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初探.doc_第1页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初探.doc_第2页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初探.doc_第3页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初探.doc_第4页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初探.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初探 当今时代,有人称为网络时代,有人称为信息时代,有人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不管称呼如何多样,实质都是指向两个字:信息。自印刷技术发明以来,书籍一直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可现在,人类可以使用的信息资源已经丰富如大海之水,包括:大百科全书、书籍、杂志、期刊、报纸、在线全文文章、Internet、视频、缩微胶卷,当然还有人本身。这些信息资源可以随人随时随地随意地访问、检索、咨询、交流等等。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里,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自然不能滞后,自然应责无旁贷地紧握时代脉搏,把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为未来社会而未雨绸缪。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学习母语精髓、传承人类文明、培养人文精神的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的多向度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变革性 (一)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变革 1、教师作用的变革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学习语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给定的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可以通过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英特网、通过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这样,教师不再只是讲授文本知识,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 (2)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为了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语文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语文的网络系统。 (3)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地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学生能力培养的变革性 (1)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语文的方法、领悟语文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2)学生必须具备很好的信息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二)教育思想的变革旧式教育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发展中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育中,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教育者的作用在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塑造或代替他的发展。教师更多地是一个向导、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比如,在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可以通过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通过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以教师课上圈划重点,学生课后反复抄写,背诵,做题为教学流程。事实证明,这种以应式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信息,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的“常规模式”; 2、基本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 3、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在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让语文教学受益非浅,它为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信息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采句章,任你纵横捭阖,尽收眼底。信息技术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扩展到了课外的家庭、社区等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区;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在四十五分钟以外的任何时间进行上网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不同步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得语文教学如虎添翼:教学资源无比丰富、教学流程更加科学、教学气氛趋向民主、教学形式变得多样、教学目标易于达成,等等,令人充满无穷的遐想。不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信息技术毕竟是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辅助语文教学的一种先进工具,无论它多么先进,它也只是一种工具。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在一些方面又表现出不同步性,这是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不能不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信息的无限性与语文教育的有限性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这固然是福音,但对具体的语文教学来说,这又是个壁垒。姑且不说充斥于网络的垃圾信息,即使是有效信息,我们也只能在语文教学中探沧海之一粟,窥九牛之一毛。比如,文学史上有那么多的大诗人、大作家,信息技术也完全可以给我们提供详实的资料,可是我们可能去通读吗?当然不行,毕竟语文课课时有限,所学也有限。 (二)信息访问的随机性与语文教育的目标性信息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强。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手段(如参观、实验)以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自主选择性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进行信息访问,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不过,这种自主性,或者说随机性,必然要求学生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和自觉性,不然,面对庞杂的信息库中多元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心智还不够健全的中学生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肯定也要大打折扣,而这又是违背我们的教育宗旨的。 (三)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信息技术无论是作为演示工具、通信工具,还是研发工具,的确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过,学生在阅读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阅读同电子资源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中,在用键盘、鼠标、扫描、语音等进行输入时,在运用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结构进行构思与写作时,学生很可能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过分地依赖这些工具,从而使自己不自觉地被异化。这就需要大力渗透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中开阔眼界,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识,从而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个特别的天地;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人类自身的动机、冲突和价值。 (四)信息技术的具象性与语文教育的想象性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将影视艺术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蒙太奇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非常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例如,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或单用听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乙已,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夏洛克。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常见海燕、五月的青岛、孔乙已、匆匆等经典名篇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理解具有一定时空距离的深度作品,自然大有裨益,但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时空。而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给予学生多重感官刺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一般教学程序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它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七个程序,试举一例说明: (一)教师确定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或问题或专题)。选择的主题一方面要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一方面也要有一定挑战性。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已时,可以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去理解、探索、学习鲁迅先生描写人物的高超笔法。 (二)确定信息搜寻的具体目标。鲁迅小说中典型人物的描写方法。, (三)实施搜寻信息资源策略。从众多信息库(大百科全书、书籍、杂志、期刊、报纸、在线全文文章、Internet、视频、缩微胶卷、人)中确定一种或几种信息资源。教师适当注意引导,以免学生迷航。 (四)实施搜寻过程。学生利用适当信息资源搜寻鲁迅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收集、评估、组织信息材料。学生整理收集到的材料,按一定逻辑方法或结构形式组织成个人小结。 (六)形成答案并能合理地解释。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总结出描写人物的一般方法。 (七)分析搜寻过程,评价结果。师生讨论、交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发展了哪些信息能力,合理评价学习收获,明确以后努力方向。仔细看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这个一般程序,似乎与“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确,先进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际上总归是殊途而同归,异曲而同工,关键在于要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进行到底。当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不能完全依托网络而丢开课本,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浙教版)在内容的选择上尽管有值得商榷之处,但这些课文毕竟是经过了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为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者所认可的!尤其是已实行两年的新课程,其语文教材来自人教版,其中许多篇目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名著的代表与典范,可以让学生读一而知十,触类旁通,融贯中西,既了解了中外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又提高了文学修养,造就了科学的态度与人文精神。另外,“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它注意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