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去游地坑院.doc_第1页
跟我去游地坑院.doc_第2页
跟我去游地坑院.doc_第3页
跟我去游地坑院.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跟我去游地坑院在我的家乡豫西,有一种很特别的民居样式,叫做地坑院,俗称“地下四合院”。据说,这种住宅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简直奇妙极了。听爸爸说,地坑院可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它的年龄比长城都大,距今差不多有4000年的历史了。可从小住在城里的我却一直没有见过它的真容。今年“十一”长假期间,爸爸决定带我去看看传说中的地坑院究竟长的什么摸样。车子东转西拐,我都快睡着了,忽然听到妈妈叫我。睁眼一看,哇,金色的玉米串、红色的辣椒串子和庭院中的绿树、平地上的麦秸垛,一下子扑进了我的眼帘。这可比城市里那一座挨一座的楼房漂亮多了。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站在村头,却见绿树间屋脊瓦舍稀落零散,几乎看不见几个人。这哪像个村子啊!看到我疑惑的样子,姥爷告诉我,这是因为这个村里的180户人家中,还有140户居住在地坑院里呢。原来这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啊!在姥爷的带领下,我迫不及待的走近了这令我向往已久的地坑院。我首先跑到了村口的第一家地坑院,站在平地上往下看,院子就在坑里,那么深的坑,足有六七米呢。我都不敢往跟前走了,我悄悄地告诉姥爷,这里一定有人掉下去过,说不定从上面掉下个什么东西也不好说。看着我“小心翼翼”的样子,大人们都笑了起来。仔细一瞧,我倒真的有点不好意思了。其实每所地坑院都有防护措施,各家院子四周都有拦马墙(又名女儿墙)。这拦马墙有土砌的也有砖砌的,约有30至40厘米高,既能防止下雨时雨水灌入院里,也能避免小孩和夜行人意外坠落。地坑院还有一个防护措施,那就是家家户户都种树,树梢高高伸出地面,既提示地面上行走的人“别掉下来”,又传递着主人家人丁兴旺的信息。一棵棵高大茂盛的树,为地坑院带来了许多生气和灵性,也给地坑院带来了一片绿阴。试想炎炎夏日,一家人围坐在院中树下,喝茶聊天,风刮不着,日晒不到,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沿着窄窄的阶梯下到院里,大人们都在看屋子的结构,我却一眼就瞧见了那红红的窗花,窗花的样子还真多“喜鹊登梅”、“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卉、虫、鱼、鸟、兽,人则多是大胖娃娃。这些大红的剪纸充满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为简朴的土窑洞增添了明亮的色彩和喜庆的气氛。一个老奶奶坐在院子里,手拿剪子正忙活呢。那是在剪窗花吧!我连忙凑上去,只见手在动、剪子在飞,却看不见事先描好的花样,太神奇了。借着学过几年画画的功底,我也斗胆拿起了剪子,就剪个小鸟吧,可那把飞剪到了我手里,却一点也不好使,忙活了半天连一只小鸟的雏形也剪不出来,一张好端端的红纸倒被我剪得千疮百孔,手指还差点磨出泡来。看着我不好意思地放下剪刀,老奶奶笑了:“我都剪了一辈子了,你个小娃娃家会用剪子都是本事了。”奶奶告诉我,窑洞窗户上贴窗花(也叫剪纸)是传统民俗。旧时姑娘们长到十二岁左右,除劳动、干针线活外,还要学剪纸。窗花的制作看着简单,其实很精细呢,要分画、剪、薰、染、贴五个步骤。画是先画出样子,画出熟悉或想象的事物;剪要讲刀工,把画好的花用剪刀裁下来,越细致越好;薰是把剪好的花样贴在一叠窗纸上,放到油灯上薰过,再把图样取下来,便露出白花黑底来;染要把剪好的花样涂上各种颜色,使线条分明好看;贴就是拿剪好的窗花贴在窗纸上。这才算完工。一个小小的窗花里竟藏着这么多的学问!临摩、雕刻、水粉特别是薰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台复印机嘛,绝对的“古式”翻版方法。老奶奶真给力!沿着地洞式的通道转了好久,我简直有点晕了,明明进了一家的门,却走了这么多家。怎么像个迷宫?姥爷告诉我这是因为过去 “陕州”战乱频仍,民居常常被官兵或入侵者烧毁,所以我们的老祖先只好因陋就简,在黄土坡上挖孔窑洞居住,并且按易经八卦来排列,为安全起见,还要户户连通。怪不得我“晕”呢。走了半天,我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两条腿也困得走不动了。我禁不住开始瞎想起来,奇怪,难道这里的人只干活,不吃饭?“想什么呢?是不是有地方闹革命了?”还是爸爸懂我,“走,吃饭去。今天咱们就在地坑院里吃。”不知真的是饿了,还是心里揣了太多的期待,这顿饭应该是我等的时间最长的一次。终于等来了,一个个粗厚的白瓷碗,冒着热气,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整整十大“海”碗,虽没有城里的精细,却足以让人感觉到主人的豪爽红烧肉一大碗、白肉一大碗、猪头肉两大碗、黄花菜一大碗、海带一大碗、豆芽一大碗、粉条一大碗、芹菜一大碗、煎饼一大碗,大馍馍和黄面汤随便吃。这阵式,太雷人了!我都不知怎么动筷子了,还是赶紧吃吧!肉是酥软的,菜是筋筋的,虽然在家也吃过,这里却是另一种味道,不一会儿就是“盘中空”了,根本不用妈妈读“锄禾”。摸摸肚子,似乎还不过瘾,再拿一个馍馍,边走边吃,全然没有了平时那“小淑女”的矜持。怎么还有锣鼓声,我寻声找去,原来这里还有婚俗表演。我好不容易挤到前面,却只有张大嘴,瞪大眼的份了。我竟然看到了和戏里一模一样的东西,男的骑大马,女的坐轿子,仪仗队最前边是打黄罗伞的,接着是打旗的,之后是打灯笼的。灯笼后边是打牌子的,牌子上写着吉祥话,两边绑着葱和酒瓶,据说葱是聪明,酒是长久的意思。牌子后边是敲铜锣的。再往后就是乐队,有唢呐、笙、梆子、小锣。乐队后边是新郎的马和新娘的轿。姥爷告诉我,结婚的队伍要先到崖上(土话叫nai上),新郎拜新娘,然后婆家出来两个女的把新娘搀出来,鞭炮响,新娘下轿第一脚要踩在“五谷丰登”盆里(里面装着花生、棉花),然后要踩着地上铺的红毡走,那红毡从崖上一直铺到新郎屋里。先进洞房,进洞房时新人要抢门,新郎往外走,新娘往里走,表示男主外,女主内。新人要先吃饭,新娘先吃,新郎在厨房吃。十六个莲瓣的花馍,新娘掰开,自己吃一半,给新郎吃一半。新娘还要吃豆芽,这叫做“先吃豆芽,后生小娃”,表示早点扎根。拜堂时桌上放斗,斗里放粮食,插一杆秤,秤上挂着镜,镜是照妖镜,意为驱邪镇妖。这里的婚俗实在太有意思了!终于,在妈妈的催促下,我恋恋不舍地准备踏上回家的路,就在这时,不知从那儿的地下飘出来一串歌声 :“二月里来龙抬头,王三姐梳妆上彩楼。手把楼门向下望,紫金花开在路旁那歌声虽然算不上多么优美,却一下子牵住了我的心,让我频频回头。美丽的黄土地!美丽的地坑院!你还等什么呢?跟我一起去游地坑院吧!点评: 奇哉,地坑院!妙哉,锦绣文!地坑院也叫天井窑院,地坑院,我们豫西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如今,每一座村庄内的地坑院都已经很少了,被鳞次栉比的楼房所代替。这篇作文让我一下子忆起了儿时生我长我的地坑院,颇有身临其境之感。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小女孩,从她的视角真实记录了一次与地坑院的亲密接触。以己之眼,来选材。在她眼里,一切都很新鲜,都是没有见过的。然而,孩子的天性让聪慧的她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逐一落笔。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地下的院子也好,红红的窗花也罢,还有那粗瓷海碗,戏中的婚嫁,都是城里孩子所不知道的,也都是女孩子更注意一些的。其实,无需刻意,能打动你的,就能打动他人。这个孩子深深明白这一点,成功地拉住了读者的眼球,跟随她去旅行了一番。以己之笔,来记录。用孩子的语言,娓娓道来,栩栩如生,着实别有风味。那地下的院子很不好介绍,可她一实“地坑院给我第一感觉“家”在地下,那么深的坑,院子在坑里”,“又加上一虚“我觉得一定有人掉下来过,而且从天上掉下个什么也不好说”就让人一下子明白了。你看,和辞海中的介绍一比,是不是很灵动:“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没有匠气的鲜活的语言在这篇游记中比比皆是,虽然透着稚气,却真实的表露着自己的喜乐和吃惊。和诸多名家的游记相比起来多了的是烟火气,灵秀气。如果说有缺憾的话,那就是对于这些迷人而有独特的古老民居,小作者只有新奇、惊诧,却少了那一份热爱和传承之情。故而笔下更多的是旅游者关注的新奇事物,对于地坑院的价值和它的过去、未来几乎是淡淡掠过,着墨很少。对于也许终将成为遥远风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