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类型.doc_第1页
课程的类型.doc_第2页
课程的类型.doc_第3页
课程的类型.doc_第4页
课程的类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由于课程工作者的哲学观和教育观等的不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依此为指导就设计出不同种类的课程。课程的种类名目繁多,支配其间的课程理论也流派纷呈,以下主要介绍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几种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它的优点在于: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个性。它的不足在于: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学生知识经验的来源上看,活动课程一般与学科课程相对应。学科课程强调学生对间接性知识经验的习得,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对直接经验的体认。但随着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要和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界限正在淡化。我国的活动课程与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有差异,也有其共通性。我国当前的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类型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课程,它由“课外活动”发展而来。共通性在于都强调学生的直接性经验,差异性在于我国的课外活动课程并不排斥以学科为依托设计的学科课程。我国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其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其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表现在时空上的灵活性和活动方式上的灵活性。其三,教学主体的创造性。活动课程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各种特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在活动中自我组织、自我设计和自我评价。其四,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对过程比对结果更关注是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明显区别。(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它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分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重要位置。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对分科课程本身进行了改革,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使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综合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相关课程,也称“联络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是指将有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广域课程,指的是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照学生选修课程的强制性程度划分,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还可以分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和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对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学生共同的基本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修满规定的116个必修学分。选修课程分为两类:选修I课程和选修II课程。选修I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目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选修II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自主开设的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为学生高中毕业后升学或就业进一步打好基础。学生在选修I课程中至少要修满22个学分,在选修II课程中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就是计划性。可以说计划性是区分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的主要标志。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2)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4)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5)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一般认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并互动互补、相互转化,但是,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两者构成了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的不同主体,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范围内,它具有课程领域内的权威性、课程实施的强制性特征。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国家中央政府授权地方编制,能够反映地方性知识、为地方服务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它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由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并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可能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校际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甚至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统一批教师负责承担。校本课程更能体现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良好补充,是一种富有成效的课程创新。以上是对课程类型的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