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礼仪与教化).doc_第1页
高中(礼仪与教化).doc_第2页
高中(礼仪与教化).doc_第3页
高中(礼仪与教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礼仪和教化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理解道德和社会等级秩序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了解再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主要美术现象,以及跟当时社会结构、思想道德观念的联系。了解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主要美术现象和风格特征。教学重点: 理解道德和社会等级秩序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了解再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主要美术现象,以及跟当时社会结构、思想道德观念的联系。教学难点: 青铜文饰的演化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古埃及美术的造型风格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一、 导入新课在之前的课上我们了解的原始时期的美术,现在我们来看看进入到文明时期的美术的变化,商周的文化最能表现进入文明时期的美术的发展状态。与原始社会不同,在商周时期的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二、 讲述新课在商周时期的社会变化,由一种平等的状态变成一种金子塔的社会阶级,人的权利开始发生了变化,在美术的领域也体现了出来。先从青铜器的变化来看看美术的变化。 鼎是煮食器其造型主要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 鼎在祭天敬祖时必不可少,对它的使用也最为严格。三代奴隶制社会有严格的上起“天于”下至庶民的社会等级之分,人们的一切生活准则被“礼”阶级等级的规定束缚不同等级者使用的鼎在大小、数量、质量上都不同,“卑”者不能僭越。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庶士三鼎。这样,青铜器中的“礼器”就成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重要象征。 鼎做为国家重器,每逢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均刻铭文于鼎壁以垂昭后世,这种作为奴隶主阶级权力象征的器物是国宝统一天下称“定鼎”,两国交战为“夺鼎”,楚庄王向周天于问鼎轻重,表示了更易政权的野心。一种器物中包含有如此重要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的意义,在世界各民族艺术中是少见的。 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又将方鼎运到北京展出。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同志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从商代的鼎的变化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变化,对美术的影响,而商代的青铜器上的文饰的变化也是可以体现那个时候的文化特点青铜器的纹饰不仅是对青铜器的装饰,还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和古代社会文明、时代风貌的标志,也是现代进行青铜器研究断代的重要依据。青铜器纹饰大体可分为动物形、几何形和人物活动图形等三大类。不同时代或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动物形纹饰:包括饕餮纹、龙纹、鸟纹、虎纹、牛纹、象纹、鹿纹、蝉纹、蛇纹、鱼纹、贝纹和龟纹等。其中饕餮纹、龙纹和凤鸟纹等都属於幻想和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也称奇异动物。饕餮纹是宋代人们根据吕氏春秋一书而定,它象征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凶兽的面形,也称兽面纹。其基本特征是动物头部正面的图像,通常以浮雕出扉棱为兽鼻,两边有对称的兽目,上有眉,侧有耳,獠牙,大咧嘴,额顶两侧大部有一对突出的牴角,兽面两侧大多有展开的躯干,下部往往有足。此种图案是动物纹构图中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常作为商周器物上的主题纹饰。云雷纹是基本的几何图案,也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典型纹饰。其形状是以同一方向、相向或相背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有呈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的。常作为青铜器纹饰的地纹,用以衬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涡纹的图形近似水涡,中间的小圆圈似水隆起状,也有火纹或“冏”(读窘)纹之称。 商代人们对自然界现象不认识,不理解,而产生祭祀天地山川,崇拜鬼神。反映在青铜器纹饰上,多属抽象、幻想的动物,给人以神秘、庄严、肃穆之气氛。在商代前期青铜器纹饰较简单,大都饰以单线条的饕餮纹,夹以圈带纹、乳丁纹和涡纹等。商代后期,流行繁缛花纹,主要表现以云雷纹为地纹,主题纹饰除饕餮纹外,还有蝉纹、鸟纹、龟纹、蛇纹等动物纹和各种几何形纹饰。花纹往往遍布器物全身。商末周初,社会动乱,天命观动摇,是西周青铜器纹饰变化的重要因素。此时已不是狂热的崇拜鬼神,而是较多地注意对祖先的祭祀,作器铸铭文,以颂扬先人的功德,宣扬夺取政权符合天命,以巩固政权。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继承商代晚期的传统,西周中、晚期则多铸有长篇铭文。而青铜器纹饰则主要做为一种装饰趋向简化。饕餮纹逐渐失去主题纹饰地位,而下降为附饰。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清新、流畅的风格。带状花纹增多,最常见的纹饰有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曲纹、瓦纹等。春秋战国之际,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在摆脱奴隶主阶级旧观念束缚下,无论从青铜器纹饰的多样性和构图的灵活性,都表明青铜工艺发展进入新阶段。青铜纹饰较前有了较大变化。商和西周青铜器上以对称的饕餮等兽面纹为主繁缛纹样已被淘汰,代之以动物纹、几何纹与人物活动图形等。如窃曲纹、贝纹、蛇纹、重环纹、云雷纹以及描写当时社会生活的采桑、狩猎、宴饮、水陆攻战纹等。镶嵌、鎏金、金银错等新兴青铜工艺的出现,使春秋战国铜器的装饰花纹更加富丽豪华,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到商周的美术在进入文明之后的变化,出现了权利以及最初的礼器。除了鼎商周的青铜器还有 乐器:通常也是奴隶社会礼制的组成部分,尤其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椰、铃、鼓等。 兵器:有戈、钺、矛、剑、镞等。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墩多 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青铜器在商周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最后说一说一个可以在礼教中重要代表的乐器钟,古代打击乐器。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和耐腐蚀,至今虽已历经两三千年,仍能给我们留下古代真实的音响。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候乙编钟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钟背则记有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共标有关于乐律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程度,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水平,表明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年。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在这套65枚编钟中,有镈钟、甬钟和钮钟三种。镈钟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曾国君主乙死时赠送给他的。甬钟45枚,为曾侯乙生前亲自测音监制,分五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嘹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最大的一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钮钟19枚,分三组挂于钟架上层,音色清脆,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仅重2.4公斤。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从大字一组A到小字四组C,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仅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在约占三个八度的中部音区由于有三套骨干音结构大致相似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而且有的声部几乎十二个半音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