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考试说明.docx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考试说明.docx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考试说明.docx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考试说明.docx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考试说明.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考试说明罗兰秋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本学期是第一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第一学期学习小说部分。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关于阅读: 文学的阅读,必须有情感的投入。在我们看来,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其中有许多人是民族与世界的文学巨匠,思想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所谓“对话”,包含两个要点,或者说两个过程。首先是要“进入”作品的世界,“设身处地”的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同时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要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产生感情的共振。进去了,还要“跳出来”,进行有距离的关照,然后才会有平等的对话,交流,以至不同意见的撞击,从而达到更高层面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的默契。阅读、欣赏者既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从作品中有所吸取,又不被俘虏,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这正是阅读的理想境界。 因此,我们提倡一种“主体性的阅读”。阅读本质上还是一种“感受”,即是要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最终要归结为阅读者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开发。因此,这样的阅读、欣赏必然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我们鼓励每一个学习者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出发,对作品作出不同于他人的阐释。这不仅符合文学作品模糊性、多义性的特征,而且也是文学教育的目的所在:唯有这样的创造性的阅读,才能从根本上开发每一个学习者内在的文学素质与才能,通过一篇篇文学名著的阅读,炼就“自己的文学的眼睛”,去感受与发现属于自己的内外世界的美。 文学说到底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要注意作者“写什么”,更要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文学阅读的重点应放在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特别要提高自己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都在于此。 我们对所选作品作了“精读”与“略读”的区分。“略读”要求对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感悟与把握;“精读”则要求在总体感悟与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品的语言和写法。 每一篇作品写有阅读提示,目的是启发思考,并不预设某种“标准答案”。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对所提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解说,也可以在提示范围之外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解读。 阅读提示主要偏向于“鉴赏性的阅读”,这是针对全体学员的。我们还写有一部分“研究性的阅读”的“提示”,以满足部分基础与条件较好、有进一步学习兴趣的学员的要求,引导他们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比较,等等),或作更深入的研读,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学习本书最基本的要求是“多读”。首先是要集中精力读所选的作品,特别是“精读”作品。 四、关于考试 考试形式为开卷。题型有填空、选择、简答和论述等。涉及有关作家、作品的常识性问题。 五、重点内容 第一编 小说部分(第一学期) 1鲁迅:在酒楼上 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3废名:纸坊记楔子(外四篇) 选录本文及所附的菱荡(节选)、桥灯笼(节选)、莫须有先生传这一回讲到三脚猫(节选)、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节选)四则文字,是为了展示废名小说语言的五度变化,废名小说创作始于1922年,终于1948年,几乎与现代文学相起讫。作为极负盛名的“文体家”,他在语言上的极端追求和极力变化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纺纸记楔子背后的思想相当复杂晦涩,因而本节的阅读仅从体会其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 菱荡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故事”的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是其特点,语言清新流利,运转自如,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桥的创作延续十多年,是由一段段可自独立的章节组成的长篇,在这部作品中,废名进行了艰苦的语言探索,“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极端俭省的文字使得意象既繁密又超出常理地跳跃,修辞上也有较为极端的探索,成败皆有例证。本选段中描写琴子的想象就是一个漂亮的修辞例子。 莫须有先生传与桥在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反,这个长篇用的是可以称为放肆的文字进行叙述,不衫不履,几乎毫无节制,在这里,废名把语言试验推到另一个极端。 纺纸记是废名拟想中的又一个长篇,但没有完成,只留下这个楔子,其晦涩难懂较之莫须有先生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对语言的控制上明显比后者精致,如风行水上,起落无痕,抛开其他方面不论,这则文字所达到的水平在汉语文本中是极高的。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抗战后的长篇,此时废名已宣称不写小说,专写散文,碍于约稿,乃有此作,但废名基本上是将这部小说当散文写的,由于思想经历的变化,本作返朴归真,语言极为平易,可称“无意为文”了。 前面所讲是废名作品间的“异”,实际上各期之间的“同”是不可能完全没有的,能否在所提供的文本中找到具体的句例。 5沈从文:边城(节选) 1在了解全篇故事,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调的基础上,对下列文字作逐字逐句的细读,细心体味作者笔下人的心灵,人与人关系,以及相应语言的明净的美,进而体会作者所说的他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五月端阳之夜,翠翠与二老第一次相遇(“潭上那只白鸭慢慢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月夜翠翠与爷爷的谈话,睡梦中听见二老唱歌的幻觉(“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祖父心里想:做梦一辈子更好) 2认真思考与分析;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再仔细体会小说结尾(“可是到了冬天也许明天回来!”)给你的感受。 有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边城作进一步的解读与研究:例如,从湘西地域文化、民俗学的角度,从诗化小说与语言的角度看边城,或联系沈从文其他关于湘西的小说,并与他的城市小说相对照,看沈从文笔下湘西社会在现代史中的缓慢变化,以及沈从文对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的独特洞察与思考。 6老舍:骆驼祥子节选 读老舍的作品,一定要抓住他的语言。要重点揣摩以下几个片段: 小说开头对祥子其“人”其“车”的描写请注意作者怎样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注入自己的“陶醉”之情,进而体会老舍语言中的诗意; 祥子牵着骆驼走夜路的描写请琢磨祥子夜行的神态、心理,破晓时分天色的变化,作者观察之入微,描写之细致与层次感,进而领会老舍语言“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的特点; 祥子回到北京城喝馄饨、吃老豆腐,“站起来,他觉出他又像个人了”的描写注意老舍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心理的深刻体察,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而体会作为“北京市民诗人”的老舍的价值。 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思考与讨论:老舍与沈从文一样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而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也可以尝试写一篇老舍与北京城的论文。 7老舍:正红旗下(节选) 在正红旗下里,老舍作为满族的后裔,讲述了一个满族北京市民衰败的故事。细读“大姐的公、婆和大姐夫”这一节(特别是大姐的公公和他的儿子“放花炮”那一段),体会作者所说的“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父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的含义,并体味作者叙述、描写的语气与复杂心态。 写得更为传神的是二哥福海,作者对他怀有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细读二哥“请安”和他安排“洗三”的两个场面,注意作者如何将对人物的描写与分析两者有机结合,注意体味老舍洗炼纯净的北京话中的幽默感与韵味。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老舍与沈从文都是少数民族的作家,是否可从这一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一种解读。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8施蛰存:梅雨之夕 细心体味小说中的“我”与那位躲雨的“姑娘”邂逅相遇中“心理的过程”,注意作者怎样精细地写出“我”的精神的最微妙的变化,莫名的感觉,不由自主的行动背后隐秘的动机,并通过对作品重点段落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淡淡的诗意与惆怅之情,进而把握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9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 这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根据这一特点,阅读的重点有二:一是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可着重体味与分析以下段落: 第一节儿童眼睛里的后花园(“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第六节“我”第一次走出后花园对外部世界的最初感受(“有一天,他们把我带到南河沿上去了祖母死了,我竟聪明了”); 第七、八节,“我”跟祖父学诗,也即第一次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时“我”的独特反应与理解。其次,要注意小说时隐、时现(第二节结尾,第三节,第四、五节结尾)的寂寞感,特别要细细体味全章结束时“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这一句给你的感受:这些都构成了小说的潜流,与前述充满童趣的欢乐的调子与纯真之美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然是成年人回顾童年时的感受。 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描写童年生活的回忆体小说,并且都采用了童年与成年的双重视角,如端木蕻良的初吻、早春,骆宾基的混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这类小说作一综合性的阅读与研究。 9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节选) 作者宣称,他写这篇小说是要谈谈中国农村的新变化,“给大家看看解个闷”。由此决定了阅读本篇的两个重点。一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关怀读这篇板话,就要像小福的表兄一样,走进农民的土窑,认识与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他们的愿望、追求、命运。二是作者自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评书”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试从“评书”体的小说这一角度来分析赵树理这篇小说在结构、描写、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而体会中国农民的智慧,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影响与渗透。在阅读中,可对以下几个片段作重点分析: 作者怎样介绍阎家山的建筑格局与称谓的? 作者怎样描写李有才的窑洞? 作者怎样写张福贵的出场,以及人们的反应的?这一段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就“赵树理与中国乡土小说”这一题目,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与研究。例如将赵树理的小说与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如鲁迅的故乡、祝福,台静农的红灯,茅盾的春蚕,沈从文的边城作比较,与同时代同在解放区的孙犁的白洋淀、吴召儿作比较,还可以与赵树理自己在年以后的作品作比较,甚至与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作比较。 10张爱玲:倾城之恋(节选) 1、倾城之恋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恋故事。是香港沦陷这一偶然因素改变了两人的关系,但小说为何要说“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并将这一故事称为“传奇”?注意结合小说的叙述视点(即白流苏的视角)和两人关系的不对等,来理解这一点。 2、小说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范柳原在对白流苏表白时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思考这段话,并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香港被轰炸的那一段落,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题目所谓的“倾城”。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3、注意从“胡琴伊咿呀呀拉着”、“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没有人影儿,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的空虚”、“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等意象的描写中,联系第二个问题,体会小说所谓“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的“苍凉”。而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在精巧地呈现白流苏和范柳原近乎“调情”的恋爱过程,并在结尾时写到白流苏“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在“笑吟吟”和“苍凉”的并置间,小说呈现了怎样的叙述风格? 4、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金锁记是一个关于“禁锢”的故事,而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比较阅读金锁记。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试结合作品来进行分析。 11汪曾祺:故里三陈 1、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篇写一位有特殊技能的故乡人物。小说并没有关于人物的性格、心理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刻意设计情节和矛盾冲突来加强故事性,但人物的基本特征却并没有因此淡化,反而呈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此,汪曾祺曾认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作品的风格,就是人物性格”(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选择另外一些写人物的小说来与故里三陈比较,领会这篇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 2、第二篇陈四直接写到人物的部分非常少,大量的笔墨都在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表演等,对于陈四的介绍只限于小说结尾的段落。你怎么理解小说的这种安排?你认为民间风俗是否可以作为小说的独立因素?结合这些问题来理解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12*王蒙:春之声 1、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一标题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思考小说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因素来代表“春天”,并与小说对于“历史”/“现实”,“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等关于时间的对立思维方式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小说中两种“空间”形式的对比:一是“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一样的闷罐子火车里的狭窄而拥挤的现实空间,一是小说主人公岳之峰海阔天空地自由联想的心理空间。你认为将这两种空间形式并置于作品之中有怎样的特殊意味? 3、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主人公的“意识流”。试选取不同的段落,分析连接主人公跳跃性思维的线索,并比较这种“意识流”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之间的异同。 13阿城:棋王(节选) 1、小说主人公王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下棋”。你如何理解作品的这种安排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联系作品写作的背景来思考。 2、小说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简洁的白描,略带幽默感,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大量使用动词,很少用形容词;句式简短,避免用长句有关。试以相关段落为例,分析这种语言风格。 14*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节选) 1、小说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金色的红萝卜”。联系这一意象 感受小说所传达的情绪、感觉。注意体味小说结尾时直接透露出的情感“他恍惚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象遍地是火苗子”“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里,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让人难受”“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黑孩黑孩。”由“阳光”、“通红”的土地、“孩子”以及“寻找”的动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区别于一般以“故事”为主的小说,这篇小说着重表达的是“感觉”。这主要是通过小精灵般的黑孩的眼睛和感官印象呈现出来的。这使小说具有“超现实”的诗化色彩。但与此同时,小说并没有放弃关于现实的描写,如小石匠、菊儿、小铁匠、老铁匠等人的故事。你认为将“透明的红萝卜”呈现于这样的现实中有何意味? 15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节选) 1、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王安忆称为“虚构自己”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本人的故事。注意小说整体结构安排上的“装饰感”:即第一、三、五、七、九章从横向上讲述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第二、四、六、八、十章从纵向上讲述母系、父系的家族历史。基本的叙事方式,是为“有限的个体经验性存在”寻求“无限的抽象关联”,或者说,是为“具体的景观”寻找“抽象的虚构”。比如,在谈及个人的爱情经历时,小说不断地上升为对“爱情关系”的抽象议论。你如何理解这一试图融汇写实/象征、纪实/虚构、经验/理性的“古典主义”创作倾向? 2、纪实和虚构可以被称为“自传性”小说。但与其他的同类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