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1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2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3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4页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 及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 概说 主要内容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内容及要求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内容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高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解读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2015年7月29日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关于实行妇幼健康项目分级服务的通知 苏卫妇幼 2015 7号文件 2015年11月9日徐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 徐州市妇幼健康项目分级服务实施方案 的通知 徐卫妇幼 2015 12号文件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为0 6岁儿童提供的定期 系统的健康管理和健康问题处理等服务 包括新生儿家庭访视 0 6岁儿童健康检查和指导 高危新生儿和体弱儿管理以及儿童常见病防治等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一 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及要求1 做好信息和服务衔接 为本机构出生的新生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 负责将辖区内新生儿信息转至产妇产后休养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督促其落实新生儿访视工作 接受基层医疗机构转诊 并将诊治情况反馈至转诊机构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一 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及要求2 做好儿童疾病筛查 使用专业设备开展儿童视力 听力的筛查和诊疗 心理行为诊断性检查 不具备进一步诊疗条件的机构 应将筛查出的异常儿童进行转诊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一 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及要求3 高危儿和体弱儿管理 按照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对高危新生儿进行专案管理和转诊按照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对体弱儿进行专案管理和转诊 负责对基层和同级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一 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及要求4 推动技术发展和服务规范 受行政部门委托组建县级儿童保健协作组 研究儿童保健需求变化 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 负责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业务指导5 做好辖区内0 6岁儿童健康服务以及妇幼卫生监测等相关信息的收集 分析和上报工作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一 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及要求 其他县级 二级医疗机构 为本机构出生的新生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 按执业登记范围提供相应的儿童保健服务 接受基层医疗机构儿童疾病的转诊治疗 并将诊治情况反馈至转诊机构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二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及要求1 提供常规健康管理和疾病筛查服务 为本机构出生的新生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 为辖区内0 6岁儿童提供新生儿访视 满月健康检查和定期健康管理服务 按规定做好儿童视力及转诊等工作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二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及要求2 做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 为辖区儿童提供入园 所 健康检查及在园 所 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 相关要求参照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等执行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二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及要求3 做好高危新生儿和体弱儿管理 按照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对新生儿进行高危因素筛查 做好分类登记 转诊和随访服务 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对体弱儿进行筛查 做好专案管理 并提供转诊和随访服务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二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及要求4 做好信息和服务衔接工作 指导和督促村级医疗机构做好儿童信息收集和新生儿访视等工作 承担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无能力承担的新生儿访视服务 其他一级医疗机构根据服务能力和当地有关规定提供相应的儿童保健服务项目 5 做好辖区内0 6岁儿童健康服务以及妇幼卫生监测等相关信息的收集 分析和上报工作 一 儿童保健分级管理工作要求 三 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内容及要求1 掌握辖区内O 6岁儿童基本信息 配合乡级医疗机构做好0 6岁儿童健康服务以及妇幼卫生监测等相关信息的收集和上报2 开展新生儿访视 1次 对有异常情况的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 必要时转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理3 协助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政策宣传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1 高危新生儿概念 高危新生儿是指在胎儿期 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存在影响儿童身心健康高危因素的新生儿2 高危新生儿分类根据各种高危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程度不同 将高危新生儿分为A B两类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表 1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表 2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表 3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表 4 管理分级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筛查 并对筛查出的高危新生儿进行登记管理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合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高危新生儿的筛查工作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管理分级县 市 区 妇幼保健机构负责A类高危新生儿接诊并进行专案管理 对评估结果可疑或阳性者 由本机构进行干预治疗 本机构无力治疗的 转诊至有关医疗机构专科门诊进行诊疗 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负责B类高危新生儿接诊并进行专案管理 必要时转诊至有关医疗机构专科门诊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一 高危新生儿的筛查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进行规定的健康检查时 通过询问家长或查阅有关病历资料 筛查高危新生儿并进行登记和分类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二 高危新生儿的转诊 接诊转诊 填写高危新生儿转诊单 追踪随访 接诊 全面检查 专案管理 在收案管理期间 完成对高危新生儿的定期健康检查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三 专案管理要求A类高危新生儿的管理管理部门 县 市 区 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要求 专案管理 定期进行随访 每季度至少1次 和生长发育评估 对随访过程中发现明显异常情况的儿童由本机构进行干预治疗 或转诊至相关机构进行诊疗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三 专案管理要求B类高危新生儿的管理管理部门 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要求 专案管理 定期进行随访 生后6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 生后7 12个月至少每2个月一次 和生长发育评估 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咨询 指导 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 必要时根据病情需要转诊至相关医疗机构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五 结案与转归连续两次评估正常 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 并按时转回基层继续进行系统管理 基层儿保门诊做好转诊单的收存等后续工作 六 管理指标高危新生儿漏筛率 5 高危新生儿转诊率 95 高危新生儿规范管理率 80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高危新生儿登记表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记录编号 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开始管理日期年月日转诊单位高危因素既往患病情况 转归 正常 转诊 拒转诊 失访 死亡 结案日期年月日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高危新生儿 转 诊反馈单 高危新生儿 转 诊通知单 二 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高危新生儿接 转 诊登记 体弱儿范围1 营养与体格生长方面 满月增磅不足600克的婴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中重度营养不良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儿童单纯性肥胖等 2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肠道感染等 3 先天性缺陷方面 先天性心脏病 唇腭裂等 4 心理发育方面 精神发育迟滞 语言障碍 情绪障碍等 5 五官方面 弱视 屈光不正 先天性听力障碍等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体弱儿分类 I类 类和 类江苏省体弱儿分类表 1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表 2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表 3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表 4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表 5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体弱儿的管理分级I类体弱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轻度 中度低体重 满月增磅不足600克的婴儿 单纯性肥胖 轻度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先天性心脏病 唇腭裂等先天畸形 稳定期 管理部门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儿保门诊负责建立专案进行规范管理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体弱儿的管理分级 类体弱儿 中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轻度贫血经铁剂治疗4周后 复查血红蛋白未上升者 中度生长发育迟缓或 和消瘦 中度低体重经2个月的社区管理效果不明显 单纯性肥胖 中度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激期 弱视 屈光不正 管理部门 县 市 区 妇幼保健机构省辖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其他有能力诊治的医疗机构管理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体弱儿的管理分级 类体弱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重度 重度营养不良 重度肥胖 轻 中度肥胖儿经6个月的管理效果不明显 佝偻病经2个月治疗后仍为活动期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消化道感染 先天性心脏病 唇腭裂等先天畸形手术治疗者 精神发育迟滞 语言障碍 情绪障碍 先天性听力障碍 管理部门 省辖市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其他有诊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实行专案管理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一 体弱儿的筛查筛查部门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儿保门诊筛查标准 对照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表 等规定的体弱儿收案范围进行登记收案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二 体弱儿的转 接诊转诊 基层医疗机构儿保门诊对筛查出的可疑 类 类体弱儿 填写体弱儿转诊登记本和体弱儿转诊单 并指导就诊 接诊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等儿保门诊或专科门诊对基层转诊来的体弱儿要做全面检查 对确诊的 类 类体弱儿要认真做好专案管理 如不属于 类 类体弱儿的 及时转回原转诊机构 并做好衔接和指导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三 体弱儿的专案管理I类体弱儿管理 由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按照规定进行专案管理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举例1某男童 3个月 诊断为佝偻病 初期 分类 类管理部门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儿保门诊 管理方法 填写体弱儿管理登记表 体弱儿管理记录表 治疗 2000 4000IU d 1月后改为400 800IU d 每月随访 持续2 3个月 结案 专案管理期间 按照 0 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 要求进行常规健康管理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三 体弱儿的专案管理 类 类体弱儿管理 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或有诊治能力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专科门诊进行专案管理 在收案管理期间 要按当地规定完成对体弱儿的定期健康检查 基层儿保门诊对转出的体弱儿要做好追踪随访及后续的定期健康检查等工作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举例1 某男童 3个月 诊断为佝偻病 激期 分类 类管理部门 县 市 区 妇幼保健机构 省辖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有能力诊治的医疗机构 管理方法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儿保门诊筛查 填写体弱儿管理登记表 体弱儿转诊单 随访 专案管理期间 按照 0 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 要求进行常规健康管理 县 市 区 妇幼保健机构治疗专案管理 填写反馈单 三 江苏省体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试行 服务流程和管理要求 四 体弱儿的结案各级儿保门诊对达到结案标准的体弱儿 应及时结案并转回基层医疗机构 由基层医疗机构做好转诊单的保存等后续工作 五 管理指标体弱儿漏筛率 5 体弱儿转诊率 95 类体弱儿规范管理率95 类 类体弱儿规范管理率 80 四 儿童保健技术规范 解读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 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儿童眼及视力健技术规范 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 儿童口腔保健技术规范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主要针对 岁儿童 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 服务对象的年龄可不限于此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要点 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 进行相应的处理减少新生儿家中死亡和危重症发生率对高危儿的特殊管理促进纯母乳喂养与其他新生儿卫生服务的衔接 预防接种 新筛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要点 访视次数正常足月儿 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一致高危儿 首次访视 得到高危儿出院报告后3日内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进行随访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要点 访视内容问诊 孕期及出生情况 喂养 大小便 睡眠等情况测量 体重 体温体格检查指导 母乳喂养 护理 预防疾病和伤害等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要点 立即转诊体温 37 5 或 35 5 反应差伴面色发灰 吸吮无力 呼吸频率60次 分 呼吸困难 呼吸暂停伴紫绀 心率160次 分 有明显的心律不齐 皮肤严重黄染 苍白 紫绀 有出血点和瘀斑 硬肿 脓疱达到5个 惊厥 囟门张力高 四肢无自主运动 肢体活动不对称 肌张力消失或无法引出原始反射 眼窝或前囟凹陷 皮肤弹性差 尿少等脱水征象 眼睑高度肿胀 结膜重度充血 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耳部有脓性分泌物 腹胀明显伴呕吐 脐部脓性分泌物多 有肉芽或粘膜样物 脐轮周围皮肤发红和肿胀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要点 建议转诊喂养困难 皮肤明显黄染 皮疹 指趾甲周红肿 单眼或双眼溢泪 黏性分泌物增多或红肿 颈部有包块 心脏杂音 肝脾肿大 首次发现五官 胸廓 脊柱 四肢畸形并未到医院就诊者 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要点 工作要求经过专业培训 携带访视包 出示证件访视包 体温计 新生儿杠杆式体重秤 电子体重秤 听诊器 手电筒 消毒压舌板 75 酒精 消毒棉签 新生儿访视卡 笔等 新生儿杠杆式体重秤 电子体重秤最大载重为10kg 最小分度值为50g 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要点 强调健康检查的连续性 重视生长发育水平及速率的监测 检查时间的灵活性 与预防接种的合理结合 各级机构均应开展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听力筛查 视力筛查 评价标准依据2006年WHO儿童生长标准 5岁以上使用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 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服务对象辖区内0 6岁 7岁以下 儿童 健康检查时间婴儿 3 6 8 12月龄1 3岁 1岁半 2岁 2岁半 3岁4 6岁 每年1次 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健康检查时间结合预防接种时间或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在预防接种前进行 就诊环境布置应便于儿童先体检 后预防接种每次健康检查时间不应少于5 10分钟 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健康检查内容问诊 饮食 生长发育 患病等体格测量与评价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血红蛋白 6 9月龄1次 1 6岁每年1次听力筛查 高危因素儿童 便携式听觉评估仪及筛查型耳声发射仪 在6 12 24和36月龄各进行1次听力筛查视力筛查 4岁开始每年1次 国际标准视力表或标准对数视力表灯箱 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体格生长评价体重 年龄 身长 身高 年龄 头围 年龄 体重 身长 身高 和体质指数 BMI 年龄数据表法 曲线图法 等级划分法 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心理行为发育评价 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 无需添加水 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早开奶 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掌握正确的喂哺技巧 姿势 次数 3月龄内 按需哺乳 4 6月龄逐渐定时喂养 每3 4小时一次 每日约6次 处理常见问题 识别摄入不足 母乳性黄疸等母乳储存方法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2020 1 29 65 可编辑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食物转换建议开始引入为6月龄 不早于4月龄第一阶段食物 谷类食物 根茎类蔬菜 水果第二阶段食物 7 月龄 肉类 蛋类 鱼类 豆制品注重进食技能的训练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食物转换 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早产 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出生 2000g 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喂养出生 2000g 无高危因素者 首选纯母乳喂养食物转换 不早于校正月龄4月龄不迟于校正月龄6月龄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管理对象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管理内容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超重 肥胖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常见病因早产 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喂养不当 如乳类摄入量不足 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 偏食和挑食等 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 消化道畸形 内分泌 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喂养指导 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 根据病因 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 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 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 RNI 的85 以上 蛋白质和矿物质 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 以上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管理 1 随访 每月进行营养监测 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 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 转诊 重度营养不良儿童 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 或营养改善3 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 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3 结案 一般情况好 体重 年龄或身长 身高 年龄或体重 身长 身高 M 2SD即可结案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预防 1 指导早产 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特殊喂养方法 定期评估 积极治疗可矫治的严重先天畸形 2 及时分析病史 询问原因 针对原因进行个体化指导 对存在喂养或进食行为问题的儿童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和行为矫治 使儿童体格生长恢复正常速度 3 对于反复患消化道 呼吸道感染及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儿童应及时治疗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评估指标 血红蛋白 Hb 或血常规 铁代谢 有条件 贫血程度判断 Hb值90 109g L为轻度 60 89g L为中度 60g L为重度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 1 早产 双胎或多胎 胎儿失血和妊娠期母亲贫血 导致先天铁储备不足 2 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 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3 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 影响铁的吸收 4 生长发育过快 对铁的需要量增大 5 长期慢性失血 导致铁丢失过多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 其他治疗每日元素铁1 2mg kg 餐间服用 分2 3次口服 每日总剂量不超过30mg常用铁剂及其含铁量 即每1mg元素铁相当于 硫酸亚铁5mg 葡萄糖酸亚铁8mg 乳酸亚铁5mg 柠檬酸铁铵5mg或富马酸亚铁3mgHb值正常后继续补充铁剂2个月疗效标准 补充铁剂2周后Hb值开始上升 4周后Hb值应上升10 20g L及以上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其他治疗一般治疗 合理喂养 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 也可补充叶酸 维生素B12 VitB12 等微量营养素 预防感染性疾病 病因治疗 根据可能的病因和基础疾病采取相应的措施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管理随访 轻中度贫血儿童补充铁剂后2 4周复查Hb 观察疗效 转诊 重度贫血儿童 轻中度贫血儿童经铁剂正规治疗1个月后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者 结案 治疗满疗程后Hb值达正常即可结案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预防饮食调整及铁剂补充1 孕妇 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 按元素铁60mg d口服补铁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 400 g d 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 分娩时延迟脐带结扎2 3分钟 可增加婴儿铁储备 2 婴儿 早产 低出生体重儿应从4周龄开始补铁 剂量为每日2mg kg元素铁 直至1周岁 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从4月龄开始补铁 剂量为每日1mg kg元素铁 人工喂养婴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 3 幼儿 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 纠正儿童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 寄生虫感染防治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评估与分期早期 多见于6月龄内 特别是3月龄内的婴儿 可有多汗 易激惹 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此期常无骨骼病变 血钙 血磷正常或稍低 碱性磷酸酶 AKP 正常或稍高 血25 OH D降低 骨X线片无异常或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评估与分期活动期骨骼体征 小于6月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 大于6月龄婴儿可见方颅 手 足 镯 肋骨串珠 肋软骨沟 鸡胸 O型腿 X形腿等 血生化 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 血磷明显下降 血AKP增高 血25 OH D显著降低 骨X线片 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 干骺端增宽 呈毛刷状或杯口状 骨骺软骨盘加宽 2mm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评估与分期恢复期症状体征 早期或活动期患儿可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血生化 血钙 血磷 AKP 25 OH D逐渐恢复正常 骨X线片 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 增宽 密度增加 骨骺软骨盘 2mm 后遗症期 严重佝偻病治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常见原因围生期储存不足 孕妇和乳母维生素D VitD 不足 早产 双胎或多胎 日光照射不足 室外活动少 高层建筑物阻挡 大气污染 如烟雾 尘埃 冬季 高纬度 黄河以北 地区 生长过快 生长发育速度过快的婴幼儿 VitD相对不足 疾病 反复呼吸道感染 慢性消化道疾病 肝肾疾病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 VitD治疗口服 800IU d连服3 4个月或2000 4000IU d连服1个月 之后改为400IU d大剂量突击疗法 一次性肌注VitD15 30万IU1 3个月后口服VitD400IU d维持大剂量治疗应监测血生化指标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其他治疗户外活动 在日光充足 温度适宜时每天活动1 2小时 充分暴露皮肤 钙剂补充 乳类是婴幼儿钙营养的优质来源 乳量充足的足月儿可不额外补充钙剂 膳食中钙摄入不足者 可适当补充钙剂 加强营养 应注意多种营养素的补充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管理随访 活动期佝偻病每月复查1次 恢复期佝偻病2个月复查1次 至痊愈 转诊 活动期佝偻病经VitD治疗1个月后无改善 结案 活动期佝偻病症状消失1 3个月 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后观察2 3个月无变化者 即可结案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预防母亲 孕妇应经常户外活动 进食富含钙 磷的食物 妊娠后期为冬春季的妇女宜适当补充VitD400 1000IU d 婴幼儿1 户外活动 每日1 2h 尽量暴露身体部位 2 VitD补充 婴儿 尤其是纯母乳喂养儿 生后数天开始补充VitD400IU d 10 g d 3 高危人群补充 早产儿 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800IU d 20 g d 3个月后改为400IU d 10 g d 有条件可监测血生化指标 根据结果适当调整剂量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超重 肥胖评价标准超重 体重 身长 身高 M 1SD或BMI 年龄 M 1SD肥胖 体重 身长 身高 M 2SD或BMI 年龄 M 2SD常见原因过度喂养和进食 膳食结构不合理 运动量不足及行为偏差 内分泌 遗传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超重 肥胖干预措施 1 婴儿期孕期合理营养 保持孕期体重正常增长 避免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过重或低出生体重 提倡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 在及时 合理添加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控制超重 肥胖婴儿的体重增长速度 无需采取减重措施 监测体重 身长的增长和发育状况 强调合理膳食 避免过度喂养 避免低出生体重儿过度追赶生长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超重 肥胖干预措施 2 幼儿期每月测量一次体重 每3个月测量一次身长 监测体格生长情况 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进食 适当控制体重增长速度 不能使用饥饿 药物等影响儿童健康的减重措施 采用行为疗法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 多进行户外活动 尽量不看电视或电子媒体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超重 肥胖干预措施 3 学龄前期开展有关儿童超重 肥胖预防的健康教育活动 包括均衡膳食 避免过度进食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尽量少看电视或电子媒体 每季度进行一次体格发育评价 对超重 肥胖儿童进行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分析 纠正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超重 肥胖医学评估危险因素 1 家族史 过度进食 肥胖 糖尿病 冠心病 高脂血症 高血压等 2 饮食史 过度喂养或过度进食史 3 出生史 低出生体重或巨大儿 4 BMI快速增加 BMI在过去1年中增加 2 0 合并症 高血压 脂肪肝 高胆固醇血症 胰岛素抵抗 糖耐量异常等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超重 肥胖管理采用体重 身长 身高 曲线图或BMI曲线图进行生长监测 对有危险因素的肥胖儿童在常规健康检查的基础上 每月监测体重 酌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根据肥胖儿童年龄段进行相应的干预 对怀疑有病理性因素 存在合并症或经过干预肥胖程度持续增加的肥胖儿童 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管理要求登记管理低体重 生长迟缓 消瘦肥胖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进行登记管理 表1 及时干预 记录转归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管理要求专案管理中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活动期佝偻病会诊与转诊 应及时将疑难病例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 并进行追踪随访 记录转归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早产 低出生体重儿管理预防营养不良 指导采用特殊喂养方法 定期评估预防缺铁性贫血 从4周龄开始补铁 每日2mg kg元素铁 直至1周岁预防佝偻病 生后即应补充VitD800IU d 3个月后改为400IU d预防超重 肥胖 避免过度追赶生长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心理行为发育监测监测方法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 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 预警征象 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 标准化量表 DDSTDST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 预警征象 标准化量表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正常 预见性指导异常 转诊 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 应当登记 附件1 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 并进行随访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管理对象 方案中规定管理范围 早产 胎龄 37周 或低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 2500克 宫内 产时或产后窒息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惊厥 持续性低血糖 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 如化脓性脑膜炎 败血症等 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 如先天愚型 甲状腺功能低下 苯丙酮尿症等 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糖尿病 严重感染 如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等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如何早期发现高危儿 1 方案 中规定的管理对象 2 定期体格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发育落后 生长发育图 预警征象 标准化量表肌张力异常 过高 过低 张力障碍姿势异常 角弓反张 悬垂倒 U 型 仰卧 蛙 型等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消失延迟 保护性发射出现延迟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管理方法登记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时 通过询问家长或查阅围产保健手册 确定高危儿童 填写 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登记表 附件1 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 并进行随访 专案管理 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接诊高危儿童 并填写 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 附件2 纳入到专案管理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专案管理内容监测次数 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评估 每季度至少1次 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育监测密度 监测方法 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 如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 NBNA DDST DST等 以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咨询指导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养育人进行结果解释 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养育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高危儿童管理结果 结案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 转诊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 转诊到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行诊断和早期干预 儿童口腔保健技术规范 内容与方法询问儿童的喂养 饮食及口腔护理情况 口腔疾病筛查 1 面部检查 检查是否有唇裂 腭裂等颜面发育异常 2 牙齿 口腔黏膜和舌系带的检查 检查牙齿的数目 形态 颜色 排列 替换及咬合情况 乳牙有无早萌 滞留 反咬合 检查有无口腔溃疡 鹅口疮 舌系带过短等异常 3 龋齿检查 检查牙齿是否有褐色或黑褐色改变 或者出现明显的龋洞 儿童口腔保健技术规范 口腔保健指导 1 喂养 2 饮食习惯 3 牙齿萌出 4 口腔清洁 5 纠正不良习惯 幼儿期尽量不用安抚奶嘴 纠正吮指 咬唇 吐舌 口呼吸等不良习惯 6 口腔健康检查 儿童应该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6个月内 口腔检查 此后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 7 局部应用氟化物预防龋病 3岁以上儿童可接受由口腔专业人员实施的局部应用氟化物防龋措施 每年2次 8 窝沟封闭预防龋病 儿童口腔保健技术规范 转诊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应当予以及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口腔专业门诊进一步诊治 唇裂 腭裂等颜面发育异常 舌系带过短 乳牙早萌或滞留 乳牙反咬合 龋齿 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