的财务报告仿真度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财务报告粉饰的出现主要是供给主体迎合了一部分需求主体利益需要,例如,高管人员业绩考核的需要、公司筹资的需要、大股东追寻控股权收益的需要等等。此外,与公司短期利益关联越紧密的主体,对财务报告粉饰的需求动机越强烈。如果这些主体仅仅期盼“窗饰”手段不能达到自身目的时,“粉饰”就有了其滋生的空间。“粉饰”不同于“窗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