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导学案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 2. 理解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 3. 会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二 知识详解 1. 实重与视重(1)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不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2)视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即),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或对台秤的压力将不等于物体的重力,此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叫物体的视重。说明:正因为当物体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视重不再等于实重,所以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时,强调应在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下进行。 2. 超重和失重现象(1)超重现象:当支持物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本身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若支持物或悬挂物为测力计,则超重时“视重”大于实重,超出的部分为ma,此时物体可有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两种运动形式。(2)失重现象:当支持物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力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本身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失重时“视重”小于实重,失去的部分为ma,此时物体可做向上减速运动或向下加速运动。在失重现象中,物体对支持物体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称为完全失重状态。此时“视重”等于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向下,大小为g。(3)超重与失重的原因超重:在升降机中的机板的测力计上挂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整个升降机系统有向上的加速度a,那么物体对升降机测力计的压力是否还等于自身的重力?压力如何求呢?物体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如图1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受到支持力和物体对测力计的压力大小相等。失重图1若升降机系统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如图2所示,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测力计的压力大小相等。完全失重在图2中,若a=g时,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图2 则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为零。(4)超重和失重仅仅是一种现象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现象时,好像物体的重力时大时小。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等于支持力或拉力。物体处于超重时,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也称为“视重”大于实重现象。物体处于失重时,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也称为“视重”小于实重现象。由此可见,所谓的超重和失重,只是拉力(或支持力)的增大或减小,是视重的改变。由此现象分析,要测量物体的重力,必须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为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所以重力只和地球及物体本身有关,而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无论是超重还是失重,物体本身的重力并不随其运动状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超重时,视重大于实重;失重时,视重小于实重,物体的实重不变。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平常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物理现象都会消失,如:物体对桌面无压力,单摆停止振动,浸在水里的物体不受浮力,天平不能使用等。超重和失重现象,仅与加速度有关,与速度无关,竖直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运动,都可以产生超重现象;竖直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都可以产生失重现象。【典型例题】 例. 据报载,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质量为63kg(装备质量不计),假如飞船以的加速度竖直上升,这时他对坐椅的压力多大?杨利伟训练时承受的压力可达到8个G,这表示什么意思?当飞船返回地面,减速下降时,请你判断一下杨利伟应该有什么样的感觉?(g取)解析:(1)对杨利伟上升过程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代入数据可得,坐椅对他的支持力为。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他对坐椅的压力。(2)杨利伟训练时承受的压力可达8个G,也就是他在向上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可达。(3)飞船减速下降时,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系统超重,所以杨利伟有超重的感觉。 训练1:. 某人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的物体,而在一个加速下降的电梯里最多能举起的物体。求(1)此电梯的加速度多大?(2)若电梯以此加速度上升,则此人在电梯里最多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多少?(g=) 训练2. (2006年全国II)一质量为m=40kg的水孩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电梯从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在0至6s内体重计示数F的变化如图所示。试问: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取重力加速度。【模拟试题A】 1. 某同学从6楼乘电梯到1楼,电梯刚刚启动时A. 他受到的重力增大 B. 他受的重力减小C. 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增大 D. 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减小 2. 电梯内有一物体质量为m,用细线挂在电梯的天花板上,当电梯以的加速度竖直加速下降时,细线对物体的拉力为A. B. C. D. 3. 如图所示,升降机天花板上用轻弹簧悬挂一物体,升降机静止时弹簧伸长10cm,运动时弹簧伸长5cm,则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 以的加速度加速下降B. 以的加速度加速上升C. 以的加速度减速上升D. 以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4. 某电梯中用绳悬挂一重物,当电梯在竖直方向运动时,突然发现绳子断了,由此判断此时电梯的情况是A. 电梯一定是加速上升 B. 电梯可能是减速上升C. 电梯可能匀速向上运动 D. 电梯的加速度方向一定向上5.电梯内有一弹簧秤挂着一个重5N的物体。当电梯运动时,看到弹簧秤的读数为6N,则可能是()A.电梯加速向上运动B.电梯减速向上运动C.电梯加速向下运动D.电梯减速向下运动 6. 飞船降落过程中,在离地面高度为h处的速度为,此时开动反冲火箭,使船开始做减速运动,最后落地时的速度减为,若把这一过程作为匀减速运动来计算,则其加速度的大小等于_。已知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航天员的质量为m,在这过程中航天员对坐椅的压力等于_。 7. 如图是电梯上升的速度图像。若电梯质量为100kg,则牵引电梯的钢绳所受的拉力在前2s内为_N,在2s6s间为_N,在6s9s间为_N。(g取) 8. 在市区,若汽车急刹车时轮胎与路面擦痕(刹车距离)超过10m,行人就来不及避让,因此必须限制车的速度,若刹车加速度大小按计算,则限速路牌上应标出的车速为_。 9 质量的人站在楼板上,通过不计重力的动滑轮将一质量的物体匀加速提起,如图所示,加速度,求绳的拉力和人对楼板的压力。(g取)【模拟试题B】1.在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有一个质量为m的人,站在磅秤上,则此人称得自己的“重量”为()A.maB.m(a+g)C.m(ga)D.mg2.如图所示,一根细线一端固定在容器的底部,另一端系一木球,木球浸没在水中,整个装置在台秤上,现将细线割断,在木球上浮的过程中(不计水的阻力),则台秤上的示数()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确定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4.升降机里,一个小球系于弹簧下端,升降机静止时,弹簧伸长4cm,升降机运动时,弹簧伸长2cm,则升降机的运动状况可能是()A.以1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B.以4.9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C.以1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D.以4.9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5.人站在升降机中,当升降机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减小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对底板的压力小于人所受重力B.人对底板的压力大于人所受重力C.人所受重力将减小D.人所受重力保持不变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作匀加速运动时就会出现失重现象B.物体竖直向下加速运动时会出现失重现象C.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地球对它的引力减小或消失D.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不变7.质量为600kg的电梯,以3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然后匀速上升,最后以3m/s2的加速度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
- 智慧环保云平台解决方案
- 2025年蝇蚴病防治药项目建议书
- 防诈骗课件教学课件
- 活动目录的配置与管理
- 宠物店创业计划书
- 防诈骗课件下载视频
- 管理提升的措施及方法
- 总装安全生产
- 纠正预防措施
- 《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规范基层工会换届选举》课件
- 职工代表提案培训
- 轧钢工技能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精益六西格玛黄带认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回归分析》 课件 第1章 绪论
- 2024年资格考试-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4-2025学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第十六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节水系统设计与安装)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甘肃省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 【课件收藏】幼儿园《古朗月行》教学课件
- 电气自动化行业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