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苏教版语文七下教案全集下载_第1页
2015-2016年苏教版语文七下教案全集下载_第2页
2015-2016年苏教版语文七下教案全集下载_第3页
2015-2016年苏教版语文七下教案全集下载_第4页
2015-2016年苏教版语文七下教案全集下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2016 年 七年级 语 文 教 案 下 册 中 学 童年的朋友 学习 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 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 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 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 2 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 外貌描写: 头发 多、密、长、黑、厚 眼睛 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 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 歪扭 鼻子 松软、大、红 牙齿 坚固、雪白 身材 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 慈爱 乐观 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 “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 3 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 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 多、密、长、黑、厚 眼睛 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 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 歪扭 鼻子 松软、大、红 牙齿 坚固、雪白 身材 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 二 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 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 :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 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 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 :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 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 力。 一面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 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 1936 年 11 月 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 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 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 35 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 1 31 自然 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 32 35 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 1 3 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 4 14 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 15 31 自然段,写鲁迅低 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 1 3 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 1913 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 ,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 1959 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 3 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 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 4 14 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 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 5 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 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 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 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 4、 5 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 6 14 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 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第 二 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上黑板,摘要出第一次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 二、继续指导学习课文。 (一)“我”正踌躇,老人出来了。文章又一次集中笔墨描绘了鲁迅的肖像,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二写肖像的第 16 自然段,并与一写肖像作比较。学生齐读节 16 自然段。 (二)指定学生上黑板摘要写出二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教师整理、修正(板书要求参考板书设计总表有关部分)。 (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分析:这段肖像描写,文字虽然不多,却是十分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却很好的形象特征。作者与鲁迅面对面观察 更为仔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孔,次写头发,再写胡须,就像电影中逐渐放大的脸部特写镜头一样,把人物最鲜明的外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写肖像只是突现了“瘦瘦的”“穿一件牙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的外表特征;二写肖像,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反映了“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接着通过“但是”一转,由“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很打眼”的浓黑的胡子,写他“精神很好,没 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完全是个战士的精神状态。(要求学生在有关词语下划线。) (四)集体慢速朗读第 16 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最鲜明的外貌特征,描绘出鲁迅精神状态的肖像写作特点。 (五)第 17 自然段写作者仔细观察后的深刻感觉,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印象。请同学上黑板作这方面的选词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 (慈祥、安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 (抚摩、按摩)(严厉、严肃)和 (慈祥、慈爱)交织着的 (抚摩、抚摸)似的。 (六)要求学生在 16 23 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人物肖像描写(通过人物外貌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用人物行动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用人物的所想所感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心理描写)的有关文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肖像描写集中在第 16 自然段。语言描写:“你要买这本书?”“你买这本书吧 这本比那一本好。”这种诚恳的劝告,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挚爱。行动描写:“他看了我一眼”、“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 ”,这样的诚恳、热情,这与平素见到的“西装同胞的嘴脸”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心理描写,集中在第 17、第 21 两个自然段。本文较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七)讲读第 24 31 自然段。 教师范读。简析:通过对话描写,说出了鲁迅的赠书。鲁迅的赠书使作者大为感动、振奋,平添了力量,恢复了勇气。在这基础上,三写鲁迅肖像。我们看,三写鲁迅肖像与前两次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边归纳边板书)第三次肖像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精神,是前两次肖像描写的综合。这是它的主要特点。同时,对烟嘴和长 衫写得更细了: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牙黄羽纱的长衫”作者所以一再写这些特点,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心情和使读者对之不断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将第三次肖像描写与前两次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别用双线和单线把它们划出来)当作者想起这正是哪本杂上的一段访问记所写的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请同学们回答,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学生回答,明确:“您就是 ”,“ ”这里表示由于十分高兴激动而说不出话来:“结结巴巴”、“喜欢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一定是他!”的重复;两个“蹦 ”字。鲁迅的表情是“微笑”、“点头”,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充满了对穷苦工人的信赖和关切,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和希望。 指名朗读第 30 自然段。启示体会用词: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集体朗读,要求将第 27 自然段和第 30 自然段中“这一来不会错了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连起来读,进一步体会通过肖像描写突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的作用。“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 瘦!”“ ”,用时间的停顿突出“瘦”,与上文的顽强呼应,显示了鲁迅的精神状态。 (八)结语:“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 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一)课本“思考和练习三”。 (二)预习思考:课本“思考和练习二”。 第 三 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作业(一)”,答案参见前两教时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时,出示板书设计总表)。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集体慢速朗读第 32 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在“历尽”“受尽”“艰苦”和“虐待”的情况下,能“咬紧”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考、议论,明确:这力量是从“一面”来的,是“一面”给了作者这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提问:在这一段里接连用了一系列动词,从表达思想内容来说,起 了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这一系列词都是写“我”在种种艰苦和非人的待遇面前怎么能咬紧牙关,昂首挺胸的,充分显示了“一面”给人的巨大力量。 提问学生:“历尽”与“受尽”的位置在文中能否对调?明确:不能。互换后动宾搭配不当。 (二)学生自由默读第 32 自然段 加深理解上述内容。 (三)齐读第 34、 35 自然段。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进一步写了“一面”的力量,决心“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四)集体朗读第二部分。 三、课文小结与当堂巩固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2、 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设计思路 这篇教材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 在 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 请大家回忆一下 , 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 ?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 ?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 1956 年 9 月 29 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 “我 ”即作者本人。 “老师 ”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 点拨 ( 一 )、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 我的老师 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 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 二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 ?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 ?哪几件详写 ?哪几件略写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 蔡老师假装发怒; 课外教我们跳舞; 带我们观察蜜蜂; 教我们读诗; 我们对老师的依恋; 正确处理 “ 我 ” 与同学间的纠 纷; 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 “ 睡梦中找老师 ” 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 “ 我 ” 难忘。你的看法呢 ?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 我 ” 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 “ 我 ”( 我们 )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 ?为什么呢 ?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 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 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 。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 “ 假悦真爱 ” 。 “ 仅仅 ” 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 好像 ” 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 “ 一迎 ” 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 “ 轻轻地敲 ” 、 “ 边上 ” 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 “ 敲在石板边上 ” ,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 “ 笑了 ” ,她也 “ 笑了 ” ,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 “ 不知道 ” 、 “ 值不值得 ” 提它,解决 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 ?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 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 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 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 第 二 课时 一、预习 粗读课文,思考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 我 ” 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 “ 我 ” 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2提问: “ 温柔 ” 是从什么方面写? “ 美丽 ” 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讨论并归纳: “ 温柔 ” 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 “ 美丽 ” 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 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 3)蔡老师排除 “ 我 ” 和 “ 小反对派 ” 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提问: “ 我 ” 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 1) “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 写出 “ 我 ” 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 2) “ 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 ” 表现 “ 我 ” 的天真活泼。 (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 “ 我 ” 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 4)梦里导师,更表现 “ 我 ” 尊敬爱戴老师。 5提问: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 1) “ 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 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 2) “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 3) “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 4) “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 ” 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 5) “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 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6提问: “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 全篇都用第三人称 “ 她 ” ,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 “ 你 ” ? 讨论并归纳: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 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7提问: “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 如果删去 “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 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 “ 我 ” 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四、小结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 “ 我 ” 是一个机灵纯正、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 几件具体的事情,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六 、板书设计 回忆 老师温柔美丽(难忘 ) 依恋 蔡老师假装发怒(课内) 老师教我们跳舞(课外 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假日) 老师教我们读诗(平时) 我们看老师写字(平时) 略 老师排除小纠纷(校内) 我梦里寻师(校外) 详 老师爱学生 学生爱老师 思念 我和老师分别了(可惜 )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 1) 掌握书下 生字词。 ( 2)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对文字的概括、加工能力。 ( 3) 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 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一、 导课: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 ,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被书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 ,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建筑大师 .(展示多媒体课件 -贝聿铭简介 ) 二、解题 华夏顾名思义指中国 ,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展示了中国什么文化的魅力 ? 三、检查预习 :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 剔透 轩然大波 遴选 萦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出: ( 1)在美国的建筑界 , 贝聿铭 (1) 是怎样一步一步初露头角的 ? (2) 在人们的非议中 ,贝聿 铭设计的哪些建筑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 (3) 你对贝聿铭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 四、研读课文 一感悟贝聿铭的杰出艺术成就。 1、( 1)、出示快速阅读方法,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阅读方法:即不出声,不四视,眼光沿中轴线左右移动,视幅要宽 (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术成就的句子。 ( 3)、学生交流所找到的句子,教师及时评析。 2、( 1)教师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学生直观地感受贝聿铭的杰出成就。 ( 2)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导游,如何带领游客游览贝聿铭所设计的著名建筑 。 ( 3)学生上台表演。 二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1、 学生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 2、 交流体会。 3、 情景感悟。 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歌曲中再次感悟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五、迁移: 1、 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 2、 学生谈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 六、总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之情,我们只要立足现实,打好基础,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必能像贝聿铭那样拥有高超的技艺,定会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贝聿铭、了解贝聿铭,请看本节课的作业 。 七、作业: 围绕“爱国”这一主题,请你写一篇文章、画一副画、或者用其它的形式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 八、板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杰出的艺术成就 赤诚的爱国之心 教学后记 赵 普 学习 目标: 1、 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学习重点、难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课时: 1 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 诵读 教学手段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大胆进谏的忠臣,请同学们列举几个例子,如:魏征、商鞅等。正是因为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位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 赵普。 二点拨正音、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再范读全文,最后请个别学生朗读。 纠正字音:箧、牍、缀、卒、吏、论语 三 背 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1、关于宋史: 宋史,元代脱脱等撰。四百九十六卷,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年。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本书卷帙浩繁,成书仓促,北宋详,南宋略,理宗、度宗以来尤多缺漏。资料剪裁、史实考订,论舛颇多。如纪志表传间相互矛盾,一人两传,有目无文等。但保存了不少今已散失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宋代历史的基本史料之一。明、清以来对宋史进行改作或补充者颇多,成书的有柯维骐宋史新编、钱士升南宋书、陆心源宋史翼等。 2、赵普( 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祖 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迁镇州(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 964 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对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及对辽采取守势的策略,都参与谋划。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 922 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 四 重点字词句及全文的翻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 “ 九阴真经 ” :增、删、 留、换、移、固、意、直和定)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则刚毅果断,没有谁能 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来带回了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五 整体感悟 1、 谋篇立意 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明确 课文共两段,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主题: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文章脉络 明确 文章记了两件事,第一段主要写赵普刻苦读书。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用了 “晚年手不释卷 ”、 “阖户启箧 ”、 “读之竟日 ”来表现赵普的勤奋学习精神。 第二段中,通过赵普 “四奏荐人 ”的事迹,体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其中,细节描写如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 “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 细读课文,思索: 1、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2、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明确 “ 阖户启箧取书 ” 、 “ 普颜色不变 ” 、 “ 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 。 七 自由朗 读课文,巩固知识。 八 过渡语:古往今来, “ 刻苦读书 ” 和 “ 以天下事为已任 ” 的人和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并谈谈他们对你成长的影响。 九 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刻苦学习。 十 作业: 1、背诵课文。 2、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3、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 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 “夕拾 ”“朝花 ”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 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 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 的方法。 教学难点 :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 (1881 1936) :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 1926 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 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 12 岁到 17 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 “从 到 ” 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 我的 覆盆子 们和木莲们)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 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 , 限时 7 分钟(大约 3500 字)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文中传 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 三味书屋 怎样的情感? 百草园:依恋,留恋; 三味书屋 :害怕 为 什么 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 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 三、合作探究,揣摩乐 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 。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 百草园 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呢?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有 ) “不必说 ”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 “也不必说 ”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 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 ) 2、品味词语 A、() 菜畦、 () 石井栏、 () 皂荚树、 () 桑椹。 鸣蝉 () 、 () 叫天子 () 向云霄里去、 () 黄蜂 () 在菜花上 B、()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 “光滑 ”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 ”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 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就 用 “单是就 ”突出后者 五、合作探究, 蛇的故事 1、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 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 “我的乐园 ”是否有帮助 ?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 “我 ”,使“我 ”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六、课文小结,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 12 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 20 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二、 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不满意?(拘束人的礼节:拜鹿 拜孔子,拜先生;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三、 研读赏析,读书生活 1、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2、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 三味书屋的生活 1) 学习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