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doc_第1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doc_第2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doc_第3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doc_第4页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名词解释1.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2.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3. 酸雨:湿沉降: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水等各种降水形式。干沉降:这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4. 污染源: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5. 水体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6. 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或指水体中的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7.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8. 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而使土壤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9. 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10. 臭氧层空洞:11.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太阳的辐射能组成的。环境科学的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生态学家的环境:把人类和整个生物界看作环境的中心事物,而把其他非生命物质看作生物界的环境12. 水华: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13. 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4. 土壤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15. 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生物学质量和品质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受到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6. 化学耗氧量(COD):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又称化学需氧量,其值mg/L可粗略地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生化需氧量(BOD或BOD5):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总有机碳量(TOC):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总需氧量(TOD):水体中的还原类物质被完全氧化时所需的氧量。溶解氧量(DO):指水体中所含溶解氧的量。1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遗传多样性: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及其所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组成部分。18.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连续不断地供应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营养元素以及协调土壤空气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能力。19. 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结构。20. 土壤质地: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称为土壤质地。21. 半衰期:施人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残留量: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而残留在土壤中的数量,单位是mgkg土壤。R = c-kt C-农药在土壤中的初始含量;t-在土壤中的衰减时间;R-常数。22. 大气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化学成分、荷电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垂直运动状况等,可将大气圈分成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低纬度 17-18Km,中纬度 10-12Km,高纬度 8-9Km。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对流。2. 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 3/4 以上集中在此层。1-2km一下:摩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大气的污染物通常在此。1-2km以上: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在此形成。平流层: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303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同温层)。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层)。特点:空气没有对流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空气稀薄干燥,水气、尘埃的含量小。大气透明度高,很难出现云、雨等天气现象。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0公里高度这一层称为中间层(最冷)。特点:在这一层里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中间层顶温可降至-83 -113。热成层:位于中间层之上,上界达800公里。上部由原子氧(O )组成,下部由分子氮(N2)组成。特点:气体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又称为电离层,对全球的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逸散层:大气圈的最外层,800公里以上。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空气极为稀薄。23. 人口预测: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的现状,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对人口再生产和转化的影响,分析其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测算未来某个时期人口发展的状况。24. 人口控制:人口控制是指减少人口增长,一般是通过减少出生率来实现。25. 固体废物: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一般也指在某个系统内不可能再加工利用的部分物质。固体废物只能认为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一种习惯性称谓,是可以依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的。26. 土壤:提供陆生植物所需的营养源和水分,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行能量交换的场所。27. 温室气体:指那些属于大气层中的,能像玻璃一样阻挡地球红外辐射向外层空间散发热量的一类气体的总称。这类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臭氧、氟氯烷烃(CFCS)、水蒸气等。28.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促使入射能量和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29. 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等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30. 水质:主要指水相的质量31. 水体:包含水相及其固相物质32. 底质:又称沉积物,系指江、河、湖、海底部的表层沉积物质,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 简答题1. 什么事环境学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答: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具体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征、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2. 全球水循环答:(1)全球每年水分的总蒸发量与总降水量相等,均为500103km3。(2)全球海洋的总发蒸量为430103km3,海洋总降水量为390103km3,二者的差值为40103km3,它以水蒸汽的形式移向陆地。(3)陆地上的降水量(110103km3)比蒸发量(70103km3)多40103km3,它有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的形式回归海洋,从而完成了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3. 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多次出现在题卷上)答:光学烟雾是由燃烧石油制品或石化企业生产排出的NOX、HC到大气中,在夏季强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一些具有刺激性、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是O3、RCHO甲醛和丙烃醛)和有机过氧化合物PAN(过氧乙酰硝酸酯)而形成。其过程有三:(1)NONO2转化是产生“烟雾”的关键。在低层大气中一次污染物NO、N2、O2、CO、C3H6等都不吸收紫外辐射,在污染空气中只有NO2吸收紫外线,而空气中的NO2来自于燃料燃烧。即:NO + O2 NO2(2)NO2的光解是“烟雾”形成的开始。NO2的光解结果是产生NO和O,随即形成和O3,并且大气中之NO、NO2和O3之间的反应是不断循环着的。即:NO2 + hv NO + O O + O2 O3 + M NO + O3 NO2 + O2 (3)HC是产生“光学烟雾”的主要成分。NO2光解产生的O、O3必须与HC反应才能形成一系列带有氧化性、刺激性的中间产物M和最终产物(醛类、O3、PAN)。因此才能产生形成光化学烟雾,故HC是光化学烟雾产生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成分。4. 防止温室效应的基本对策答:(1)控制二氧化碳气体向大气中排放;(2)自然大气中消除超量的二氧化碳气体;(3)减弱到达地球的太阳光强度;(4)研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与规划;(5)加强国际合作,缔结国际公约。5. 我国人口政策。答: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出生率,延长平均世代间隔以及调节生育高峰等具有重要作用;少生是控制人口出生率的关键;优生即是保证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6. 温室效应对全球的影响。答:由人类过多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带来多种严重恶果,最明显的危害已经在地球上表现出来,主要有:1)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2)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3) 土地干旱和沙漠化面积增大;4)病虫害和传染病增加;5)植物生长期缩短。7. 世界水资源与水循环的关系。答:地球上水的总体积为1.4109 Km3,其中,97.3%以上为海水。淡水只占2.7%,约合38106km3但淡水的99却堆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因为:第一,两极冰帽和大陆冰川中储存了淡水的86%,位处偏远,难以获取;第二,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淡水总量的12,必须凿井方能提取。第三,最易利用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占淡水总量的1。因此人类易于利用的淡水约占全部淡水的22%左右,而直接能饮用的河、湖淡水仅占全部淡水的1%。全球每年水分的总蒸发量与总降水量相等,均为500103km3。海洋的总发蒸量为430103km3,海洋总降水量为390103km3,二者的差值为40103km3,它以水蒸汽的形式移向陆地。陆地上的降水量(110103km3)比蒸发量(70103km3)多40103km3,它有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的形式回归海洋,从而完成了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各国修筑水库,控制了部分洪水径流。全世界水库的总库容约为2000km3,使可供人类使用的水量达到每年9000km3,这就是人可能有效地利用的全部水资源。8.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答:(1)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只针对单一物种,适于对受到高度威胁的动、植物物种的紧迫拯救,不然它们就可能灭绝。如建立植物园或建立迁地保护基地与繁育中心,动物园或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基地与繁育中心。(3)离体保护遗传物质资源。离体保护是目前生物种质保护的较先进手段。离体保护就是利用先进技术,保存并研究携带全部遗传信息的物质片段,即保存动、植物的某一部分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以达到长期保留动、植物的种质基因的目的,以备将来繁殖时用。当前,采用离体保护的主要方法有:建立动植物种质基因库和组织培养等。9. 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危害。答:形成:一般认为,酸雨是由SO2 、NOx和氯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在一般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H2SO4和HNO3和HCI并随雨、雪等降落到地面形成。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硫(SO2),或汽车排放出的酸性气体氮氧化物(N0x)大量上升到天上,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或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高硫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严重可至沙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10. 水体主要需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及最终产物。答:需氧有机污染物一般分为三大类,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1)碳水化合物生物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碳水化合物是C、H、O组成的不含氮的有机物,可分解为多糖、二糖(乳糖)、单糖(葡萄糖)。在不同酶的参与下,淀粉首先在细胞外水解成为乳糖,然后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再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经过糖解过程转变为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不能完全氧化,最终产物是有机酸、醇、酮。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就是这部分产物。(2)脂肪和油类的生物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脂肪和油类的组成与碳水化合物相同,由C、H、O组成。脂肪的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水解,生成甘油和相应的脂肪酸。然后上述物质再分别水解成为丙酮酸。在有氧的条件下比碳水化合物更具多样性。脂肪首先在细胞外,丙酮酸和醋酸完全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的条件下,完成发酵过程,生成各种有机酸。(3)蛋白质的生物降解步骤和最终产物。蛋白质的组成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油类不同,除含有C、H、O外还含有N。蛋白质的生物降解首先是在水解的作用下脱掉氨和羧基,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脱氨基,生成氨。通过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最后进一步氧化为硝酸。如果在缺氧水体中硝化作用不能进行,就会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发生反硝化作用。11. 水体污染物种类及其污染途径。答:12. 土壤称为有机综合体的原因。答:土壤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在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占绝大部分。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腐殖质是有机质的主要部分,只要包括胡敏酸、富里酸等。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木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木质栓、角质、有机磷及灰分等。土壤在生物生长繁育中起到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生物支持、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因此土壤被称为有机综合体。13. 石油在水中迁移转化的途径。石油类物质进入水体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迁移转化过程,主要包括扩展、挥发、溶解、乳化、光化学氧化、微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和沉积等(1)扩展过程扩展过程包括重力惯性扩展、重力粘滞扩展、表面张力扩展和停止扩展四个阶段。扩展作用与油类的性质有关,同时受到水文和气象等因素的影响。扩展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扩大了污染范围,另一方面使油气、油水接触面积增大,使更多的油通过挥发、溶解、乳化作用进入大气或水体,从而加强了油类的降解过程。(2)挥发过程是水体中油类污染物质自然消失的途径之一(3)溶解过程与挥发过程相似,溶解过程决定于烃类中碳的数目多少。溶解过程虽然可以减少水体表面的油膜,但却加重了水体的污染。(4)乳化过程乳化过程指油水通过机械振动(海流、潮汐、风浪等),形成微粒互相分散在对方介质中,共同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乳化过程包括水包油和油包水两种乳化作用。顾名思义,水包油乳化是把油膜冲击成很小的涓滴分布在水中;而油包水乳化是含沥青较多的原油将水吸收形成一种褐色的粘滞的半固体物质。乳化过程可以进一步促进生物对油类的降解作用。(5)光化学氧化过程 光化学氧化过程主要指石油中的烃类在阳光(特别是紫外光)照射下,迅速发生光化学反应,先离解生成自由基,接着转变为过氧化物,然后在转变为醇等物质。光化学氧化过程有利于消除油膜,减少海洋水面污染。(6)微生物降解过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主要过程有烷烃的降解、烯烃的降解、芳烃的降解、环己烷的降解。(7)生物吸收过程浮游生物和藻类可直接从海水中吸收溶解的石油烃类,而海洋动物则通过吞食、呼吸、饮水等途径将石油颗粒带入体内或被直接吸附于动物体表。生物吸收石油的数量与水中石油的浓度有关,而进入体内各组织的浓度还与脂肪含量密切相关。石油烃在动物体内的停留时间取决于石油烃的性质。(8)沉积过程沉积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石油烃中较轻的组分被挥发、溶解,较重的组分便被进一步氧化成致密颗粒而沉降到水底。二是以分散状态存在于水体中的石油,也可能被无机悬浮物吸附而沉积。这种吸附作用与物质的粒径有关,同时也受到盐度和温度的影响,即随盐度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沉积过程可以减轻水中的石油污染,沉入水底的油类物质,可被进一步降解,但也可能在水流和波浪作用下重新悬浮于水面,造成二次污染。14. 农药与环境问题。答:农药存在着污染环境的问题,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威胁。农药使用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常用的喷洒方法只有少量农药作用于杀害目标。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是多方面的,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作物。进入环境的农药在环境各要素间迁移、转化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最后对生物和人体造成危害。农药与生态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为各种目的而喷洒农药时所产生的药剂飘浮物和来自农作物表面、土壤表面及水中残留农药的蒸发、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也是农药污染大气的原因之一。(2)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的农药主要来自农田施药和土壤中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及农药厂废水排放进入水体。(3)对土壤的污染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a. 直接的施用;b. 通过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进入土壤;c. 漂浮在大气中的农药随降雨和降尘落到地面进入土壤。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决定于农药的种类和性质。(4)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农药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摄入。长期食用被农药污染的食品能造成人体某些农药的积贮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当农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积累于脂肪和肝脏中,其危害有:a.对神经的影响b.致癌作用c.对肝脏的影响d.诱发突变e.慢性中毒15. 世界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答:(1)高、高、低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发展绝大部分处于这个阶段。(2)高、低、高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也有显著改善,因此出生率大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达到了历史高峰,出现了人口爆炸的局面。(3)低、低、低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现今世界人口处于该阶段,从全球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16. 我国人口控制的意义。答:(1)可以减轻国家负担,增加积累;(2)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和解决就业问题;(3)有利于保护现有自然资源,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17. 我国能源消费特点。答:(1)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耗量少(2)能源构成以煤为主(3)燃煤严重污染环境(4)农村能源供应短缺,以生物质能为主18. 土壤净化的原因。答:(1)土壤含有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分解转化外界物质(2)土壤中含有各种胶体对外界物质有蓄积作用(3)植物吸收作用土壤污染物质发生转化和转移19. 我国人口控制的具体对策答:(1)控制人口增长;(2)有计划的迁移人口;(2)提高人口环境意识;(4)正确引导人口消费,保护资源和环境。 20. 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的区别。答:(1)太阳是个持久、普遍、巨大的能源;(2)太阳能是洁净、无污染的能源; (3)太阳能无偿地提供给地球的每一角落,不受市场的垄断和操纵。21.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原因。答:(1)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落后,需要劳动力 (2)婴儿死亡率高,迫使家庭用高出率来抵偿(3)文盲率高,不易接受现代科学知识(4)妇女地位低,在生育问题上没有决定权(5)盛行早婚,是发展中国家保持高出生率的原因之一。早婚的结果必然导致早育、密育、多、育,使发展中国家保持高出生率。(6)旧的传统风俗、宗教教义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育观念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有的宗教教义影响也使生育率保持在高水平。22. 臭氧光化学变化过程。答: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NOX,ClOX 及HOX等活性物质,使O3不断转化为O2而其本身并不被破坏。23. 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因素分别有哪些?答:土壤元素背景值影响因素包括: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地形、植被等。土壤环境容量影响因素包括: 土壤类型、指示物的差异、污染历程、环境因素、污染物的类型与形态。24. 土壤质地与土壤性状之间的关系25.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原因及后果。答: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和农业施肥。不同地形集水区和不同肥力土壤输出的氮、磷量不同,水土流失提高了水体中营养物质的量。而且,营养物质从土壤中流失量与施肥量有密切的关系。为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人们常施用较多的氮肥和磷肥,它们极易在降雨或灌溉时发生流失。氮磷营养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地面水体中或下渗,通过土壤进行横向运动,然后排入地表水体中,这是导致地表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2)畜牧业、渔业在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地区,畜牧排泄会产生大量营养物质进入土壤;圈养家禽、家畜也会产生大量富含营养物和细菌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极易随地表径流、亚表面浸流流入江河、湖泊而污染水体。(3)生活污水与污水灌溉近些年,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成为主要的营养物质来源之一。(4)城镇与矿区地表径流 城镇路面大部分是不透水地面,由人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所携带的氮、磷营养物易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中。在磷矿区,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来的土壤结构和植被面貌,使土壤表层裸露,在降雨条件下,散落在矿区的矿渣、泥沙、磷酸盐等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湖泊、水库、江河、海湾,从而导致水体污染。(5)大气沉降 大气沉降不仅是悬浮颗粒物、有害气体的来源之一,也是氮的来源之一。燃料燃烧时,氮元素以氮氧化物的形式进入空气,随雨雪降落在土壤或水体表面,污染地表水源。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沉降也成为重要的水域富营养化原因之一。后果:(1)影响湖泊水体的生态环境。藻类的过度繁殖,死亡后藻类有机体被异养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大量溶解氧,使水中溶解的氧含量急剧下降。同时,由于水面被藻类覆盖,影响大气的复氧作用,使水中缺氧,甚至造成厌氧状态。此外,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也会阻塞鱼鳃和贝类的进出水孔,使之不能进行呼吸而死亡。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主要表现 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不同而水面往往呈现出蓝色、红色、棕色或乳白色等。在江河、湖泊和水库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这些因素将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2)影响水体的利用。总体上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若水体中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的速度与呼吸消耗有机物的速度基本相等时,藻类在水体中有机物的生长远大于其消耗,使有机物积蓄起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一旦出现,水就不能被人畜直接利用。大量生物和有机物残体沉积于水的底层,在缺氧情况下,被一些微生物分解,产生 甲烷、 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还存在能使人畜中毒受害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物质。 (3)加速水体沼泽化、陆地化进程。由于富营养化的水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使得藻类和水生生物大量生长和繁殖,加速了水体沼泽化和陆地化进程,破坏了特定地区的生态平衡。三 论述题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答: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在利用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环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膨胀,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途径在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人口激增是人类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它不仅对非再生性资源的消耗是毁灭性的,而且也将影响到再生性资源的再生,同时由于人口数量的激增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物对环境也产生影响。1970年梅托斯提出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该模型认为,人口激增必然导致下列三种危机同时发生:(1)土地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使用,粮食产量下降;(2)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稠密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也随之下降;(3)环境污染严重,破坏惊人,从而使粮食加速减产,人类大量死亡,人口增长停止。故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的最终结果是,加重了地球的负载,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严重时使生态系统失去自身调节能力,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报复。2. 根据世界淡水资源的供应前景和世界对水的需求,试述他们对人口发展的关系。答:全球水每循环一次,就有4万立方公里的水可供人类使用,然而其中大部分(约28103km3)为洪水径流,迅速宣泄入海。其余12103km3中,又有5103km3流经无人居住或人烟稀少的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