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简史论文——选修课作业.doc_第1页
欧洲音乐简史论文——选修课作业.doc_第2页
欧洲音乐简史论文——选修课作业.doc_第3页
欧洲音乐简史论文——选修课作业.doc_第4页
欧洲音乐简史论文——选修课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洲音乐是中世纪唯一合法的、正统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圣咏,中世纪欧洲音乐除了宗教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但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下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圣咏唱片,单声的声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 文艺复兴 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开始衰落;同时欧洲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市民。他们迫切要求有为自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的束缚,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 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巴罗克时代 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古典时期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早在此二十年前欧洲乐风就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 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浪漫主义时期 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此时的欧洲文化正经受浪主义潮流的洗礼。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现出他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感情。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李斯特等,多以辉煌的炫技手法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可称之为族乐派。 印象主义潮流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色彩(尽管音色彩和颜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尔此派的代表人物。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 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格所继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并不象勋伯格的无调性走的那样远。 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不象以前可以冠以“xx时代”。 也许叙述过去的一千年音乐的发展容易,预测这一千年音乐的发展趋势确实困难。人类的听觉艺术-音乐将何去何从?我们所能做的,不仅只有在有生之年拭目以待,也许我们的某种思潮,会将音乐的潮流引向一个新的地方统治中世纪(即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至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黑暗时代)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那时唯一合法的、正统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 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至今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这种纯粹宗教用途的音乐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分为利底亚、弗里几亚等四种调式及其变格调式。一开始欧洲还没有合适的记谱法,只能采取口耳相传的方法记录流传音乐文献。后来最早的记谱法“纽姆谱“发展出来,但只能用简单的线条暗示音的长短高低。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但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下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圣咏唱片(由西班牙一个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数月之久。单声的声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力开始衰落;同时欧洲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市民。他们迫切要求有为自己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的束缚,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于是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领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相当于今天法国北部、比利时一代)宫廷,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此时音乐家们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进的弦乐器如诗琴 ,音乐内容开始涉及世俗生活,记谱已经使用点线组合的形式,称的上是今天五线谱的鼻祖,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四线、五线谱记谱,教会调式逐步解体,大-小调体系逐渐形成。宗教音乐也继续发展。一个重大事件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人人皆可凭借虔诚信仰与上帝相通。路德创造了众赞歌这一群众化的音乐形式,由教徒在礼拜仪式上自行演唱。同时,罗马教庭为了对抗宗教改革,力图强化圣咏在宗教音乐中的统治地位。帕莱斯特里那发展了织体复杂的多声部圣咏,把这一体裁推向了发展的高峰。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在这150年的历程中,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即由多个并行发展的旋律线交织成复杂的织体的作曲手法)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 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此时的欧洲文化正经受浪漫主义潮流的洗礼。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体现出他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感情。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多以辉煌的炫技手法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可称之为民族乐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色彩(尽管音乐色彩和颜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尔是此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 格所继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性,并不象勋伯格的无调性走的那样远。 本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洗尽铅华的蜕变与回归天空之城拉普达 每看一次天空之城拉普达,内心都会涌出新的感动! 无论是恢宏的立意、壮观的场面、美轮美奂的故事情节,还是瑰丽的色彩、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足以成为影视院校学生必修教材的绝佳配乐,都毫无疑问地使得天空之城成为宫崎骏大师近25年创作生涯中的最佳作品。这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动漫,更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配乐大师久石让以其登峰造极的功底,完美地表达出了宫崎骏想要表述的情感:对于一个曾经无比繁荣的文明的敬畏,以及在文明失落之后掩藏不住的哀伤。如此繁华的梦幻世界,为什么没有人居住?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它的创造者现今究竟在哪里? 其实,这个贯穿始终的疑问,影片中早已两次给予回答。当由小提琴和大提琴结合演奏的凄婉的开头曲响起的时候,几个简单的场景迅速地交代了拉普达文明兴衰的来龙去脉:风之女郎微笑地吹拂大地,拉普达人由最初的刀耕火种,逐渐开始了自己渴求居住于天空、俯视大地的梦想。最终,无数的飞行城堡被制造出来,飞向天空。就在文明达到顶峰的时候,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拉普达人却像蚂蚁搬家一样纷纷降落地面,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田园生活。在影片的最后出现了点睛一幕:身为拉普达继任女王的希达面对独裁者穆斯卡,重述了拉普达古老歌谣的歌词:“植根厚土,沐浴清风,和种子一起过冬,和鸟儿一起歌唱;无论拥有多么可怕的武器、拥有多少恐怖的机器,离开了大地的泥土,拉普达文明的生命之树就不能够生存。” 这不禁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在地面时他是无人能敌的,但是最后对手将他扛在了肩上。双脚离开大地的安泰,失去了所有的力量,被敌人活活地勒死。离开了大地母亲,他就失去了一切。 宫崎骏的大多数影片,都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深刻主题。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他的一些杰出作品的立意,毫无疑问的,风之谷、幽灵公主、平成狸合战是“环保”,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是“成长”,红猪、再见萤火虫是“反战”,那么天空之城是什么?开头曲里拉普达工厂散发出浓浓黑烟,人们以污染空气作为代价发展科技,这里有“环保”;两个小主人公自始至终并肩作战、生离死别,甚至流露出点滴的纯真爱情,这里有“成长”;那些最后葬身大海的反派绿衣士兵们和二战日本兵很像,天空之城投下威力无比的能量引发的大爆炸,和广岛原子弹爆炸亦没有两样,这里有“反战”。但它们都只是影片想要讲述的一个部分,综合起来究竟是什么? 笔者认为:是“回归”。 本文出处:新浪博客“小数码植物摄影”之 /s/blog_629be3eb0100g2z2.html 新浪博客“小数码植物摄影”首页:/u/1654383595 在死亡咒语被念起后,天空之城拉普达为了避免再次被人类的贪婪所利用,悲壮地开始了“自杀”,何等讽刺!然而,剧烈的崩塌只到一半就诡异地停止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绿色大树,带着苍虬雄伟的根系,如同破茧而出的美丽蝴蝶,摆脱了所有人工的僵硬的外壳,飞向天边。这回归本色的自然灵物,以自身的蜕变,无声地向我们解释着文明衰落的原因:再发达的科技、再繁华的世界,人们一旦离开了生己养己的大地,就无法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人类文明离开了泥土就无法生存!所以,拉普达人抛弃了战胜自然、俯视大地的自傲与狂放,离开所谓的繁荣和梦幻,回归大地。拉普达文明,其实在这一刻才真正得以升华,而剩下漂浮在天空的城堡,只是一个僵死的躯壳、一个落后文明的遗骸,只能得到无知和贪婪的人的膜拜。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文明和自然究竟该怎样和谐共存?大树作为自然的象征,之所以没有随着建筑一起崩塌,而且在没有泥土没有水分情况下,依然郁郁葱葱、缓缓飞翔,全在于拉普达科技的精华飞行石的支持。自然和人文,终于在这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共存,宫大师以一个壮丽凄美的场景,给了我们抽象的回答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期盼! 不管是什么行当的艺术家,其本事的高低,根本体现在他能否找出一个最合适的情感载体,完美地把自己的所感所想传达给别人。宫崎骏利用天空之城和久石让的壮丽乐章来表述文明的兴衰、本色的回归,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两者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如此华美的故事,带着似乎喜悦实则悲伤的结局真正伟大的作品向来是悲剧。 细心的观众都会发现,崩塌之后刚刚蜕变的大树,树根是直立、收拢、下垂的;在井上杏美小姐哀婉的歌声中,片尾字幕浮现出来,此时漂浮在空中的大树,根系却完全伸展开来,俨然一副茁壮生长、枝繁叶茂之势。是不是一定要摆脱了所有人类坚硬的桎梏之后,大自然才能够重新回归本色、展现其最初的迷人的一面?这是身为一个动漫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杰出思想者的宫崎骏先生,在影片最后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芭蕾是法文Ballet 的音译,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更是将芭蕾舞与其他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 芭蕾舞在西方被称为舞蹈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形式和特定的技巧要求,一部芭蕾舞的双人舞、独舞、群舞都有固定的形式结构。双人舞是古典芭蕾的核心舞,大都用以表现男女主角恋情或正反两方对抗,姿态优美、感情内在是其特点。一般分为“出场”和“慢板”,即由男女演员运用扶持和托举代表着表演的抒情性舞蹈,之后是“变奏”,即男女演员的独舞,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然后是男女演员穿插表演的“结尾”,最后以合舞结束。女子脚尖舞是芭蕾舞的灵魂,其独舞要求技巧娴熟,有轻盈如飞的跳跃和令人目眩的旋转,还有快感十足装饰性极强的双脚打击,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 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天鹅湖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还可以结合教材152页天鹅之死来进一步认识芭蕾舞)是法文Ballet 的音译,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更是将芭蕾舞与其他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 芭蕾舞在西方被称为舞蹈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形式和特定的技巧要求,一部芭蕾舞的双人舞、独舞、群舞都有固定的形式结构。双人舞是古典芭蕾的核心舞,大都用以表现男女主角恋情或正反两方对抗,姿态优美、感情内在是其特点。一般分为“出场”和“慢板”,即由男女演员运用扶持和托举代表着表演的抒情性舞蹈,之后是“变奏”,即男女演员的独舞,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然后是男女演员穿插表演的“结尾”,最后以合舞结束。女子脚尖舞是芭蕾舞的灵魂,其独舞要求技巧娴熟,有轻盈如飞的跳跃和令人目眩的旋转,还有快感十足装饰性极强的双脚打击,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环境气氛等。 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天鹅湖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在他的舞剧中,音乐是和作品内容与舞台动作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可夫斯基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通过交响性的展开和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他在天鹅湖中,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抒情笔触,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划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因此,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至今还是芭蕾音乐的典范作品。天鹅湖取材于神话故事,描述被妖人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 全剧分四幕,包含二十九个分曲。其中第二幕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的相遇和相爱,由五个分曲组成。第一分曲的基本主题是天鹅主题,它在全剧中贯穿发展,起着主导动机的作用。凄恻动人的旋律,由双簧管在竖琴伴奏下吹出,然后移转到圆号上;最后,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隔开两个八度强烈地齐奏,并渐渐消失。乐队演奏这个分曲时,舞台上是一片苍茫的夜色,一群天鹅浮游在湖上,领头的一只戴着花冠。 第二分曲是一个舞蹈场面。开头一段音乐由弦乐器奏出,王子和他的朋友本诺穿着猎装登场。当强烈的乐队全奏和尖锐的木管乐器旋律交替出现时,王子看见天鹅,想举弓射击,天鹅急忙躲藏起来。天鹅公主用一个猫跳,从舞台后部的斜坡上落地,所谓猫跳就是蜷腿侧跳的动作。接着是一段情节舞。所谓情节舞,是用舞蹈和哑剧来表现感情和戏剧情节的芭蕾场面。双簧管吹出一个抒情曲调,天鹅公主责问王子为什么要射击她。然后,音乐变为快板,天鹅公主向王子倾诉:她是一个公主,名叫奥杰塔。她和她的同伴都中了邪恶的魔法师洛特巴尔特的妖术,白天变成天鹅,到了夜里才恢复为人身洛特巴尔特化装成一只猫头鹰。时刻监视着她们。这段音乐,是奥杰塔的独白。当天鹅公主向王子叙述她的身世时,洛特巴尔特随着强烈的乐队全奏和管乐器的和强,出现在他们面前,威胁着王子。王子举起弓来准备射击,但为天鹅公主所阻,她安慰着惊惶失措的王子,并向他吐露了爱情。第二分曲没有结束,就紧接着第三分曲。 第三分曲是另一个舞蹈场面。舞台上出现天鹅的行列,奥杰塔的同伴们登场。她们发现王子,围拢来保护奥杰塔。奥杰塔告诉她们:他是善良的,你们走吧。伴随着奥杰塔这个舞蹈动作的,是双簧管的独奏。王子扔掉弓,向奥杰塔表白爱情,并告诉她说,他想杀死洛特巴尔特,使她获得自由。公主凄然告诉他说,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一个准备为她而死的人,发誓始终不渝地爱她。才能破除妖术,使洛特巴尔将毁灭。王子欣然起誓,并要求奥杰塔参加第二天晚上的舞会,届时他将选她为新娘。但她说,她要到午夜才能摆脱妖术去参加舞会,而那时舞会已经结束了。她还警告王子,洛特巴尔特会用奸计破坏他的誓言。奥杰塔请她的同伴们跳舞娱乐王子。这时,刚才听到的双簧管主题,改由长笛独奏。这段慢舞,是奥杰塔在王子的支持和同伴们的拱卫下表演的。 下面一个分曲是天鹅之舞,是由六首舞曲接回旋曲的原则构成的,第一首天鹅舞曲再现了两次,整个分曲形成A-B-A-C-D-A的结构,最后是奔放活跃的尾声。天鹅舞曲是由全体舞蹈演员表演的圆舞曲,音乐清新欢畅,婉转流利,用单主题的三段式写成。天鹅之舞的第二曲是奥杰塔的独舞。小提琴和长笛先后奏出脉脉含情的旋律。第二段速度转快,很快进入高潮。全曲用二段式写成。天鹅之舞的第三曲是稍稍缩短了的天鹅舞曲,即第一曲的再现。 第四曲是四只小天鹅跳的舞曲,音乐轻松活泼,四只小天鹅整齐一致的舞姿,包含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的动作。所谓击脚跳,就是跳起后双脚互击数次。所谓轻步行进,就是前脚跟碰着后脚尖的行过动作。这些动作以及头部的转动,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天鹅的形象。天鹅之舞的第五曲是奥杰塔和王子的情节舞。这是个三段式的抒情场面,开头的引子是竖琴的华彩段;第一段是竖琴伴奏下的小提琴独奏;中段交替着木管乐器的快速走句,和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器拨弦伴奏下展开主题的旋律;再现部由独奏大提琴和独奏小提琴互相呼应,并同时结合成为二重奏。这段双人舞的音乐,用了二重唱的写法,它原来就是柴可夫斯基早期歌剧女水神中的一首爱情二重唱,作曲家把它借用到天鹅湖中来了。天鹅之舞的第六曲是总体舞。音乐是圆舞曲的第二次再现,然后是欢快 活跃的尾声,奥杰塔在她舞伴的支持下,做出单足趾尖旋转和迎风展翅等优美的舞姿,结束了丰富多彩的天鹅之舞。 天鹅的舞蹈停了下来,因为现在已经迫近奥杰塔和她的同伴们要变为天鹅的时刻,邪恶的洛特巴尔特又出现了。第二幕的终场音乐,再现了第二幕开头由双簧管独奏的天鹅主题。王子向亲爱的奥杰塔告辞。奥杰塔在洛特巴尔特的威胁下慢慢离开了王子的怀抱。当曙光初现时,一群天鹅静静地飞过湖上。 天鹅主题不仅是开始和结束第二幕的主题,也是整个芭蕾的基本主题;第一幕、第二幕和第四幕的终场音乐,都以这个主题为基础。柴可夫斯基通过主题变形的手法。用音乐来揭示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天鹅主题是一个悲怆的小调式主题,描写奥杰塔和她同伴们的悲惨命运;而在第四幕的终场音乐中,这个悲剧性的主题,先改变速度,变得激动不安;然后从四拍子变为宽广的二拍子,由乐队全奏,变成庄严的颂歌;最后又从小调变为大调。并放慢速度。成为一曲壮丽宏伟的凯歌,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战胜邪恶的力量,获得了胜利。这种基本主题贯穿发展的手法,和他的交响音乐与歌剧音乐,是一脉相通的序幕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徜徉在森林湖畔间采撷美丽的花朵;突然间,一支庞大的老鹰从空中由远而近将少女掳走,用邪恶的魔法将少女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In the remote east, a beautiful girl is wandering along the picturesque la ke and picking beautiful flowers. Suddenly, a large eagle swoops to the beautiful girl, takes her under its wings flying to the sky and turns her into a beautiful swan with his evil spell. 第一幕 欧洲某一皇宫、古堡 在欧洲的某一国度的皇宫里,一位王子梦见在宁静的夜晚,一片幽静的森林湖畔边,一位美丽可爱的天鹅少女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突然,天鹅消失了,从梦境中惊醒的王子决心要找到梦中的少女;他扬帆远航,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了梦中的国度中国,东方。 Act I In a European kingdom, a charming princess is having a sweet dream, in which he saw a lovely swan princess flying above the sky over a beautiful lake. Suddenly the girl disappears and he wakes up with great disappointment. He decides to find his dream lover and sets out on his journey without delay. Crossing mountains and oceans, the prince finally gets to the wonderland in his dream China. 第二幕 王子划着船王子来到梦境中的森林和湖泊,这里好像是从未有人类踏足过的世外桃源。突然,白天鹅飞来,王子和天鹅一见如故,惊喜不已,两人翩翩起舞。 这时老鹰发现王子与天鹅重逢,挥动硕大的翅膀将所有的动物赶跑,再次把天鹅巻走,王子眼看慢慢消失的天鹅,再度陷入苦闷中,只得继续追寻。 Act II The Prince boats to the fantastic forest and lakeside which is exactly the same in his dream. The swan princess appears and meets him and both are happy to find each other. They dance with great grace, accompanied by a group of swans swimming around. Suddenly, the eagle approaches and breaks all the sweetness. He takes away the swan girl and the prince has to chase again. 第三幕 老鹰把王子引到鹰穴,想引诱王子并制止他继续寻找天鹅。王子立场坚定,无奈的老鹰只得变出了黑天鹅,王子吃了一惊,以为这就是自己爱人并与她尽情欢舞。不料老鹰大笑,露出真面目,指向悬在空中的白天鹅,并挑衅王子去拯救她,王子明白了老鹰设的圈套,王子这时气疯了,执意要去拯救她心爱的白天鹅并与邪恶的老鹰一决生死。 Act Eagle induces the prince to its cave, presenting him a black swan in order to stop him finding white one. The prince mistakes the black swan as his lover and dance with her. Eagle guffaws and points to the white swan in the sky, challenging him to save his poor beloved. The prince finally loses his temper and determines to save his lover at any expense. 第四幕 白天鹅伤心欲绝地回到景森林湖畔,告诉所有动物,王子背叛她,要娶黑天鹅为妻,所有的白天鹅伤心俗绝,这时老鹰又飞下来,在空中发怒,将所有的天鹅驱散;空中出现了无数只老鹰,如同天罗地网气势嚣张,王子到场用他的智慧在打斗中将老鹰的翅膀折断,最终战胜老鹰,拯救出所有的天鹅。天鹅个个变成了美丽的少女,王子在众多的少女中又找到了他的梦中情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湖畔树木似乎读懂了王子与天鹅的心声,突然全部盛开鲜艳的花朵。 Act The heart-broken white swan goes back to the lakeside. She tells all the fellow swans that her prince betrayed her and would marry the black swan. At that time, the angry eagle swoops from the sky and drives away all the swans. Prince fights with the eagle and snaps its wings with his wisdom. Finally, he wins over the eagle and saves all swans. Swans turn into beautiful girls, among whom the prince finds his beloved one. Trees alongside lake seem to understand their love and blooms many colorful flowers. In the scene full of the Chinese color of red, the prince marries his bride - white swan.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 贝多芬有编号的钢琴奏鸣曲共有32部。其实这些作品都是非标题音乐。月光啊、悲怆啊这些标题都不是贝多芬取的,而是后来由出版商或传记作家等人取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都被人加了名字。被加了名字的有以下几部:NO4:所爱的女郎(过去这样叫的,现在这个名字也不大提了)NO8:悲怆NO14:月光NO15:田园NO17:暴风雨NO18的第4乐章有狩猎奏鸣曲的说法NO21:沃尔斯坦N023:热情NO24:泰丽莎(同NO4,该提法不常见)NO25:杜鹃NO26:告别NO29:钢琴(因好友赠送了一架钢琴,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故此得名)其它的钢琴奏鸣曲都没备有标题在人类音乐史上,古往今来,产生了数不尽的天才音乐家。他们象群星升起,构成了音乐的星空。我们仰望星空,总会发现有少数几颗星星格外明亮,放射出永恒的光芒。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贝多芬于1770 年出生于德国波恩,比海顿小38 岁,比莫扎特小14 岁。贝多芬的父亲也是音乐家,但却没有莫扎特父亲那么高的修养。当父亲发现小贝多芬的音乐天资时,只想把孩子训练成莫扎特式的神童,早早为他赚钱,以满足他酗酒的恶习。所以,小贝多芬受到的是不合人情的、甚至是残暴的“教育”。直到12 岁才遇到一位真正的老师叫聂费的,给了他必要的知识。贝多芬终生都感激他。13 岁时贝多芬就从事音乐工作,同时坚持学习。其中巴赫、韩德尔对他的影响最大。钢琴演奏与作曲才能的迅速成长,使他渴望到维也纳去拜访莫扎特为师。在维也纳,莫扎特听了这位17 岁青年的即兴演奏后说:“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可惜,没多久,贝多芬因母亲去世返回了波恩。1792 年又在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师生之间很快就发现性格相异,没有形成持久的教学关系。除性格外,也不能忘记,海顿是确立古典音乐时期的,可贝多芬却是要结束这一时期的。但他们终生互相敬重。三十岁前,贝多芬的听觉已有病兆。三十岁后不断加重,后来完全失去了听觉能力。对音乐家来说,没有比这更致命的打击了。他几度要自杀,甚至写下遗言。但他经过痛苦、剧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以非凡的勇气、超人的毅力,战胜了命运无情的打击,伟大的艺术使命感打消了死亡的念头,他要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全部献给继续为神圣的音乐艺术。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耳聋之后。当我们从他那无限壮美的音乐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的享受时,不能不为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献身精神而感动。贝多芬的晚年相当困苦,在贫困之中于1827 年逝世于维也纳。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丰富的音乐创作。他的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等等,至今并将永远回响在世界各国的音乐厅里。贝多芬的钢琴曲,中国听众并不陌生,起码写于1810 年的献给爱丽丝(又称致爱丽丝)早已家喻户晓。据音乐研究家说,此曲本来是题献给他的学生特雷泽玛尔法蒂的,在出版时误将特雷泽写成爱丽丝了,以讹传讹,才有今天的名字。不过,这个误会对我们欣赏这首可爱、美丽的小曲,没有丝毫影响。这属于贝多芬的小品。他的小品、舞曲、回旋曲、特别是变奏曲,还有很多。其中一首G 大调小步舞曲也是大家熟悉的,曲调是:这类作品大都情绪较为单一,反映着某种心境或生活情趣。唯有少数变奏曲,带有一定戏剧性的因素。真正代表贝多芬钢琴曲的最高成就的、在钢琴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还是他的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自1795 年到1822 年的27 年间,贝多芬一共写了32 首钢琴奏鸣曲,几乎伴随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这些奏鸣曲,沿着海顿、莫扎特开辟的道路,将这种曲体的潜在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至,容纳了贝多芬心中那激奋奔腾的情感和他对社会、历史、大自然的百般思索、千般感受。钢琴这件乐器,也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威力,真正成为乐器之国的“帝王”。于是,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旧约全书”相呼应,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则被喻为“新约全书”,成为钢琴艺术中的又一部经典。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顺序,对其中的几部作品略为赏析。第1 号,f 小调奏鸣曲,写于1795 年,题献给海顿,是“32 首”的第一首。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第一主题:简明,跳跃,表情严肃。第二主题:圆滑下降的线条在最后一音突然扬起,F 音说出了心中的痛苦。两个主题互相对比,在发展部中交替展开。整个结构简洁、严谨。虽然还有海顿、莫扎特的影响,但作为“第一首”,已经是出手不凡,初步展现了贝多芬的个性特征。第二乐章,F 大调,慢板。优美的旋律,已初露贝多芬式沉思的神态:第三乐章,f 小调,名为小步舞曲,实际上并无“舞”曲的轻松。第四乐章,非常快的f 小调,一开始,左手三连音的激流和右手果断的节奏,就迎面扑来:除了中间段对比的A 大调歌唱性旋律外,疾速的三连音和果断的节奏交织不断,始终保持着紧张、激动的情绪。那时代的一个音乐评论家听过贝多芬的演奏后写过这样的印象:“我听了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的可爱的贝多芬的演奏.我发觉他在试图打开完全独特的道路。”贝多芬24 岁写的这首奏鸣曲,可以验证那位评论家的印象。几年后的1798 年,贝多芬发表了第5 号c 小调奏鸣曲,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性质与前一首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相似:符点节奏产生出更大的向上的冲力,与后面的“叹息”音调构成更鲜明的对照。第二乐章也是如歌般、沉思性的。整部作品的戏剧性较之“f 小调”更为浓重,故有“小悲怆奏鸣曲”之称呼。他的正式的“悲怆奏鸣曲”是写于17981799 年间的第8 号c 小调奏鸣曲。该曲题献给一位叫李希诺夫的酷爱音乐的公爵。这首奏鸣曲不仅完全走出了海顿、莫扎特的影子,是贝多芬早期钢琴曲的代表作,而且也属于他全部作品中最杰出的那部分。全曲分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三个乐章之前先有一个沉缓、长大的引子,音乐一开始,浓重的小调中、低音区的主三和弦就紧紧地扣住了听者的心:慢速的符点加深了沉重感;密集的不协和音响表达着内心的痛苦;强弱对比有如百思不得其解的发问。紧接着,音乐好象不停地追问下去,但一直没有解决,最后化为一串自上而下的半音阶,停留在一个不稳定的音上,还是一个问号,这不断的探究式的疑问,产生出高度紧张与期待的心情,为后面的三个乐章的展开奠定了基础。第一乐章,快板,左手的震音有如时近时远的雷声,烘托着右手上行断奏的双音,当右手冲到一个高点时开始下降,这时左手反而上升,形成震撼人心的动势:第二主题,低音的短句与紧接的高音扩展性回应,形成对话式进行,好象内心紧张的思索与争辩,只写出曲调是这样:第二乐章,慢板。音乐的性质与前面谈过的“f 小调”、“小悲怆”的第二乐章相近。但这里的第二乐章在深度、展开的幅度上,都超过前两个第二乐章。主题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的深情、凝重,抒情中总是带着巨人的气度,只列出旋律是:研究过贝多芬手稿的人发现,这个曲调经过了多次修改。修改的过程主要是不断删除多余的部分,最后才形成了这精练的、每个音都包含了无穷意蕴的旋律。贝多芬的许多主题都是这样磨炼出来的。第三乐章又回到c 小调,快板、回旋曲式,流畅、亲切的曲调,分解和弦的伴奏,增加了不少轻松感。有人甚至认为是明朗的。不过我觉得这毕竟是小调式的音调,好象内心深处的苦楚并未洗净,朋友们不妨仔细品味一下,到底是什么情绪?这是回旋曲式的主部。在插部中,音乐曾进入E 大调、A 大调,紧张度大为减少,然而只是过渡的、暂时的。主部的形象占有主导地位。这部作品“悲怆”的名称,是贝多芬亲自选定的,这是他首次为自己的奏鸣曲命名。从这里看出他已开始注意音乐的标题性,预示了浪漫派音乐时期标题音乐的兴起。悲怆奏鸣曲的出现,标志着古典钢琴奏鸣曲已经进入完全成熟的高峰期。高峰期的作品不止这一部,下面谈另一首同样伟大的作品,这就是月光奏鸣曲。按贝多芬奏鸣曲的顺序,这是第14 号,c 小调,题赠给他的一位女学生,写作于1801 年,已经是19 世纪了。关于“月光”这曲名,流传过很多美丽的传说,这里不去重复。今天我们确知,“月光”不是贝多芬取的名字。贝多芬自己注明的文字是“幻想风的奏鸣曲”。有趣的是,一百多年来,人们还是喜欢用“月光”这个并非贝多芬的本意,而且似乎也不够准确的名字,反倒不用“幻想奏鸣曲”这本来应有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固然,叫得太久已经无法更改了,有这个因素在内。可是我想,可能是由于“月光”与“幻想”,还是有点联系的。就是说,两个字眼都有浪漫的色彩。“幻想风”,给了我们想象的自由,“月光”也是幻想的理想对象。音乐本身(尤其前两个乐章)是非常美丽的,“月光”(及其相关故事:月光闪耀的湖面;月夜下的盲人姑娘等等)也是美丽的。是不是这些直接、间接的联系,使得人们宁愿使用“月光”这“不该有”的名称?幻想风格的原意,首先是指第一乐章。通常,多乐章的奏鸣套曲的第一乐章都是奏鸣曲式快板。这部作品却一反常规,将奏鸣曲式快板都放到末乐章。第一乐章反倒用了慢板,自由性的曲体。如同贝多芬的许多慢板一样,音乐也是凝神静思。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沉重感。在清淡的三连音徐缓的伴奏下,简洁的曲调很有超脱的韵味,也许这就是幻想风格吧:第二乐章,小快板,D 大调。李斯特形容这一乐章是“两个深渊间的一朵花”。也有人说象娇嫩的正在打开的却又感到腼腆的一朵花,总之,十分可爱:第二乐章是向第三乐章的过渡。第三乐章,急快板,c 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的迅猛、暴烈,非常罕见。有人说这是“夜晚狂野的暴风雨”,有人说是“富有炽热表情的杰作”,也有人说是“燃烧着的岩流”。的确,是猛烈的冲击和暴发:第二主题,音调悲痛,但这是刚毅者的悲痛这就是贝多芬,痛苦时也是强者:第二主题本身有重大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这里有第三、甚至第四主题。这也说明贝多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两个主题的对比。当奏鸣曲第一部分结束后,音乐毫无间歇地直接转入展开性的中间部分,这不仅在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中没有,即便在贝多芬自己此前的作品中也没有。这也说明情感的波涛是何等汹涌,已经冲毁了传统曲式中各部分间常存在的间隔。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尾奏十分庞大。这显然也是由于情感的激浪奔泻而下,无法在该结束的时刻按章结束,于是,先是第一主题再现,引导出滚滚而来的减七和弦,这是高度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接着是第二主题在低音区的再现,十六分音符交给了右手,然后引导出上下翻腾的琶音浪潮,经过自上而下的华彩句,音乐在两个长长的低音上暂时停歇下来。但这并不是结束,左手的低音十六分音符好似隆隆雷声又一次自远而近,再次暴发出势不可挡的琶音,音乐才有力地结束。将尾奏扩展为这么大艺术分量的部分,前所未有。戏剧性、悲怆性、顽强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动力,象一条耀眼的红线,连结着贝多芬的一些钢琴曲。下面要说的“暴风雨”,也是这一条线上的作品。这是第17 号钢琴奏鸣曲,d 小调,写作于18011802 年,也是题赠给她的一位女学生。当时有人问贝多芬这部作品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说:“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暴风雨奏鸣曲的名字由此而来。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莎翁晚期剧本,描写了一个海岛上发生的故事:那里盛行巫术,统治该岛的大公被篡夺了权利,于是他装扮成一个巫术师活动,最终他又夺回了他的政权。剧本的主题思想是主张和解。那么,贝多芬的奏鸣曲与这个故事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许多研究家都感兴趣而又都没有一致说法的问题。既然贝多芬让人们去读暴风雨,这说明两者一定有某种联系;但也都认为不能简单地用故事去与每个音符对号入座。我们还是先对音乐概要地了解一下。乐曲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 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bB 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第三乐章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 拍的16 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 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1805 年,贝多芬发表了两首奏鸣曲,第19 号g 小调奏鸣曲和第20号G 大调奏鸣曲。据研究,这两部作品写作的实际年代约在17951798年间,都是两乐章的钢琴技巧浅易的作,因而都被编入小奏鸣曲集,为广大钢琴初学者所熟悉和喜爱,这里只提示一下G 大调奏鸣曲的开头,G 大调:钢琴技巧的浅易不等于艺术的贫乏,相反,两首作品有丰富的情感,任何成年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